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階級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10:07: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資產階級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資產階級

試論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宗教

恩格斯認為:宗教對于具有世界影響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來說,是“當時資產階級利益真正的外衣”。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首先是從清教反對國教開始的,宗教之爭成為了革命的直接導火線,它對革命進程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16世紀30年代,歐洲新教運動興起,羅馬教皇及天主教勢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于維護自己政治、經濟和宗教統治的目的,與羅馬教皇決裂⑵。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擁有任命教職和決定教義的權力,宗教法庭改為國王法庭,召集宗教會議的權力屬于國王,從而使英國教會成為國王手中的工具。同時,英國教會接受了加爾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并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義、主教制度和宗教儀式等許多傳統,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稱圣公會,即英國國教。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瑪麗(1553-1558)繼位,她恢復天主教,殘酷迫害新教徒,燒死異端達300多人,被稱為“血腥瑪麗”。

1558年,信奉新教的伊麗莎白(1558-1603)成為女王,并恢復了國教,在“血腥瑪麗”時代逃往歐洲大陸的新教徒紛紛回國。

開始于16世紀30年代的英國宗教改革,在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封建專制統治的不斷加強勢必成為資本主義繼續發展的重要障礙,而此時的英國國教會作為封建專制的重要支柱,也就必然遭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反對。⑶

查看全文

現代文學小資產階級情調分析

在20世紀中國文學場域中,小資產階級情調(以下簡稱小資情調),用來形容在閱讀某一類文學作品時獲得的感受,進而成為對一種文化情狀、生活方式的籠統感受的表達,然而究竟小資情調的實質是什么,為什么要將這種文藝作品中的情狀和感受模糊地命名為“小資產階級情調”,小資情調是否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法國學者比埃爾•布迪厄所稱的文化慣習,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一小資產階級:情調、區隔與場域

