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筏基礎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04:49: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樁筏基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樁筏基礎

樁筏基礎設計研究論文

摘要:在上部豎向荷載對地基產生的應力分布很不規則導致筏板基礎形心與結構重心距離很大,通過不均勻布置摩擦樁,采用樁土共同作用的復合基礎調整基礎荷載重心,從而使筏板形心與上部結構重心基本重合,本文介紹了一種設計經驗,旨在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樁筏基礎;不均勻布樁;補償平衡法;樁土相互作用

1工程概況

自沙花園1#樓,地上主樓十四層,裙樓四層,地下室二層,框架剪力墻結構。2002年五月開始設計。擬建場地從上至下分別人工填土、粉質粘土或含礫質粘土、中粗砂、卵石、粉細砂、粉質粘土、中粗砂、卵石、殘積粉質粘土、強化粉砂巖、中風化粉砂巖。粉細砂位于基底0.5~1.5m,厚2~3m,中風化巖位于基底約25m。由于地質條件比較復雜,故需進行綜合考慮地基基礎設計方案,滿足既安全又經濟的要求。

2基礎設計方案

初步設計時擬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然而在基坑護壁樁開挖過程中發現位于地面下11m左右的粉細砂極不穩定,在土體自重壓力作用下,粉細砂自然上涌,10h最大上涌達2m。護壁樁施工雖然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了粉細砂上涌,但代價太高。建設方要求基礎設計采用其它方案,經研究擬采用筏板基礎。然而該工程位于山坡上,勘察方及建設方擔心過大的基底壓應力可能會導致粉細砂從地勢較低處涌出,要求作用在粉細砂土層上的最大壓應力不能超過200kPa,該應力值與土體的自重應力基本相當。通過對上部結構進行分析計算,主樓部分由于層數多且抗震墻基本布置在主樓部分,導致基底壓應力遠超過允許值(除非筏板向四周擴展得很大)。而裙樓部分對地基產生的壓應力即使在人防荷載作用下亦不到200kPa。由于受到基底最大壓應力的及場地范圍影響,必須采用樁筏。

查看全文

樁筏基礎設計論文

1工程概況

自沙花園1#樓,地上主樓十四層,裙樓四層,地下室二層,框架剪力墻結構。2002年五月開始設計。擬建場地從上至下分別人工填土、粉質粘土或含礫質粘土、中粗砂、卵石、粉細砂、粉質粘土、中粗砂、卵石、殘積粉質粘土、強化粉砂巖、中風化粉砂巖。粉細砂位于基底0.5~1.5m,厚2~3m,中風化巖位于基底約25m。由于地質條件比較復雜,故需進行綜合考慮地基基礎設計方案,滿足既安全又經濟的要求。

2基礎設計方案

初步設計時擬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然而在基坑護壁樁開挖過程中發現位于地面下11m左右的粉細砂極不穩定,在土體自重壓力作用下,粉細砂自然上涌,10h最大上涌達2m。護壁樁施工雖然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了粉細砂上涌,但代價太高。建設方要求基礎設計采用其它方案,經研究擬采用筏板基礎。然而該工程位于山坡上,勘察方及建設方擔心過大的基底壓應力可能會導致粉細砂從地勢較低處涌出,要求作用在粉細砂土層上的最大壓應力不能超過200kPa,該應力值與土體的自重應力基本相當。通過對上部結構進行分析計算,主樓部分由于層數多且抗震墻基本布置在主樓部分,導致基底壓應力遠超過允許值(除非筏板向四周擴展得很大)。而裙樓部分對地基產生的壓應力即使在人防荷載作用下亦不到200kPa。由于受到基底最大壓應力的及場地范圍影響,必須采用樁筏。

3補償平衡法

作為本工程設計的注冊結構工程師,本人查閱了國外類似工程的設計文獻,決定采用文獻中的基礎設計方法-補償平衡法。經過計算,結構下部六層荷載由地基土承擔,六層以上的荷載由樁基承擔。這種方法參考了樁土共同作用,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載力,使樁基與天然地基互補,采用控制沉降的方法將上部荷載由樁和筏板共同互補承擔,使樁的數量及筏板的厚度得以減少,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查看全文

