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21:22: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自我控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自我控制

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分析論文

一、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意義

“我們希望兒童由自己控制而不是由別人控制,原因在于,能控制自己的人可靠而負責任,能指望他正確的行事。不管有無交通警,他們都不會去闖紅燈”。(喬安·亨德里克)

21世紀需要創造性智力,更需要創造性人格。當我們探討兒童社會化問題時,重在研究創造性人格。它包括開拓性、合作的意識和能力、獨立意識、自信心、進取心、堅韌不拔的毅力、自我控制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等必備品質。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人格品質及社會性的發展。有人認為,自我控制的能力對21世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自我延遲的滿足是未來20年的前沿課題。

二、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內涵

在分析自我控制能力的內涵之前,有必要探討一下自我的概念。自我是知、情、意三方面統一構成的高級反映形式。“知”即自我認識,包括自我感覺、自我概念等;“情”指自我的情緒體驗,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愛等;“意”指自我控制和調節,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握。

由此不難看出,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的下位概念,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的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從而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它表現為意識對自我的協調、組織、監控、校正、調節的作用,使自己整個心理活動系統作為一個能動的主體,與客觀現實相互作用,以成功地適應社會。

查看全文

人類社會的自我控制機制

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上有一個著名的命題,即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后來又有人補充說,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改造。雖然人們也承認人類對于必然的認識是一個無窮的過程,永無止境,但是似乎有一種定論,即凡是已被人類認識的東西,人們便獲得了充分的自由。在這個范圍內,人的意志便可以主宰一切,特別是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更加如此。因為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是由人參加的,是由無數個體的人的行為構成的,而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是受其意志支配的。這樣說來,既然人類的歷史是由無數人的意志的復雜的結合而構成的,因而它也應該是完全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了。但事實并非這樣。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歷史事變,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因為任何一個人的愿望都會受到任何另一個人的妨礙,而最后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所以以往的歷史總是象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而且實質上也是服從于同一運動規律的。”(1)這里所說的“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便象一只無形的手,在指揮著、控制著人們的行為,規劃著人類社會發展的軌道,推動著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進程。因此可以說,人類歷史的發展既是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又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就其具體過程來說,由于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人們行為的結果,因此,是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就整個進程和趨勢來說,又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人們的意志相互作用的總的結果是誰也沒有想到也無法事先知道的。也就是說,人類在推動歷史車輪的前進,但總的方向和軌道是朝著什么樣的目標前進,則是人類無能為力的。人類可以認識它(相對地)卻不能改變它。這樣,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便形成了兩個領域、兩個系統:一個是人類的意志可以自覺地起作用的系統,可以簡稱為人為系統,另一個是“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領域,或稱為非人為的系統,這就是人類社會自動控制的系統。

人類社會的自動控制系統表現在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但是其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就是人類社會剩余產品的積累機制。這種機制最典型地表現出過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質。剩余產品的積累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基礎。沒有剩余產品的積累就不可能有擴大再生產,就不可能有生產勞動和社會管理的分化,就不可能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化,也就不可能有科學、文化、教育、藝術等等的產生和發展。而當人類的社會生產從原來的沒有生產剩余產品能力的狀態中剛剛顯示出具有生產少許剩余產品的能力時,人類社會便自動地、自發地形成了積累剩余產品的機制。對于這樣一種機制,過去人們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此,我們需要對這種機制的形成進行一次簡要的歷史考察,以便更深刻地了解人類自動控制系統作用的性質和過程。

我們知道,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是各種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自從人類產生到現在的一、二百萬年的時間內,人類在任何一個時期所產生的物質資料都不足以充分滿足人類全體成員的需求。因為人類的需求是一個變量,它具有不同的層次而且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而不斷增長的。到現在為止,其增長的速度仍比社會生產的發展要快些。因此,對以往的每個時代來說,即使把每年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都讓人們消費光,也無法充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如果這樣做的話,則人類將永遠不可能有擴大的再生產,甚至簡單的再生產也很難維持。那么人類社會便會永遠停止在最原始、最落后的水平上,即接近于動物的水平上,不但物質生活不會進步,而且也不會有人類的文化、科學、藝術、教育等事業。而且人類社會若不能向前發展,也就有可能在長期停滯中滅亡。那么人類社會怎樣才能不斷地向前發展呢?對于人類來說,能夠保證它不斷向前發展的唯一的物質前提就是剩余產品的積累。只有社會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剩余產品,社會的再生產才能不斷擴大,也才有可能使一部分人相對地從生產中分離出來,從事文化、藝術、科學、教育等事業,使人類的精神生活也不斷向前發展。

