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辦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07:20: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自辦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農村自辦宴席食品安全
在農村,家庭遇有喜事或喪事舉辦家庭宴會是千百年沿襲的傳統,其中以自辦宴席的形式為主,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家庭舉辦的宴席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頻繁,農村自辦宴席的食品安全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農村自辦宴席的食品安全管理是
食物中毒防治的重要環節,但由于目前法律的局限性,該項工作一直未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使得目前農村自辦宴席存在不少突出問題,如何對其進行規范的管理,避免發生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已迫在眉睫。
為強化對農村家庭宴席的食品安全管理,預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發生,筆者針對當前農村自辦宴席食品安全的隱患問題和防治策略談談一些體會和建議。
一、農村自辦家宴存在的突出問題
當前,農村自辦家宴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條件簡陋,一般都是在空場上臨時搭個棚子,條件簡陋,衛生設施不全,餐飲具不消毒,且無安全場所保存成品。二是掌勺廚師大多為當地的民間廚師,沒有經過健康體檢,有無傳染病不得而知;三是大多沒有經過系統培訓,缺乏食品衛生安全常識和法律意識,食品加工操作不規范,菜肴衛生質量不符合要求。四是用餐群體龐大復雜,其攜帶病源傳播的可能性極大。五是自辦宴席屬非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為衛生監督盲區,食品衛生安全無法得到有效監督。看似普通的農村宴席,存在著極大的食品安全隱患,已成為食源性疾病的“罪魁禍首”。
二、農村自辦家宴常見的食源性疾病感染形式和種類
農村自辦文化活動調研匯報
農民自辦文化,是指農民個體或群體依靠其擁有的各類文化資源,而進行的以滿足自身或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質利益需要為目的的各類文化實踐活動。農民自辦文化是反映當地的經濟基礎、文化氛圍及農民自身的素質的一個重要表現。近年來,區文化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配合“四區”建設為著力點,積極扶持和關心農村自辦文化活動,大力開展農村三項活動,全區各鄉鎮農民自辦文化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全面了解我區農民自辦文化活動情況,近期,區文化局組成農民自辦文化活動調研組,深入各鄉鎮和農村,采取聽匯報、看材料,現場考察等形式,開展農民自辦文化調研活動。現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1、凈化農村文化市場,樹立鄉村文明新風。農民自辦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實踐活動吸引力強、內容比較健康、參與者身心滿足感強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在鄉村社會,農民自辦文化越多越普及,則深度參與其中的農民群眾必然越多,相應地,留連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農民群眾就會越少。從而為形成文明鄉風提供健康的養料和良好的導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多了,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動的少了,聚眾賭博的少了。
2、傳承鄉土文化,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當一部分農民自辦文化源自鄉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對鄉村民俗文化的繼承。這是由于鄉村民俗文化在時間安排、內容和形式上往往與農民群眾的生產互補和平衡,與其生活相適應和相融合,容易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成為農民群眾豐富的文化資源,因而,鄉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農民群眾在生產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襲、所采用,很容易轉化為農民自辦文化。因此,農民自辦文化因具有文化的傳承功效,將為當代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3、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致富能力。在豐富的農民自辦文化中,以開啟民智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農民自辦文化不在少數,如,農民讀書社、農民書屋、農家文化大院、農民故事會、農民電影放映隊(放映各類科教片)等。此類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得越多、越普及,則越有助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助于農村的經濟發展。
