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13:25: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小學教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分析
摘要: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化教育也在不斷發展,對于教師而言,教育技術能力越來越成為衡量教師專業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不同崗位的人對于教育技術能力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本文詳細的分析了目前國內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現狀,并與國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進行對比分析,為制定相關的培訓策略提供有效的依據。
關鍵詞:教育技術能力;中小學教育;現狀調查
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類社會已經步入信息化社會,在教育領域中,教育信息化無論是從它所實施的方法、手段、模式還是我們對于信息技術了解的程度都為教育教學的發展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就需要我們盡快從根本上轉變思想,樹立現代教育理念,要更加重視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的掌握,以及教師教育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而中小學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因此作為基礎教育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就更應該具備這一重要素質。社會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為當前中小學教師提供了機遇,更是提出了挑戰。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不斷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信息技術能力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也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必然要求。
1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國外很多國家的教育系統中,都把集中力量進行培訓被看作是政治機構的行為,這些國家的政府都高度重視教師的自身素質,會定期組織教師進行相應的信息技術的培訓,無論是從資金投入還是軟硬件配置,都列入國家教育投入,在人員培訓管理等方面也都采取了有效的舉措來適應這種變化。很多國家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育水平,因此對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都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廣泛性。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中小學教師被認為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學歷、信息素養等要求甚至比大學教師的要求還要高。在國內,因我們對這方面的重要性認識的還是比較晚的,因此與國外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2000年10月教育部召開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2000年11月教育部發出《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并印發《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等一系列政策。經過頒布這一系列的政策,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才得到一定的重視。2004年底,教育部頒發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標準———《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用以提高中小學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2012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該規劃明確提出了要不斷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這一任務,并繼續以中小學和職業院校教師為重點培訓對象,要對其進行有效的培訓、考核和認證,并將這些實施一體化機建設,將教育技術能力評價結果納入教師資格認證體系。因此,為了促進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們要充分了解教育信息化的現狀,才能為今后制定培訓策略打下良好的基礎。
2存在的問題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分析
【摘要】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教師只有掌握了教育技術思想和方法,才能適應新時代的教育變革的要求。本文是通過對中小學教師的意識和態度、知識和技能、應用與創新和學校的教學資源、教育培訓情況進行調查,以期了解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現狀,進而提出從培訓機制、制度環境和保障體系等方面促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
一、問題的提出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人類社會步入了一個“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培養學生“技術素養”和“信息素養”,已經成為各國基礎教育廣為接受的共識之一。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尤其是信息技術整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思考信息基礎設施、課程資源以及教師、教育管理人員和教育技術人員等各類相關人員的能力建設諸多要素。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標準》的研制和實施契合了基礎教育信息化這一國際共識。為了進一步深化對《標準》的認識,了解當前中小學教師性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和問題,并提出與問題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成為研究開展的主要目的。
二、調查的內容與方法
參照教育部的《標準》,本研究關于中小學教育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的現狀的調查主要包括五個部分:(1)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的意識和態度;(2)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的知識和技能;(3)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創新(4)學校的教學資源分布情況,共25題。經過用SPSS21.0進行可靠性分析,結果表明Cron-bach's值為0.888,量表信度很好(超過0.7才行)。在2017年8月份,筆者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對象是語數外、文科(政治歷史地理)、理科(物理化學生物)、藝術(美術音樂)、體育、管理人員和其他,共發問卷150份,回收138份,回收率是92%,有效126份,有效率為84%。調查對象的情況如下:中學老師59人,占46.8%,小學老師67人,占53.2%;男老師54人,女老師72人;教齡為0-3年有38人,4-10年的有16人,11-20年的有32人,20年以上的有40;學歷分布情況為,本科以上10人,本科82人,大專32人,學位進修中1人;學科情況為語數外教師49人,文科(政治歷史地理)28人,理科(物理化學生物)26人,藝術(美術音樂)15人,體育、管理人員和其他8人。