人類是如何積累剩余產品的呢?在人類從地球上產生之后的漫長歲月里,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是極低的。人們通過狩獵和采摘野生的植物果實,只能維持一種半饑半飽的生活,而沒有如何剩余而言。在這種情況下便沒有剩余產品積累的問題,因而就不能提供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前提,使人類社會長期處于蒙昧和野蠻的時期。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的發展,特別是經歷了三次大的社會分工之后,人類便逐漸產生了生產剩余產品的能力。但是有了生產剩余產品的能力,并不能直接引出剩余產品的積累,事實上這兩者之間的聯系更經歷了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這是因為,當社會開始具有生產剩余產品的能力的同時,人類的需求也同步地發展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剩余產品能力所提供的余地,很快就會被填平,而很難顯示出(甚至不可能顯示出)剩余產品和必要產品的區別。因而一開始,剩余產品的積累就意味著壓縮必要的消費水平。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自愿地、自覺地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因為它超越了人們認識的可能性。誰都不可能認識到自己忍受消費被減少的痛苦去為社會積累剩余產品,從而推動社會進步的必要性。即使有一位先知向人們講清其中的道理,并取得了人們的同意,事情也無法操作。因為剩余產品的積累除了具有擴大再生產和交換的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養活一部分脫離生產勞動的人,使他們能享有比勞動者優厚的生活去從事為人類社會進步所需要的其他領域的活動。那么對于哪些人有資格充當這種角色,人們是不可能達成一致意見的。既然希望人們自覺、自愿地去為積累剩余產品而壓縮自己的必要消費是不可能的,這就決定了剩余產品的積累一開始就是違反人們意愿的,因而是必須靠強制來實現的。這樣,社會就需要有一種控制機制,使得既能實現剩余產品的強制性扣除,又能使社會生產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然而原始的氏族社會是沒有也不可能有這種控制機制的。因此,這種控制機制生長的過程也必定是原始氏族社會的解體和滅亡的過程。這樣一種控制機制至少要包括以下的內容:

首先,要使生產者在事實上接受(被迫地接受)對剩余產品的強制性扣除,只有將生產者置于一種特殊的分配體系中才有可能。在這種特殊的分配體系中,產品的分配權力處于勞動者的意志支配之外。即是說,在這一體系中,勞動者本人不能決定產品分配的狀況,而是由處于勞動者之外的某種力量來決定分配的狀況。

其次,這種分配體系必須是一種特定的勞動組織的組成部分,即以某種特定的勞動組織為基礎。也就是說,只有這種力量能將勞動過程控制起來才有可能控制分配的狀況。

查看全文

社會自我控制機制分析論文

人類社會的自動控制系統表現在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但是其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就是人類社會剩余產品的積累機制。這種機制最典型地表現出過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質。剩余產品的積累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基礎。沒有剩余產品的積累就不可能有擴大再生產,就不可能有生產勞動和社會管理的分化,就不可能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化,也就不可能有科學、文化、教育、藝術等等的產生和發展。而當人類的社會生產從原來的沒有生產剩余產品能力的狀態中剛剛顯示出具有生產少許剩余產品的能力時,人類社會便自動地、自發地形成了積累剩余產品的機制。對于這樣一種機制,過去人們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此,我們需要對這種機制的形成進行一次簡要的歷史考察,以便更深刻地了解人類自動控制系統作用的性質和過程。

我們知道,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是各種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自從人類產生到現在的一、二百萬年的時間內,人類在任何一個時期所產生的物質資料都不足以充分滿足人類全體成員的需求。因為人類的需求是一個變量,它具有不同的層次而且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而不斷增長的。到現在為止,其增長的速度仍比社會生產的發展要快些。因此,對以往的每個時代來說,即使把每年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都讓人們消費光,也無法充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如果這樣做的話,則人類將永遠不可能有擴大的再生產,甚至簡單的再生產也很難維持。那么人類社會便會永遠停止在最原始、最落后的水平上,即接近于動物的水平上,不但物質生活不會進步,而且也不會有人類的文化、科學、藝術、教育等事業。而且人類社會若不能向前發展,也就有可能在長期停滯中滅亡。那么人類社會怎樣才能不斷地向前發展呢?對于人類來說,能夠保證它不斷向前發展的唯一的物質前提就是剩余產品的積累。只有社會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剩余產品,社會的再生產才能不斷擴大,也才有可能使一部分人相對地從生產中分離出來,從事文化、藝術、科學、教育等事業,使人類的精神生活也不斷向前發展。