“小資產階級情調”作為一種獨特的中國現代文學場域的美學慣習,包含著特定的敘事、意象、情緒和氛圍等。情調和階級分野、文化品位的等級區隔密切相關。小資情調成為中國現代文學重要的文化表征,集中在一個維度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的特性。小資情調之吊詭在于,它一旦浮現,就有了自己的生命,成為一種文化存在物,在各種文本中,形成特定的符號體系。學者南帆曾指出,20世紀50年代的文化氣氛中,《青春之歌》流露的某種氣息很快引起了普遍關注。許多人察覺到林道靜身上的特殊韻味,并在私下癡迷暗戀;這種特殊韻味也遭到一些批評家的嚴厲譴責,被指為“小資產階級情調”。這些生活品味,各種瑣碎的細節背后存在著一個龐大的階級基礎,只可意會的“小資產階級情調”必然要成為聲名狼藉的眾矢之的。[1]不過,經歷了各種針對小資產階級的政治批判,小資情調依然無法鏟除,稍一放松,其就會蘇醒并愈發強勁。“”后期,隨著政治意識形態鉗制的減弱,小資情調就以各種方式流露出來。人們傳播手抄本,偷看黃皮書,聽口頭故事,聽知青之歌;還有各種知青點、地下沙龍的詩歌運動,全民學習西洋樂器,以及學者陳思和等探究的潛在的寫作、抽屜里的文學,等等。當然,它更多地是在日常生活中呈現,在革命話語的剛性外殼籠罩下,到處彌漫著各種軟性的、溫馨的、曖昧的情愫。許多人懷念中白衣飄飄的20世紀80年代其實和小資情調有著莫大的關聯,所謂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朦朧詩、歸來的一代,均有濃烈的小資情調復興的元素。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后,所謂“小資產階級文化”逐漸融入日常生活的各種細節,成為都市文化的主流。學者樊星對“無產階級情感”與“小資情調”進行比較后認為,前者更可能是一種“理想人格”,而小資情調是一種“人情味”,是人類共通的精神氣質。[2]也有學者則把“小資情調”界定為日常生活審美化,認為其是資本滲透到現代社會后導致的一種審美的物化的結果。[3]小資情調在中國何時起源,如何形成穩定的場域,哪些力量參與角逐而型構出這樣一種動態的情調,這就要回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新文學,正是這其間誕生了中國的小資情調。“五四”新文學實際上承擔了現代小資文化建構、傳播功能,小資情調不但是中國新文學早期的特性之一,也是時尚的知識譜系,其情感與符號體系構成了中國現代審美表征的重要組成。小資產階級與工人、農民的區分,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文化和情感上的。沈從文讀趙樹理的小說之后發現:“另一時真正農民文學的興起,可能和小資產階級文學有個基本不同,即只有故事,絕無風景背景的動人描寫。因為自然景物的愛好,實在不是農民情感。也不是工人情感,而是小資情感。”[4]正如沈從文敏銳感受到的,小資情調,是特定的審美情趣、情感方式、生活方式和表意體系。各種對于小資情調的批判中多半是從否定性的層面彰顯出它的存在。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就通過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比較,呈現了不同階級的情調。它以史詩般的語言描繪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以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彼此對立,認為二者在“情調”上都具有史詩般的偉大力量,都是男性氣概的,堅決果斷有力,具有高度組織化的大工業化的氣勢,都是歷史和時代的主體。相形之下,小資產階級只是充任歷史舞臺的配角和喜劇丑角,并帶有陰柔的女性化氣質。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是“一種怯懦的悲嘆”[5]。小資產階級情調的基調,在《共產黨宣言》中就已經奠定。列寧更是以精彩的富有文學化色彩的語言分析小資產階級。他指出,小資產階級忽熱忽冷,目光短淺,易走極端,在革命順利時激情奔放,熱血沸騰,看不清楚順利中的困難與挫折中的希望與光明;遭到挫折時心灰意冷。小資產階級“各種特性不管多么不同,多么矛盾,總是溶合在一起”[6]。列寧是基于革命和現代大工業的視野來看待小資產階級的,認為他們是被現代巨輪拋離的格格不入的群體,其性格和情調,缺乏組織性紀律性,視野狹窄,情緒多變,喜歡無政府主義,好走極端,情緒容易波動。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于小資情調的分析常用到“浪漫”這個詞。陳獨秀指出,小資產階級主觀上具有浪漫的革命思想,總脫離不了浪漫的傾向;惲代英《怎樣救治浪漫病?》一文指出,小資產階級青年容易犯浪漫病,這是其浪漫的生活使然。[7]中國共產黨先驅者筆下的小資產階級的這種空想、浪漫情調,有著鮮明的文學品質,很容易與現代文學中的人物形象聯系起來。小資產階級的“浪漫”,與文藝作品中的“浪漫主義”非常契合。革命與浪漫的矛盾,呈現了小資情調的重要情感底色和審美風格。

