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1:21: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國古代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國古代史原始社會教學教案
《中國古代史》課程講稿說明
1、本講義稿教學內容的時間是按配套教材和教學習慣,上限起于原始社會,下限迄于清鴉片戰爭前。
2、各章的教學目的、參考書目等項,在教學大綱中已經列出,本講稿中不再詳細列舉。
3、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本講稿內容在總體依據教學大綱的原則下,其具體章、節、目內容上,做有必要的調整,既注意與教材整體上的依憑和配合關系,又注意突出講稿的自身特點。教學中安排有適量的討論課與自學內容,對此,本講義中只簡列其內容要點。
4、本講稿從以兩漢魏晉南北朝部分為界分為三部分,是由三位教師分別提供(詳略上或略有差別),教研室集體進行了統稿討論。講稿自不同于個人著述,更多地直接參考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特此說明和志謝。
序言•歷史的含義
政法干警考試中國古代史強化題(一)
1.考古發掘的遺址實物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最.能證明“中國是水稻的故鄉”的遺址是()。
A.北京周口店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半坡遺址
D.大汶口遺址
2.某同學利用暑假準備實地考察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遺址,他應該去()。
古代經濟史研究論文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在理論上所作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將歷史學從迷亂混沌的狀態中拯救出來,使歷史研究成為一門科學。在這以前,歷史學家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在歷史的迷宮內徘徊,我國數千年的文明,雖然產生了象司馬遷那樣“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戚一家之言”(《漢書·司馬遷傳》)的歷史學家。但是,卻沒有一個歷史學家能夠揭示出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所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必然使歷史學發生一場深刻的革命。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歷史唯物主義的陽光開始照射到歷史研究領域。一九二四年出版了馬克思主義者撰寫的《史學要論》,是我國第一部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史學著作。這部著作為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產生、發展開辟了道路。以后,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鄧初民、胡繩等同志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相繼撰寫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著作,從而使傳統的中國史研究領域,面目為之—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十年代關于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和中國社會史問題的大論戰中,馬克思主義史學擊敗了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史學觀點的挑戰,取得了勝利,從而顯示出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強大生命力。
全國解放以后,直到六十年代初期,廣大史學工作者繼承和發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幕的優良學風,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中國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同時,由于“左”傾思潮的干擾,史學界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出現過片面性、簡單化、公式化的傾向,使中國史研究出現了部分的失誤,十年內亂期間,史學界成了、“”破壞搗亂的重災區,許多優秀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被迫害致死,歷史唯物主義被任意肢解纂改,唯心主義泛濫,形而上學猖獗。“”大搞影射史學,他們把數千年的中國史歪曲成什么“儒法斗爭史”,借用歷史的亡靈,為他們丑惡嘴臉涂脂抹粉、妄圖實現他們的反革命迷夢。他們倒行逆施,搞得史學園地百花凋零、毒草叢生,粉碎“”后,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春天才又回到了我們的史學園地。
六十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我國產生、發展的歷史事實嚴峻地告訴我們:當前,要把中國史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必須準確理解歷史唯物主義,把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與中國史研究的實踐結合起來,因此,對于史學工作者來說,歷史唯物主義是一門不可缺少的必修課。
本文的目的:試圖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南,概述自己在初步探討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方法論的過程中的一些粗淺體會,以供歷史研究工作者的討論。
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加強中國古代經濟史的研究
馬列主義史學及封建思想綜述
