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2:29: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國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國石教學設計管理論文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邊防戰士對祖國無限的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詞句,讀懂每個自然段的基礎上,繼續練習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3.學會生字新詞。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教學時間〕二課時。
中國石構想教學管理論文
整體人手,初知愛國情。
教師板書課題后,先由題質疑:看到這個文題、同學們會想些什么?同學們想知道些什么?破題后,從整體人手,要求學生通讀課文,捕捉全文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戰士們的愛國情感,教師可挈領式設問:1.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2.戰士們為什么那么喜愛“中國石”?最后,再自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嘗試給課文分段。因為文章篇幅較長,教師應出示全文的思跋提綱:“賽石會的來歷──揀石──存石──賞石”。讓學生根據提綱分段。
這種“整體入手”的閱讀教法,旨在讓學生感知文意,把握框架,理清思路,初悟情感。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重點品析,深究愛國情。
本文所表達的愛國之情全都蘊藏在課文的重點句段之中,教學時,應引導學生精讀課文,從具體內容人手,抓住重點句段設疑引思,挖掘課文的豐富內涵,深究戰士的愛國情懦。
1.文中描寫了雨后大漠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本文抓住了雨后大漠風清氣爽,白楊挺拔繁茂,朝霞傾瀉戈壁,石頭珠光玉彩的特點進行描寫。既表現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又表達了作者的喜悅心情)
石材科技展覽會工作總結
我縣由縣委常委陸海清同志帶隊,從縣招商促進局抽調黃沛劍、黃洪東等組成的石材資源招商組赴廣東省云浮市參加于2009年10月21-23日第六屆中國(云浮)國際石材科技展覽會,展示我縣石材資源,得到眾多石材企業青睞,提高了忻城石材的知名度,圓滿完成參展招商工作任務,為招商引資開發石材資源開辟了新途徑。10月22-23日縣委書記盧忠同志率縣招商促進局局長胥柳軍同志在參加第六屆中國-東盟國際博覽會后親臨石展會指導招商工作,并拜訪參加石展會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會長鄒傳勝和云浮市云城區委書記闕繼興等領導就發展石材產業取經交流。現將參會情況總結如下:
一、會展概況
第六屆中國(云浮)國際石材科技展覽會于2009年10月21-23日在廣東省云浮市舉行,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全國第二,在國際是較有影響力的石材展覽交易會。本屆石展會共有265家企業參展,設標準展位878個,進場人數達22000多人次,比上屆增長10%。3天共簽訂投資項目27宗,投資總額11.87億元,比上屆增長8%。參展商現場達成貿易成交意向112宗,成交額25.51億元,比上屆增長5%。
本屆石展會“國際化”明顯。境外參展商分別來自土耳其、伊朗、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巴基斯坦等國。前來參觀采購的歐美、日韓等外國客商絡繹不絕。
本屆石展會展品的高檔次,高附加值的展品多。除花色品種繁多的石板材、荒料外,各種玉、石雕刻工藝品比往屆石展會都多。從售價十幾元、幾十元的小工藝品,到數萬元的玉石工藝茶臺、雕塑產品應有盡有。
本屆石展會有廣西來賓市的忻城縣、合山市、武宣縣,貴州省的黔南州,重慶市的巫溪縣,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山東省萊州市等地區到會展示石材資源,開展招商活動。
淺析傳統民居石窗紋飾的藝術表現