4、增加溝通交流,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聚合功能。由于農民自辦文化一般伴生著農民群眾的聚合現象,從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農民群眾互動、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其結果往往是有助于促進鄰里、婆媳、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關系的和諧,有助于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有助于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
自辦宴席監督情況匯報
農村食物平安不斷是食物平安監管的重點和難點,自辦“紅白”宴席等會餐運動更是農村食物平安監督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當人們在不遺余力籌辦酒菜時,往往無視了這種群體性會餐行為存在的平安隱患。近年來在農村因舉行酒菜而惹起群體性食物中毒事情時有發作,多由生熟食物穿插污染、未煮熟煮透、貯存欠妥等緣由形成。因而,增強農村宴席食物平安監督工作,增強宣傳,標準行為,健全準則,落實責任,根絕農村宴席發作食物平安事情就顯得尤為主要。
一、近況
在農村,逢上喬遷祝壽、娶親生子、兇事等紅白喜事,都有在自家舉行宴席的風俗,普通都有50-300人參與,多者可以到達500人以上;宴席菜多以雞、魚、豬肉、蔬菜為主,輔以生果、甜點等構成,原料多在本地農貿市場自行收購或村民自種自食;幫廚的廚師都是宴席舉行者請來的,大多為本地烹調“妙手”,無人員安康證實,缺乏相關的食物平安常識;加工廠所都是以自家廚房為主,規劃大一點的暫時砌筑灶臺,前提有限,衛生設備粗陋,這些都給農村宴席帶來平安隱患。
(一)農村廚師。農村廚師即“民間廚師”。這些廚師們經常是挑著蘿筐(盛裝碗筷等)走店主竄西家,為有紅、白喜事的村民辦“十大碗”,從中收取工錢,他們中一局部已由“肩挑蘿筐”式改為“車裝廚具”式,不只為擬辦宴席的農家供應碗筷還包羅菜刀、菜板、桌椅板凳、后勤效勞等等。這些農村廚師沒有正軌培訓進修,缺乏衛生知識,衛生認識淡漠,操作簡略粗拙,不注重小我衛生及安康情況。
(二)農戶情況。跟著變革開放與經濟文明的開展,農村勞動力大局部涌向城鎮,留守在家“務農”的村民根本上是些老弱病殘及婦女兒童,這些留守人員衛生認識淡漠,大局部忙于農活而無暇顧及衛生,房屋區情況衛生差,陰陽溝得不到實時清算,蚊蠅繁殖、鼠害不時、前提粗陋、不具有舉行宴席的情況衛生前提及物質根底(如冰箱、洗消池等)。遇有紅白喜事,普通都是在空場地上暫時搭個棚子作廚房、暫時挖個坑作灶窯,隨意找個板板(有的甚至是門板)做菜板,在上面作涼菜、鹵菜等等。
(三)效勞人員。村民遇有紅白喜事時,普通都是親屬伴侶跑效勞,左鄰右舍來幫助。參加制造的主廚人員和幫廚人員是在前來幫助的人員中暫時確定,人員混同,活動性大,統一件事能夠輪換幾小我來做,小我衛生習氣差,著裝不劃一,未經安康反省和衛生常識培訓,制造的菜肴質量很難包管,極易形成疾病傳染。
農村自辦宴席食品安全管治方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保農村宴席的食品安全,預防群體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有關法規,結合本鎮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指農村自辦宴席系農村家庭、集體自辦的婚喪、祝壽、滿月、喬遷新居、農忙季節請工等50人以上集體聚餐的宴席。
第三條凡在本鎮轄區內舉辦農村自辦宴席的戶主和承辦農村自辦宴席烹飪的廚師及幫廚(工)人員均應遵守本辦法。
第二章衛生要求
第四條廚師及幫廚(工)人員承接農村自辦宴席烹調加工食品時應嚴格做到下列要求:
農村自辦宴席專項檢查工作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農村自辦群體性宴席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精神,進一步加強我縣農村自辦群體性宴席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及時發現并消除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有效防控群體性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結合我局當前工作實際,特制訂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按照“全面排查,徹底整治,鞏固成果”的總體要求,突出以預防為主,真正摸清、摸全、摸透自辦宴席食品安全重點區域、環節的潛在安全隱患,做到“早發現、早處置”。
二、檢查內容
(一)檢查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是否將農村自辦宴席納入年度工作計劃,是否成立領導小組和制定相關機制,是否有工作軌跡。
