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草養畜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19:18: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種草養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種草養畜技術論文

1根據畜禽品種選種牧草

應根據畜禽的采食習慣和消化特點,選種適宜的牧草,一般來說,反芻家畜喜食植株高大、粗纖維含量相對較多的牧草,如飼用玉米、黑麥草、蘇丹草、皇竹草、葦狀羊茅、串葉松香草、披堿草等;豬為雜食性動物,喜食菊科、旋花科等多汁牧草,如菊苣、籽粒莧、苦荬菜、串葉松香草等;兔、鵝、雞則喜食蛋白質含量較高、葉多柔嫩的牧草,如菊苣、聚合草、白三葉、紅三葉等。

2因地制宜選擇牧草品種

不同品種的牧草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土壤地質狀況,應合理選擇優良牧草種植,如溫暖濕潤地區可種植黑麥草、飼用玉米、三葉草、串葉松香草、苦荬菜等;干旱地區種植耐旱的紫花苜蓿、蘇丹草、籽粒莧、沙打旺、披堿草等;25°以上的坡地種植多年生黑麥草、鴨茅、葦狀羊茅等,用于植被恢復,防止水土流失;寒冷地區可選種耐寒的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麥、草木樨、無芒雀麥、串葉松香草、沙打旺等;炎熱地區可種植串葉松香草、蘇丹草、三葉草、聚合草等。

3牧草的復種輪作和混播

根據不同品種牧草的播種期和生長特性,合理復種輪作和混播,來提高牧草產量。如2種牧草的播種期基本相同,種植時可按一定的寬度或行數劃為條帶相間種植,如蘇丹草與紫云英間種;不同季節生長的2種牧草,可利用后種牧草苗期生長慢、占空間小的特點,在先種牧草生長期間將其播種于先種牧草的行間,如墨西哥玉米與冬牧-70黑麥套種、苜蓿與墨西哥玉米套種、蘇丹草與紅三葉、無芒雀麥與紫花苜蓿、草木樨與黑麥草套種等;農作物與牧草輪作,如一季稻一季草或雙季稻一季草,一季草為秋播牧草,如黑麥草;經濟作物與牧草輪作,如油菜—皖草2號,豆類和夏玉米—秋播牧草,山芋—秋播牧草;各地也可利用經果林與牧草間種、套種。

查看全文

種草養畜研究論文

1根據畜禽品種選種牧草

應根據畜禽的采食習慣和消化特點,選種適宜的牧草,一般來說,反芻家畜喜食植株高大、粗纖維含量相對較多的牧草,如飼用玉米、黑麥草、蘇丹草、皇竹草、葦狀羊茅、串葉松香草、披堿草等;豬為雜食性動物,喜食菊科、旋花科等多汁牧草,如菊苣、籽粒莧、苦荬菜、串葉松香草等;兔、鵝、雞則喜食蛋白質含量較高、葉多柔嫩的牧草,如菊苣、聚合草、白三葉、紅三葉等。

2因地制宜選擇牧草品種

不同品種的牧草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土壤地質狀況,應合理選擇優良牧草種植,如溫暖濕潤地區可種植黑麥草、飼用玉米、三葉草、串葉松香草、苦荬菜等;干旱地區種植耐旱的紫花苜蓿、蘇丹草、籽粒莧、沙打旺、披堿草等;25°以上的坡地種植多年生黑麥草、鴨茅、葦狀羊茅等,用于植被恢復,防止水土流失;寒冷地區可選種耐寒的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麥、草木樨、無芒雀麥、串葉松香草、沙打旺等;炎熱地區可種植串葉松香草、蘇丹草、三葉草、聚合草等。

3牧草的復種輪作和混播

根據不同品種牧草的播種期和生長特性,合理復種輪作和混播,來提高牧草產量。如2種牧草的播種期基本相同,種植時可按一定的寬度或行數劃為條帶相間種植,如蘇丹草與紫云英間種;不同季節生長的2種牧草,可利用后種牧草苗期生長慢、占空間小的特點,在先種牧草生長期間將其播種于先種牧草的行間,如墨西哥玉米與冬牧-70黑麥套種、苜蓿與墨西哥玉米套種、蘇丹草與紅三葉、無芒雀麥與紫花苜蓿、草木樨與黑麥草套種等;農作物與牧草輪作,如一季稻一季草或雙季稻一季草,一季草為秋播牧草,如黑麥草;經濟作物與牧草輪作,如油菜—皖草2號,豆類和夏玉米—秋播牧草,山芋—秋播牧草;各地也可利用經果林與牧草間種、套種。