石窗又名漏花窗、石花窗、石漏窗等,因其材質多為石頭,故簡名石窗。有詩云:“石窗紫蘚墻,此世此清涼。”其大意為竹影輕曳,微風從漏花窗沿爬入,勾起詩人對現世的滿足之感以及些許的春愁。此中,也透露出石窗在“文人園林”中造景要素之一———建筑營造中產生的意境之美,反映出江南水鄉雋永靈動的文化韻味。
1石窗紋飾的靈魂藝術
石窗藝術不僅是一類風貌獨特的文化遺產,也是一種頗具詩意的棲居方式。傳統石窗紋飾的藝術表現,當屬浙東三門地區的石窗保護最為完整。在這里可以領略到蘊涵著三門民居高超的石雕技藝、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旺盛的藝術創造力。同時,其紋樣裝飾更是美輪美奐,精細典雅,其石窗圖案極講求藝術的比擬與組合,巨細、凹凸、疏密、虛實、起伏、對稱、呼應等,堪稱匠心獨運,造物渾然天成。從浙東三門地區的紋飾表現形式上看,有幾何形、動植物、人物型等多鐘表現形式,多講究對稱的構圖布局。多數手法粗獷樸素,略顯稚拙,多半是受限于當時的經濟條件和生產力,正是這些客觀條件造就了石窗裝飾的簡潔之美和自然美。石雕窗花的裝飾意味極強,因此圖形皆被賦予抽象化的情趣和“靈魂”。窗上邊的動物、植物等圖形,表現為一種更為簡化的形態,雖形態不一,然與其它紋樣相融相應,在形態上更具裝飾性和整體性,更富張力。如龍紋多采用舒花卷草樣式加以抽象表現,簡潔清新而又妙趣橫生。再如藤窗,一根藤條紋樣的原型本為常青藤、爬山虎等品種的藤蘿植物,因其藤蔓綿長、纏繞不停,有著生生不斷、千古不停、萬代綿長的盛情,匠人們便萃取藝術精華,以曲線完美鏈接,使得圖案如行云流水,柔美多姿。
2石窗的內在精神象征
縱觀中國民間的傳統紋飾雕刻,發現多數帶有世俗特征和共同的藝術審美格調。其題材類型多為吉祥仙草,瑞獸祥云、神妃仙子,從中可猜測出民間對于美好生活愿景的無限向往,賦予了石窗內在美好祥和的精神內涵和外在和諧一體的表現形式。2.1大眾化的審美趣味體現。在中國古代人民大眾心里,一般都有著福祿壽喜、辟邪驅兇、斥惡揚善的平民心態。因此在民間,如家族祠堂、寺廟園林、會館等公共建筑的石窗,體量較大,題材多出現宗教常有的仙鶴游龍,龜蛇神獸等相對固定的形象。用蝠代“福”,以鹿代“祿”,擇龍獸為“壽”,并穿插包羅在“錢”形當中,寓意著“福壽在前”。這種傳統的諧音象征手法,糅合在一起則大大增強了其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對于這類文字組合,形意表達有著默契般的認可,也逐步成為婦孺皆知的美好象征。還有鶴鹿同春石窗、松鶴延年石窗,麻姑獻壽石窗、夔龍麒麟等形式的石窗,折射出普通勞動人民對求財賜福,兒孫滿堂、長壽永樂的平民審美趣味追求。2.2抽象化的人文精神追求。浪漫思想、委婉含蓄、虛無是中國傳統吉祥紋飾的抽象化人文精神和審美趣味。在中國傳統紋飾中普遍采用“借喻”和“諧音”的手法,因此眾多民間裝飾藝術的意味也就愈發耐人尋味、引人深思。其形式多樣,內涵豐富,譬如:荷花石窗、如意寶相花石窗、梅花石窗等,拿規則五瓣型的梅花紋飾做例,作為“歲寒三友”的一員,寒冬過后百花凋零,唯梅香浮動、悄然自開,給人冰清玉潔美的享受,借此表現人的正直堅貞。又如菊花傲霜而晚香,被人們常比作不畏困難、貞守晚節的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諸如此類,有人說石窗便是“躲在石墻上的人文風情”。2.3意境化的傳統哲學表達。在中國古典園林當中,“天人合一”觀念和“自然而然”觀點一而貫之,蘊含其中。就幾何形來看,紋樣有回紋、縱條和橫條紋、水紋、格子紋等,這些是最普遍的民間紋樣。如回紋圖案,《說文解字》中“回”字的解釋為:“回,轉也。從囗,中象回轉之形”。先輩們造字,觀察入微,字形源自于水在流動時產生的旋渦形態,因此回紋的內涵也就簡單明了。其反復輪回的形式也喻示著釋家“因果輪回”的再世觀念和人生哲學,回紋更是在中國民間被稱為“富貴不斷頭”的一種紋樣,人們賦予了它福祉綿延、幸福永長的深刻寓意。圖案以橫豎短線折繞組成的方形或圓形的回環狀花紋形式展現,這種具有裝飾性的二方或四方(俗稱:“回回錦”)連續、對稱的紋樣在古代極為普遍,從中也可窺視出中華傳統裝飾藝術中的紋樣美學理念和對稱體現的秩序感。類似這種深刻的人文哲學觀,體現了人對大自然的崇敬,應當尊崇客觀規律。在石窗傳統哲學藝術表達中,或多或少具有儒家的“秩序感”,釋家的“輪回觀”,道教的“浪漫感”,最后共同強調人與自然本應和諧一體。
3結語
園林應用途徑管理論文
摘要:中國園林是一種自然式山水園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國園林的基本特征。在造園中掇石疊山被列為造園的第一要素。由于私家園林空間的局限性,這就要求造園者充分利用空間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