(二)檢查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全面建立農村自辦宴席的信息收集、報告、備案工作機制。
鄉村自辦文化社會調查報告
農民自辦文化,是指農民個別或群體依托其擁有的各類文化資本,而進行的以知足本身或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質好處需求為目標的各類文化理論活動。農民自辦文化是反映本地的經濟根底、文化氣氛及農民本身的本質的一個主要顯示。近年來,區文化局在區委、區縣政府的準確指導下,以“三個代表”主要思想為指點,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共同“四區”建立為出力點,積極攙扶和關懷鄉村自辦文化活動,鼎力開展鄉村三項活動,全區各鄉鎮農民自辦文化工作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為具體調查我區農民自辦文化活動狀況,近期,區文化局構成農民自辦文化活動調研組,深化各鄉鎮和鄉村,采納聽報告請示、看資料,現場調查等方式,開展農民自辦文化調研活動。現構成調研申報如下:
1、凈化鄉村文化市場,樹立村莊文化新風。農民自辦文化遍及具有文化理論活動吸引力強、內容比擬健康、參加者身心知足感強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在村莊社會,農民自辦文化越多越普及,則深度參加個中的農民群眾必定越多,響應地,留連于、沉湎于迂腐、掉隊文化的農民群眾就會越少。然后為構成文化鄉風供應健康的養料和優越的導向。進修科學文化常識的多了,參與健康有益的活動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動的少了,聚眾賭錢的少了。
2、傳承鄉土文化,推進鄉村精神文化建立。相當一部分農民自辦文化源自村莊民風文化,或具有分歧水平的民風特征,是對村莊民風文化的承繼。這是因為村莊民風文化在工夫布置、內容和方式上往往與農民群眾的生產互補和均衡,與其生涯相順應和相交融,輕易培育一起的興致喜好,成為農民群眾豐厚的文化資本,因此,村莊民風文化很輕易被今天的農民群眾在生產之余和生涯之中所因循、所采用,很輕易轉化為農民自辦文化。因而,農民自辦文化因具有文化的傳承成效,將為現代的鄉村精神文化建立作出嚴重奉獻。
3、進步農民文化本質,加強農民致富才能。在豐厚的農民自辦文化中,以開啟民智為首要目標和首要內容的農民自辦文化不在少量,如,農民念書社、農民書屋、農家文化大院、農民故事會、農民片子放映隊(放映各類科教片)等。此類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得越多、越普及,則越有助于進步廣闊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本質,有助于鄉村的經濟發展。
4、添加溝通交流,促進鄉村社會不變的聚合功用。因為農民自辦文化普通伴生著農民群眾的聚合景象,然后也就大大地添加了農民群眾互動、交流和溝通的時機,其后果往往是有助于促進鄰里、婆媳、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關系的調和,有助于完成鄉村社會的不變。有助于鄉村調和社會的構建。
高校自辦事業后勤改革建議
【摘要】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自辦事業后勤如何正確認識自身進而確定下一步的改革發展路徑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從高校自辦事業后勤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了問題存在的深層原因,提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路徑建議。
【關鍵詞】高等院校;自辦事業后勤;后勤管理
高校后勤經過近20年的改革,直至當下,并存著三種不同的管理模式:自辦事業后勤、自辦與外包結合的混合后勤、全外包后勤。自辦事業后勤模式在當前后勤社會化方向明確但深化改革具體政策不明晰的情況下出現進一步增強的趨勢,不少的學校將改革初期管辦分離的甲乙方合并成立事業編制的后勤保障部,其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
一、高校自辦事業后勤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問題。學校后勤服務保障項目大多需要招標,要求承擔單位具備獨立法人資質。自辦事業后勤無獨立法人資質,難以承擔校內原可承擔的項目,使收入減少、市場縮小。(二)人的問題。1.人員補充問題。后勤人員結構性矛盾突出,急需補充高素質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由于體制、機制等制約,補充困難。2.人員穩定問題。實現社保全員覆蓋資金缺口大,導致勞動糾紛不斷,外聘核心人員穩定難,制約了人力資源活力的激發。近年來很多學校大幅度提高校內職工收入、發放改革性津貼,而自辦事業后勤無資金同步跟進,后勤在編職工與學校同職級人員相比收入差距拉大,影響員工對后勤工作的認可度和歸屬感,隊伍穩定壓力大。(三)財務問題。事業后勤立足校內,以社會效益為重,以保障能力、服務質量和挖潛節支為主要考核指標,不從事盈利性業務,收入來源有限,資金緊張,發展受限。(四)資產問題。資產產權屬于學校,基礎設施的新建、改造、維修應由學校承擔。實際運行中,由于缺乏明晰的主體責任方,后勤為保證工作平穩,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改造,而資金難以返還,減少了后勤可用資金。(五)新服務項目問題。隨著信息技術、物流技術的高速發展,新的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層出不窮,師生對這樣的服務使用熱情很高,比如移動支付等,但是受制于事業單位的相關制度和規定,開展緩慢。