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試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師培訓模式
【論文摘要】培訓理念及其指導下的培訓模式直接影響著教師培訓的質量,湖北省樹立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新理念,并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構建了新的教師培訓模式,建立了符合全省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需要的教師培訓模式。
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是指在基礎教育領域內,對在職教師進行的以提高師德水平、業務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和自主發展水平為目標的培訓機制、內容、方式和方法。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培訓主體、培訓理念、培訓對象、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手段(方式、方法)與培訓管理(過程監控、考核評價)等,這些要素的優化組合及發揮獨特作用的過程,就是模式生長、發展、形成的過程。培訓理念及其指導下的培訓模式直接影響著教師培訓的質量,湖北省樹立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新理念,并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構建了新的教師培訓模式,建立了符合本省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需要的教師培訓模式。
一、湖北省中小學教師培訓組織運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兩線四級”的組織運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的“兩線四級”組織運行管理體系。湖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省、市、縣、鄉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培訓基地,組織開展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各司其職,齊抓共管,保證培訓工作的運行。
中小學教師教育感想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心得體會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體在職中小學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習期間,在與實際相結合,不斷的實踐報告,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現將一些學習體會做個小結。
一、通過對繼續教育的學習,我首先是更新了兩個重要的觀念:其一,對小學教師來說,研究是學習、反思、成長、發展的同義詞,與專業人員的研究具有質的區別。它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診斷性研究及實踐者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驗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省。”其二,我們這些綜合科從現在的教育角度上講不是一門主科,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科。教師對此的定位非常迷惑。但通過學習,從“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的對話交流,是努力擺脫“已成的我”,為不斷獲得新生的過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人。他將教師角色定位于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教師首先是學習者,不僅要善于向實踐學習,向理論學習,而且要向學生學習。教師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教師是實踐者,實踐的內涵是“變革”。
二、教育無小事。一個細節可能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一個教師最可貴的品質在于他能從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涯中領悟和體會到教育的真諦,開掘出散發著新鮮芳香、體現著高尚情操的教育細節。學生是具有極大可塑性的個體,是具有自立發展能力充滿創造力的生命體。概括地說,“教育的真諦在于啟發自覺,在于給心靈以向真、善、美方向發展的引力和空間。
三、就人格而言,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任何學段,師生之間都應該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識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把自己對人或事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善良和真誠愛心,才樂于聽從老師的教誨。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給學生,與學生通過交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愿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話語,滋潤心田。溫暖的的話語,可以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對學生還要有一種充滿責任感和理智感的愛,這種愛就是嚴格要求,嚴而有度,更要嚴而有理。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之外,我們還需要結合個人情況及教學環境和特色來很好的貫徹和應用它們。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的過程,除了需要不斷客觀的看待“過去的我”,我們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熱情,一份對教育、對學生、對社會的神圣信仰與追求!
中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實踐分析
摘要:“互聯網+教育”理念的提出對傳統教學模式將產生深遠影響。針對目前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實踐少、互聯網參與度低的問題,因而先介紹了“互聯網+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中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現狀,然后從培訓資源庫的建立、培訓學習平臺搭建和信息化培訓路線三方面進行設計了全新的中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實踐方案,最后利用柯氏4R評估模型對參訓效果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教師信息化培訓較好的達到了預期效果,參訓教師整體上對培訓滿意度較好,技能知識、理論知識和信息化素養方面尤其進步較大,同時學生和家長也產生了正面反饋。為我國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提高提供了一定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信息化;培訓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育現代化革新提供了全新的機遇,“互聯網+”概念由易觀國際于楊首次提出[1],2012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總理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提上日程[2-3],由此成為今后的熱點和研究方向?!盎ヂ摼W+教育”的火花由此迸發而出,我國相關工作者在多媒體教育設備、網絡教育課程、人工智能在線學習等作出了大量的探索[4-7]。與此同時,多元化、個性化和碎片化的信息學習方式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主流,教育改革終將順應時展趨勢,將計算機等移動軟硬件設備應用到教學活動中來??梢钥闯?,互聯網和教育的融和越來越深入,對教師的信息化教育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互聯網+”視域下,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必將成為各個學?;蛘呓逃块T的重點?!盎ヂ摼W+”的目的在于發揮互聯網的長處,將教育產業與之融合,實現傳統教育的互聯網化,重構現有的教學模式,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率。針對這一趨勢,本文提出了基于“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的中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實踐方案,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培訓模式在時間、空間上的局限性,突破了教師信息化培訓在授課方式、資源獲取和交流方面的屏障。