關鍵詞:掇石疊山自然式山水園林咫尺山林
1、引言
水以山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因而,造園必須有山,無山難以成園。自然園林往往選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園林往往建在村鎮人口密集之處,無山水可借,只得掇石疊山。因而,私家園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間范圍內,再現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鑿痕跡,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在咫尺之地,創造出“多方勝景,咫尺山林”的園林藝術。故山景是構成中國園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疊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動物造景)。正如計成所說:“余七分之地,為壘土者四,高卑無論,栽竹相宜”(《園冶》卷一)。
正是這些特性,才表達出園林中山景的無窮魅力。作為園林中獨特一景——山景,與水景一樣有著它獨特的觀賞價值。
2、中國園林疊山造景手法及應用。
園林疊山手法分析論文
摘要:中國園林是一種自然式山水園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國園林的基本特征。在造園中掇石疊山被列為造園的第一要素。由于私家園林空間的局限性,這就要求造園者充分利用空間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
關鍵詞:掇石疊山自然式山水園林咫尺山林
1、引言
水以山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因而,造園必須有山,無山難以成園。自然園林往往選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園林往往建在村鎮人口密集之處,無山水可借,只得掇石疊山。因而,私家園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間范圍內,再現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鑿痕跡,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在咫尺之地,創造出“多方勝景,咫尺山林”的園林藝術。故山景是構成中國園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疊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動物造景)。正如計成所說:“余七分之地,為壘土者四,高卑無論,栽竹相宜”(《園冶》卷一)。
正是這些特性,才表達出園林中山景的無窮魅力。作為園林中獨特一景——山景,與水景一樣有著它獨特的觀賞價值。
2、中國園林疊山造景手法及應用。
淺談中西建筑文化之交融
摘要:中國近代建筑史是一部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西方建筑文化通過自覺或不自覺的途徑對中國近代建筑產生影響。石庫門里弄住宅正是在中國近代新舊建筑交替之際產生的一種民居形式,它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標本。雖然它存在、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它給我們展現了特定的城市歷史環境和技術條件下,中國人是如何吸收外來文化并使之適應本民族的需要,并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本文以上海會樂里石庫門里弄民居為例,從平面布局、造型裝飾以及結構方式這三個方面來說明中國近代社會中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現象。
關鍵詞:上海會樂里;石庫門里弄民居;中西建筑文化;交融
一、前言