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區分與段落,與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馬列主義傳入中國以及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有直接關系,也與20世紀20年代后考古學在中國興起,證實中國殷周以前確有夏朝及悠久的原始社會有一定關系。近代進步與相信馬列主義的史學家,認為中華民族同樣也經歷了原始、奴隸、封建(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三個時期。同志1939年在著名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對此作了結論性的肯定。新中國建立后,繼承馬列主義史學家的研究成果,進一步確立新史學體系的廣大史學工作者,從對中國通史的研究、編寫和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曾進行了“中國封建社會分期”的大討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歷50多年后的21世紀與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武漢大學、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學院三所大學發起并再次舉辦“封建”與“封建社會”問題學術研討會,雖是“舊題”重議,但在社會又一次大轉型、各種思潮勃起的新形勢下,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我們認為核心問題是關乎到史學研究是否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問題。
一、目前史學研究狀況需要回顧近現代史學的發展歷程
中國歷史學從總況說大體可分為傳統史學(《史記》至《清史稿》)、近代史學(即馬列主義史學,以下不再逐一注明。其標志是《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至建國前)兩大類或兩大階段。二者之間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每大段內的歷史分期與歷代史學家之間也是繼承和發展關系。紀傳體的“二十五史”,歷二千多年形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寶貴遺產;近代中國史學是20世紀30年代后才形成的,也取得了世人瞻目的成就。
1.史學研究現狀需要再次討論“封建”與“封建社會”
1978年改革開放后,老、中、青史學家在對“”進行“反思”中奮起,在繼承和發展馬列主義史學中,相繼出版了各類題材的史學論著。僅以古代史或通史說(依時間順序),就有劉澤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1979年)、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1982年)、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歷史》(通史,2001年)、周一良等主編的《新編中國通史》(2001年)、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2004年)、傅衣凌主編的《中國歷史》(2006年)、晁福林主編的《中國古代史》(2007年)、《中國史稿》編寫組修改出版的《中國史稿》、蔡美彪續主編的《中國通史》五至十二冊(2008年出完)、上海人民出版社組織的《中國通史•斷代史系列》等;各大學編寫的古代史、通史或簡史;通俗性的戲說、細說、圖說、正說、論壇等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中國史版本,不下四五十種。從影響大、采用多的高等學校教材《中國古代史》、《中國歷史》(或通史)而言,改革開放初期編寫的,基本上多沿襲《中國通史簡編》、《中國史稿》體例,“編”或“章”中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1990年后的史書則多以斷代的先秦、秦漢等相稱,沒有了前者的“三種社會形態”術語。《原始社會》被“遠古”、“上古”、“中華遠古”、部族、“史前”等所取代。《封建社會》被“西周”、“戰國”等所取代。其諸多原因中,怕“回避”原始、奴隸、封建社會分期的爭論是主要的。有的則是對馬列主義的“五種社會形態”產生懷疑,甚至否定。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少數史學專家否定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方法與“近代中國史學”的所謂“創新”。如以“新科學”的《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稱:“大約在五萬年以前,一批外星人來到地球,他們具有高度的智慧。當他們發現地球引力等因素不適合他們居住時,他們選擇了地球上精力旺盛和智力較高的雌猿,注入了太空人的基因進行雜交,這便產生了地球上的人類。”①編者的話稱贊曰:“李衛東博士的這本書,‘改寫了人類進化的全部歷史,揭示了地球文明的所有謎案’。”②
徹底推翻了馬克思、恩格斯“勞動使猿變成人”的科學理論。《中國歷史通論》云:“所謂‘奴隸制’與‘封建制’的‘古史分期問題討論’曾一度熱鬧非凡,今日看來連它的前提都搖搖欲墜。而所謂‘封建社會內部分期問題’,即自秦以來的歷史分期,至今少有人問津。‘封建’一竿子到底,一盆‘專制主義’漿糊,貼上‘加強’、‘進一步加強’標簽,就可解決一切。現行‘通史’教材,讀來無味,就因讀不出異同變化。每朝每代都是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四塊,初期休養生息———中期危機加深———末期農民起義三段論,一副面孔,一個模式,像翻燒餅那樣單調無味。”③我們在有關論文中,或在有的學術會議上,也能見到或聽到與此類似的意見,甚至還有比這些更為尖銳的批評。武漢大學、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學院聯合發起再次舉行“封建”與“封建社會”問題學術研討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適時的。1999年戴逸先生在為《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寫的《總序》中說:“第四代史學家是在‘’結束以后成長起來的。經過十年‘’,歷史學從廢墟中走出來,發展很快。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國史學處于重新探索階段”,“試圖探索出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史學理論體系。”④其重要問題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否已經過時,今后還要不要堅持,怎樣堅持,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反思,探索答案。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仍然是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而“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一種開放、發展的學說”,“只有吸收全人類文化成果中的營養,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如何正確對待各種學術流源,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中國史學才能發展,才會有生命力。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⑤此說是正確的。盡管社會轉型期出現各種思潮、各種史學觀點是正常的,但馬列主義唯物史觀必須堅持,近百年的馬列主義中國歷史學成果應當繼承,代代史學家亦應受到充分尊重和肯定。
