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03:09: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周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周易文學特點
《周易》位居群經之首,語辭高古,華章粲然?!吨芤住酚山泜鹘M成。傳稱“十翼”,即《彖傳》、《象傳》、《文言傳》、《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七種十篇,相傳為孔子所作?!段难詡鳌吩凇跺琛?、《象》二傳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乾》、《坤》二卦的深沉意蘊??鬃诱f:“言之無文,行而不遠?!?/p>
孔子極其重視語言的文采。“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敝祆浣忉屨f:“鄭國之為辭命,必更此四賢之手而成,詳審精密,各盡所長。是以應對諸侯,鮮有敗事。孔子言此,蓋善之也?!盵2]P150因此,其《文言傳》亦是斐然成章,文采出眾。劉勰贊曰:“《易》之《文》《系》,圣人之妙思也。序《乾》四德,則句句相銜;龍虎類感,則字字相儷;《乾》《坤》易簡,則宛轉相承;日月往來,則隔行懸合。雖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盵3]P588阮元更進一步提出:“孔子于《乾》《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盵4]P196前修高論,自然不是憑空臆造,而是深思熟慮之后的獨到之言?!段难詡鳌反_實有出色的文學特點:
一、駢偶爭輝
駢偶是中國古典文學極為普遍而且極有特色的一種修辭現象。至于駢偶出現的原因,各有各的說法。劉勰認為:“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3]P588劉勰從自然現象的對稱性出發,探討了駢偶出現的必然性。劉師培說:“準聲署字,修短揆均,字必單音,所施斯適。遠國異人,書違頡誦,翰藻弗殊,侔均斯遜。是則音泮輊軒,象昭明兩,比物丑類,泯踦從齊,切響浮聲,引同協異,乃禹域所獨然,殊方所未有也?!盵5]P231劉氏認為駢偶是由漢語言文字自身的獨特性決定的。范文瀾在《文心雕龍注》中論述道:“原麗辭之起,出于人心之能聯想。既思‘云從龍’,類及‘風從虎’,此正對也。既想‘西伯幽而演《易》’,類及‘周旦顯而制《禮》’,此反對也。正反雖殊,其由于聯想一也。古人傳學,多憑口耳,事理同異,取類相從,記憶匪艱,諷誦易熟,此經典之文,所以多用麗語也。凡欲明意,必舉事證,一證末足,再舉而成;且少既嫌孤,繁亦苦贅,二句相扶,數折其中。昔孔子傳《易》,特制《文》、《系》,話皆駢偶,意殆在斯。又人之發言,好趨均平,短長懸殊,不便唇舌;故求字句之齊整,非必待于耦對,而耦對之成,常足以齊整字句。魏晉以前篇章,駢句儷語,輻輳不絕者此也。綜上諸因,知耦對出于自然?!盵3]P590范文瀾主要從文學創作和接受的角度,指出聯想、事證、易記、便言促成了駢偶的產生。漢字的外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漢字是象形字,字形規范,都是一個個方塊形的文字,不象由字母組成的拉丁文字,單詞長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個字母,長的有十幾二十個字母。因此,在外形上,駢偶可以構成整齊劃一的建筑美,給人以美的享受。從內容上看,對偶的句子有的有較強的概括力,有的能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形式上看,對偶句結構勻稱,句式整齊,朗讀順口,易于記憶。如果說追求藝術美是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而駢偶只有扎根于方塊單音的象形文字的肥沃土壤中,才能開出嬌艷之花。中國古典文學駢偶盛行,正反映了中國文學的民族特色,民族氣象。阮元在《文言說》中指出:《文言傳》“抑且多用偶。即如樂行憂違,偶也;長人合禮,偶也;和義干事,偶也;庸言庸行,偶也;閑邪善世,偶也;進德修業,偶也;知至知終,偶也;上位下位,偶也;同聲同氣,偶也;水濕火燥,偶也;云龍風虎,偶也;本于本地,偶也;無位無民,偶也;勿用在田,偶也;潛藏文明,偶也;道革位德,偶也;偕極天則偶也;隱見行成,偶也;學聚問辨,偶也;寬居仁行,偶也;合德合明合序合吉兇,偶也;先天后天,偶也;存亡得喪,偶也;余慶余殃,偶也;直內方外,偶也;通理居體,偶也?!?/p>