查看全文

種草養畜生態經濟意義探討

摘要:種草養畜的生態經濟意義,主要體現在防風固沙與改良土壤及推動畜牧業健康發展等方面。本文主要對種草養畜的生態經濟意義及關鍵技術進行闡述,希望對種草養畜技術的作用價值充分發揮起到積極參照作用。

關鍵詞:種草養畜;生態經濟意義;關鍵技術

迎合人均的土地使用量少與草食動物的飼養需求逐漸提高的背景,為推動畜牧業的現代化發展,還需本著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原則,多借鑒先進的飼養經驗,靈活利用新技術與新理念等,打破畜牧業的發展瓶頸。尤其是種草養畜技術的應用,可促進生態平衡與提高動物飼養收益。通過對關鍵技術的充分把握與不斷拓展,更利于促進種草養畜的社會與生態及經濟等效益作用的發揮。

1種草養畜的生態經濟意義

1.1生態意義

首先從種草養畜技術的涵養水土與防風固沙的作用入手分析。草原規模化的發展,可通過防止風沙與保護水及土壤等途徑,積極起到近似于森林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同時種植草地的管理要求低,草地在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態效益方面價值更高。其次從改良土壤的作用入手分析。草地種植可積極改善土壤肥力與質量,牧草種植后通過發揮自身的固氮能力等作用,可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對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與降低土壤的緊密度及鹽堿度等有著積極意義。

查看全文

草種建設工作匯報

2015年,我縣飼草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工作任務,截止10月底,我縣新增人工種草2萬畝,全縣累計人工種草面積達到10萬畝,總共建立永久性青貯池1200個,其中100立方米以上的青貯池32個,青貯秸桿170萬噸。

1、做好草料科技推廣配套服務

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有關畜牧業、農村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根據全縣畜牧業生產計劃,為基層做好青貯、氨化、生豬熟改生喂、農田種草養畜、工業飼料推廣等工作的技術服務指導;指導基層因地制宜,合理開發飼草飼料資源。對全縣草料科技推廣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調查分析;提出改進意見和對策。根據工作實際,積極引進草地建設管理、飼料資源開發利用的新科技,提出全縣草地建設、飼料開發利用的計劃、規劃,多方爭取相關的發展項目、科技示范推廣項目和科學試驗研究課題,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組織好本年度的技術培訓,加強與本科院校的聯系,不斷提高草料科技隊伍的技術素質和水平。

2、認真搞好青貯氨化開發利用

青貯氨化是充分開發利用農作物秸桿資源、優化農牧業資源配置、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節糧型畜牧業的有效途徑,我們提高對該項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真正把這項工作放在心上,擺在位上,抓在手上,繼續搞好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調動群眾發展草食家畜養殖、秸桿開發利用的積極性。加大宣傳力度,先后印發相關技術資料5.2萬份,加大政策、資金、物資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強技術培訓,做深做細督促檢查工作,切實把工作落到實處。

3、做好退耕還草推進種草養畜

查看全文

貧困山區畜牧業發展淺議論文

貧困山區一般具有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居住分散、經濟落后的特點,同時也存在著草山草坡面積大、農副產品豐富,剩余勞力充足的狀況,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況且,畜牧業投資小、周期短、銷路好、見效快,符合千家萬戶的生產利益要求。因而,它對于增加貧困山區農民收入,改善城鄉人民生活,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對于貧困山區如何發展畜牧業,使其成為一個支柱產業,這是一個值得實踐與探討的問題。這里,筆者試從分析大悟縣畜牧業現狀入手,來談談貧困山區畜牧業的發展。

大悟縣地處鄂東北邊陲,是大別山區的一個貧困山區縣。55萬人口,1950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中八山半水分半田。,農村人平純收入1601元。建國以來,特別是“七·五”以來,大悟縣畜牧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由于受到舊的傳統觀念和習慣、落后的生產方式、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現仍未擺脫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束縛。主要特征有如下幾點:

