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模式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23:57: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種植模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種植模式

林業種植模式及養護研究

1臨汾市鄉寧縣林業種植現狀

過去,煤炭產業在鄉寧縣占據著重要位置,是絕大部分財政收入的重要依靠。但是,煤炭價格不斷下跌,對其經濟的持續性發展有較大制約作用[1]。在此壓力之下,縣政府將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重要立足點,對綠色產業發展做到足夠重視。在縣政府和人民群眾的不斷努力下,其林業面積不斷拓展,發揮著多方面的作用和影響,主要包括水土保持和美化環境等。但是,鄉寧縣政府對于當地資源林業資源的認知存在著一定的誤區,主要就是對林業資源的美觀作用進行過分追求,沒有對其生態作用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當對樹木進行種植的時候,過于重視承載植物的工具,沒有看到林業資源的優勢,其觀念無法從根本上進行改變。除此之外,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當下,對于防護林的保護,國家對其重視程度有一定的降低,在此條件下,鄉寧縣亂砍濫伐的現象有所增加,導致林業資源減少,同時,當地的降水量比較大,造成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

2我國北方地區林業種植模式

2.1直播造林模式。在我國北方地區,林業面積有所增大,不過,因為存在較為嚴重的亂砍濫伐現象,并且林業面積的分布并不均勻等,對北方地區林業生產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使其產量減少,林業資源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對直播造林模式進行了相應應用,對供不應求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緩解。這種種植模式所指的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撒在規劃種植的林地中,種子自主發芽,實現造林的目的。該模式有其突出優勢,主要包括節省時間、方便操作和經濟性強,可以將其應用在大面積林業種植中。不過,當種子發芽之后,需要對其進行精心管理[2]。在對這種模式進行應用的過程中有著相應限制,適合直接播種的種子必須滿足顆粒大和容易發芽的條件。在林業種植環境方面也有著一定的要求,需要有豐富的水資源,并且人跡罕至,由此保證種子的成活率。2.2分殖造林模式。該種植模式在北方地區是非常常見的。在對此種模式進行應用的時候,所需要做的是將樹枝、樹干等分支部分埋入到土壤中,有著非常鮮明的優勢,主要包括操作簡單、節省時間和勞動力,同時還能夠對種植成本進行相應降低。相較于直播種植模式,該模式的林木成活率更高,在種植初期的樹苗迅速生產,不需要太過精心管理。不過,這種模式也有著一定的限制,主要適合于多種無性繁殖能力比較強的樹木。2.3植苗造林模式。這種種植模式主要是將苗木當作造林材料,對其進行栽植。該種植模式在北方地區的應用率是最高的。相較于以上兩種種植模式,該種植模式的成活率更高,可以對樹種進行相應節約,并且可以迅速成林。對于造林區的要求是比較低的,可以較好適用于干旱等造林區中。不過,該方法需要對幼苗進行事先培育,育苗所花費的時間和勞動力比較多[3]。

