職校生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07:42: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職校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職校生

職校生口語能力培養

一、高標準的人才需求和低素質的職校生源,使職校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當今社會,隨著人才就業競爭的加劇和人們合作的日趨頻繁,口頭表達在就業中的作用愈加顯得重要。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過程中,已越來越重視對口頭表達能力的考察。然而長久以來,在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中,片面強調課文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雖然當前語文教學改革已經開始重視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在教材中增加了說話能力的訓練,但實際上由于口語表達能力考核尚未落實,不少學校和教師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職校生生源整體素質比以往有所下降,很大一部分學生文化基礎薄弱,且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在課堂提問中或答非所問,或不知所云,或干脆三緘其口,在課堂外看似“高談闊論”,但往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有的礙于表面,有的強詞奪理,有的甚至口頭禪不斷,粗話連篇。如果不重視職校生說話能力的培養,那么當他們兩到三年后走上社會時,縱有精湛的技能,也會因為不懂得恰當的交流,使自我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局限,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和職業的需求。

二、職業學校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途徑。

口語表達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人的知識面、心理素質、思維能力和表達技巧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要培養職校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既要抓全面學習,還得抓基礎訓練。

1.以課本為綱,拓寬學生知識面。語文課本是語文學習的主要載體,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學生語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但一個人如果僅具有課本知識,顯然是不夠的,一個人講話中要做到左右逢源,旁征博引,精彩的話語信手拈來,就離不開平時大量的閱讀和積累。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人嘮嘮叨叨,一天到晚看似說個不停,實則毫無意義,或鸚鵡學舌,或東拉西扯,沒有中心,沒有內涵。任何一個人,良好的口才首先來自于知識的積累。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還必須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引導他們從生活中直接積累生動的“活”知識,做一個“肚中有貨”的人。

查看全文

職校生職業適應透析

摘要:本文意在通過職校生職業適應初期常見的心理障礙的分析,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確立自信,盡快完成角色的轉換,逐步走向成功的職業生涯。

關鍵詞:職校生;職業適應;角色轉換

職校生從學校進入企業實習就面臨著社會適應,面臨著學生角色向職業角色的轉換,這種社會適應能力是職校生與社會、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是適應新環境、新崗位的能力,也是企業考慮是否留用他們的因素之一。如果畢業生能盡快地實現角色的轉換,順利地適應職業的需求,就有可能走向成功的職業生涯,但職校生在剛走向工作崗位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良心理,如依戀心理、自卑心理、浮躁心理、見異思遷心理等,使得他們不能很好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崗位。為了盡快地進行職業適應,職校生應克服就業初期的一些不良心理,完成角色轉換,只有如此,才能很快適應新環境、新崗位,成長為適應社會的現代職業人。

一、職校生職業適應初期常見的心理障礙

1.對學生角色的依戀和失落情緒

職校生初由學校進入社會,難免出現某些心理上的波動,或因環境陌生而孤獨;或因條件艱苦而失落;或因人際關系緊張而郁悶;或因單位人才濟濟、競爭激烈而畏懼等,這些都易使職校生產生懷舊、依戀學生角色的心態。常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置于學生角色來要求和對待工作,以學生角色的習慣方式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而現實中面對職業責任的壓力,復雜的同事、領導等人際關系、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職校生雖不甘于平庸,卻又暫時無法改變現狀,就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因此易產生失落情緒。

查看全文

職校生實習個人鑒定

2010年12月14日至2011年1月20日,我職校財經部96名學生去到中山實習,兩名老師駐廠陪同管理,經過大家共同努力,順利完成本次實習,關于實習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成功之處:

1、沒有學生提前辭工,全部學生都堅持到了最后

2、全體學生基本都能按要求做到23:00之前回到宿舍

3、寒冷的天氣中沒有熱水沖涼都能堅持

4、這一個多月之中,多數學生能夠堅持不回家

查看全文

職校生職業素養成因分析

摘要:根據社會反饋和調查發現,當前職校生的職業素養現狀令人堪憂,因此提升職校生整體職業素養極為重要。職校德育課是職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在對職校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基于職校德育課角度,對學生職業素養問題的成因,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等幾個角度進行分析,從而為提升職校生職業素養提供一定的依據。