1“互聯網+教育”下現狀
本文首先對參加“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2018)的遼寧省撫順教師教學技能提升培訓課堂的共計178名參訓教師進行問卷調查,這些教師均來自于鄉鎮中小學課堂,從教科目以語文、數學、英語和物理化學為主,調查了解了中小學教師基本情況,包括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狀,所在單位的信息化設備條件等等。通過以上調查,本文發現,我國中小學教師普遍互聯網參與度較低,傳統的教學方式依然以課堂授課為主[8]。教育部門組織的信息化培訓方式單一,培訓效率低下,如何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思維去實現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培訓,提高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2中小學教師信息化培訓方案與設計
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文獻綜述
【摘要】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是中小學教師直面“互聯網+”時代將會遇到的首要問題,面對這一問題,身處“互聯網+”時代的中小學教師團隊迫切需要利用好信息化教育手段推動教育信息化進程。文章針對這一教育熱點問題,對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分析,基于相關文獻的計量可視化分析數據,對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研究的具體內涵、現實表現、形成原因以及對策研究的現實狀況進行了總結,歸納其特點,以期把握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研究的脈絡,更好的促進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文獻綜述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提出信息技術與教育相結合的主張[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將“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作為教育戰線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2]。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使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成為了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導向措施。
二、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文獻數據分析
為了總結我國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研究現狀和主要觀點,本文基于“中國知網”中的“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國內外重要會議論文數據庫”三個數據庫,以“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為檢索詞,以“主題”或者“篇名”為檢索項,以“精確檢索”作為檢索匹配類型,將時間跨度設置為“全部時間”,檢索關于“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文獻,對檢索的結果進行文獻發表的年度趨勢分析和關注主題分析。(一)文獻發表年度趨勢分析?;凇爸袊W”三個文獻數據庫的檢索,共檢索到229篇文獻資料。其中學術期刊論文168篇,碩士學位論文54篇,博士學位論文2篇,國內外會議論文5篇。通過對全部文獻發表時間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可以了解到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研究的發展趨勢(如圖1)。關于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第一篇論文出現在2001年,即邢宏偉刊發在遼寧教育研究上的《提高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思考》[3],從階段性特征來看,2001年~2003年是研究的初探階段;2004年后,隨著《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4]這一國家層面標準的出臺,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更加被學術界所關注,相關碩博士學位論文在這一時間也呈現出井噴式增長,2004年~2007年是研究的活躍階段;2008年至今是研究的穩定階段,在這一階段,從文獻發表的角度看相關研究論文的發表數量年度差異不大,但是隨著這一階段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更迭,全國各中小學校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對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3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2013)》(簡稱《意見》)[5],在《意見》中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的建立提出了要求,希望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的建立能夠整合現有資源,采取符合信息技術特點的新要求。為了貫徹這一要求,2014年我國對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出臺了最新一項標準《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6],這一標準的出臺意味著國家層面完成了對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考察標準的十年更新。作為中小學教師在互聯網新時期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日漸被教育研究者們所重視。(二)文獻關注主題分析。從文獻研究關注的主題來看,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理論研究是近年來研究的主體,關于“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策略”“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實踐調查研究”“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評價準則與體系”“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與課堂融合”這五個研究主題是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問題研究的洼地。
農村中小學教師考核現狀探究