一、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在較大程度上依賴著種植業生產的發展。大悟縣歷來對豬禽的生產較為重視,可從兩個方面數字說明這一點。一是把豬牛羊禽的飼養量按牛單位折算,豬禽分別居第一位和第三位。二是在畜牧業產值結構中,豬禽分別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而豬禽的發展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種植業提供農副產品的多少。四九年,糧食生產水平低,年產4.4萬噸,牲豬年末存欄只有2.5萬頭。五七年,糧食產量達到五十年代最高水平,產量11.22萬噸,牲豬年末存欄達到該年代最高水平,為9.6萬頭。五八年至六一年,三年自然災害使糧食由10.33萬噸下降到七萬噸,牲豬年末存欄也從7.8萬頭降到2.6萬頭。七o年至七二年,糧食產量過15萬噸大關,牲豬年末存欄也過10萬頭大關。八o年至二00一年,糧食產量連年上升,由14.9萬噸上升到20.4萬噸,牲豬存欄也由13.2萬頭上升到24.8萬頭,為歷史最高水平。因而畜牧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種植業的制約。

二、畜牧業在農業結構中的比重偏小,宏觀控制難以實現。大悟縣是以農業為主的山區縣,人平只有七分耕地,單純靠糧食就是繡出一朵花來,也只能解決溫飽,但發展畜牧業的潛力卻很大。一是草山草坡面積大,有天然草場124萬畝,據測算可載畜8萬個黃牛單位,而目前只利用了60%。二是飼料來源廣,大悟縣是全省三大花生生產縣之一,年產農副產品等飼料5億公斤,但實際用于養畜的只占47%,在農業結構中,種植業產值通常占農業總產值的60%左右,畜牧產值只占30%左右,所占比重太小。而在畜牧業內部,只重視糧食畜禽的發展,忽視食草畜禽的發展。按牛單位計算四九年食糧畜禽與食草畜禽之比0.44:1,八五年為2.57:1,九0年為1.26:1,與當前耕地面積與草場可利用面積之比0.51:1不相稱。

對于農業結構,大悟縣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調整,但由于生產力低下,經濟落后,綜合素質差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難以達到目的。

三、千家萬戶飼養、小群分散經營、傳統的飼養觀念和方式未擺脫,出欄率、商品率低。大悟縣畜牧業生產方式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這種千家萬戶飼養,能利用各自的有利環境、剩余勞力、農副產品、殘剩食物、簡便畜舍等生產出小量的畜禽產品。但是,傳統的飼養觀念和方式未擺脫,大多數農民還是“養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養雞下蛋換點油鹽錢”的生產觀念。飼養方式多采用,喂豬“一瓢水,一把糠,一籃菜”,耕牛全靠稻草養命,養雞“白天自找食,進籠一把谷”。因而,長期以來,牲豬出欄率未超過75%,商品率未超過80%,耕牛出欄率、商品率均未超過10%,山羊出欄率、商品率未超過50%,家禽出欄率、商品率未超過20%。

查看全文

畜牧中心幫扶工作計劃

一、工作思路

根據區委、區政府關于幫村工作和計生“三結合”幫扶工作的相關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展“三保三實”活動,切實為幫扶村、幫扶戶謀路子、想辦法,把工作落實在具體行動上。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的發展思路,與新場村村、支兩委研究發展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致富的具體措施。發展助農增收的養殖項目,舉辦培訓班,提高幫扶村的群眾思想素質,逐步使其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在幫村的同時做好計生“三結合”幫扶工作,對主要幫扶戶進行以獎代補項目幫助,提供技術服務,鼓勵和指導他們發展種草養畜。

二、工作計劃

1、指導幫扶村發展種草養畜,舉辦牧草種植、肉雞養殖技術培訓班。

2、指導幫扶戶修建雞圈,聯系奶牛養殖龍頭企業大興公司與農戶簽訂牧草收購合同,發放牧草種子,指導其規范種植,助其增加收入。

3、對計生“三結合”困難戶和部分特困群眾,支助部分資金,解決其生產所需種子、肥料的困難。

查看全文

種植苜蓿草現狀及發展措施

摘要:扎囊縣是山南市農牧業發展較好的縣區之一,畜牧業是扎囊縣經濟的優勢支柱產業,但是扎囊縣的畜牧業主要依賴天然草原放牧,具有的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草畜矛盾突出,季節不平衡問題嚴重,而且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所下降。尤其近十年之前,天然草場超載、荒化程度逐步增加,致使我縣乃至全區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帶來嚴重威脅,草畜矛盾逐步突出,草場“三化”日漸嚴重。有效保護扎囊縣草原生態平衡等方面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扎囊縣;苜蓿草;種植;生產;發展