張善文教授在《易傳的句式詞章之美》一文中指出:駢偶句“句式的構成更是豐富多樣:有單句式、雙句式、多句式,句中的字數又有三言、四言、五言、乃至十一言不等?!盵6]如三言單句式,“水流濕,火就燥”;四言單句式,“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五言單句式,“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六言單句式,“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六言雙句式,“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七言雙句式,“終日乾乾,行事也?;蜍S在淵,自試也”;八言雙句式,“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等等。[6]P116-130論述得很詳細,這里就不再贅述了。在《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一書中,古田敬一詳盡地分析對句的內涵。在形式上,從句位的角度,古田敬一歸納的對句句式為:當句對,單對,隔句對,三句對,長偶對,亂對等六種類型。[7]P46-52當句對,就是在本句中前后自成對偶。如,“云行雨施”。單對,就是上句與下句直接構成對偶。如,“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隔句對,就是四句之間形成對偶,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如“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三句對,就是連貫的三個句子之間構成對偶。如,“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長偶對,就是章與章之間構成的對偶。如,“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糊堄谢冢F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蜍S在淵,干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糊堄谢冢c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眮y對,就篇章而論,單對與隔句對混用,以使敘述得以進行。如,“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痹谝饬x上,古田敬一則將對句分為:反型,同型,中間型。反型,就是劉勰所說的“反對”,即意思相反的語詞構成對偶。如:“樂則行之,憂則違之。”同型,就是劉勰所說的“正對”,即意思相近的語詞構成的對偶。如:“云從龍,風從虎?!敝虚g型,就是難以從意義上分辨相反或相近的語詞所構成的對偶。如:“貴而無位,高而無民。”如果單就以上的論述來說,后世對句的類型在《文言傳》中大多出現了。難怪在“雖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這一點上,劉勰對《文言傳》推崇備至。而阮元更以為《文言傳》乃“千古文章之祖”。阮氏把駢文當作文章正宗,他的評價或許有夸大其詞的嫌疑,但近代研究駢文的學者劉麟生以為《文言傳》“不妨以最早之駢文視之?!?/p>
二、音律天成
易學研究論文
摘要:易學是晚明小品最重要的文化資源之一。晚明小品家的人生觀、生活情趣,晚明小品理論強調小品短小、簡易、新奇、獨抒性靈、自然而然,皆直接或間接地吸取易學理論資源。晚明小品創作多方面受到易學的深刻影響。晚明小品興盛也促進了易學的“小品”化。
關鍵詞:易學;晚明;小品;文化資源
IChinglearningandfamiliaressaysofthelateMingDynasty
OUMing-jun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Literature,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IChinglearningisoneofthemostimportantculturalresourcesforthefamiliaressaysofthelateMingDynasty.ThetheoreticalresourcesofIChinglearninghaddirectorindirectbearingontheauthorsofthefamiliaressaysofthelateMingDynastyinregardtotheiroutlookonlife,theirtasteinlifeandtheirtheoreticalemphasisonproducingshort,simple,andoriginalessaysexpressingone’sfeelingsnaturally.ThecreationofthefamiliaressaysofthelateMingDynastywasdeeplyinfluencedbyIChinglearningwhiletheflourishoftheformerhelpedturnthewritingaboutthelatterintotextssimilartothefamiliaressays.