住宅筏形基礎設計成本控制分析

1平板式樁筏基礎設計理論

當筏板下采用滿堂布樁且樁長相同時,不考慮群樁對筏板剛度的影響[2],可認為地基反力是較均勻的,上部結構采用剪力墻體系,結構整體剛度較好,且上部結構布置較為均勻。因此,可采用平板式樁筏基礎[3]。根據樁基規范[4]分別選用式5.9.2-1,5.9.2-2,5.9.7-1,5.9.8-9,5.9.10-1等對筏板受剪力墻荷載和群樁荷載工況下的抗彎、抗沖切及抗剪承載力進行驗算。并可依據筏形基礎規范中式5.3.6,5.3.7等復核內外墻下筏板的受剪和受沖切承載力。值得指出的一點是,當樁筏基礎成為平板式時,抗規第6.6.4條和高規第8.2.4條都有在柱(墻)軸線板帶內設置暗梁的要求。本文認為,上述兩條規定與高規第7.2.26條規定頂層連梁帶箍筋入墻相類似,都是為了加強結構延性的構造性規定。而平板式樁筏基礎在滿足承載力的要求下沒有抗震延性要求。因此,墻(柱)下縱橫軸線筏板內也沒有必要設置暗梁[5]。但是地規[6]第8.4.12條規定柱(墻)寬及其兩側各0.5倍板厚且不大于1/4板跨的有效寬度范圍內,其鋼筋配置量不應小于柱(墻)數量的1/2,且應能承受部分不平衡彎矩;板帶和跨中板帶的底部鋼筋應有1/2~1/3貫通全跨,且配筋率不應小于0.15%;頂部鋼筋應按計算配筋全部連通;柱(墻)內力應按地震作用不利組合計算等應當滿足。

2案例分析

2.1承臺—止水板復合基礎。某高層住宅,地下1層,地上11層,總建筑面積12000m2,建筑總高度40.2m,剪力墻結構。建筑所在地區抗震設防烈度7度,設計地震分組第三組,場地類別Ⅲ類。采用樁筏基礎,設計樁型為樁徑400mm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原設計為多樁承臺—止水板復合基礎,平面布置如圖1所示。基礎基本參數為:承臺(圖中實線)1000mm厚,B&TΦ20@150,雙層雙向;止水板(剪力墻內部)400mm厚,Φ14@150,雙層雙向;連系梁(圖中虛線)300×500mm,B4Φ20&T4Φ25,Φ10@100(2),通長;暗梁(圖中虛線)250mm×500mm,B&T4Φ20,Φ8@200(2),通長。以上除箍筋外均采用三級鋼筋。2.2暗梁—筏板加強基礎。某高層住宅,地下2層,地上18層,總建筑面積9100m2,建筑總高度54.4m,剪力墻結構。建筑所在地區抗震設防烈度7度,設計地震分組第3組,場地類別Ⅲ類。采用樁筏基礎,滿堂布樁,樁軸間距2100mm,設計樁型為樁徑500mm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單樁長20m。原設計為平板式樁筏基礎,基底面積630m2。基礎基本參數為:筏板1400mm厚,TΦ22@150&TΦ25@150,雙向;暗梁500×1400mm,B&T6Φ25,G6Φ16,Φ12@100(4),通長。以上除箍筋外均采用三級鋼筋。

3工程成本分析

3.1承臺—止水板復合基礎與平板式筏形基礎兩類基礎工程量、材料量以及工期等比較見表1。3.2暗梁—筏板加強基礎與簡單的筏板基礎兩類基礎工程量、材料量以及工期等比較如表2所示。

查看全文

智能建筑結構設計分析

摘要:基礎設計是智能建筑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保證建筑整體結構安全、可靠的關鍵因素。當前,建筑高度在不斷增高,上部荷載較大,增加了基礎工程承載力,加上地基工程屬于地下隱蔽工程,存在的安全隱患較多,一旦發生事故,將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基于此,本文結合作者工作經驗對智能建筑地基結構設計進行研究。