關鍵詞:職校德育課;職業素養;成因

一、引言

近年來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持續向好并保持較高水平,職業學校的學生就業率都高達95%以上。但職校生在短時期內的失業率和半年內的離職率同樣也居高不下。造成上述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職業素養低”。形成上述問題,也有很多原因導致的,筆者就單單從職校德育課程的角度,分析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

二、教師的職業教育理念認知不夠

雖然我們國家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但是現狀是,大部分家長并不認同,他們還是認為,職業學校不如普通高中,一般情況下,他們都不愿把孩子送進職業學校的。在這種思想引導下,職校學生大部分不認真學習,上課不遵守紀律,缺乏學習熱情。學生和家長普遍認為,德育課既不能提高專業技術,又不能提升改造能力,德育課可有可無,德育課教師上課時也沒有了激情,產生了職業倦怠。有些教師對德育課教學不再那么認真,敷衍了事。導致現在很多德育教師都不去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業務水平一直停滯不前,自覺或不自覺的排斥職業教育的新理念,教學理念落后不前。

查看全文

職校學生上網調研報告

內容概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已成為促進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先進技術,也是現代人適應社會的必備的工具。學生上網一直是老師、家長既推崇又擔心的問題。據相關數據統計,青少年已成為網絡使用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調查問卷中涉及到的職校生上網現狀,上網引發的問題,如何看待網絡,是否網絡成癮四方面,通過調查數據了解職校生上網基本情況,從學生自身原因,學校管理和教師問題及家庭因素三方面來分析職校生上網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思考。

關鍵詞:職校生上網情況調查分析

在今天,網絡已成為促進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先進技術,也是現代人適應社會的必備的工具。為了了解職校生上網情況,職校生上網引發的問題,及職校生如何看待網上的一些現象,職校團委有針對性的設計了調查問卷,分三校區抽取了500名職校生進行調研,分析其利弊,以期正確看待、引導和規范職校生的上網行為。

一、課題的提出及背景

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年中國大陸的上網用戶總戶數為1.2億戶,同年相比,我國上網用戶總數增加了2600萬戶,增長率為28%,上網人數將繼續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長。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市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市上網用戶數為431.6萬戶,上網普及率為26.6%,位居全國第二,而全國的普及率僅為6.2%,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在市上網用戶中,18-24歲的用戶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3.2%;其次是18歲以下的用戶,所占比例為23.3%。二者合計高達56.5%。在用戶的職業分布方面,市上網用戶中,學生所占的比例最多,達到33.1%;其次是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例為20.4%;其他職業的用戶所占比例較少。

查看全文

職校生道德素養提升的策略透析

一、提高職校生道德素養的重要性

職校生在校學習期間,正處在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的發展進步離不開道德。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不能避免和他人交往。因此,職校生在學習、求職、戀愛婚姻中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規范,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社會安定有序、和諧的生活環境。換句話講“,人類社會的所有成員,都處在一種需要互相幫助的狀況之中,同時也面臨相互之間的傷害。在出于熱愛、感激、友誼和尊敬而相互提供了這種必要的幫助的地方,社會興旺發達并令人愉快。”[1]職校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既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又有利于教育促進個體的生活與發展,是個體生存發展的有力保障。

二、提高職校生道德素養的對策

1.加強德育引導,強化職校生的道德意識

所謂德育是把一定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一個教育過程一定要成為使人產生可貴品質的過程”,職校德育的目標主要是通過“兩課”教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教育為主線,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依據大學生成長的基本規律,教育和引導學生提高自我修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礎。因此,在課堂中要加強教學引導,按照“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取典型案例,使學生在對職業活動具有感性認識的同時,達到對職業道德素養的情感的共鳴和理性的認同[2]。如,教師在上德育課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感動中國的人物視頻,通過了解像朱光亞、楊善洲、張平宜、吳菊萍等這些分布在不同崗位上的平凡人物所做出的不平凡事跡,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自身的道德意識。

2.加強修身教育,培養高尚道德情操

查看全文

職校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探討

摘要:現代企業和市場人才選擇員工時,不僅是看學生是否有良好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而是更注重學生的職業素質。這就要求職業學校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要在日常教學和學生管理中逐步形成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本文簡要介紹了職校生目前職業素養的現狀,分析了職業素養培養的具體措施,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職業學校;職校生;職業素養;培養途徑