刑法思想和刑法制度探索
本文作者:陳漢生工作單位:上海大學
《周易》是我國古代現存最早的一部奇特著作?!吨芤住烦蓵诤螘r,作者為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從郭沫若《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及《周易之制作年代》中可以得到一些啟迪,他認為《周易》作者不必是一個人,也不必是一個時代。從其內容看,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他曾認為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后來又作了否定。對《周易》制作時間的認識可以分為西周初葉、西周時期、西周中后期、東周、戰國初期、戰國晚期等,至今未有定論?!吨芤?#8226;系辭下傳》日:“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闭f的是伏羲畫八卦,通過觀天文,察地理,探索了宇宙、人生之變易.故后世諸多學者,視《周易》為我國古代的一部占卜之書?!安窇糇帜她敿追贌鸭y而來,據《周禮》記述,周代巳專設太卜之官,職掌占卜,其依據也是《易經》。既然是占卜之書,在人們崇信鬼神的年代里是行得通,但為何孔子要化那么多時間去研究?!妒酚洝酚涊d:“孔子晚喜易,序象、象、說卦、文言,讀易韋三絕”。并加以闡發,著作十篇,稱為“十翼”呢,到了漢代,出現了經、傳合編本《周易》,社會也崇尚經學,使它成為群經之冠,為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歷來注家、著述老蜂起,這又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周易》所包括的領域甚廣,其中所反映的法律制度也比較全面,但又體現出它的不系統性,本文僅就刑事法律思想和制度方面作一些敘述,以求同仁斧正。
一、刑法的起派
刑法起于何時?《漢書•刑法志》曰:“黃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陶唐以前,未聞其制?!瘬?上古之前有刑無法,故“刑”應以刑罰為本義,非后來刑法的意思。蔡樞衡先生認為,三皇五帝時代,懲罰違反風俗習慣行為的方法不外乎答、擊和放逐。用竹制擊具敲打身體,使違反者感到羞恥不再重犯,包含著教導他人不敢輕舉妄動。而放逐就是驅逐出部落,其方法也是敲打,以違反者奔出境內為目的。所以說當時沒有死刑和肉刑.《路史•前紀•卷八•祝誦氏》:“刑罰未施而民化”。《商君書•畫策》也說:“神農之世,刑政不用而治”,都是當時情況的反映。到了黃帝、堯舜之時,關于死刑、肉刑的記載就比較具體?!渡叹龝?#8226;畫策》:“黃帝內行刀鋸”?!暗蹐蛎淳訑z,制五刑……”。《通鑒前編》:“帝堯七十有六載制五刑”。必須指出,古之為兵刑合一,正如《隋書•刑法志序》曰:“刑者,甲兵焉,斧鐵焉,刀鋸鉆鑿,鞭撲廈楚,陳乎原野,而肆諸市朝,其所由來,亦已久矣”。刑事法律應該說起源于刑罰,在刑罰基礎上逐漸創立起來。作為階級統治的刑事法律,是國家鎮壓和調整的職能表現形式的重要方面,它以國家的名義而制定,并以國家權力強制執行。因此,隨著國家的出現才逐步制定符合統治階級需要的刑事法律,這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而中國的刑事法規應該說開始出現于奴隸制國家的形成和建立之時,則夏、商、周三代。《左傳•昭公六年》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這里說的禹刑、湯刑、九刑到底是刑法典還是刑種,引起了學者的爭論,主要是由于史料欠缺所造成。但從商代《官刑》中規定官吏犯“三風十想。罪,要處以墨刑。從《周禮》、《國語》中也可見“放軾其君罪”、“亂暴罪”、“犯王命罪”、“群飲罪”等罪名并處以一定的裂尸、誅、殺等刑罰,特別是三代還有關于訴訟的一系列程序及對證據、法官責任、審判方式、判決的執行等規定,說明如果沒有在法規上進行具體規定,一整套訴訟程序又依據什么呢?《周易》中記載了不少關于古代一些刑事訴訟的程序、刑罰種類,它既反映了夏商周時期的刑事法律制度內容,又反映了比三代更早的痕跡。由此,使我們看到,奴隸制國家的起源和刑法的產生不是以那一天為界限,而是一個逐步形成的較長的歷史過程,難怪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在從黃帝到虞舜時代,已經出現了國家的雛形并逐漸發展到初步完善的奴隸制國家的組織。為此,筆者認為,《周易》中反映的刑事法律正是這個時期,而又對三代奴隸制國家刑事法律的制定和奴隸制國家刑法制度的建立起了直接影響。
二、《周易》中的刑法思想