關鍵詞:智能建筑;地基結構;設要要點;注意事項

近年來,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下,我國建筑業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人們對建筑工程結構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要不斷提高智能建筑工程結構設計水平,尤其是地基結構設計。在設計過程中要對建筑材料的性質和地基土的變化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合理選擇智能建筑基礎形式和建筑材料,杜絕安全隱患,從而保障建筑工程結構安全、穩定。為此,本文從地基結構設計的重要作用和設計要點入手,并進一步分析地基基礎類型影響因素及注意事項,希望能夠為相關設計人員提供參考。

1智能建筑結構設計中地基設計的重要作用

智能建筑地基結構承擔整個建筑結構全部荷載,保證建筑工程的安全、穩定,此外,還能延長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使智能建筑充分發揮自身的經濟使用性。合理的地基基礎結構設計對智能建筑整體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把握設計要點,科學合理進行設計。

2智能建筑地基結構設計要點分析

查看全文

高層建筑構造研制

1高層建筑的細部結構設計

1.1結構平面的設計與布置平面形狀簡單、規則、對稱盡量使質心和鋼心重合。偏心大的結構扭轉效應大,會加大端部構件的位移,導致應力集中。平面突出部分不宜過長。扭轉是否過大,可用概念設計方法近似計算鋼心、質心及偏心距后進行判斷,還可以比較結構最遠邊緣處的最大層間變形和質心處的層間變形,其比值超過1.1者,可以認為扭轉太大而結構不規則。高層建筑不應采用嚴重不規則的結構布置,當由于使用功能與建筑的要求,結構平面布置嚴重不規則時,應將其分割成若干比較簡單、規則的獨立結構單元。對于地震區的抗震建筑,簡單、規則、對稱的原則尤為重要。

1.2結構立體的設計與布置結構豎向布置最基本的原則是規則、均勻。規則,主要是指體型規則,若有變化,亦應是有規則的漸變。體型沿豎向的劇變,將使地震時某些變形特別集中,常常在該樓層因過大的變形而引起倒塌。均勻是指上下體型、剛度、承載力及質量分布均勻,以及它們的變化均勻。結構宜設計成剛度下大上小,自下而上逐漸減小。下層剛度小,將使變形集中在下部,形成薄弱層,嚴重的會引起建筑的全面倒塌。如果體型尺寸有變化,也應下大上小逐漸變化,不應發生過大的突變。上下樓層收進使得體型較小的情況經常發生,對于收進的尺寸應當限制。

1.3建筑基礎的設計與布置高層建筑的上層結構載荷很大,基礎底面壓力也很大,應采用整體性好、能滿足地基的承載力和建筑物容許變形要求并能調節不均勻沉降的基礎形式。根據上部結構類型、層數、載荷及地基承載力,可以用筏型基礎或箱型基礎;當地基承載力或變形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可以采用樁基或復合地基。筏型基礎一般有兩種做法:倒肋形樓蓋式和倒無梁樓蓋式。倒肋形樓蓋的筏基,板的折算厚度較小,用料較省,剛度較好,但施工比較麻煩,模板較費。如果采用板底架梁的方案有利于地下室空間的利用,但地基開鑿施工麻煩,而且破壞了地基的連續性,擾動了地基土,會降低地基承載力;采用倒無梁樓蓋式的筏基,板厚較大,用料較多,剛度也較差,但施工較為方便,且有利于地下空間的利用。當地基極軟且沉降不均勻十分嚴重時,采用筏形基礎,其剛度會顯得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采用箱型基礎就較為合理。箱型基礎剛度大、整體性好、傳力均勻;能適應局部不均勻沉降較大的地基,有效地調整基地反力。在淺層地基承載力比較軟弱,而堅實土層距離地面又較深的時候,采用其他類型的基礎就不能滿足承載力或變形控制的要求。這時應當考慮采用樁基礎。樁承臺的作用是將上部荷載傳給樁,并使樁群連成整體,而樁又將荷載傳至較深的土層中區。樁距應盡可能的大,在充分發揮單樁承載力的同時,還能發揮承臺土的反力作用,以取得最佳效果。

2高層建筑的消防設計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在追求美觀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安全這個重要的環節,對于消防知識的普及,更代表著如今我國的高層建筑已逐步邁向了成熟發展的行列。

查看全文

優化結構設計縮減成本

如何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是每一個房地產企業關注的問題。結構成本是整個設計階段成本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因為結構成本往往因為規劃和設計管理的好壞出現非常大的波動,可以這樣說,建設項目前期的設計階段(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影響整個項目投資的可能性在80%以上。其中,結構成本占到建安成本的40%至60%。很多建筑結構設計做的并不精細。