可飼用苜蓿草是家畜最主要的飼料來源,是扎囊縣廣大飼養戶深受喜愛的飼草料之一,也是草食家畜植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具有保護環境、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天然草場等作用[1]。扎囊縣從2009年開始相繼實施了“紫花苜蓿”為品種的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工程人工種草建設項目,累計完成種植苜蓿草40.4km2,經過近幾年努力實施種植苜蓿草,當地畜牧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扎囊縣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也存在著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就淺談扎囊縣種植苜蓿草現狀與發展生產措施談幾點體會和建議。

1自然資源現狀

扎囊縣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岡底斯山脈南側、位于東經90°03'~90°38'、北緯28°27'~29°34'之間,平均海拔3620m,東于乃東縣毗鄰,西于貢嘎縣接壤,南有浪卡子、措美、瓊結環繞,北有達孜、墨竹貢嘎縣和拉薩市城關區相連,南北長75km、東西寬43km,總面積2173km2。是一個以農為主、農牧業并舉的農業生產大縣,全縣總面積2173km2,耕地面積62.8km2,森林面積918.27km2,森林覆蓋率38.28%。扎囊縣屬高原溫涼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風氣溫回升慢,夏季溫暖,年平均氣溫8.25℃,最熱月(六月)平均氣溫15.85℃,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1.5℃。全年≥0℃、積溫為3098℃,≥10℃、積溫2287.9℃,無霜期138d左右,日照充足,幅射強,年日照時數為3092.3h,年降水量419.7mm,多集中在7月~8月;蒸發量為2599.0mm,蒸發量是降水量的6.7倍,全年風向頻率以西北風為主,其次為北風,年均風速2.9m/s,大風主要集中在2月~4月,最大風速3.45m/s~4.15m/s,全年大風日數46d~73d,多者高達110d。土壤類型主要有: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草原土、亞高山草原土、潮土、新積土、風砂土、石質土和粗骨土。一般土質較質地較適中,耕性和適種性較好,腐殖質含量高,但由于氣溫低,凍土期較長,土壤有機質難于分解,故土壤中的有效養分較低[2]。植被按中國植被區劃屬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區域,植被類型主要有灌叢、草原和草甸。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麥、豌豆、油菜、馬鈴薯等。據上述綜合分析,充足的水、光、熱資源為農作物的生長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同時也具備了苜蓿草生長繁殖的環境條件,但是由于部分土地機質含量較低,屬重沙土,常有洪澇災害發生,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逐年增多,需要采取部分區域中低產田改造等多種綜合措施[3]。

2苜蓿草種植情況

查看全文

加強草原保護建設策略

榆陽區位于陜西省北部,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的交接地帶,總土地面積7053平方公里。全區轄24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487個行政村,總人口49.8萬,其中農業人口32.1萬。近年來,我區根據土地資源廣闊、飼草料資源豐富、養殖條件優越、住戶相對分散、廣大農民群眾又有著悠久的種草養畜歷史等特點,區委、區政府把以羊、豬為主的草原畜牧業列為增加農民收入首要主導產業。確立了以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為主題,建設羊豬“雙百萬”生產基地(羊存欄100萬只以上,生豬出欄100萬頭以上),實施水地種草工程、畜禽改良工程,強化產業龍頭體系、畜牧業科技支撐體系,實現全省畜牧業強縣目標的工作思路。有力地推動了我區草原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北部陜北白絨山羊、生豬,城郊川道奶牛、籠養雞的具有區域經濟特色的產業格局。2010年全區羊的飼養量195.5萬只,其中存欄120.2萬只;生豬飼養量137萬頭,其中出欄87_3萬頭;牛飼養量4.56萬頭;籠養雞存欄8O.35萬只。全區草原畜牧業產值達l1.9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0%,成為全省草原畜牧業大(縣)區。回顧總結近年來的工作,我們在“立草為業、草畜并舉”,加強草原保護建設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統一認識,加強領導