3我國北方地區林業種植養護

3.1對火災和病蟲害進行有效防護。在林業種植區中有大面積林木,當發生火災的時候,必定會損失慘重,一方面對樹木種植付出的努力白費了,另一方面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所以,對于林業種植區的養護來說,對火災進行有效預防是最為重要的工作。我國北方地區大部分是溫帶大陸性氣候,距海較遠,整年受到大陸氣團的控制,在春季和秋季多風,冬季較為干燥,夏季的時候較為悶熱,并且降水量比較少。在此情況下,冬季和夏季是火災多發的季節,在這兩個季節中,如果發生火災,要對其進行控制有著比較大的難度,火勢非常容易以最快速度蔓延。所以,在北方地區,無論哪個季節都需要對種植區火災預防工作做到足夠重視。尤其是春季和秋季以及夏季,必須強化火災預防管理,對防火宣傳的力度進行相應加大。對于預防病蟲害的養護工作,種植區需要對其做到足夠重視,對大規模病蟲害預警管理進行較大程度的強化,對預防病蟲害的制度進行有效制定,減小病蟲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在規定時間中,對林業種植區進行全面檢查,第一時間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對其進行有效解決和處理,保證樹木的質量。3.2對于林業種植區來說,施肥養護制度發揮著重要作用和影響,需要對其進行有效完善。在保證林業種植區施肥養護工作質量的條件下,可以對樹木的壽命進行相應延長,使得樹木質量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對施肥養護制度進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當在林業種植區開展施肥養護工作的時候,需要將北方地區林業種植樹木生長物后期特征作為重要依據,然后進行施肥。通常情況下,北方地區樹木在初春生長迅速,在此時期對氮元素有著大量需求,所以需要施與大量氮肥,保證林木生長[4]。在林木進入到生長后期的時候,不需要再施氮肥。當進入到開花期或者是果實發育期的時候,需要給與其充足的鉀肥和磷肥,需要對兩種肥料的比例進行有效掌握,當所施肥料過量的時候,必定會給林木帶來副作用。過去所應用的施肥方法是穴施和環施等,不過,在林業種植面積不斷拓展的過程中,這些施肥方法無法滿足其需求,需要對飛機直灑方式進行充分運用,可以使工作效率得到相依提高。不過這種方式也有著一定的缺點,主要是較為容易造成浪費,其適應范圍是比較有限的,只適用于大面積林業種植區。3.3除此之外,還有相關養護工作。北方地區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亂砍濫伐現象,所以,在進行養護的過程中,需要對此行為進行全面控制,對科學合理的養護制度進行有效制定,對林業種植區的養護管理力度進行強化。當發現林業種植區破壞行為的時候,需要對個人進行懲罰,對其宣傳力度進行有效加大,使人們清晰認知破壞樹木的危害。還需要對多種養護方式進行實施,需要擴大林業區管理范圍,一方面對林業政府部門進行管理,同時還需要實現林業種植區養護管理的社會化,調動人民群眾的參與性[5]。對外包的方法進行充分應用,進一步實現對專業技術和人才等的而應用,由此提高養護效率和質量,減少勞動力和資金等的投入。

查看全文

林業種植與養護管理模式

隨著生態環保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我國更加注重改善生態環境,尤其是面對當下林業種植的面積不斷縮小,對于我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必須要做好林業種植及養護和管理工作,這就需要針對土壤、氣候溫度等相關的條件,制定有效的林業種植養護管理辦法,才能夠有效的改善我國的環境,促進林業面積的不斷擴大,并且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偉大想法。

一、林業種植的模式分析

在對林業種植的過程當中應該采取科學合理的種植模式,具體來說,當下主要涉及到三種種植模式:首先,直接造林模式。是指在土地的表面直接播撒相關的林業種子,然后全面的進行種植和造林,這種方式相對比較簡單,而且也能夠避免消耗大量時間。直接造林的種植方式主要適用于大面積的種植,但是這種種植方式也會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主要適合種植一些樹種顆粒,生命力較好的樹木。而且在種植的過程當中也應該保證水源的相對充足,避免出現任何的自然災害影響到樹木的存活率。其次,分植造林。分植造林就是指將樹干、樹枝和樹根等部位進行直接的造林,這種方式存在的優勢就在于不會浪費時間,而且也能夠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是存活率也相對較高,但是分植這種造林方式依然會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采取分支造林要求地質條件相對較好,另外對樹種也具有一定的選擇性。適合采取分植造林的樹木有柳樹、松樹和楊樹。最后,植苗法。植苗法是指將一年生的苗木進行栽植,但是這種苗木栽植對栽植技術要求相對較高,而且種植的流程也較為復雜,最重要的是不能夠適應于大面積的種植,比較適合于補植,否則不僅需要很多的勞動力,而且會浪費時間,種植的效率不高。

二、林業種植的養護管理模式探究

在選擇科學的種植方式之后,必須要采取正確的養護和管理模式,因此,應該做到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要做好防火的舉措,避免出現任何的火災。在林業種植養護的過程當中最大的災害就是火災,火災會對林業種植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必須要做好防火的舉措。尤其是北方地區春秋季節天干物燥,容易產生火災,這就需要對林業種植區采取有效的防火舉措,避免任何的人員在林區內進行燃火,并且做好相應的保護措施,一旦出現火災應該采取緊急舉措,避免火災的擴大,應該將損失降低在最小范圍內。第二,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林業種植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在種植完畢之后必須要采取有效的防治舉措,才能夠防止病蟲害的發生,病蟲害一旦發生將會影響到樹木的存活率,所以應該定期對林業樹種進行全面的檢查,一旦發現任何的病蟲害,應該采取緊急處理手段,無論是物理手段還是其他手段,都必須要給以根治,避免出現范圍擴大的現象,另外,應該針對一些天敵病蟲害采取有效的預防舉措,才能夠真正的將損失降到最低。第三,要做好林業種植結構調整工作,由于林業種植要使用一定的土壤、水文條件,因此要科學合理的規劃林業種植結構,通過引進一些先進的國外樹種來進行育種、引種、馴化和嫁接等技術,才能夠提高我國林業種植的存活率。另外,在對林業種植進行養護管理過程時一定要結合周邊的環境,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科學的選擇種植的方式。通過選擇適合該地區種植的樹木一方面避免了盲目性的種植造成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也能夠促進林業資源的技術等。只有通過全面考慮才能夠保證林業種植的存活率,最終實現不斷擴大我國的林業面積,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加優質的棲息之地。