早期西方建筑對中國近代建筑產生影響有三種渠道:教會傳教渠道、早期通商渠道以及民間傳播渠道。石庫門里弄民居就是在第三種傳播渠道下產生的,它最早出現在上海英人居留地內。1853年9月小刀會起義,占領上海縣城17個月,城廂內外及青浦、嘉定等地的豪紳富商都遷入英人居留地內,英國商人乘機建造大批木板房出租謀利。這種房屋有英商經營,首次采用了西方聯排住宅的建造方式,可以說是上海石庫門里弄民居的雛形。石庫門里弄民居是在人口急劇增長的情況下,為解決人口居住問題而建的一種類型的住宅,同時它能夠使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從而使英商獲取最大的利益。短時間內地急速發展,并不能產生一種全新的建造模式,它只能將已有的、成熟的建筑模式和方法為骨架,輔以新的技術和手段來應對現實所面臨的多人口、高密度等問題。上海會樂里石庫門里弄民居南北在四馬路和漢口路之間,東西在云南中路與泥城浜(西藏中路)中間,光緒三十年(1904年)浙江南潯地產商劉景德相中了這塊地段,以高價買下,將舊房拆除,建成老式里弄房子,取名為會樂里(圖1)。所謂“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指的是“早期所造的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其結構大多為立帖式”。它是在傳統建筑的基礎上,為適應新的生活方式而吸收西方建筑的布局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新風格。
二、平面布局
石庫門里弄民居按其所形成的道路結構形式及建筑布置特點,可以歸納為五種類型:干弄式、干支式、網格式、坊院式、自由式(圖2)。從圖1來看,上海會樂里石庫門里弄民居屬于網格式的布局方式。中國傳統的建筑群體布局方式講求以庭院為基本單元,向縱深方向發展。然而石庫門里弄民居的布局方式已經不再沿襲中國傳統建筑群體的庭院式組織形式,而更像是現代居住小區的組織布局方式。總體布局中開始注意布局緊湊和節約用地的要求,建筑單元不在強調嚴格對稱的平面布置和主次分明的體量對比,而是按照實際功能的要求來組織。弄堂不分主弄和支弄,縱橫十字交錯。它代替傳統的庭院成為建筑與建筑之間的分隔空間,它既承擔著交通功能,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各種室外活動都是在弄堂里展開。建筑與建筑東西向并列排布,實際上就是西方的聯排式住宅模式。2就上海會樂里石庫門里弄民居(下面稱會樂里民居)的單體建筑平面布局而言,我們不難發現它保留了很多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印記,可以說是脫胎于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會樂里民居是典型的三間兩廂形式,大門位置設在房屋的中軸線上,門內有一個長方形天井,主屋的正中為客堂,客堂和天井同寬,天井兩側是左右廂房,樓梯在客堂后面。各個房間都緊密相連,進深很大,通過小天井來采光和通風,類似三進的四合院平面只留下了后面的兩進空間。進一步對比我們也可以發現,會樂里民居和四合院住宅在房間的布置上是一致的。會樂里的次間廂房對應著四合院的東西廂房,后廂房和灶間對應著后罩放,客堂對應著正房。然而面臨著現代生活功能的需要,實現土地效益的實際,商人謀取利益的欲望,會樂里民居不可能再像傳統的四合院一樣擁有富裕的內部空間環境。功能房間只能通過上下兩層來布置,所以新的功能區樓梯間也應運而生。四合院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禮”的體現,即所謂的“門堂之制”,門屋與堂屋分立,門屋的形制代表著主人的身份。但是對于20世紀初惜地如金的上海,這些都無法再實現,于是門屋被省略,只有一堵高高的圍墻,如同西方古典建筑一般,門與建筑主體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建筑主體的一個部件;院落也縮小成為一個天井。
園林應用途徑管理論文
摘要:中國園林是一種自然式山水園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國園林的基本特征。在造園中掇石疊山被列為造園的第一要素。由于私家園林空間的局限性,這就要求造園者充分利用空間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
關鍵詞:掇石疊山自然式山水園林咫尺山林
1、引言