在農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之后,我區及時將長期以來形成的以糧為主的發展農業經濟格局,調整為“立草為業、草畜并舉”。決定走“封沙(山)綠化一舍飼養畜一退耕還草一發展畜牧業一實現群眾脫貧致富”的路線。提出了“抓草業、增牛羊、穩豬雞”的工作思路,制定出臺了《榆陽區大力發展種草養羊的決定》、《榆陽區關于在全區實行借籽還籽擴大人工種草面積實施意見》、《榆陽區關于進一步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通知》。決定到2015年,全區人工種草保存面積l50萬畝(每畝667平方米),其中水地種草30萬畝,改良草地80萬畝。與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簽訂種草養畜目標任務書,每年拿出5萬元進行考核獎勵。全區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每人包扶2個種草養羊示范戶。區政府每年籌措100萬元無償資金和500萬元低息借款作為發展種草養畜專項資金,由種草養畜產業領導小組統一安排使用。成立了由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畜牧、財政、計劃、水利、林業、農業、農發等l2個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草、畜產業開發領導小組。統籌各方力量,具體協調、指導產業化開發工作,形成了傾全區之力,聚各方之財,努力做大做強畜牧產業的工作格局。

2抓退耕(水地)種草,促進草業大發展

從2000年以來,每年以完成人工種草25萬畝(水地種草lO萬畝)的速度向前推進。抓長城沿線以沙打旺牧草為主的規模種草,已建成千畝以上的大塊牧草基地32塊,萬畝以上的l0塊,使南部山區形成總長度為82公里的6條萬畝紫花苜蓿種草帶,區域內人均退耕種草達7畝以上。抓以高產優質牧草為主的水地種草,引進示范推廣種植WL323苜蓿、金皇后苜蓿、阿爾岡金苜蓿等新品種牧草5萬多畝,戶均達1.5畝,形成35塊千畝以上大塊水地種草。牧草引種示范園建設,已建成示范園300畝,引進國內外優良牧草品種52種。草業龍頭服務實體建設,成立了榆陽區草業服務有限公司,配備了種子篩選機、分級機、種子化驗室、牧草播種機、收割機、打捆機等機器設備3O多件,開展種子的精選、加工牧草的收割,多年來為我區人工種草提供優良草種1000多噸。

3加強草原保護。促進畜牧業發展

查看全文

縣委辦生態畜牧業安排意見

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啟下最重要的一年,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快速提升畜禽總量,促進生態畜牧業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關鍵之年。為切實抓好2012年全縣生態畜牧業發展,特提出如下工作安排意見。

一、總體要求

按照建設生產基地、培育中介組織、扶持龍頭企業的產業化發展要求,圍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為目標,結合新農村建設,以上欄補欄、種草養畜、特種養殖為重點,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和廣大養殖戶恢復生產,加強經營管理,擴大畜牧業總量,力爭獲得最大效益。

二、目標任務

(一)年末出欄生豬30萬頭、牛1.89萬頭、山羊9.45萬只、家禽500萬只。完成肉類總產量5.5萬噸、禽蛋產量0.258萬噸、水產品產量0.3萬噸,實現牧漁業總產值14.74億元,增長104%。

(二)招商引資建設年出欄1萬頭商品豬養殖場4個,種雞場1個。

查看全文

**縣畜牧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我國加入WTO,給畜牧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如何抓住這一發展機遇,擴大畜牧業生產規模,提高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在畜產品生產制度和質量管理體制上與國際接軌,實現畜牧業的二次創業?帶著這一問題,我對全縣畜牧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

一、**縣畜牧業生產狀況

近年來,**縣始終把發展畜牧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緊緊圍繞市場變化,通過政策驅動,龍頭帶動,科技推動,市場拉動,大力發展牛、羊、豬、雞四大支柱產業,全縣畜牧業生產呈現出穩中有增的趨勢。肉、蛋產量年遞增率超過10%,人均占有量逐漸提高,人民膳食結構和營養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穩步上升。全縣從事畜牧業生產的勞動力約有7萬人,畜牧業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30%左右,畜牧業已經從農村家庭副業一躍成為農業中最有活力的支柱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門路之一。2003年,全縣大牲畜存欄22萬頭,出欄9.5萬頭;豬存欄50萬頭,出欄65萬頭;羊存欄38萬只,出欄50萬只;雞存欄362萬只,出欄410萬只,肉類總產7.6萬噸,蛋類總產2萬噸,畜牧業總產值9.5億元。