二小資產階級情調的構成要素

小資情調是逐漸形成的中國現代文學中特定情感和審美表征體系,以至于可以說中國現代文學在整體上都具有濃厚的小資情調。首先,小資情調更明顯地出現在那些身份為小資產階級的作家的作品中,并由其中小資人物形象來承載;純粹的工人作家和農民作家的作品,較少出現這些情調,例如,各種樣板戲本身就建立在高度提純地剔除各種小資情調的基礎上。不過,從現代作家的職業與階層歸屬來看,一旦成為作家,就需要相應的知識素養和專業技能,這都具有小資產階級的屬性。因此,就算是革命成功后培養并成長的工農作家,其作品的文本縫隙也很容易透出絲絲縷縷的小資情調。在“五四”以來的文學作品中,只要出現了小資產階級、小知識分子,必然會呈現出小資情調,并形成獨特的小資產階級人物譜系。在與現實的彼此隔閡和排斥中,他們成為文化與階級的區隔,例如在魯迅的《傷逝》中,在電影《早春二月》中,都非常典型地體現出這一區隔的存在。小資產階級情調有著鮮明的現代性,是在現代性與中國本土情境融合熔煉中生發與成長的現代體驗。其二,小資情調本質上是新的文化資本占有的產物。小資產階級依托的新文化資本,主要是來自于西方的理念、新的知識體系。小資情調的文化資本,是外來文化經過“文化掮客”傳播的新文化,更多表征為一些理念和意象。其最初集中于文學形態,隨著大眾傳媒的發達,各種電影、媒介讀物中也出現得比較多。小資情調和一些特定的文化符號、意象、形象特征有關。新的文化資本也決定了小資情調的構成元素中,學生、校園、現代教育身份不可或缺。只有受過現代教育的人,才能夠擁有并準確辨識出小資情調。近現代教育制度,從國外到城市到內陸的大大小小的新式學校,支撐著小資情調。其三,小資情調與現代都市日常生活,與都市小資、白領生活息息相關。各種文學和電影作品中,上海成為最具小資情調的城市,這和上海的海派風格和精致的現代性有關,也與上海作為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對于小資產階級的吸納有關。正是在上海,小資情調空間得以建構并充分展開。當然,各種文化空間都有小資情調。在戰火紛飛,在階級斗爭中,在群眾被動員起來的時刻,都會有顯現。抗戰時期的文學,也會呈現遠離戰爭前線的小資情調的小區域,例如錢鐘書的《圍城》、鹿橋的《未央歌》和姚雪垠的《春暖花開的日子》。小資情調與工農群眾絕不是隔離的關系,而是具有緊密的關聯,例如茅盾小說中就多次濃墨重彩地描寫街頭游行示威運動中的小資,《大路》《風云兒女》等左翼電影中更有融匯到游行隊伍中的小資,《青春之歌》塑造了在群眾運動洪流中成長的小資革命者,“”后的傷痕電影《楓》中也有為崇高理想而暴力對抗武裝鎮壓的小資。但是,小資情調更具有個人化、私人化和圈子化的品性,城市生活的小場景,如咖啡館、電影院、酒吧、沙龍、書房、百貨商場,這些都是與小資情調天然親和的地方。其四,小資情調偏女性氣質,并具有濃厚的抒情性。可以說那些重要的、鮮明的小資情調的承載人物,女性形象居多。眾多小資男性形象也有“女性化”的氣質,他們往往是多愁善感的、瘦削的、臉色蒼白的、耽于思慮弱于行動的抑郁質男性,相比之下,小資女性則是奔放的、叛逆的、焦灼的。男性氣概與女性氣質本身是一種社會性別的區分,作為一種性別美學來看,小資情調是偏女性化的,表現為柔弱、敏感、情緒化、感性和唯美。小資情調的性別特性,本身是一個有意味的文學社會學的話題。由此推進,小資情調體現出強烈的抒情性,表現出情感不受控制,甚至是濫情的傾向。這種抒情性是與史詩性等其他文學風格相對的。小資產階級經常會出現頹廢、傷感、憂郁的情感基調,哪怕是一個追求革命并被改造的小資產階級者,也會有這種頹廢和傷感的情緒狀態出現。這種抒情性,成為一種言談論述的方式,一種審美愿景的呈現,一種日常生活方式的實踐,乃至于成為一種政治想象或政治對話的可能性。[8]革命作家瞿秋白、何其芳的“紅色抒情”皆是如此。小資情調的抒情性,最初體現為一種個人主體性,但是在革命等各種時代重大命題的進程中,小資的抒情與宏大敘事、與群眾、與崇高美學構成緊密的關系。其五,小資情調在新文學中是以歐化的語言表現出來的,即使這種歐化的語言逐漸成熟為現代漢語,小資情調的話語體系仍然是自成一體的,其區隔于普羅大眾的語言,也不同于提純后的革命政治話語。這種語言中會大量使用新的外來詞匯、語匯以及句型結構,是與新文化運動話語、大眾話語、革命話語、延安話語、十七年話語、新啟蒙話語、市場話語、消費話語等斗爭和博弈中形成的話語場域。總之,從各種構成要素來看,小資情調是一個變化動態的區隔,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在與時代命題的關聯中,會呈現出不同的狀貌,可以說,中國現代性在不同歷史階段都會呈現不同的小資情調。