在整個結構成本管理控制過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三個關鍵點:

⑴做好事前控制。這是整個結構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

⑵設計過程的精細化管理。設計過程中必須控制好的關鍵環節,嚴格按照設計流程做好精細化設計。

⑶設計過程中適時、適當的引入外部資源。

聘請專業化的設計顧問公司,全過程的進行工程設計的管理和結構成本的控制,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結構設計不僅能給房地產公司降低工程成本,更可以給房地產公司帶來意想不到的價值。

查看全文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問題與對策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結構的形式也在發生著變化,為了能夠更好的解決城市土地資源的利用問題,高層建筑結構的數量不斷增多。兒童建筑具有施工技術相對復雜,結構的承載能力要求高等特點,集中在高層建筑工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在高層建筑工程項目開展的之前需要加強對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重視,保證建筑結構設計的合理性,有效地滿足人們對高層建筑工程的要求,此外在最高層建筑結構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還應該保證工程的抗震性能和抗風性能,從而保證高層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問題;對策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會影響到高層建筑結構施工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所以,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難度非常大在設計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處理就會嚴重影響到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質量,所以下面將對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對高層建筑結構的設計進行了優化。

1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問題

1.1超高問題

超高問題,主要是因為建筑工程施工單位不按照相關的規定進行施工,過分的提高了高層建筑的高度,從而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從目前的情況看,高層建筑的高度已經由原來的A級上升到B級,并且高層建筑結構的設計模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那高層建筑結構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超高問題是非常常見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高層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如果建筑工程受到強風或者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倒塌、斷裂的情況,這樣就嚴重影響了人們生命財產安全。

查看全文

隔震技術在建筑設計的應用

摘要:對于地震作用,建筑物的結構設計一直都是采用抗震設計,其主要的抗震原理和要求已經在我們的規范和標準當中有了比較成熟的規定和指導,抗震設計對于多遇地震有著比較良好的效果。于此對應的隔震結構的設計則是考慮到結構的動力效應,從剛柔結合的設計當中達到減震的效果,在罕遇地震情況下其良好的減震效果就得到了極大的突顯。

關鍵詞:隔震技術;建筑設計;應用

1隔震技術現狀

隔震設計指在房屋基礎、底部或下部結構與上部結構之間設置由橡膠隔震支座和阻尼裝置等部件組成具有整體復位功能的隔震層,以延長整個結構體系的自振周期,減少輸入上部結構的水平地震作用,達到預期防震要求。這就是隔震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2隔震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本工程為山西省晉源區實驗中學實驗樓,建筑南北向總長13.4m,東西向總長59.5m,總建筑面積為2696.70m2,建筑總高度為16.7m,地上共四層,地下一層,功能為教學實驗樓,結構體系為框架結構,抗震設防烈度為Ⅷ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2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采用隔震技術,設置隔震層。2.1地基處理和基礎形式。(1)由于基底在第二層素土層底,不滿足地基承載力要求,需清除基底素填土,采用砂石回填,壓實系數0.97。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80kPa;地基屬于中等液化場地,地基采用圍封法進行液化處理。水泥攪拌樁(濕法):樁徑500mm,樁總樁數為1872根。(2)本工程主樓采用梁板式筏基,筏板厚500mm雙層雙向。2.2隔震構件及隔震層的設計。設計分析軟件:ETABS中文版,軟件編制單位: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北京金土木軟件技術有限公司,2003年10月10通過建設部鑒定。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對隔震結構進行非線性動力時程分析,對每一個選定的地震波,分別計算三次:計算中震下隔震和不隔震時結構的層間剪力,根據層間剪力比確定降低烈度;進行罕遇地震下的隔震計算,確定罕遇地震下隔震層的位移。本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為Ⅷ度,中震加速度a=200gal,罕遇地震加速度a=400gal。

查看全文

建筑工程基坑圍護施工綜述

摘要:基坑支護的本質要點就是止水擋土以供坑內安全施工,無論是重力式擋墻或非重力式擋墻均是如此,只不過采用的計算方法和施工工藝各有不同。復合土釘墻成功解決了基坑邊坡的強度及穩定性問題。其施工周期短,與挖土同時進行,很少占獨立工期。