總之,為了做好林業種植的養護管理工作需要采取科學的種植模式,當下林業種植模式主要涉及到直接造林、分植造林以及植苗法。對林業種植做好養護管理工作是一方面要積極的采取有效的防火舉措,避免出現火災,另外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避免影響到林業資源的進一步生長和發育,同時有必要對林業種植結構進行有效的調整,最后才能夠不斷壯大我國的林業產業,有效的改善我國的環境。

查看全文

冬小麥高產高效種植模式論文

論文關鍵詞黃淮麥區;小麥;高產高效;種植模式

論文摘要黃淮冬麥區是我國最主要麥區,介紹了該區小麥主要高產種植模式。

在我國,小麥是僅次于水稻的主要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為全國糧食作物總面積的1/4,分布遍及全國各省(市、區)。我國小麥種植區可劃分為10個主要區和30個副區。其中,黃淮冬麥區小麥面積及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5%及50%以上,為我國最主要麥區地區。研究該區小麥主要種植模式,可為各地發展小麥生產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供依據。

1小麥-玉米-大白菜立體種植模式

9月下旬在大畦內種12行小麥,行距20cm,選用矮稈、早熟、耐寒、抗病、抗倒伏、豐產性強的“晉麥53號”等品種;翌年4月下旬,在小畦內種2行玉米,行距41cm,選用中晚熟、增產潛力大的“農大60”、“掖單13號”等品種,玉米和小麥間距21cm,9月下旬收獲;6月下旬小麥收獲后及時滅茬,施肥耕翻大畦;8月上旬在大畦內復播4行大白菜,行距約60cm,選用早熟、豐產性好的“太原二青”或“晉菜三號”等品種,10月下旬捆菜,11月上旬收獲上市或貯藏。該模式下,一般每公頃產小麥3t、玉米6t、大白菜90t,純收入4萬元以上。該模式適于在山西潞城及其他無霜期180d,年積溫3500℃以上的肥沃土地種植。

2“一膜兩用”小麥甜菜帶狀種植栽培模式

查看全文

砂仁輪歇種植模式問題論文

【關鍵詞】砂仁;,,輪歇種植;,,休閑期;,,土地管理;,,病蟲害防治

摘要:從輪歇種植、輪歇地管理、輪歇種植與病蟲害防治的關系等方面,對砂仁開展輪歇種植模式中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今后砂仁的輪歇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砂仁;輪歇種植;休閑期;土地管理;病蟲害防治

陽春砂(AmomumvillosumLour.)主要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林中蔭濕處,分布于廣東、云南、廣西、福建等省(區),多為栽培。目前西雙版納在天然林下種植陽春砂仁,其生態后果已引起了生態學家的廣泛關注[1,2]。筆者認為陽春砂仁輪歇種植有其理論基礎及生態學意義[3],一些學者也認為輪歇種植是協調保護與發展的較好方法[4~6]。有關砂仁輪歇種植的關鍵技術及應注意的問題目前尚未見報道。因此,本文主要針對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以期對今后的研究工作,特別是能對整個砂仁輪歇種植周期有所幫助。

1改變砂仁栽培模式的必要性

據報道,目前國內砂仁種植模式主要有:熱帶雨林+砂仁、雜木次生林+砂仁、杉木+砂仁、橡膠+砂仁、芭蕉+砂仁、竹林+砂仁、純砂仁等種植模式[7]。陽春砂仁自20世紀60年代初引入西雙版納熱帶濕性季節性雨林中栽培以來,發展速度很快,至今種植面積達7333ha,產量可能超過全國總產量的70%。近年發現砂仁種植對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群落結構和生產力等有明顯影響[8,9],主要表現為:物種流失、群落結構變得簡單以及環境惡化。其次,在竹林、雜木林次生林、芭蕉、橡膠林下,甚至非林地情況下也可獲得穩產高產,說明熱帶雨林環境并非是種植砂仁的必要和唯一條件。為保護我國原本面積不大且又十分珍貴的熱帶雨林資源,從砂仁的可持續生產和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長遠利益來考慮,改變傳統的砂仁栽培模式十分必要。