人類是如何積累剩余產品的呢?在人類從地球上產生之后的漫長歲月里,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是極低的。人們通過狩獵和采摘野生的植物果實,只能維持一種半饑半飽的生活,而沒有如何剩余而言。在這種情況下便沒有剩余產品積累的問題,因而就不能提供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前提,使人類社會長期處于蒙昧和野蠻的時期。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的發展,特別是經歷了三次大的社會分工之后,人類便逐漸產生了生產剩余產品的能力。但是有了生產剩余產品的能力,并不能直接引出剩余產品的積累,事實上這兩者之間的聯系更經歷了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這是因為,當社會開始具有生產剩余產品的能力的同時,人類的需求也同步地發展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剩余產品能力所提供的余地,很快就會被填平,而很難顯示出(甚至不可能顯示出)剩余產品和必要產品的區別。因而一開始,剩余產品的積累就意味著壓縮必要的消費水平。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自愿地、自覺地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因為它超越了人們認識的可能性。誰都不可能認識到自己忍受消費被減少的痛苦去為社會積累剩余產品,從而推動社會進步的必要性。即使有一位先知向人們講清其中的道理,并取得了人們的同意,事情也無法操作。因為剩余產品的積累除了具有擴大再生產和交換的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養活一部分脫離生產勞動的人,使他們能享有比勞動者優厚的生活去從事為人類社會進步所需要的其他領域的活動。那么對于哪些人有資格充當這種角色,人們是不可能達成一致意見的。既然希望人們自覺、自愿地去為積累剩余產品而壓縮自己的必要消費是不可能的,這就決定了剩余產品的積累一開始就是違反人們意愿的,因而是必須靠強制來實現的。這樣,社會就需要有一種控制機制,使得既能實現剩余產品的強制性扣除,又能使社會生產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然而原始的氏族社會是沒有也不可能有這種控制機制的。因此,這種控制機制生長的過程也必定是原始氏族社會的解體和滅亡的過程。這樣一種控制機制至少要包括以下的內容:

首先,要使生產者在事實上接受(被迫地接受)對剩余產品的強制性扣除,只有將生產者置于一種特殊的分配體系中才有可能。在這種特殊的分配體系中,產品的分配權力處于勞動者的意志支配之外。即是說,在這一體系中,勞動者本人不能決定產品分配的狀況,而是由處于勞動者之外的某種力量來決定分配的狀況。

其次,這種分配體系必須是一種特定的勞動組織的組成部分,即以某種特定的勞動組織為基礎。也就是說,只有這種力量能將勞動過程控制起來才有可能控制分配的狀況。

第三,一定的勞動組織又是以生產的經營者和生產的勞動者之間的某種確定的關系為基礎。這種確定的關系決定了生產的經營者對勞動組織和分配的控制權。因此控制機制在這里就表現為通過一種外部力量把勞動者置于這種關系當中來。

查看全文

論人類社會的自我控制機制

內容提要: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兩個領域、兩個系統;一個是人類的意志可以自覺地起作用的系統,可稱為人為系統,另一個是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系統,可稱為非人為系統,即社會自我控制系統。人類社會的自我控制系統的最重要的表現是人類積累剩余產品的機制。正確地處理這兩個系統的關系,不但極大地影響著社會科學的發展,而且也極大地影響著社會主義的實踐。研究這兩個系統的關系,特別是揭示人類自我控制系統及其運行機制,是社會科學永恒性的任務。