二、高校自辦事業后勤存在問題分析
縣級廣電做好自辦節目探索
廣播電視節目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廣播電視臺的發展和出路。最基層的縣級廣播電視臺,應如何辦好自辦節目,怎樣對節目進行適度改革呢?本文進行一些簡單的探討。把自辦節目當產品、產業來經營節目是廣播電視臺的生命。然而現在還有許多人包括縣級臺的領導和編輯、記者,對縣級臺自辦節目的認識多半停留在政治屬性、社會效益上,而忽視了其經濟屬性。因此,多數縣級臺是
1把自辦節目當做政治任務、政治責任來
完成,很少有人把它當做產品、產業來經營,更沒有去講求它的受眾市場、經營規律、節目成本、綜合效應。認識上的偏差,導致了縣級臺節目質量不高,收視率收聽率低。因此,辦好縣級臺的自辦節目,首先要解放思想,在觀念上進行徹底更新,樹立一種正確的節目理念。要把自辦節目當做一種產品、一項產業來策劃、組織、經營,這樣才可能使之適應市場,被受眾認可,在提高社會效益的同時也提高經濟效益。
2找準自辦節目定位
第一,自辦節目要做到導向性和貼近性的統一。縣級臺作為當地黨委政府的宣傳陣地,自辦新聞節目成為節目的重中之重,是主體,是龍頭。要守好陣地、突出主題,把黨的政策及時宣傳到群眾中去,節目貼近群眾是關鍵。電視新聞要把鏡頭對準基層和群眾,真正讓人民群眾成為新聞的主角。首先,要改進會議報道和領導活動報道,努力發掘和群眾息息相關的新聞點,把時政新聞做得讓觀眾愛看。其次,要從百姓的眼光去發現、發掘新聞點,用百姓的身邊事影響和教育觀眾。縣級臺的根基在基層。群眾中有很多先進的典型和事跡,同時,也有少數人所作所為與公共道德、法律相悖,這些鮮活的人和事一經發現和總結,就應成為縣級臺新聞節目的生動素材。節目做出來后,會讓觀眾覺得可親、可信,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影響和教育。
第二,立足基層實際,凸顯區域特色。縣級臺無論從資金、技術,還是人才、設施、辦臺經驗等方面都難以與省、市大臺相比。然而,縣級臺也有其獨到之處和優勢條件,那就是對本地受眾的接近和對本鄉本土的熟知,這點正是中央、省、市臺所不能搶占的優勢。縣級臺就要從欄目設置、節目形式、內容安排等方面打“特色牌”,唱出“拿手戲”。莒縣廣播電視臺2006年新開辦的《莒州縱橫》欄目就打出了一個漂亮的“特色牌”。欄目記者走遍莒縣的大街小巷,了解身邊的鮮聞趣事,關心百姓的酸甜苦辣,只要是莒縣觀眾身邊的、想看的、關心的、感動的,都被納入欄目的報道范圍。《莒州縱橫》欄目的推出,讓莒縣的百姓了解身邊發生的一切,也真正體現了地方電視臺所具有的地域優勢。
論自辦教會獨立自主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必須大力弘揚和發展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不斷開創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每一個民族之所以作為民族而存在,一個重要的標志,就在于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的一切形式和表現無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成為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文化的發展推動民族的發展,文化的繁榮促進民族的繁榮,文化的落后制約民族的進步。民族文化的興盛,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推動民族走向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衰落,則會削弱民族發展的動力。因此,了解一個民族,必須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尊重一個民族,必須尊重這個民族的文化;發展一個民族,必須發展這個民族的文化。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締造、捍衛了偉大的祖國,共同創造、發展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在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促進中華文化形成了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鮮明特征。秦漢雄風、盛唐氣象,作為各民族共同鑄就的文化輝煌,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不僅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推動中華文化不斷向前發展,歷久而彌新。少數民族文化對于中原文化有很強的向心性,對中原文化的認同,也極大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統一始終是主流。國家統一成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獨特的,是世界文化多樣性賴以存在的基礎。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瑰寶。