l。刑罰的必要性:《周易•噬磕》曰:“亨,利于獄”。從卦名看,噬是咬,磕為合,上下頒合攏則可咬碎吃的東西,象征可除掉一切障礙物。獄猶言刑法。其意正如《王注》日:“凡物之不親,由有,間也;物之不齊,由有過也。有間與過,嚙而合之,所以通也。刑克以通,獄之利也。”此卦以口中“嚙合”食物喻之,闡發了施用刑法的必要性。說明如果社會出現了犯罪行為,就必須施用刑法來鏟除社會不良分子,因此,縱觀《噬磕及卦,體現了懲惡的意思。為此,本卦《六二》日:“噬)k’滅鼻,無咎?!薄读逢幇幬坏谜?在下卦中位,體現出裁判公正,刑罰適當,那伯只處以割鼻子的刑罰,也會收到懲戒犯罪的效果,(注:割鼻刑是屬于肉刑中之輕刑)所以此卦才說不會因刑罰不當而犯大過錯(“無咎”)。維護社會秩序的安定是鞏固統治階級統治地位的重要手段,而刑事法律正是適合于統治者需要而制定,并成為鎮壓破壞社會秩序、危害國家安全的重要工具,因此為歷代統治者所重祝。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強調“仁”、“禮”的同時,也不否定刑事鎮壓的必要性,不過他主張、“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2。君子議獄緩死《周易•中孚》:“《象》日:澤_七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爸墟凇睘樨悦?象征信也,也就是誠信,《正義》曰:“信發于中,謂之中孚。”朱熹曾釋“孚”字,認為孚字如鳥之爪抱子,中間實有物,所以人自信之。技“象傳”解,以澤比為老百姓,而風喻為德教,故.澤上有風”引意為統治者要施德教于民。為此,《周易》在這里強調必須先施德教于民,刑罰宜減輕,如果教化無效,然后再殺之未晚。所以此卦本意為審議老百性的刑事案子,應效法“中孚”之象,廣施信德,謹慎審議刑獄,不要急于處犯人于死刑?!吨芤住分械囊缘聻橹鞯男谭ㄋ枷?到了西周得到了具體運用,并在理論上加以闡發。西周統治者在滅商之后宣稱他們是受命于天,代商王朝來實行統治,而與商代不同的是周天子有“德”,故出現了“以德配天”的理論,在法律思想上則反映為“明德慎罰”。到了孔子時期,則提倡“以德服人”,反對“以力服人”,他認為‘折民惟刑”并非為有效的統治方法。他極力反對“不教而殺”,他說:“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堯曰)})。在這里,他主張以德為主,以刑為輔。儒家的這一主張,給漢代刑法思想以很大的影響,“德主刑輔”終于成為中國正統刑法思想的核心,最后形成為唐律中所體現的“禮法結合,以禮為主”思想。應該說明,以禮為主并非完全否定刑事鎮壓的必要性。3.明‘滇用刑不留獄《旅•象》日:“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旅》卦專門闡明“行旅”之理,也就是離開故居,外出旅行。《雜卦傳》曰:“旅,親寡”,言之旅行之時離開親朋好友,顯出孤獨感。正如張衡《思玄賦》說:“頒(k幾,獨也)羈旅而無友兮,余安能留乎此”。由于羈旅充滿孤獨,愁郁易生,不可久留于外。而山上有火喻為無草木可依,不可能常在。另外山上有火也比人之明察,無論從那一個角度考慮,在處理刑事案件時,必須從速而明察地進行判決,不可拖延獄事。在《周易•責》中也有類似記錄:“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說明君子用政之時,不可濫施刑罰,這一思想,程頤稱之為“乃圣人之用心也,為戒深矣”(《程傳》)。明慎用刑不留獄的刑法思想及實踐中的貫徹,是從有利于統治者進行統治的立場出發,正如張英在《易經衷論》中所解釋:“扦掛梗桔,淹滯拘留,或為無辜之株連,或為老弱之累系,動經歲時,宜仁人君子隱測于此。然非至明至慎,亦不敢輕言決獄。能明慎而不留獄,斯可謂祥刑矣,。使人獷1不致于把用刑僅僅看成是暴政,恰恰相反,用刑之時倒認為是一種吉祥的象征。從這里,也使我們理解了清代把中國古代刑法及刑罰編撰起來的書稱為《祥刑典》的原因所在。關于不滯留刑獄,周代在司法實踐中給予具體規定。周代把判決稱為“欺”(勁),案件經過審理之后,一般在十天內要作出判決?!渡袝?#8226;康浩》說:“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時,玉蔽要囚”。要囚就是審察犯人供詞,經五、六天到十天就必須結案。唐律規定犯人判決之后,其執行也不許稽留,如果超過一天,司法官吏要處答三十的刑罰,三日加一等。4。輕刑的刑罰思想《周易》在多處反映了輕刑的刑罰思想?!妒煽摹啡?“上九,何校滅耳,兇”?!吧暇拧睘殛栔畼O,喻為刑罰達到極限。何為荷,肩荷之意。校為木枷。滅耳應為刑刑,則割耳之刑。全意應為,即使罪惡較大也僅受戴枷割耳之刑,否則就會出現兇險。為什么要強調輕刑?其原因正如《蒙》卦所說:“發蒙,利于刑人,用說梗桔,以往咎”。說的是犯人施加刑具,目的在于教育人,使人免于重犯,對以往之事表示遺憾惋惜。因為卦中用脫(說)去栓桔,使之出獄,猶如從黑暗走向光明之境?!懊伞北緸殛?目生臀則不明,必須加以醫治使之復明之意??傊?說明刑罰的目的在于啟發教育蒙昧,通過刑罰和給犯人戴上刑具,是為了糾正罪惡。所以《易經》中并不否認應有的刑罰,而僅為強調徑刑,當然也不排斥死刑的必要性。
熊十力易學思想研究論文