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上有一個著名的命題,即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后來又有人補充說,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改造。雖然人們也承認人類對于必然的認識是一個無窮的過程,永無止境,但是似乎有一種定論,即凡是已被人類認識的東西,人們便獲得了充分的自由。在這個范圍內,人的意志便可以主宰一切,特別是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更加如此。因為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是由人參加的,是由無數個體的人的行為構成的,而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是受其意志支配的。這樣說來,既然人類的歷史是由無數人的意志的復雜的結合而構成的,因而它也應該是完全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了。但事實并非這樣。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歷史事變,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因為任何一個人的愿望都會受到任何另一個人的妨礙,而最后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所以以往的歷史總是象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而且實質上也是服從于同一運動規律的。”(1)這里所說的“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便象一只無形的手,在指揮著、控制著人們的行為,規劃著人類社會發展的軌道,推動著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進程。因此可以說,人類歷史的發展既是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又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就其具體過程來說,由于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人們行為的結果,因此,是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就整個進程和趨勢來說,又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人們的意志相互作用的總的結果是誰也沒有想到也無法事先知道的。也就是說,人類在推動歷史車輪的前進,但總的方向和軌道是朝著什么樣的目標前進,則是人類無能為力的。人類可以認識它(相對地)卻不能改變它。這樣,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便形成了兩個領域、兩個系統:一個是人類的意志可以自覺地起作用的系統,可以簡稱為人為系統,另一個是“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領域,或稱為非人為的系統,這就是人類社會自動控制的系統。

人類社會的自動控制系統表現在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但是其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就是人類社會剩余產品的積累機制。這種機制最典型地表現出過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質。剩余產品的積累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基礎。沒有剩余產品的積累就不可能有擴大再生產,就不可能有生產勞動和社會管理的分化,就不可能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化,也就不可能有科學、文化、教育、藝術等等的產生和發展。而當人類的社會生產從原來的沒有生產剩余產品能力的狀態中剛剛顯示出具有生產少許剩余產品的能力時,人類社會便自動地、自發地形成了積累剩余產品的機制。對于這樣一種機制,過去人們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此,我們需要對這種機制的形成進行一次簡要的歷史考察,以便更深刻地了解人類自動控制系統作用的性質和過程。

我們知道,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是各種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自從人類產生到現在的一、二百萬年的時間內,人類在任何一個時期所產生的物質資料都不足以充分滿足人類全體成員的需求。因為人類的需求是一個變量,它具有不同的層次而且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而不斷增長的。到現在為止,其增長的速度仍比社會生產的發展要快些。因此,對以往的每個時代來說,即使把每年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都讓人們消費光,也無法充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如果這樣做的話,則人類將永遠不可能有擴大的再生產,甚至簡單的再生產也很難維持。那么人類社會便會永遠停止在最原始、最落后的水平上,即接近于動物的水平上,不但物質生活不會進步,而且也不會有人類的文化、科學、藝術、教育等事業。而且人類社會若不能向前發展,也就有可能在長期停滯中滅亡。那么人類社會怎樣才能不斷地向前發展呢?對于人類來說,能夠保證它不斷向前發展的唯一的物質前提就是剩余產品的積累。只有社會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剩余產品,社會的再生產才能不斷擴大,也才有可能使一部分人相對地從生產中分離出來,從事文化、藝術、科學、教育等事業,使人類的精神生活也不斷向前發展。

人類是如何積累剩余產品的呢?在人類從地球上產生之后的漫長歲月里,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是極低的。人們通過狩獵和采摘野生的植物果實,只能維持一種半饑半飽的生活,而沒有如何剩余而言。在這種情況下便沒有剩余產品積累的問題,因而就不能提供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前提,使人類社會長期處于蒙昧和野蠻的時期。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的發展,特別是經歷了三次大的社會分工之后,人類便逐漸產生了生產剩余產品的能力。但是有了生產剩余產品的能力,并不能直接引出剩余產品的積累,事實上這兩者之間的聯系更經歷了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這是因為,當社會開始具有生產剩余產品的能力的同時,人類的需求也同步地發展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剩余產品能力所提供的余地,很快就會被填平,而很難顯示出(甚至不可能顯示出)剩余產品和必要產品的區別。因而一開始,剩余產品的積累就意味著壓縮必要的消費水平。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自愿地、自覺地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因為它超越了人們認識的可能性。誰都不可能認識到自己忍受消費被減少的痛苦去為社會積累剩余產品,從而推動社會進步的必要性。即使有一位先知向人們講清其中的道理,并取得了人們的同意,事情也無法操作。因為剩余產品的積累除了具有擴大再生產和交換的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養活一部分脫離生產勞動的人,使他們能享有比勞動者優厚的生活去從事為人類社會進步所需要的其他領域的活動。那么對于哪些人有資格充當這種角色,人們是不可能達成一致意見的。既然希望人們自覺、自愿地去為積累剩余產品而壓縮自己的必要消費是不可能的,這就決定了剩余產品的積累一開始就是違反人們意愿的,因而是必須靠強制來實現的。這樣,社會就需要有一種控制機制,使得既能實現剩余產品的強制性扣除,又能使社會生產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然而原始的氏族社會是沒有也不可能有這種控制機制的。因此,這種控制機制生長的過程也必定是原始氏族社會的解體和滅亡的過程。這樣一種控制機制至少要包括以下的內容:

首先,要使生產者在事實上接受(被迫地接受)對剩余產品的強制性扣除,只有將生產者置于一種特殊的分配體系中才有可能。在這種特殊的分配體系中,產品的分配權力處于勞動者的意志支配之外。即是說,在這一體系中,勞動者本人不能決定產品分配的狀況,而是由處于勞動者之外的某種力量來決定分配的狀況。

查看全文

中職教師教學質量的自我控制綜述

論文關鍵詞:中職教師教學質量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自我控制

論文摘要:提高教學質量是中等職業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職業學校教師自我提高和完善,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本文就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我控制提高教學質量提出了思考和建議。

教學質量是職業學校教學管理的常規要求,是保證中等職業學校長盛不衰的祛碼,因此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一個永恒主題。中等職業學校服務的對象是學生、企業、政府,所以教學質量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滿足學生個人需求的程度,即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水平等要滿足受教育者的求學和就業需求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二是滿足經濟社會需求的程度,即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要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學校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三是滿足政府需求的程度,即專業的設置與開發要滿足政府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與再就業的需求。教學質量本身具有多元性,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過程、資源管理等多個方面有關。對中職教師而言,提高教學質量,主要應把握住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自我控制兩個方面。

一、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

1.國家對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90個工種實行就業準人制度,職業學校屬于90個技術工種的畢業生,必須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后,方可就業上崗。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已經由培養技術型人才轉變為培養技能型人才。

查看全文

人類社會自我控制機制論文

摘要: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兩個領域、兩個系統;一個是人類的意志可以自覺地起作用的系統,可稱為人為系統,另一個是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系統,可稱為非人為系統,即社會自我控制系統。人類社會的自我控制系統的最重要的表現是人類積累剩余產品的機制。正確地處理這兩個系統的關系,不但極大地影響著社會科學的發展,而且也極大地影響著社會主義的實踐。研究這兩個系統的關系,特別是揭示人類自我控制系統及其運行機制,是社會科學永恒性的任務。

關鍵詞:人為系統非人為系統社會自我控制機制社會剩余產品的積累

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上有一個著名的命題,即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后來又有人補充說,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改造。雖然人們也承認人類對于必然的認識是一個無窮的過程,永無止境,但是似乎有一種定論,即凡是已被人類認識的東西,人們便獲得了充分的自由。在這個范圍內,人的意志便可以主宰一切,特別是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更加如此。因為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是由人參加的,是由無數個體的人的行為構成的,而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是受其意志支配的。這樣說來,既然人類的歷史是由無數人的意志的復雜的結合而構成的,因而它也應該是完全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了。但事實并非這樣。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歷史事變,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因為任何一個人的愿望都會受到任何另一個人的妨礙,而最后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所以以往的歷史總是象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而且實質上也是服從于同一運動規律的。”(1)這里所說的“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便象一只無形的手,在指揮著、控制著人們的行為,規劃著人類社會發展的軌道,推動著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進程。因此可以說,人類歷史的發展既是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又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就其具體過程來說,由于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人們行為的結果,因此,是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就整個進程和趨勢來說,又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人們的意志相互作用的總的結果是誰也沒有想到也無法事先知道的。也就是說,人類在推動歷史車輪的前進,但總的方向和軌道是朝著什么樣的目標前進,則是人類無能為力的。人類可以認識它(相對地)卻不能改變它。這樣,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便形成了兩個領域、兩個系統:一個是人類的意志可以自覺地起作用的系統,可以簡稱為人為系統,另一個是“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領域,或稱為非人為的系統,這就是人類社會自動控制的系統。

人類社會的自動控制系統表現在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但是其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就是人類社會剩余產品的積累機制。這種機制最典型地表現出過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質。剩余產品的積累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基礎。沒有剩余產品的積累就不可能有擴大再生產,就不可能有生產勞動和社會管理的分化,就不可能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化,也就不可能有科學、文化、教育、藝術等等的產生和發展。而當人類的社會生產從原來的沒有生產剩余產品能力的狀態中剛剛顯示出具有生產少許剩余產品的能力時,人類社會便自動地、自發地形成了積累剩余產品的機制。對于這樣一種機制,過去人們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此,我們需要對這種機制的形成進行一次簡要的歷史考察,以便更深刻地了解人類自動控制系統作用的性質和過程。

