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19:15: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重陽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重陽節詩歌-重陽節的夜

重陽節的夜

是誰敲碎了

一千二百年前的太陽

遺落滿天銀白的碎片

寒光閃閃

人們煞有介事地把它定義為星星

查看全文

重陽節對聯

重陽節對聯

延壽;

登高。

黃花宴;

紅葉詩。

三三令節;

查看全文

重陽節致辭

重陽節講話

各位老領導、老同志:

今天我們在這里歡聚一堂,共同慶祝九九重陽佳節。受局領導班子委托,首先我向各位老領導、老同志致以節日的祝賀,祝你們節日愉快,身體健康,生活幸福,萬事如意!

九九重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利用重陽佳節與各位老領導、老同志歡聚、交流是我局的優良傳統,今年我們繼續對老干部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和關注,借此機會,我很高興、也很榮幸地代表領導班子向大家介紹全系統今年以來的各項工作情況。

略。

各位老領導、老同志,今年前九個月的工作情況我就向大家簡單地介紹到這里,這既是向大家開誠布公的交流,也表達了我們干好事業的信心和決心。目前,全系統就象一列高速前進的火車,政通人和,上下同心,工作有序,欣欣向榮。在今年最后一個季度里,我們將保持旺盛的工作熱情和有序的工作進度,努力完成年初各項工作計劃,促進各項事業更上一層樓。我們相信,在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在各位老領導、老同志的支持關心下,在全系統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事業將不斷取得新的成績,xx單位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查看全文

重陽節詩歌6

重陽節:我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叫重陽”,也叫“重九”,你知道嗎?重陽節快樂!

最近流行一種代號為“重陽快樂”的手機病毒,如果您不幸收到含有此類字符的短信,請馬上扔掉手機,以免感染。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紅顏未虛伏虎降龍,白發帶笑鋪金疊翠。

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人煙湖草裹,山翠縣樓西。如此美的景色,我們也不要錯過,九月九,一起登高賞景如何?

你如果現在是一個人,我祝你重陽節快樂;如果兩個人,那也重陽節快樂;如果一伙人,請告訴我你們在什么地方。

查看全文

重陽節由來歷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后,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查看全文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查看全文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么重陽節是怎么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于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伙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里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帶到哪里。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里,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查看全文

重陽節感恩演講

重陽節,心懷感恩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飲酒賞菊登高望遠,思念親人。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時,不禁吟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種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宋女詞人李清照在重陽節時思念親人,寫下“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憂愁。

重陽節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日子,我們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關愛老人也同樣是關愛我們的將來。作為21世紀的我們,敬老愛老的道德意識就顯得更必要了。在九九重陽節到來之際,讓我們去感恩吧!

學會感恩,應當首先學會感恩父母,感恩長輩。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他本性純真,孝敬父母。韓伯愈的母親對他的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錯,就舉杖責打。有一天,伯愈犯了錯,母親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淚竟然像雨點一樣掉下來。他母親覺得很奇怪,問道:“以前打你時,你都是歡歡喜喜地接受,今天為什么掉淚呢?”伯愈對母親說:“過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親健康有力,所以歡喜;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點兒感覺不到疼了,我知道母親身體衰老,體力微弱了,所以禁不住傷心地流下了淚水,并不是不甘心忍受疼痛。”

嗚呼!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伯愈的至孝不得不使我們慚愧的低下頭了。

查看全文

重陽節詩歌

是誰敲碎了

一千二百年前的太陽

遺落滿天銀白的碎片

寒光閃閃

人們煞有介事地把它定義為星星

有人說它玲瓏剔透

查看全文

重陽節祝福短信

▲重陽節到了,秋高氣爽,讓我們放風箏去!

▲步步登高開視野,年年重九勝春光。重陽節快樂!

▲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紅顏未虛伏虎降龍,白發帶笑鋪金疊翠。

▲九九艷陽天,秋高氣爽,正是楓葉最艷時,我們結伴去香山看紅葉,好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