熊十力(1885-1968)是中國現代最富原創性的哲學家之一,是現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他以思想精深、邏輯嚴密、議論獨特而著稱于世。他的思想在其生前和死后都引起了不少學者的濃厚興趣。稍一留神他的思想體系的人都會發現:他的思想體系與《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他的許多學說、范疇都淵源于《周易》,另一方面他對易學有獨到的看法和精彩的闡發。這說明他受益于《易》又有益于《易》,《大易》給予他以最好的思想樣式和養分,他給《大易》注入了新的生機。下面就熊十力的易學思想作以概要介紹,以就教于方家時賢。
一、出入百家,以《易》為歸
熊十力習《易》研《易》,最終以《易》為宗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是他長期潛身學問,孜孜以求,貞定探索的結果。他在許多著作中論及了這一過程。他說:“余傷清季革命失敗,自度非事功才,誓研究中國哲學思想,欲明了過去群俗,認清中國何由停滯不進。故余研古學,用心深細,不敢敬且。少提時讀五經,詈孔子為宗法思想、封建思想。便舍之弗顧。后來專心佛學多年,又不敢茍同,而自有所悟,回憶大易一經,早已開我先路,于是又回到孔子六經”。(《乾坤衍》第15頁)熊十力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由傾心革命,轉向學術,由反孔經研究佛學又走上尊孔的思考過程。熊早歲曾參加反清革命,革命失敗后,念黨人競權奪利,革命終無善果,又慮自己非事功才,故而轉向學術,虛心探中、印兩方學,另辟一條學術救國的道路。后入南京支那內學院,問佛法于當時著名大師歐陽竟無先生,漸覺佛法專從黑暗、污染的方面看人生,毅然搞拒造化,認為用此道度盡眾生,終成虛愿,又覺自己的思想與《大易》甚相密契,故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出發點,即孔子的六經處,尤其是《大易》處。當然熊的學術回歸并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經過思考,自我思想邏輯展開的必然結果。熊由讀六經,走向反六經,由反六經再走向崇信六經之意蘊,在他那里都具有內在的必然性。熊的思想軌跡是近、現代許多思想家共有的思想軌跡。
熊十力由佛歸儒,歸《大易》是一種自覺自為的活動,他的思想體系是以儒為宗旨的。他雖然把其代表作稱之為《新唯識論》,但他否認其哲學體系是援儒入佛的。他說:
有人說,我的哲學是援儒入佛的。這話,好象說得不錯。其實,個中甘苦,斷不是旁人所可知的。我從前有一個時代,是很傾向于印度佛家思想的。我的研究佛家學問,決不是廣見聞,矜博雅的動機,而確是為窮究趔,以作安心立命之地的一大愿望所驅使。我嘗問無著和世親一派之學于歐陽大師,也曾服膺勿失的。其后,漸漸素開百家之說,佛家和其他(連孔子家在內),一概不管,只一意反己自求?!弥宜C會者,忽然覺得孔門傳授之《大易》的意思,若甚相密契?!抑械糜诳讓W,也不是由讀書而得的,卻是自家的體認所至,覺得和他的書上所說,堪為印證?!保ā缎挛ㄗR論.轉變》)
熊對于那種認為他是援儒入佛的論調給予以堅決的否定,認為“這等論調全不知道學問的意義和甘苦”。當然,熊并沒有把佛、儒兩家絕對對立起來,反擊認為佛家的經典如《阿含經》、《大般若經》、《涅經》、《華嚴經》等與儒家的《大易》,“有可以融會貫通的地方”,(參閱《新唯識論.轉變》)熊的思想體系就其淵源而言,是融合儒釋,自成一家,但就其思想歸宿而言,是獨崇孔學,歸宗《大易》。他說:“余獨宗《易》,究與二氏(道家、佛教)殊趣?!保ā对澹畠仁フ隆酚终f:“得孔氏意思,便悟得人生有無上底崇高的價值,無限的豐富意義,尤其是對于世界,不會有空的感想,而自有改造的勇氣。”(《新唯識論.轉變》)總之,熊的價值取向,人格風范、理論骨髓無一不打上了儒家、尤其是《大易》的印跡。
易經文獻學研究論文
摘要:易學研究是當代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新世紀里,易經文獻整理如何發展和繼續,這是從事易學研究的文獻學者需要首先思考的問題。文章針對學科的走向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個人的見解和主張。
關鍵詞:易經;文獻學;發展走向
ProspectsofYijingphilologicalstudyforthe21rtcentury
Abstract:ThestudyofYijingisoneoftheimportantissuesintoday’sstudyofChinesenationalculture.Inthe21rtcentury,itisthefirstquestiontobethoughtforthephilologisttodevelopthephilologicalstudyofYijingandotherancientbooks.Thispaperattendstoputforwardaseriesofindividualopinionsinviewofthedevelopingtrendofthissubject.