水以山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因而,造園必須有山,無山難以成園。自然園林往往選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園林往往建在村鎮人口密集之處,無山水可借,只得掇石疊山。因而,私家園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間范圍內,再現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鑿痕跡,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在咫尺之地,創造出“多方勝景,咫尺山林”的園林藝術。故山景是構成中國園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疊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動物造景)。正如計成所說:“余七分之地,為壘土者四,高卑無論,栽竹相宜”(《園冶》卷一)。
正是這些特性,才表達出園林中山景的無窮魅力。作為園林中獨特一景——山景,與水景一樣有著它獨特的觀賞價值。
2、中國園林疊山造景手法及應用。
幼兒教育領域的辛勤跋涉者和引領者——趙寄石教授
人文家境專業漸成
南京師范大學趙寄石教授是中國大陸幼兒教育界具有很高學術聲望的幼兒教育專家。1921年,趙寄石出生于南京一個牧師家庭,民主開放的家庭氛圍,使她享受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這也是她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為人風格和謙遜博愛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條件。在教會學校接受教育后,她被保送進入蘇州景海海女子師范,畢業后留校,在附屬小學和幼稚園工作。從嬰兒院、幼稚園一直教到小學一、二、三年級。正是在這些年間,她與2-8歲的兒童及他們的家長建立了感情,也感受到了與比她大很多的其他教師共事的樂趣。這八年的經歷,為她進入學前教育學術領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48年,趙寄石赴美留學,學習幼兒教育。1952年回國,任教于當時的南京師范學院幼教系,先后從事幼兒園自然教學法和語言教學法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這個階段,通過對教育現實和社會現實的了解,尤其是通過與基層普通民眾的接觸,堅定了她教育為大眾服務的思想,這也是指導她以后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信念。
恢復幼教引領建設
20世紀70末,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百廢待舉,百業待興。趙寄石教授在唐淑教授的配合下,負責恢復學前教育專業和帶領同事們進行學科建設的工作。從教學和研究隊伍的組織,新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的擬定,一批新的課程的開設及相關教材的編寫,專業基礎研究的展開,團隊研討活動規范的建立等等,趙寄石教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趙寄石等老一輩研究人員的努力下,關注理論前沿、注重教育實踐這一陳鶴琴先生倡導的學科建設原則又得到了發揚和光大。在趙寄石教授的倡導和帶領下,教師們深入幼兒園,開展各科教學法的研究,為進一步的幼兒園課程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趙寄石教授不斷從理論上思考高等師范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建設,在培養目標、隊伍建設和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見解。在《重新思考學前教育專業》和《90年代高師學前專業面臨的挑戰》等文章中,趙寄石教授對高等師范學校的學前專業建設提出了很多極具價值的觀點。她指出: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改革,首先要從學前教育基本概念的變革中引伸出來,要關注學前教育的內涵的變革,如年齡的下延、服務范圍的伸展等,將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辦成培訓和科研一體化的機構,拓寬高師學前教育的服務范圍,高師的服務和研究對象要擴展到從出生到入學前的兒童,要研究所有正規和非正規的學前教育機構的保育和教育。