郭沫若的研究論文
郭沫若是卓越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杰出的作家、詩人和劇作家。他學識淵博,才華卓著,在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包括文學、藝術、哲學、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書法藝術,以及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外國進步文藝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一、詩人、軍人、史學家
“五四”運動時期,提倡科學和民主,反對舊道德、舊文化,成為新文化運動中振聾發聵的響亮口號。魯迅以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郭沫若以第一部白話詩集《女神》,教育了千百萬青年。郭沫若本來舊詩根柢很好,少年時代留存在作業本上的詩歌六十余首,其中雖有少年詩人極幼稚的自我陶醉,但洋溢著深厚的民富國強的真誠祈愿和強烈的反帝愛國激情。“耽耽群虎猶環視,岌岌醒獅尚倒懸”,這些詩句顯示出郭沫若少年時代敏銳的政治眼光和憂國憂民的廣闊胸懷⑴。郭沫若的新詩集《女神》,在思想上反映了新時代的新精神,藝術上也是不拘一格,大膽創造,完全打破了舊詩格律的桎梏,實現了詩體的大解放。自《女神》問世,詩壇上才算出現了真正意義的新詩。《女神》氣勢磅礴,豪情激蕩,洋溢著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愛國熱情和革命理想,強烈地表現出“五四”時代那種徹底的、不妥協的革命精神。郭沫若熱烈地希望災難深重的祖國在烈火中得到新生。《女神》是我國新文化史上第一部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新詩集。它的問世,開創了一代詩風。郭沫若是我國新詩運動的奠基人。
1926年夏,郭沫若投筆從戎,參加了北伐戰爭。從廣州到武漢,到南昌,踏遍關山險阻,經受了戰爭的考驗。就在安慶“三二三”慘案之后,郭沫若在的家里,滿懷無產階級革命義憤,奮筆疾書《請看今日之》。隨后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于通令緝捕郭沫若,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郭沫若于1928年2月東渡日本,開始了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活。
“五四”時期的詩人,北伐時期的軍人,在被迫流亡日本之后,經幾年的潛心鉆研,卻變成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
先秦時期史學觀念研究論文
中國古代史學之極其興旺發達,在世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史學發展上的連續不斷,史籍形式與內容的豐富多樣,是其他任何單一的古代民族和國家所無與倫比的。這種文化特點的出現、鞏固和持續發展,當然有著很復雜的原因,但追溯到中國文化起源的先秦時期,探討當時史學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如何奠定了中國古代史學日趨繁榮的基礎,則為史學史研究所必須關注的焦點。
一、“殷鑒”――中國上古理性思維的第一線曙光
人類的意識,是從原始社會就存在的,但意識進步到理性思維的程度,則經歷了較長的過程。這里所說的“理性思維”,是指具有深刻性、系統性的邏輯思考。原始人在生產斗爭中,會得到豐富的感性認識,但卻不能以系統性邏輯思考的方式認識其本質,原始神話是當時思維和認識的最高成果,其中包涵神天迷信、自然崇拜以及征服自然力的愿望,而這種思維寄托于虛幻的想象,不屬于理性思維的性質。
當人類社會攜帶原始宗教意識與征服自然力的愿望步入階級分化時期,一方面自然力的人格化即神的信仰被統治者強化,可能使思想更趨向于麻木;另一方面社會變革、社會分工與腦力勞動者的出現,以及生產力的進步,都可能使理性思維迅猛發展。這兩種對立的因素的消長,將決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文明”時代到來之際的文化發展狀況。
古希臘的奴隸制由于具有打破了氏族公社的框架,解除了氏族血緣關系紐帶對人們個性的束縛,手工業與農業的分工比較明顯,商業比較發達,神權的統治比較松馳,政治上形成奴隸主民主制等等社會條件,產生一批人身與思想皆比較自由的腦力勞動者,帶來了學術文化的繁榮,產生了較為系統的科學和哲學。而中國進入階級社會之后,仍襲用氏族制度的軀殼以建立統治政權,血緣氏族紐帶經過改造形成了更為緊密的種族關系與宗法關系紐帶,適應水利的需要而實行土地公有制,在政治上也表現為王權專制,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1]〕即反映了這種狀況。于是,與王權專制對應的上帝崇拜和反映宗法關系的祖先崇拜相結合,形成牢固的神權、族權觀念,各個層次人們思想的理性自由受到扼制,文化的發展走上與古希臘不同的途徑。
中國上古從夏代至商代,彌漫著濃重的宗教迷信觀念,夏代遺存的文化資料很少,商代的卜辭則反映出凡事皆須仰求上帝以定然否,一切皆由冥冥中的神秘力量所決定,人是絕對被動的,統治者也沒有對事務獨立判斷的自覺意識,而最早的腦力勞動者基本上均擔任或兼任占卜、祭祀一類的神職,并不具備獨立進行理性思維的社會條件。文化發展的成就主要呈現在與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相關聯的氣象、歷法、冶煉及直接觀察的天文星象等方面,卻缺乏如古希臘那樣燦爛的學術遺產。據傳夏朝經歷了約五百年,商朝的歷史也達五百年之久,然而至春秋時期,孔子即發出夏、商“文獻不足”的浩嘆,〔[2]〕其實更為不足的乃是理性思維及其成果。夏商兩代,漫漫千年,社會意識上嚴重缺乏自覺精神,充滿盲目和蒙昧。在中國上古,理性思維要沖破神天迷信羅網的禁錮,只能等待機緣、另辟蹊徑,這機緣就是殷周之際的政權變革,這蹊徑就是首先從歷史思考上打開缺口。
高三歷史學習研究論文
第一部分:學會學習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一個不容否認的常識是,學習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學。因此,作為學生,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不要一味依賴教師,而應該在教師的“教”中主動構建自己的“學”,取人所常,為己所用。
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一、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