我們知道,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是各種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自從人類產生到現在的一、二百萬年的時間內,人類在任何一個時期所產生的物質資料都不足以充分滿足人類全體成員的需求。因為人類的需求是一個變量,它具有不同的層次而且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而不斷增長的。到現在為止,其增長的速度仍比社會生產的發展要快些。因此,對以往的每個時代來說,即使把每年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都讓人們消費光,也無法充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如果這樣做的話,則人類將永遠不可能有擴大的再生產,甚至簡單的再生產也很難維持。那么人類社會便會永遠停止在最原始、最落后的水平上,即接近于動物的水平上,不但物質生活不會進步,而且也不會有人類的文化、科學、藝術、教育等事業。而且人類社會若不能向前發展,也就有可能在長期停滯中滅亡。那么人類社會怎樣才能不斷地向前發展呢?對于人類來說,能夠保證它不斷向前發展的唯一的物質前提就是剩余產品的積累。只有社會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剩余產品,社會的再生產才能不斷擴大,也才有可能使一部分人相對地從生產中分離出來,從事文化、藝術、科學、教育等事業,使人類的精神生活也不斷向前發展。

人類是如何積累剩余產品的呢?在人類從地球上產生之后的漫長歲月里,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是極低的。人們通過狩獵和采摘野生的植物果實,只能維持一種半饑半飽的生活,而沒有如何剩余而言。在這種情況下便沒有剩余產品積累的問題,因而就不能提供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前提,使人類社會長期處于蒙昧和野蠻的時期。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的發展,特別是經歷了三次大的社會分工之后,人類便逐漸產生了生產剩余產品的能力。但是有了生產剩余產品的能力,并不能直接引出剩余產品的積累,事實上這兩者之間的聯系更經歷了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這是因為,當社會開始具有生產剩余產品的能力的同時,人類的需求也同步地發展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剩余產品能力所提供的余地,很快就會被填平,而很難顯示出(甚至不可能顯示出)剩余產品和必要產品的區別。因而一開始,剩余產品的積累就意味著壓縮必要的消費水平。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自愿地、自覺地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因為它超越了人們認識的可能性。誰都不可能認識到自己忍受消費被減少的痛苦去為社會積累剩余產品,從而推動社會進步的必要性。即使有一位先知向人們講清其中的道理,并取得了人們的同意,事情也無法操作。因為剩余產品的積累除了具有擴大再生產和交換的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養活一部分脫離生產勞動的人,使他們能享有比勞動者優厚的生活去從事為人類社會進步所需要的其他領域的活動。那么對于哪些人有資格充當這種角色,人們是不可能達成一致意見的。既然希望人們自覺、自愿地去為積累剩余產品而壓縮自己的必要消費是不可能的,這就決定了剩余產品的積累一開始就是違反人們意愿的,因而是必須靠強制來實現的。這樣,社會就需要有一種控制機制,使得既能實現剩余產品的強制性扣除,又能使社會生產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然而原始的氏族社會是沒有也不可能有這種控制機制的。因此,這種控制機制生長的過程也必定是原始氏族社會的解體和滅亡的過程。這樣一種控制機制至少要包括以下的內容:

查看全文

英語學習中自控力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

摘要:自我控制能力是大學生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內在驅動力,也是其適應社會環境必備的基本能力,會對自我效能感產生一定影響。為針對性地提升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自我效能感,隨機抽取17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其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自我反思、自我實現維度與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顯著性正相關。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自我實現對自我效能感具有預測作用。為此,高校應引導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認知情緒,不斷提高情緒控制能力;認知自我,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

關鍵詞:大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感

引言: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發展及能力養成的黃金關鍵期。自我控制能力主要體現為大學生在校期間實現自我管理、自我規劃和自我監督等方面的能力[1]。自我效能感是大學生進行自我能力主觀判斷和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學生通常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一切事務[2]。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均會對大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升產生積極影響。為針對性地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對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展開研究,通過數據揭示二者間的關系,具體研究思路為:①對大學生英語學習中自我控制能力及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選定測量工具及研究對象,提出研究假設。②根據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并利用SPSS27.0進行數據分析,驗證研究假設是否成立。③分析研究結果,提出可行性建議。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1研究假設