查看全文

小規模養殖場適宜養殖種植結合模式

【摘要】傳統農耕家庭養殖模式本身是一種原始的平衡的種養結合模式,豬多肥多糧多,良性生態循環。現今我國畜牧業已由家庭副業發展成規模養殖主業,飛速向集約化專業化發展。目前畜地分離經營造成“豬多糞尿多污染多”局面。糞便污染已成制約發展瓶頸。最近幾年,國家提出“種養結合,整體推進”戰略,養殖業主也進行了探索試驗,但由于許多業主特別是小型養殖業主沒有科學制定種養結合模式,生產各要素沖突,種養結合效益差,產業頻頻斷裂,種養結合推進速度緩慢。本人多年從事種養結合技術指導、推廣、研究工作,現就我地推廣經驗進行總結,以供養殖業主和同行交流參考。

【關鍵詞】小規模養殖場;養殖種植結合;模式

養殖種植結合是小規模養殖場未來拓展空間的根本出路,是效益擴展和最大化的發展方向,是解決糞便污染最有效段,也是國家對養殖種植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廣大養殖業主對種養結合必要性逐步形形成共識。但許多小規模養殖場業主在增加種植產業后,由于種植模式不科學,造成種養多要素沖突,養殖業種植不能兼顧,效益低下,種養不能良性循環。如何選定地塊,確定配套種植面積、品種,是避免生產要素沖突,協調同步發展的關鍵。

1影響養種結合的要素

1)勞力配置。在時間、數量、質量上不沖突。2)糞肥產量與種植面積相配套,糞肥產量不能超過消納能力。3)種植作物產品產量、銷量、上市季節、采收期集中程度、生產利用年限長短、產品時鮮與耐貯性要合理搭配。4)土地肥力、地形、地貌、地勢等宜耕性與種植品種要適合。5)種養結合各要素對效益的影響。種植模式配套通式如下:生長期長名貴樹木+耐貯藏(干果)果木+糧食作物+時令果蔬(牧草)(宜耕性較差土地)(宜耕性較好土地)(機械化宜耕性好土地)。

2種植地塊的選定

查看全文

東北地區多熟種植模式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多熟種植模式;存在問題;發展對策;遼寧省

論文摘要介紹了遼寧省主要多熟種植模式,指出了這些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全年≥10℃活動積溫2700~3700℃,無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縮減,人均耕地從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載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發展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對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主要多熟種植模式

在長期實踐中,遼寧省逐漸形成了多種間、套、復種模式。主要有糧糧間套復種、糧菜復種、糧經飼復種、菜菜復種、兩鮮復種、林草間作等,這些多熟種植模式有的側重于高產高效,有的側重于用地養地結合,有的側重于糧經飼平衡發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種馬鈴薯

查看全文

多熟種植模式及發展對策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多熟種植模式;存在問題;發展對策;遼寧省

論文摘要介紹了遼寧省主要多熟種植模式,指出了這些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全年≥10℃活動積溫2700~3700℃,無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縮減,人均耕地從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載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發展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對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主要多熟種植模式

在長期實踐中,遼寧省逐漸形成了多種間、套、復種模式。主要有糧糧間套復種、糧菜復種、糧經飼復種、菜菜復種、兩鮮復種、林草間作等,這些多熟種植模式有的側重于高產高效,有的側重于用地養地結合,有的側重于糧經飼平衡發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種馬鈴薯

查看全文

多熟種植模式發展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多熟種植模式;存在問題;發展對策;遼寧省

論文摘要介紹了遼寧省主要多熟種植模式,指出了這些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全年≥10℃活動積溫2700~3700℃,無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縮減,人均耕地從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載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發展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對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主要多熟種植模式

在長期實踐中,遼寧省逐漸形成了多種間、套、復種模式。主要有糧糧間套復種、糧菜復種、糧經飼復種、菜菜復種、兩鮮復種、林草間作等,這些多熟種植模式有的側重于高產高效,有的側重于用地養地結合,有的側重于糧經飼平衡發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種馬鈴薯

查看全文

黃淮海平原玉米種植模式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黃淮海平原區是我國最大的玉米集中產區,總結該區常見的一年三熟玉米栽培模式,以期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玉米生產提供指導。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第三、產量第二的糧食作物,是我國主要飼料糧和部分地區的主要口糧,目前已發展成為糧、經、飼兼用作物,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根據我國玉米的分布地區和種植制度的特點,結合各產區的農業自然資源狀況,以及玉米在谷類作物中所占的地位、比重和發展前景,把我國玉米劃分為6個產區。其中,黃淮海平原區是我國最大的玉米集中產區,該區常年播種面積占全國40%以上。在黃淮海平原,最常見的玉米栽培方式是一年三熟種植模式。總結該區常見的一年三熟種植模式,以期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玉米生產提供指導。