關鍵詞:建筑工程;基坑圍護;施工技術

現行工程中常用的復合型復合土釘墻支護,主要是水泥土攪拌樁與復合土釘墻的結合應用。其原理主要是:通過水泥土攪拌樁對邊坡土體進行土體加固,解決土體自立性、隔水性以及噴射面層與土體的粘結問題;以水平向壓密注漿及二次壓力灌注解決土體加固及土釘抗拔問題;以相對較深的攪拌樁插入深度解決坑底的抗隆起、管涌和滲流問題,形成防滲帷幕、超前支護及土釘等組成的復合型土釘支護。因此,復合型復合土釘墻適用于砂性土、粉土、粘性土、淤泥土及淤泥質土。

1、工程概況

某項目由16個單體組成,有沉淀池、濾池、廢水池、清水池等大型水池類構筑物,均采用砂墊層換填地基,基礎為大板筏基。砂墊層基底標高為-5m,大板筏基基底標高為-0.3m,砂墊層厚度4.7m。該項目由西班牙德利滿公司負責所有安裝系統設計及設備的供應。由于系統圖紙出圖較晚,在沉淀池與濾池結構完成后,外方設計要求在該兩個單體中間地基里增添一條Φ1000mm排泥管,排泥管埋設深度-3.8m,并在排泥管長度方向上間隔15m設置一口閥門井。為埋設此排泥管,必須在沉淀池與濾池當中的砂墊層地基里開挖溝槽。地下水位較高,為-0.7m;砂墊層采用中粗砂,密實度為1.65t/m3。所以,基坑都處于砂墊層地基中,在水頭壓力差作用下,極易產生流砂及管涌;在基坑邊兩個單體的自重荷載下,砂更無自立的可能性,極易產生坍塌。故在這種地基里,基坑圍護的方案選擇是非常謹慎的。

2、基坑圍護方案

查看全文

建筑工程基坑圍護技術透析

摘要:基坑支護的本質要點就是止水擋土以供坑內安全施工,無論是重力式擋墻或非重力式擋墻均是如此,只不過采用的計算方法和施工工藝各有不同。復合土釘墻成功解決了基坑邊坡的強度及穩定性問題。其施工周期短,與挖土同時進行,很少占獨立工期。

關鍵詞:建筑工程;基坑圍護;施工技術

現行工程中常用的復合型復合土釘墻支護,主要是水泥土攪拌樁與復合土釘墻的結合應用。其原理主要是:通過水泥土攪拌樁對邊坡土體進行土體加固,解決土體自立性、隔水性以及噴射面層與土體的粘結問題;以水平向壓密注漿及二次壓力灌注解決土體加固及土釘抗拔問題;以相對較深的攪拌樁插入深度解決坑底的抗隆起、管涌和滲流問題,形成防滲帷幕、超前支護及土釘等組成的復合型土釘支護。因此,復合型復合土釘墻適用于砂性土、粉土、粘性土、淤泥土及淤泥質土。

1、工程概況

某項目由16個單體組成,有沉淀池、濾池、廢水池、清水池等大型水池類構筑物,均采用砂墊層換填地基,基礎為大板筏基。砂墊層基底標高為-5m,大板筏基基底標高為-0.3m,砂墊層厚度4.7m。該項目由西班牙德利滿公司負責所有安裝系統設計及設備的供應。由于系統圖紙出圖較晚,在沉淀池與濾池結構完成后,外方設計要求在該兩個單體中間地基里增添一條Φ1000mm排泥管,排泥管埋設深度-3.8m,并在排泥管長度方向上間隔15m設置一口閥門井。為埋設此排泥管,必須在沉淀池與濾池當中的砂墊層地基里開挖溝槽。地下水位較高,為-0.7m;砂墊層采用中粗砂,密實度為1.65t/m3。所以,基坑都處于砂墊層地基中,在水頭壓力差作用下,極易產生流砂及管涌;在基坑邊兩個單體的自重荷載下,砂更無自立的可能性,極易產生坍塌。故在這種地基里,基坑圍護的方案選擇是非常謹慎的。

2、基坑圍護方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