對象及工具假設1: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自我效能感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假設2: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與自我效能感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自我控制能力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好。隨機抽取17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38份,其中男生占44.90%,女生占55.10%;大一學生占25.40%,大二學生占24.60%,大三學生占26.80%,大四學生占23.20%。采用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量表[3]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4]開展問卷調查,其中自我控制能力量表包含4個要素和對應的10個因素。問卷采用五級計分標準,得分越高代表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感越好。

2研究結果

查看全文

小學德育論文:中國3~9歲兒童道德的發展

摘要本研究通過對我國城鄉560名3~9歲兒童的調查,對其道德發展的總體水平及各因素的發展水平與特點作了探討,結果表明:(1)兒童道德發展隨年齡增長而增長,具有較為明顯年齡特征,但無明顯的性別特征。學齡階段的城鄉差異顯著。(2)兒童道德各因素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其發展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征和城鄉差異,但無顯著性別差異。

***

一、問題的提出

道德發展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兒童社會化的一條重要途徑。關于道德發展的研究,正如美國學者R.M.利伯特等人所言:“道德發展的研究有一度至多只被放在心理學的邊緣,但近來它已處于顯著地位,成為值得研究的、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課題。”[(1)]在兒童道德發展的研究上,相對而言,國外起步較早。早在1894年,美國的厄爾·巴因斯和瑪格麗特·沙盧伯格就在斯坦福大學開創了道德判斷的研究。后來皮亞杰、柯爾伯格等人關于兒童道德判斷的研究更是引人注目。國內本世紀60年代有一些關于青少年道德發展的研究,比較有影響的如謝千秋的《青少年的道德評價能力的一些研究》。[(2)]但真正大規模的協作研究始于70年代末期。1978年,在上海師范大學成立了以李伯黍教授為首的兒童道德發展研究組,之后在全國范圍內,立足于我國國情,在皮亞杰框架的基礎上,應用科學實證的手段進行了一系列大樣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其研究主要可分為五類:一是大范圍地檢驗皮亞杰模式,同時對它進行一定的修正和發展;二是結合我國道德教育方針,探索我國兒童青少年以國民公德為核心的道德觀念的發展;三是國內各民族兒童青少年道德發展的跨文化研究;四是結合我國道德教育實踐,進行影響兒童青少年道德發展的因素研究;五是道德價值觀和品德結構的研究。[(3)]北京師范大學章志光教授為首的心理學同行,對學生的品德形成進行了教育心理學的持續研究,他們提出為建立我國德育心理學體系而組織的研究大致上沿著三條路線來進行:一是采用間接故事法測查我國3~12歲不同年齡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水平與特點;二是運用教育心理實驗法探索學生道德行為表現的心理結構及其與教育條件、方式的關系;三是通過教育經驗總結法,了解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矯正方法。[(4)]遼寧師范大學韓進之教授為首的關于青少年理想形成和發展的系列追蹤研究以及西南師范大學曾欣然關于小學生品德認識心理結構發展的追蹤模擬調查研究均顯示了各自的特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在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的組織和指導下,我國中小學生品德心理發展研究協作組采用問卷調查、情緒回憶、實驗、觀察等綜合方法,從分析品德心理結構入手,在較大樣本的基礎上,調查和研究了兒童青少年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行為的發展趨勢、特點及其相互關系,取得了豐碩成果。[(5)]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教育和心理學工作者在積極引進、吸收國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幼兒品德心理展開了大量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6)]所有這些研究都為我國兒童青少年道德發展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然而,國內外有關道德發展的研究更多的是圍繞道德發展的認知方面進行的,關于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研究并不多見,關于3~9歲這一年齡段兒童道德發展的連續研究更是少見。

從某種意義上講,個體道德發展過程,就是一種道德行為的學習過程,是社會道德規范經學習和實踐演變為個體內在的道德品質的過程。這既是一種接受教育的過程,又是一種自我教育的過程。換言之,個體道德發展的狀況,可以通過其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狀況加以反映。依據品德心理能力序列[(7)],筆者從知、情、意三方面著手,結合實際,查閱資料,編制了調查問卷,進行測試。在道德認知方面,著重考察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狀況;在道德情感方面,著重考察自我體驗能力的發展狀況;在道德意志方面,著重考察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狀況;然后綜合三方面的資料,對3~9歲兒童道德發展的總體水平及各因素的發展水平與特點作出評價,旨在為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促進兒童的道德發展提供一些科學依據。由于道德認知方面有許多可資借鑒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兼及這方面研究的前提下,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為與道德體驗的發展。