在畜牧業生產上,呈現出了以下特點:一是飼養量大。全縣25.3萬戶農民,牛、豬、羊年出存欄達198萬頭,戶均7.8頭;雞年出存欄量730萬只,戶均29只。二是區域性強。全縣初步形成了特色不同的四大養殖區,即以太清、城郊、觀堂、王皮溜等鄉鎮為主的養牛區域;以棗集、賈灘、穆店等鄉鎮為主的養羊區域;以鄭集、高集、城郊、唐集等鄉鎮為主的養豬區域;以馬鋪、張店、城郊、任集等鄉鎮為主的養禽區域。三是地方特色突出。在畜牧業生產上,突出地方特色,依托皮革加工、肉食加工、尾毛加工、飼料加工等畜牧相關企業,拉長了畜牧業生產鏈條,帶動了畜牧養殖業的發展,形成了以牛、豬、羊、雞四大產業為主,其它養殖競相發展的特色格局。四是規模養殖發展迅速。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規模養殖發展迅速,目前,全縣共有規模較大的養牛專業戶45戶,養豬專業戶146戶,養雞專業戶194戶,養羊專業戶34戶,涌現出了像棗集養波爾山羊、渦北五門養豬、馬鋪三路口養雞等養殖小區和專業村,畜禽飼養量逐年遞增。五是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科學飼養等技術已在畜牧生產中廣泛應用,縮短了飼養周期,降低了飼養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特別是對畜產品的精深加工,進一步使其轉化增值,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六是對農民增收作用增強。一部分“能人”已經靠發展養殖致了富,過上了小康生活。養殖業已從家庭副業逐步發展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在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02年,我縣農村人均畜牧業收入達600元。

二、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縣畜牧業的發展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發展環境不夠寬松。一是部分鄉鎮領導重視不夠,多數鄉鎮沒有出臺相應的優惠措施,有的即使制定了一些優惠措施,也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去很好地落實;二是資金缺乏,政府和金融部門不能及時對困難戶進行扶持,總愛“結富親”,出現了“有錢的不愿干,想干的沒有錢”的現象;三是治安條件差,牲畜被盜現象時有發生,農民缺乏安全感。2、產業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全縣的畜牧養殖業仍是以農村散養為主,規模化養殖比重偏低,沒有形成完善的科學飼養管理體制,飼養、管理、防疫、治療水平低,對防疫工作重視不夠,疫病時有發生,挫傷了農民養殖的積極性,給畜牧業發展帶來隱患。產業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對畜禽產品的進一步精深加工,產業鏈條不長,多限于自產自銷,抗風險能力差。3、畜產品質量不過硬。多數養殖戶仍采用傳統的飼養方式,難以適應市場要求。個別養殖戶濫用違禁藥物或飼料添加劑(如“瘦肉精”等),也不堅持休藥期制度,難以避免藥物殘留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超標,嚴重影響畜禽產品的質量。對此,**縣的畜產品生產和加工企業都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收購時常不注意查驗產地檢疫、運輸檢疫、免疫標識、消毒等證明,對貨源質量把關不嚴。4、防治體系不完善。由于機構改革,21個鄉鎮獸醫服務站均交給鄉鎮政府管理,防疫經費不到位,防疫網絡不健全,不能及時對大的疫病和畜產品質量監測預報,一些重大疫病,如口蹄疫、新城疫、豬瘟等還時有發生。2004年1月5日我國所有疫病將向全世界解密,全縣一旦出現疫情,疫區畜產品將會限制外調,甚至被銷毀,這將是**縣畜牧業發展的重大隱患。5、畜牧執法力度不夠。對畜產品生產和加工企業的管理沒有嚴格按照《動物防疫法》的標準執行,一些不法商販為牟取暴利,非法銷售假種畜禽,假冒偽劣獸藥飼料、添加劑,病死病害畜禽肉,嚴重擾亂了畜牧業經營市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