Keywords:Yijing;Philology;developingtrend
近兩年來,全國各大報刊雜志上,有關21世紀經濟全球化與中華民族文化走向的討論性文章紛呈并出。的確,這正是我們現時代的熱門話題和重要話題。眾所周知,我國已經在21世紀的第一個年頭正式加入了WTO,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正式步入一個新階段,融入了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行列之中。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深入,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也必將會加速其各自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取長補短、升華吸收的過程?!吨芤住饭沤浭俏覈糯囊徊空俭哂脮?,其《易傳》是一部充滿豐富哲理的古代哲學著作,它們保存了大量珍貴的上古社會史料,漢代以后一躍而成為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因而被賦予了中國傳統文化重要代表的身份,并成為歷代學者長期研究的對象,為全世界的華人和各國漢學家們所研讀,形成了一股彪炳燦爛的“易學”熱潮。20世紀以來,對《周易》以及與其相關的歷代易學著作的研究,在國內外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長足的發展,可以預見的是,在這個新的世紀里,易學的研究自然將會不斷取得新發展、新成果。易學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現代多個學科門類,如哲學、歷史、語言學、天文學等。同樣,它也是當代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的學者非常關注的治學對象。作為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的學者,我們對易學著作的研究,顯然更多的關注于易學文獻本身的爬梳和整理,執著于通過運用目錄、版本、???、訓詁、編纂、辨偽、輯佚等一系列文獻整理研究手段,為其它相關學科層面的研究提供基礎性的研究資料。因為不論是中國學者還是外國學者,只有立足于研究對象文獻整理的基礎上,然后才能進行哲學的、歷史的以及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關于21世紀易經文獻整理工作的發展走向,我們認為,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體現和反映。
易學對道教思維模式的影響論文
內容提要以周易為首的易學對道教的影響決不僅僅止于其在細枝末節上的滲透,最為重要的是:易學從根本上決定了道教關于宇宙論、生命觀、煉養術等重要內容的思維模式。本文從"法天象地,天人合一"、"易分陰陽,順天而行"、"順則成人,逆則成仙"三個方面粗略地勾勒出易學對道教思維模式的影響,并且指出:在道教的發展成熟過程中,易學由于決定了其重要內容的思維模式,因而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易學道教影響思維模式
道教自其產生始就以雜而多端著稱。在道教的發展成熟過程中,受到過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其中以周易為首的易學對道教教理教義的方方面面多有影響。筆者認為:易學對道教的影響決不僅僅止于其在細枝末節上的滲透,更為重要的是,易學從根本上決定了道教關于宇宙論、生命觀以及煉養術等重要內容的思維模式。而易學對道教的這一影響,才是最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本文擬就這一問題粗線條地勾勒出易學在思維模式上對道教影響的大致輪廓,從而揭示出易學在道教成仙理路形成過程中的重大作用。
一、法天象地、天人合一
早在遠古時代,中國的先民們就對天地日月、鳥獸蟲魚、四季寒暑等自然現象有著濃厚的興趣。先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無不是對自然的模擬和再現。而這種與自然息息相關的親和力在《周易》里得到了最大的匯聚和發揮?!吨芤祝缔o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可見,這種觀物取象的思維模式是八卦之所以成立的根本依據?!吨芤祝缔o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又《周易.說卦》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quot;在《周易》里,天、地、人是它所要闡發的主要內容,天、地、人都遵循同一法則,而人道是取法于天道和地道的,換言之,法天象地,天人合一是易學的基本思維模式。
在道教中,這種法天象地、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貫穿始終。魏晉神仙道教的著名宗師葛洪說:"夫五谷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絕之則死,又況于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于五谷邪?夫金丹之為物,燒之逾久,變化逾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蓋假求于外物以自堅固,有如脂之養火而不可滅。銅青涂腳,入水不腐,此是借銅之勁,以其肉也,金丹入身中,沾洽榮衛,非但青銅之外傅也。"⑴葛洪的"假求于外物以自堅固"的成仙理路可謂丹鼎派的典型思維模式。他認為,在自然萬物中,唯有黃金能入火不消,埋地不朽,如果能夠服用它們,那么人身就能得到黃金這種不消不朽的特質,人自然也就能肉身不壞,長生不死了。對于這種成仙理路我們暫且不作任何價值判斷,在此應該指出的是:這種理路正是易學中法天象地、天人合一思維模式的繼承和發揮。
公司元旦賀詞
××年元旦,全國上下,處處呈現著歡樂、祥和、喜慶的氣氛,在此之際,華老師和公司全體易學工作人員向全國和世界各地的周易愛好者祝賀新年!公司的發展,離不開大家的支持,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中央編寫建黨周年的黨史時,把邵偉華老師作為應用研究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寫入了黨史,這不僅是黨對邵偉華老師的研究成果給予高度的肯定重視和鞭策,也是對周易傳統文化和對易學界的關懷和重視,是易學界的特大喜事。