職業素養逐漸成為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第一標準,所以加強職業學校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尤為重要。職業素養反映了員工對其所從事工作的適應能力和勝任水平,是人們在所有職業中都應遵循的道德行為規范。許多職校生對他們未來從事的職業了解不多,甚至不太了解專業素養的具體要求,再加上文化基礎薄弱,缺乏學習動力,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他們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所以,培養職校生的專業素養是當前職業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加強職校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職業素養是指員工在工作中必須遵守的工作規范和要求。職業素養能夠從某種方式反映出員工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在招聘員工的過程中,現代企業不僅會評估員工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還越來越重視員工的專業素質。職業學校要加強職業學校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優秀人才,實現全面發展。校園內通常能為學生提供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然后學生通過相關的專業證書考試,獲得專業證書。而職業素養一般是指求職者的內部素養,這些素養需要通過某些培訓才能獲得。這些內部素養包括求職者對職業的理解和職業道德規范的掌握以及對待職業態度等,職業學校通過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培養,使學生達到職業素質要求,讓職校生在求職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優勢。職業素養在未來職業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是職業生涯的支撐。工作場所內職業素養水平較高的員工更具有敬業精神,責任心強,執行能力強的特點。因此,在培養學生專業素質的過程中,職業院校應重視和加強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二、職校生職業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職校生學習動力教學思考

一、提高學生學習自覺性,增強內部學習動力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理想會使人產生動力。當學生有了自己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時,他就會樹立學習目標并制定好自己的學習計劃,從而使學習變成自己的學習需要,樂此不疲。但調查發現,29%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實現情況”中選擇“早忘了”,還有59%選擇“和現狀有很大差別”;有41%學生認為“沒有目標和動力”影響了自己的學習狀態。當問及“掌握一門技能有什么好處”時,有66%學生選擇“找份好工作”,而選擇“實現理想”的僅占1%。可見,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須重視,可考慮以下途徑:(1)發揮思想政治課主渠道作用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課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應發揮它的主渠道作用。職校生多為90后,他們富有個性,但存在弱點,分辨能力弱、抗挫能力不強等,因此,對學生教育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求真務實,引導他們把個人就業等現實需要和社會發展聯系起來,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習動機。(2)學科滲透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有機地穿插滲透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職校應根據職業特點,將理想信念教育內容融入到專業課程、語文、心理等學科中,可根據理想信念案例設置相關任務或討論議題,以利于拓展理想信念教育渠道,提升學生學習動力。(3)活動體驗可以活動為平臺,結合職校生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社團活動,形成健康、高雅、具有職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教師可作引導,抵制庸俗、消極的東西侵入校園,使學生在良好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與熏陶,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實踐理想信仰的社會生活中去。(4)校園網絡的有效使用目前,網絡已成為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使用網絡,可以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網絡空間,學校可建立與學生身心特點、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等相關的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如網上論壇、網上投稿等,還可以掛一些益于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網游軟件,使學生在掌握網絡知識的同時,樹立理想,堅定信念。

2.磨礪意志,重塑學生自信

職校生多數是中考落榜或被重點高中放棄的學生,因學習基礎差,往往自卑,甚至破罐破碎。在“職校生是否低人一等”調查中,有56%學生“以前有過”,還有28%學生認為“自己是渣子”。這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因此,要磨礪學生意志,還學生自信。(1)多鼓勵。鼓勵是促進學生進入狀態最好的催化劑,它可以使學生形成強烈的內驅力,產生積極學習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認為“我能行”。(2)幫學生獲得成功體驗。一次失敗可能會摧毀一個人的自信,而一次小小成功或許能激活一個人的潛在動力,因此,要遵循低起點嚴要求的原則,在提問問題、布置作業等活動中,因人而異,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希望,讓他們獲得成功體驗,找回自信。(3)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就是引導他們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加強對學生自我教育的監督,使學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斷增強。

二、完善學校激勵機制,增強教育合力

查看全文

職校學生英語作業布置思考

摘要:目前,職校學生的大部分英語作業依舊停留在抄寫、背誦、做練習等傳統的課外作業形式,這些傳統的作業形式限制了學生的活動空間,不利于學生擴展知識和發展思維,英語作業成為了英語教學的瓶頸。文章就此問題提出了實施多樣化的英語作業形式以提高英語教與學的效率。