摘要:教師考核是激勵教師努力工作,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目前農村中小學對教師的考核存在考核內容不全面、考核方法不規范、考核主體單一、考核結果反饋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要科學合理地對教師進行考核,就必須保證教師考核制度的規范執行。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教師考核考核方法
一、問題的提出
教師考核是教師隊伍管理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教師專業化,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以及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農村中小學教師是我國教師中最龐大的一支隊伍,因此,對他們的考核至關重要。農村中小學教師考核實施的現狀如何?本文對西部某省農村中小學教師考核現狀作相關調查進行分析,希冀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二、數據與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2006年對西部某省農村基礎教育調查的一部分數據,獲得農村中小學教師樣本801個和學校樣本128個。在分析時,采用教師問卷和學校問卷數據相結合的方式。
沙盤對中小學教師壓力的緩解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攀升,義務教育中學生對心理壓力的排解需求也逐漸增大,相對應的中小學教師的工作變得復雜,繁重。來自工作和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壓力給教師們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近些年來國家出臺相關文件,義務教育心理咨詢室的標準化建設被作為學校心理健康工作達標的一項必備條件,沙盤的配備也相對比較齊全。心理咨詢室為學生們提供了疏導心理壓力的環境之外,同時對教師的心理壓力的緩解也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沙盤在對教師心理壓力的緩解方面不可小覷。
關鍵詞:中小學;沙盤;壓力緩解
義務教育中,我們通常關注的都是學生,無論是課業成績,還是與此同時給孩子們帶來的心理壓力,但通常卻忽略了教師群體。教師群體也是教育中的主體,他們的心理狀況不僅僅決定自我的生活幸福指數,同時也對學校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教師心理壓力的緩解需要重視,而沙盤的介入,對于教師心理壓力的緩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沙盤在中小學心理教育中的應用
近幾年,隨著教育部對義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相關文件陸續出臺。心理咨詢室的建設成為義務教育中必須具備的一項硬性條件。在心理咨詢室的建設中,沙盤的配備是一項重要內容。沙盤游戲治療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引進中國,在我國尚屬新興內容,在中小學義務教育中更是如此。心理咨詢在中國的發展相對落后,更不能指靠在中小學中讓教師通過咨詢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沙盤具有非語言治療的功效和特點。結構化的沙盤尺寸,沙具,但可以讓來訪者無聲的盡情表達無結構的豐富內心世界。作為教師群體,不用像學生一樣去接受心理咨詢師,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可以通過沙盤的方式來疏解自己的壓力。這幾年,教師們也對沙盤表示很感興趣,在緩解心理壓力方面很有作用。
2中小學教師的心理現狀
中小學教師培養論文
一、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現狀的調查與反思
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的發展是一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一方面教師教育主動適應和引領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根據基礎教育發展的需求,在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手法及培養途徑諸多方面做出積極的回應;另一方面也把教師教育的理論、教改成果應用到基礎教育實踐中,推動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為進一步了解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現狀,我們參照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1]9課題組對北京、河南、寧夏三個地區以及山東師范大學學者對江蘇省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基本現狀的調查為主要依據,結合我校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高師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培養本科層次中小學教師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對遼寧省八個城市和農村,29所學校1067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追蹤分析,針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中專業知識、專業素質、專業適應性和專業勝任程度幾個緯度進行了分析,總體歸納了我國中小學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的現有狀況及未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2]具體表現如下:
(一)教師對新課程的態度
在被調查的江蘇省中小學教師中,有72%的教師認為新課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教育觀。98.7%的教師表示認同新課改的教育理念。沈陽地區的中小學教師中86.8%的教師認為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標是能夠實現的,較多數的學生對此較樂意接受。64.4%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改革對自身的成長與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1]146可見,大多數的教師對新課程改革持有贊同和支持的態度。但對新課改的教學內容、方式和教師角色的轉變仍需要有一段過程。
(二)教師專業知識情況
北京師范大學調查組對北京、河南和寧夏三個地區的3000多名中小學教師關于教師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調查中最想學習的課程按選擇排序如下:“與教學方法、技能有關的知識”達56.1%,居于首位,“與教學設備有關的知識”為45.1%,“與學生身心發展和評價有關的知識”為29.41%,“教育理論相關知識”為21.05%,“與教育科研相關的知識”為16.41%。被調查的教師90%以上畢業于師范院校。由此可見,作為一個教師必備的教育專業理論與方法以及教學技能相關的知識,在教師職前教育中并沒有很好地解決,教師專業性在職后也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師范生在從教之后,對教育專業知識的需求仍然十分迫切。
中小學教師調配管理規定
為規范全區中小學的人事管理,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使教師的調配工作規范有序,根據《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大人號〕、《關于印發〈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辦法〉的通知》〔政發號〕和《區關于人員調動工作的暫行規定》〔政號〕,對我區中小學教師調配工作做如下規定:
一、編制的核定
1、在目前我區教師整體超編的情況下,對全區中小學教師編制和人員實行總量控制、動態管理。
2、每年5—6月份,區編辦會同教育局逐校核定一次編制,定編原則按大編辦號文件執行。
3、編制一經確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變更或擅自增編。
4、實行編制實名制,在人事局編制科和干部科名冊之外的人員,一律不予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