年精彩回顧,××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為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精僻的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推進黨的建設新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是全年經濟,保持增幅。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黨書,于月日行效,中國成為世貿組織的位成員,月日北京票贏得年奧運會的主辦權。月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勱大會,吳文俊和袁隆平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勵獎,并分別獲得萬元獎金。月下旬邵偉華著作《三世因果經解說》,第四次印增,成功舉辦了面授、函授學習班,受到學員的好評。
公司將加強周易基礎理論的研究,向大家介紹《周易》基礎知識,從元旦起,陸續在網上上傳內容,供大家學習,公司將來繼續把周易、四柱、風水面授班,函授班辦好,高度重視周易基礎理論學習和研究是××年工作重點之一,因為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首,中國文化之根,中國文化之魂,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周易文化產生的歷史悠久,它是人類科學的大綱,計算機,電腦產生離不開它,人類破譯基因密碼離不開它,許多先進的科學思想都從《易經》里受到啟發。它是世界文化的無價之寶,邵老師用天干地支研究基因,受到了世界科學的高度重視和贊譽。易經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被功代帝王稱之為帝王之學。同志非常重視《易經》,在《選集》中處處可以見到《易經》的許多哲學思想。在電視劇《長征》中,可以看到率領紅軍到延安生門(延安在征收爾蓋東北方)。高舉手號召大家向生門前進。中國加入以后,怎么把周易推向世界,國際化,讓周易文化傳播到世界是我們的責任。公司歡迎全國各地的易經愛好同仁,加強合作,互相學習,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績。
××主席《論三個代表》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中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實現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徹底結束民族屈辱的歷史。這個歷史偉業,我們已經完成了。從二十世紀中到二十一世紀中的一百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則是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這個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易經文化將發揮它的作用,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我們易經研究者要志高才智,把《周易》應用于現代科學和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當中,讓易經走向世界。
孔子學《易》考論
一、關于“《魯》讀”問題
孔子是否對《周易》曾有精深研究?本來,這是沒有什么疑問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吩疲骸翱鬃油矶病兑住?,……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漢書·儒林傳》稱,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尤其是被公認的最可靠的孔子文獻《論語》亦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保ā妒龆罚┑牵墩撜Z》此處有異讀。陸德明《經典釋文·論語音義》說:“《魯》讀‘易’為‘亦’,今從《古》?!本褪钦f,《魯論語》此章原為:“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边@樣,此章就沒有反映出孔子和《周易》的任何關系。各種對孔子與《周易》關系的懷疑由此而起,以至形成中國學術史上一個著名懸案。
我認為,既然這種異讀現象是由不同的《論語》版本造成的,那么,解決問題的最根本、最可靠的途徑,是考察《論語》的版本源流,搞清《魯論》與《古論》之間的關系。按照筆者的考察,《魯論》和《古論》屬于同一來源而晚出,前者是由魯人伏卿以后者為底本進行改編而成的。在改編過程中伏卿曾參考過《齊論》,后來張禹在對《魯論》進行改編時也曾從《齊論》吸收了一些內容。
自景帝時發現《古論》至鄭玄時代,已有三百年左右。在這漫長的流傳過程中,《魯論》一定會不少訛誤,其所吸收《齊論》的部分,也一定會與原文有出入。在這種情況下,鄭玄在編?!墩撜Z》時便自然地要參考《古論》和《齊論》以糾正《魯論》的論誤。據陸德明講:“鄭校周之本,以《齊》、《古》讀,正凡五十事?!保ā督浀溽屛摹ふ撜Z音義》)但陸氏所引鄭玄“《魯》讀”,皆曰“從《古》”,未有“從《齊》”者,這是因為《古論》畢竟是《魯論》的祖本,而《齊論》只是當時《魯論》的一個次要來源。
鑒于《魯論》只是《古論》的改編本,當然《古論》更原始、更可靠?!凹游覕的辍闭碌摹啊遏敗纷x‘易’為‘亦’”,只是《魯論》在流傳過程中出現的一個訛誤,所以鄭玄將其改正:“今從《古》”。至于后人對這個訛誤大加發揮,甚至因此而懷疑孔子與《周易》的關系,實在是一個本可避免的誤會。
《魯論》將“易”寫作“亦”,當系筆誤。將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相互替代假借以至造成筆誤,是中國早期手抄本的常見現象,如馬王堆漢墓帛書常將“功”寫作“攻”、“配”寫作“肥”、“爻”寫作“效”、“動”寫作“童”等等。這種現象至遲在唐代還很普遍。如唐寫本《論語》鄭玄注《為政篇》將“問”寫作“敏”、《八佾篇》將“臣”寫作“辰”等等II?!耙住?、“亦”二字古音相近,正屬于這種情況。
王弼易學與老學的關系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檢討王弼以老解易,以《易》解易兩種觀點,認為王弼的老學與易學共同構成王弼的玄學。只有把二者聯系起來,才能揭示王弼玄學的實質。
關鍵詞:老學易學玄學