三魯迅與小資產階級情調

查看全文

近代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倫理透析

論文摘要:中國近代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倫理思想的核心是重商,其中以王韜、馬建忠、薛福成、鄭觀應等為主要代表,他們的經濟倫理觀反映了要求發展工商業和倡導富國利民以抵御外侮的進步思想。中國近代早期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在承繼中國傳統經濟倫理觀的基礎上,還立足于近代中國國情,建構起具有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時期特點的經濟倫理思想,有著突出的歷史貢獻。

論文關鍵詞: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倫理;理論貢獻;思想淵源;價值評判

一、中國近代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倫理的理論貢獻

(一)在義利觀上,主張“工商厚民論”,為近代實業建設尋找倫理精神支持

中國近代早期資產階級主張“恃商為國本”,倡導要采用機器大生產來發展中國的工商業。由于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歷來都是重農輕商,社會經濟主導產業是農業和少數手工業作坊。封建統治階級堅持認為,采用機器生產必然會給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帶來強烈沖擊,結果會使得農民和手工業者失業。因此,他們仇視和抵制機器生產,提出“機器奪民生計論”,使得中國早期資產階級發展工商業的主張受到堅強的反抗。

針對這一論斷,近代早期資產階級代表薛福成提出“機器殖財養民說”予以駁斥,認為采用機器生產并不違背以民為本,而是能更好地保障民眾的利益,強調指出“人力不能造者,機器能造之;十人百人之力所僅能造者,一人之力能造之。夫以一人兼百人之工,則所成之物必多矣”這樣生產成本就能降低,銷售價格低廉,產品競爭力就強,則“四方必爭購之矣”。從此商務殷盛,民生富厚,國勢勃興。另一代表人物陳熾認為,西方各國制出各種機器后,“推之于農,推之于礦,推之于工,推之于商,而民用豐饒,國亦大富。’他實際上是從發展機器工業生產的重要意義與作用的角度,強調發展工商業是養民之道。

查看全文

老牌資產階級政黨為什么能活下去

漫步于世界政黨的百花園中,你可以發現,幾個老牌政黨,不僅壽命長,而且在政治舞臺上頗有些老當益壯的氣度。就拿英國的保守黨來說,它今年已經323歲了,但仍保持著英國第一大黨的地位。而美國的共和黨和光輪流坐莊的歷史就有上百年,至今沒有第三個黨能夠撼動它們的地位,取而代之,上臺執政。這些老牌的資產階級政黨何以能經得起風吹雨打,既長命又長盛呢?

“與時俱進”的英國保守黨

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英國的保守黨。英國是現代政黨和政黨制度的發源地。英國保守黨不僅是英國,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政黨。縱觀英國保守黨三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它能夠保持老而不衰的原因雖然很多,但主要的還是這個黨在自身建設上有一些自己的獨到之處。

保守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黨的理論的非教條性和發展性,用句現在時髦的話講,就是黨的理論與時俱進。理論上不搞教條主義,給保守黨帶來不少好處,比如,它使黨擺脫了理論教條的束縛,這樣就避開了因為意識形態的爭論而帶來的麻煩,諸如黨內斗爭,黨的分裂等等。從而使黨內的團結問題、黨在理論上的革新問題以及黨的政策的變化問題都變得容易解決了。

理論上的發展性則使保守黨的理論成為一個開放性的理論,它可以不斷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吸收新的東西,增添新的內容,甚至奉行“拿來主義”,吸收它的政敵理論中的合理成分。人們看到,在黨派競爭中,保守黨人經常是靠奪過敵人手中的武器來裝備自己,同時使對手變得赤手空拳。這樣,保守黨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上都有所建樹,不斷推陳出新,各種“主義”環生。比如,70年代中期撒切爾主義的出現,不僅給保守黨帶來生機,使其順利進入80年代的黃金時代,而且也使英國這個60年代末及整個70年代的“歐洲病夫”,擺脫了病魔。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保守黨并不保守。