1馬鈴薯-玉米-大白菜三種三收高效栽培模式

該模式是根據土豆、玉米、大白菜的生產特性,合理安排茬口播期創造出來的一種新模式。3種作物在生長期間優勢互補利用,又不互相影響,較好地實現了一年三種三收。馬鈴薯于3月中上旬播種(栽植密度每公頃7.5萬株左右),種薯選用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脫毒種薯克新1號、大西洋、荷蘭15、紫花白等品種,8月中上旬收獲;玉米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栽植密度為4.05萬~4.20萬株/hm2),選用丹玉39、丹科2151、冀玉9等生育期較短的中早熟玉米品種,8月下旬至9月上旬收獲;大白菜于8月上旬播種,選用優質、高產、抗病、耐貯的中晚熟品種,北京新3號,冀菜3號及水師營6號等品種,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用種量1.50~1.88kg/hm2),11月中旬收獲。該模式下,一般每公頃產馬鈴薯35175kg、玉米7590kg、大白菜115890kg,3茬合計產值為62047.5元,純收入為4.97萬元。該模式技術簡單、投資少、效益高,推廣前景廣闊,適于河北省唐山地區發展。

2草莓-玉米-后季稻種植模式

該模式是在麥-玉米-后季稻種植模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高產高效種植模式。該模式中,10月中下旬移栽草莓,草莓品種選用“寶交早生”,起壟栽培(壟底寬95~100cm,壟頂寬40~45cm,壟高23~25cm),栽植密度為8.70萬~9.15萬株/hm2(株行距23cm×28cm);3月下旬播種玉米,玉米品種選用早熟品種掖單4號,栽植密度為6.75萬株/hm2;6月5日前后落谷,于7月25日前后搶栽后季稻,后季稻品種選擇武育粳3號,移栽株距10cm、行距18~20cm,密度為240萬~270萬株/hm2。該模式下,一般每公頃可產草莓12~12.75t、玉米5.62~6.00t、水稻8.25~9.0t。該模式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適于江蘇如皋地區發展。

查看全文

我國地區玉米一年三熟種植模式論文

論文關鍵詞黃淮海平原;玉米;栽培模式;一年三熟

論文摘要黃淮海平原區是我國最大的玉米集中產區,總結該區常見的一年三熟玉米栽培模式,以期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玉米生產提供指導。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第三、產量第二的糧食作物,是我國主要飼料糧和部分地區的主要口糧,目前已發展成為糧、經、飼兼用作物,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根據我國玉米的分布地區和種植制度的特點,結合各產區的農業自然資源狀況,以及玉米在谷類作物中所占的地位、比重和發展前景,把我國玉米劃分為6個產區。其中,黃淮海平原區是我國最大的玉米集中產區,該區常年播種面積占全國40%以上。在黃淮海平原,最常見的玉米栽培方式是一年三熟種植模式。總結該區常見的一年三熟種植模式,以期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玉米生產提供指導。

1馬鈴薯-玉米-大白菜三種三收高效栽培模式

該模式是根據土豆、玉米、大白菜的生產特性,合理安排茬口播期創造出來的一種新模式。3種作物在生長期間優勢互補利用,又不互相影響,較好地實現了一年三種三收。馬鈴薯于3月中上旬播種(栽植密度每公頃7.5萬株左右),種薯選用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脫毒種薯克新1號、大西洋、荷蘭15、紫花白等品種,8月中上旬收獲;玉米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栽植密度為4.05萬~4.20萬株/hm2),選用丹玉39、丹科2151、冀玉9等生育期較短的中早熟玉米品種,8月下旬至9月上旬收獲;大白菜于8月上旬播種,選用優質、高產、抗病、耐貯的中晚熟品種,北京新3號,冀菜3號及水師營6號等品種,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用種量1.50~1.88kg/hm2),11月中旬收獲。該模式下,一般每公頃產馬鈴薯35175kg、玉米7590kg、大白菜115890kg,3茬合計產值為62047.5元,純收入為4.97萬元。該模式技術簡單、投資少、效益高,推廣前景廣闊,適于河北省唐山地區發展。

2草莓-玉米-后季稻種植模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