紫砂石瓢壺陶刻裝飾藝術風格分析
【摘要】紫砂是中國陶都四大名片之一,宜興紫砂,因為獨特的材質造就了千姿百態、形態各異的紫砂壺造型,紫砂裝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其中陶刻是紫砂壺裝飾技法中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同時也是紫砂文化進步的重要條件之一。陶刻系法隨著紫砂藝術的發展不斷進步,即使是同一款紫砂壺,由于紫砂手法和表現不同,也能將紫砂壺藝術展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由此可見,紫砂陶刻藝術是非常重要的紫砂裝飾藝術。
【關鍵詞】紫砂壺;石瓢壺;陶刻裝飾;藝術風格
這件紫砂“石瓢壺”整體造型是一個梯形的形狀,線條流暢柔和,造型古樸厚重。壺身整體是一個“八字”的造型,也可以看成是一個棱角圓潤柔和的金字塔形狀,更顯大氣端莊,線條也是曲直變換過渡自然。這件紫砂“石瓢壺”身筒造型比一般傳統的石瓢壺要稍顯扁平,虛實相結合,雖然造型扁卻不平。壺嘴采用了傳統翹嘴的流嘴,簡潔有力,優美大氣,采用了暗接手法與壺身相連,壺嘴與壺身整體性非常強;壺把是圈形壺把,沒有棱角,圓融自然,壺把是采用了明暗處理,與壺身相接,上虛下實,可見紫砂匠人工藝精湛,制作時絲毫沒有一絲馬虎,把整件紫砂“石瓢壺”的造型設計得非常有美學效果。壺蓋與壺身嚴絲合縫,氣密性絕佳,微微鼓起的壺蓋、橋鈕都是石瓢壺的標準配置,卻有與眾不同的味道,干凈利索,比例恰到好處,無不展現出紫砂藝人在制作這把壺時精巧的紫砂技藝。紫砂“石瓢壺”的造型著重點主要就是在于“力”,一把優關于紫砂壺的裝飾藝術非常廣泛,紫砂藝術是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書畫文化、金石文化等等。
在紫砂藝術中陶刻裝飾藝術是作用非常廣泛的一種裝飾手法,對于紫砂文化的進步是有一定作用的。紫砂陶刻裝飾是以紫砂壺的坯體為紙,以刻刀為筆,將紫砂藝人構思的畫面或書法展示到紫砂作品上,一件優秀的作品陶刻裝飾也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的。紫砂陶刻不僅是一種物質產品,同時也是精神產品,它將中國傳統的詩書畫文化互相交融,融入到紫砂文化之中,讓中國傳統的紫砂文化不僅擁有文化韻味,而且也充滿著書卷氣息。一件優秀的紫砂陶刻裝飾作品,不僅滿足了我們人類的審美意趣,同時也滿足了鑒賞需求。今天欣賞的這一件石瓢壺,它的陶刻構圖干凈明亮,和它的造型完美達成統一,兩者相輔相成,山水刻繪作為這把壺的裝飾,為這件作品增添了許多色彩,讓紫砂藝術更具韻味。秀的石瓢壺不僅要協調好石瓢壺每一根線條和形成這個三角形的比例,而且要保證壺嘴、壺鈕和壺把三點一線互相配合,達到比例最佳,才能把這件紫砂“石瓢壺”獨特的氣韻和力度展現得淋漓盡致。
紫砂陶刻裝飾從古至今也已經有著幾百年的歷史了,陶刻藝術的創作一般都是圍繞著中國的書畫文化作為創作題材。以書法為元素的陶刻裝飾作為陶刻技藝的基礎,從創作題材到刀法的表現形式和整體畫面構圖都充滿了濃厚的中國特色,這件紫砂“石瓢壺”在壺面的構圖上隨著塊面的曲線將書法刻繪融入其中,整體構圖刻畫筆觸有力,靈活生動,有著極高的陶刻技藝,藝術境界也頗有造詣。陶刻是紫砂壺裝飾技藝中的一種,隨著紫砂藝術的發展和完善,相同款式的紫砂壺不同的陶刻裝飾就會讓壺有著完全不同的效果,當然不同的陶刻藝人刻畫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每一位藝人都有著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代又一代的藝人們也在不斷進步和創作,運刀如毛筆,在紫砂這樣樸實無華的材質上展現出書法的韻味,這件紫砂“石瓢壺”的陶刻裝飾就有著如此意境與藝術風格。這件紫砂“石瓢壺”是一件集簡潔明快、新穎美觀、功能和實用性于一體的優秀作品,將詩、書、刻等多種藝術融為一體的紫砂裝飾藝術,感受到藝人的內涵與文化,對于文人雅士來說是一種藝術的享受和情感的抒發。書法藝術的精彩之處就在于點線面和空間組合的融洽性,是這件紫砂“石瓢壺”從始至終都在追求的藝術的最高境界。
紫砂陶刻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紫砂文化進步的重中之重,即使物質產品也充斥精神產品,將傳統書法與紫砂藝術融合,處處充滿了文化和書卷氣息,滿足了廣大愛壺人士的審美意趣和鑒賞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