實行權力的制約和集中與民主的有效結合,是保守黨運作機制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英國保守黨是在議會制條件下運作的,因此,它的組織機構自然帶有強烈的議會黨的色彩。議會黨團、中央總部和全國聯合會是保守黨組織架構中三個彼此獨立的系統。它們各司其職,相互之間的關系,只是工作上的協作關系,而不是上下級的隸屬關系。

查看全文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教案

教學目標

革命前夕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成長和新貴族的出現。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蘇格蘭人民起義。1640年議會斗爭。納西比戰役。查理一世被處死和英國宣布為共和國。克倫威爾的獨裁統治。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1688年政變。《權利法案》的頒布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引導學生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原因,從而初步認識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通過分析克倫威爾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提高學生辯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學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使學生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一個反復、曲折的過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又一重大進步。

教學建議

重點分析:

查看全文

外國資產階級革命研究論文

摘要: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政治斗爭以宗教派別之爭的形式出現在歷史舞臺上,而且貫穿始終。從革命前的反封建啟蒙運動,到革命的直接導火線,對革命進程的影響,直到“光榮革命”也離不開宗教的因素。

關鍵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天主教;國教;清教

恩格斯認為:宗教對于具有世界影響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來說,是“當時資產階級利益真正的外衣”。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首先是從清教反對國教開始的,宗教之爭成為了革命的直接導火線,它對革命進程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16世紀30年代,歐洲新教運動興起,羅馬教皇及天主教勢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于維護自己政治、經濟和宗教統治的目的,與羅馬教皇決裂⑵。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擁有任命教職和決定教義的權力,宗教法庭改為國王法庭,召集宗教會議的權力屬于國王,從而使英國教會成為國王手中的工具。同時,英國教會接受了加爾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并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義、主教制度和宗教儀式等許多傳統,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稱圣公會,即英國國教。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瑪麗(1553-1558)繼位,她恢復天主教,殘酷迫害新教徒,燒死異端達300多人,被稱為“血腥瑪麗”。

查看全文

外國資產階級革命探究論文

摘要: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政治斗爭以宗教派別之爭的形式出現在歷史舞臺上,而且貫穿始終。從革命前的反封建啟蒙運動,到革命的直接導火線,對革命進程的影響,直到“光榮革命”也離不開宗教的因素。

關鍵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天主教;國教;清教

恩格斯認為:宗教對于具有世界影響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來說,是“當時資產階級利益真正的外衣”。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首先是從清教反對國教開始的,宗教之爭成為了革命的直接導火線,它對革命進程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16世紀30年代,歐洲新教運動興起,羅馬教皇及天主教勢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于維護自己政治、經濟和宗教統治的目的,與羅馬教皇決裂⑵。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擁有任命教職和決定教義的權力,宗教法庭改為國王法庭,召集宗教會議的權力屬于國王,從而使英國教會成為國王手中的工具。同時,英國教會接受了加爾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并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義、主教制度和宗教儀式等許多傳統,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稱圣公會,即英國國教。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瑪麗(1553-1558)繼位,她恢復天主教,殘酷迫害新教徒,燒死異端達300多人,被稱為“血腥瑪麗”。

查看全文

宗教與資產階級革命論文

摘要: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政治斗爭以宗教派別之爭的形式出現在歷史舞臺上,而且貫穿始終。從革命前的反封建啟蒙運動,到革命的直接導火線,對革命進程的影響,直到“光榮革命”也離不開宗教的因素。

關鍵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天主教;國教;清教

恩格斯認為:宗教對于具有世界影響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來說,是“當時資產階級利益真正的外衣”。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首先是從清教反對國教開始的,宗教之爭成為了革命的直接導火線,它對革命進程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16世紀30年代,歐洲新教運動興起,羅馬教皇及天主教勢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于維護自己政治、經濟和宗教統治的目的,與羅馬教皇決裂⑵。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擁有任命教職和決定教義的權力,宗教法庭改為國王法庭,召集宗教會議的權力屬于國王,從而使英國教會成為國王手中的工具。同時,英國教會接受了加爾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并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義、主教制度和宗教儀式等許多傳統,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稱圣公會,即英國國教。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瑪麗(1553-1558)繼位,她恢復天主教,殘酷迫害新教徒,燒死異端達300多人,被稱為“血腥瑪麗”。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對小資產階級批判論文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在和小資產階級的假社會主義作不懈的斗爭。