關鍵詞:職校學生;傳統作業;作業形式;多樣化作業

Abstract:Atpresent,thevocationalschoolstudent’smajorityofEnglishworkpausesasbeforeinthetranscription,practicethetraditionalandsoonrecites,makeshomeworkforms,thesetradition’sworkformhaslimitedstudent’sactivityspace,didnotfavorthestudenttoexpandtheknowledgeandthedevelopmentthoughtthatEnglishworkhasbecomeEnglishteachingbottleneck.Thearticleproposedonthisquestiontheimplementationdiversification’sEnglishworkformraisesEnglishteacheswithstudytheefficiency.

keyword:Vocationalschoolstudent;Traditionalwork;Workform;Diversework

一、作業改革的理由

眾所周知,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但很多職校的英語作業多而缺乏教師的指導和完成作業的策略,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主要表現在:

查看全文

職校學生現狀的德育對策思考

一、職校學生的教育現狀分析

經過各種類型的高中篩選后,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自然就把自己與差生聯系在了一起。這些同學在進入校門起就有種失敗感,對前途表現出信心不足,不光對學習缺乏勁頭,還放松了自覺改造精神世界的要求。使得職業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難上加難”。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1.自身要求放松。部分職校學生在進入職校后,認為自己的學習生活進入了尾聲,接下來就是就業工作,他們認為職校里隨便混混就可以畢業。學習缺乏動力,而把多余的精力用在了吃穿打扮、玩電子游戲、談朋友、看電視和其他娛樂等方面,學習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放在了比較次要的位置,時間久了,思想品德修養方面也會受到影響。2.社會上不良風氣趁機而入。(1)職校學生是社會上不良分子關注的對象。他們利用職校學生涉世不深的幼稚心理,用各種花言巧語引誘拉攏學生。比如,有些游戲機房、網吧等娛樂場所也以各種“優惠”吸引學生進入,這些為職業學校學生聚眾滋事提供了場所;(2)職校學生也是社會上不良青年所關注的對象。他們通過交朋友,談戀愛等形式和職校學生交住,引誘、強迫學生從事違紀甚至違法活動。如男同學打架斗毆、女同學出賣色相等;(3)社會上一些丑惡腐朽落后的現象在無形地侵蝕著職校的學生。職業學校的大多數同學要參加各類實習工作,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加。一方面,通過實習增長了自己的才干,提高了適應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與社會上一些丑惡、腐朽、落后現象機遇的機會。在對區內幾所職業學校的學生調查中發現,有35%的學生認為社會風氣在總體上是差的,對中國經濟在下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展水平存有疑慮。3.職校德育缺乏創新。面對復雜的社會形勢,各種不良的宣傳和職校的教育在爭奪青少年的思想陣地,社會上一些不健康的宣傳途徑的多樣化、多媒體化與學校德育工作的簡單化、傳統化形成比較大的反差。學校德育工作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較為機械的德育模式而少有創新。如注重曉之以理,忽視動之以情;注重強令禁止,忽視正面引導;注重被動接受忽視主動要求;注重說教灌輸,忽視榜樣示范;注重活動形式,忽視活動目的等。

二、學校支持性德育對策

針對目前上海市商業學校學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何提高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就成為學校職教德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問題。上海市商業學校選擇了支持性德育對策的構建。所謂支持性策略就是指:學校應在尊重學生個性特點和心理差異的基礎上,制定一系列目標指向明確、師生便于實際操作、適應學生情感需求、正向成效顯著的實踐對策。其基本特點就是基于學校、為了學生的發展、著眼于學生情感需求。[2]

(一)踐行師生共同參與的體驗式德育

“一個從來沒有承擔過任何責任的人是很難樹立起責任感的,一個沒有現實生活體驗的人也就很難培養現代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道德的突出特點是只有把道德規范內化為人的內在精神力量才能規范人們的行為”。因此,體驗式德育能使道德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校園生活中,學生可以通過與同學的交往、學校日常活動、班集體活動等形式,把從各個渠道獲得的道德理念和規則在實際行動中加以運用,并獲得最真實的感性認識。當今社會的道德既是建立在一定價值基礎上的理念與思想體系,也是一種適應現實客觀環境的能力和技能。只有體驗式德育,才能幫助學生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內化為學生的基本素養,提高德育的執行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