從王弼注釋了儒家與道家最重要的經典《周易》與《老子》后,王弼易學與老學的關系就始終是學術史上有爭議的一個問題。一個普遍性的看法是王弼以老解易。何晏、王弼的玄學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時人管輅在評論何晏的易學時說:"夫入神者,當步天元,推陰陽,探玄虛,極幽明,然后覽道無窮,未暇細言。若欲差次老莊,而參爻、象,愛微辯而興浮藻,可謂射侯之巧,非能破秋毫之妙也。"管輅認為何晏以老解易,并對此不以為然。管輅的批評代表著主張漢象數易學的人對玄學派易學的批評。
王弼以老解易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主流的看法。當然,也有不同意這一觀點的,明末的黃宗羲認為:"有魏王輔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日時歲月,五氣相推,悉皆擯落,多所不關,庶幾潦水盡寒潭清矣。顧論者謂其以老莊解易,試讀其注,簡當無浮義,何曾籠絡玄旨。故能遠歷于唐,發為正義,其廓清之功,不可泯也。"現在有學者不同意王弼以老解易的傳統觀點,認為:"僅僅說王弼易學是以老解易,或以儒解易,都不是完整全面的評價,而應該說王弼的《周易注》是以《易傳》和象數易學解釋《易經》。"
筆者以為,王弼老學與易學的關系問題與對王弼玄學思想的認識有直接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身是一個問題。
人們常引這句話作為對王弼玄學思想的一個概括:"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晉書卷四十三王衍傳)筆者以為把王弼的玄學思想概括為"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是準確的,但認為王弼"祖述老莊"把王弼的玄學思想歸于老莊一系則不能成立。何劭的王弼傳記載:"弼幼而察惠,年十余,好老氏,通辯能言。父業,為尚書郎。時裴徽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找灰姸愔瑔栧鲈唬?'''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弼曰:''''圣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無所不足''''"。從裴徽的發問看,裴徽一方面嘆服于王弼的以無為本的玄學思想,另一方面認為王弼的貴無論的思想合于老子而不合于孔子的思想,有崇老抑孔之嫌,似不妥。從王弼的回答看,王弼對裴徽把自己的思想歸于老子不以為然,同時認為,自己的貴無論思想并不悖于孔子的思想。裴徽的發問并非沒有根據,依照當時一般的看法,儒家的孔子偏于講有,道家的老子偏于講無。有無代表著孔老、儒道兩家不同的理論基礎與價值取向,就象有無的對立一樣,儒道、孔老的思想是對立的。顯然,王弼對孔老的看法不同于常人。照一般的看法,說孔子體無還可推敲,說孔子的思想以無為本無法讓人接受。王弼認為老子并沒有體無,還沒有真正達到以無為本的境界。顯然并不自認與老子同道。對王弼來說,有無對于孔老不再象通常所理解的代表著不同的價值取向或理論觀點,并成為儒道學派劃分的依據。王弼玄學思想創建的出發點就在于他自覺地超越了學派人為的設定,而去追尋天人關系的至理:"夫途雖殊,必同其歸,慮雖百,必均其致"至理是相通的,惟一的。如果是某一學派專有的,就不會是至理。
焦循易學方法論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認為焦循通過“旁通”、“當位失道”、“時行”、“八卦相錯”、“比例”五圖,編織了一套表現為象數形式的邏輯類比推理的思想構架,并將自己的道德理想盡數納入構架之中。這樣,焦循一方面確立了研究易學的方法論,另一方面也具有以“旁通”為主體的哲學意義。焦循易學的方法論,標志著清代中期易學的重要轉向,它已邁出象數與義理詮釋易學的舊軌。然而將易學的探求嚴格限定在各種法則的框架之內,因而也就混淆了易學的象數系統與義理系統的各自獨立性。因此,易學的哲學意義也就被邏輯推理的工具價值所取代。
關鍵詞:焦循;易學;易圖略;方法論
PhilosophicalsignificanceofthemethodologyofJIAOXun''''sYilearning
Abstract:BythediagramssuchasPangtong(laterallylinkedhexagrams),Dangweishidao(matchingpositionsbutlosingDao),Xiangcuo(interchanginghexagrams)andproportionillustratedinhisYitulüe,JIAOXunfoundedalogicalanalogousinferringimage-numberstructureandfusedhismoralidealintoit,havingestablishednotonlythemethodologyforthestudiesoftheYilearningbutalsoaphilosophicalsignificancedependedmainlyonthetheoryofPangtong.ItspositivesignificanceisshownasthatitrunsoutoftheoldtrailofinterpretingYiwithphilosophicalconnotationsorimages&numbers,markinganimportantdiversionofthestudiesoftheYilearninginthemidandlateQingDynasty(1644-1911).Yet,itsnegativeinfluencesareshownasthatitmixedtheindependencebetweentheimage-numbersystemandthatofphilosophicalconnotationsoftheYilearning,philosophicalvaluesoftheYilearningbeingreplacedbythetoolvalueoflogicalanalogyofit.
Keywords:JIAOXun;Yilearning;Yitulüe;methodology
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里堂,晚號里堂老人,江蘇甘泉(今揚州邗江黃玨)人。清代乾嘉之際著名易學家。所著《雕菰樓易學三書》(《易通釋》、《易章句》、《易圖略》)曾引起當時學界的振動,被推崇為“石破天驚”之作。焦循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突出的成就,與其所運用的獨特哲學方法是分不開的。本文擬就焦循易學研究中所凸顯出的哲學方法論思想作一探討,以求正于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