在國際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中,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統和特色,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而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少數民族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交流是國家和民族交往的重要形式,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長期以來,少數民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我國種桑養蠶技術和四大發明主要經由少數民族地區傳到西方,葡萄、黃瓜等農作物和琵琶、雜技等藝術主要通過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張騫的駝隊與鄭和的云帆,不僅將中國優秀文化傳播到世界,也將域外優秀文化引入中國,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農民文化活動調查工作匯報
農民自辦文化,是指農民個體或群體依靠其擁有的各類文化資源,而進行的以滿足自身或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質利益需要為目的的各類文化實踐活動。農民自辦文化是反映當地的經濟基礎、文化氛圍及農民自身的素質的一個重要表現。近年來,區文化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配合“四區”建設為著力點,積極扶持和關心農村自辦文化活動,大力開展農村三項活動,全區各鄉鎮農民自辦文化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全面了解我區農民自辦文化活動情況,近期,區文化局組成農民自辦文化活動調研組,深入各鄉鎮和農村,采取聽匯報、看材料,現場考察等形式,開展農民自辦文化調研活動。現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1、凈化農村文化市場,樹立鄉村文明新風。農民自辦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實踐活動吸引力強、內容比較健康、參與者身心滿足感強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在鄉村社會,農民自辦文化越多越普及,則深度參與其中的農民群眾必然越多,相應地,留連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農民群眾就會越少。從而為形成文明鄉風提供健康的養料和良好的導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多了,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動的少了,聚眾賭博的少了。
2、傳承鄉土文化,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當一部分農民自辦文化源自鄉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對鄉村民俗文化的繼承。這是由于鄉村民俗文化在時間安排、內容和形式上往往與農民群眾的生產互補和平衡,與其生活相適應和相融合,容易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成為農民群眾豐富的文化資源,因而,鄉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農民群眾在生產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襲、所采用,很容易轉化為農民自辦文化。因此,農民自辦文化因具有文化的傳承功效,將為當代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3、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致富能力。在豐富的農民自辦文化中,以開啟民智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農民自辦文化不在少數,如,農民讀書社、農民書屋、農家文化大院、農民故事會、農民電影放映隊(放映各類科教片)等。此類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得越多、越普及,則越有助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助于農村的經濟發展。
4、增加溝通交流,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聚合功能。由于農民自辦文化一般伴生著農民群眾的聚合現象,從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農民群眾互動、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其結果往往是有助于促進鄰里、婆媳、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關系的和諧,有助于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有助于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