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本研究,將有關概念在此略加說明,是很有必要的。

查看全文

高校體育教學實驗研究

摘要:高校傳統的健美操教學方法不注重學生情感引導,不僅不利于健美操技術動作的教學,也不利于健美操情感引導功能的發揮。本文首先對情感引導教學法進行了介紹,并對現階段高校健美操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最后設計了對比實驗對情感引導教學法在健美操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情感引導教學法可以通過學生情感要素的引導促進學生健美操技能的提升。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健美操;情感引導教學法

隨著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斷提升,許多現代化的體育項目成為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項目,健美操就屬于一種現代化的高校體育教學項目。健美操項目進入高校體育教學的時間并不長,大部分教師對于健美操教學中所遇到的相關問題的認識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從而限制了健美操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同時大部分教師在進行健美操教學時僅僅是以提升學生完成規定技術動作的能力為教學目標,逐漸與健美操教學的本質發生了偏離[1]。根據已有研究結果顯示,情感引導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處理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學習,從而有效達到教育目標。

一、情感引導教學法簡介

情感引導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現代心理學研究基礎之上的教學方法。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內容,個體自我控制能力遵循雙系統模型,即個體為了達到長期目標,而采取的主動避免短期誘惑,實現自我控制的行為。這種行為必須要以“本我”戰勝“自我”為前提,所謂的“本我”是指個體對于長期目標的認知,而“自我”則是指個體對于短期誘惑的欲望[2]。傳統的認知心理學僅僅從雙系統的角度對個體的抉擇過程進行了分析,在實際中大部分人選擇對“自我”的壓制來實現完美的抉擇。而根據自我控制能力能量耗散原則,對“自我”的嚴重壓制是一種對負面情緒的強烈控制,這種控制行為需要以大量的有意識自我控制資源消耗為代價,一旦個體的自我控制資源消耗殆盡則其下一步需要以自我控制為前提的任務就無法完成,最終導致決策失敗,陷入到一種痛苦或懈怠的狀態當中[3]。情感引導教學法則是通過對學生情感的引導,避免學生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提升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從而使得學生能夠長期專注于學習過程,實現長遠目標[4]。

二、高校健美操教學現狀

查看全文

稅收管理控制問題及對策

一、當前稅收控制存在的問題

目前,稅收管理中遇到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對企業稅源難以有效控制,特別對涉農加工納稅人自收、自開、自抵的農副產品收購發票和廢舊經營的廢舊收購發票更是管理難點問題。稅務機關一直無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以致出現了將收購發票作為調節增值稅稅負、虛開進項騙取退稅等重要工具,將收購發票變成“萬能抵扣憑證”,只要沒有抵扣發票都以收購以票代替。就目前的稅收管理手段來看,在這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無能為力。目前,稅務機關對企業控管上,從控制的方法上,主要采取控制法,集中在以票控稅、以耗控稅、以稅負控稅這三個方面。從控制的類型上,主要采取得是開環控制,稅務機關直接對納稅人產、供、銷情況實施單向控制,也就是通過事后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源監控、稅務稽查的方式進行控制。如下圖:

稅務機關→控制作用→納稅人→輸出

由于在開環控制系統中施控者—稅務機關不了解受控者—納稅人的輸出信息,自然難以了解自己的控制效果。目前對納稅人控制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是控制標準制定的不科學。沒有標準,就談不上控制。如以票控稅,控制的標準是收購發票發售量,主要根據初加工設備來來確定收購發票的發售量,通過控制發票發售量,來控制總收購量,這種控制對有設備不生產者,難以有效;以稅負控稅,主要是以實現增值稅稅負為控制標準,但增值稅實現稅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受控者納稅人可以以種種理由來解釋稅負低的原因,說服力不強。

二是信息反饋不暢、不及時。由于目前對企業控制是單向控制,稅務機關主要對異常申報的納稅人實施重點管理,并且沒有制定后續管理措施,如稅務機關對納稅人評估、稽查后是否從制定措施進行糾正,由于沒有信息反饋機制,稅務機關無從掌握,以致出現有的納稅人一年被評估多少次,年年被檢查,而有的企業幾年沒有被評估過的現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