無論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前還是奪取政權之后的相當的時期內,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在小生產占人口多數的國家中都有著很強大的勢力和影響。它不但包括資產階級中最激進的部分,以及廣大的城鄉小生產者,跟著它走的還有無產階級中受它影響的一部分人。代表著無產階級當前和長遠利益的馬克思主義與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斗爭,關系到無產階級能否擺脫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影響,不再被它們所利用,不再成為它們的附庸和尾巴,因而能在認清自己階級利益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立的階級意識和革命政黨,取得和掌握革命領導權的重大問題。這一斗爭的實質,是關系到要不要堅持社會主義的不斷革命,要不要一步步地創造條件徹底消滅私有制的根本問題。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鞏固的工農聯盟是其社會制度和政治統治的階級基礎,也是聯合起來的社會生產力得以發展的最強大的主力軍。無產階級國家在那里的命運,歸根到底取決于農民群眾是跟著工人階級一齊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被資產階級所利用,將小生產的自發勢力演變成資本主義的同盟軍和后備軍。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是資產階級分裂工農聯盟的主要武器。無產階級若不能在堅持反對資產階級的長期斗爭的同時,取得對小資產階級改造的不斷進步和勝利,無產階級就不可能最終戰勝資本主義,也不可能最后爭得自己的解放。

改革開放以來,堅持無產階級不斷革命的社會主義,被人無端地誣蔑為“固守僵化的教條”、“死抱陳舊的觀念”、“堅持歪曲了的原則”,是必須堅決反對的“左”的“主要錯誤傾向”;與此同時,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陳詞濫調卻被這些人從歷史垃圾堆中翻騰出來,精心地打扮成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鮮花。因此,重溫歷史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批判,搞清楚近一個半世紀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基本原則上的根本對立,無疑是有它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的。本文將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論述這個問題: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一般特征;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觀;三、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商品拜物教意識;四、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在所有制問題上的法學幻想;五、農業資本主義化的過程同時表現為小農經濟的殉難史。

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一般特征

社會民主主義,作為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或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一般政治要求,首先在十九世紀小生產占人口大多數的法國流行起來。馬克思把蒲魯東的《經濟矛盾的體系,或貧困的哲學》稱為“小資產者社會主義的法典”(《馬恩選集》第2卷第145頁)。在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中,“無產階級的社會要求已失去了革命的鋒芒而獲得了民主主義的色彩,小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要求失去了純政治的形式而獲得了社會主義的色彩。這樣就產生了社會民主派。”(《馬恩選集》第1卷第631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具體條件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提出過形形色色的社會改良方案,給自己抹上了光怪陸離的革命油彩,但其實質都是一樣的。他們都希望有資產階級的生存基礎和生活條件,又沒有這一制度必然造成的悲慘后果。他們總是用階級妥協的幻想掩蓋階級斗爭的現實,用超階級的一般“民主”國家取代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說:“社會民主派的特殊性質表現在它要求民主共和國并不是為了消滅兩極——資本和雇傭勞動,而是為了緩和資本和雇傭勞動間的對抗并使之變得協調起來。”(同上,第631頁)

“所有這一切無非是在社會主義的偽裝下,企圖挽救資本家的統治,實際上是要在比現在更廣泛的基礎上來重新鞏固資本家的統治。”(《馬恩全集》第35卷第193頁)因此,列寧有時又把它稱之為小資產階級的資本主義。

查看全文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歷史教案

(一)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1.興中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意義)

2.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中心、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和思想主張)

3.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華興會、光復會及領導人)

4.孫中山創立中國同盟會(成立目的、時間、地點、意義、綱領、刊物、性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