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水利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1 02:00: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資源水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資源水利

水利工程向資源水利偏重的缺陷探索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水利工程質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為此,我們提出了水利發展的新模式——資源水利。這種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后代人造福利,通過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提升水資源的利用質量,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水利工程向資源水利側重的必然性

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發展離不開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沒有了水也就無所謂人類社會。二十世紀以后,由于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發展,從而引起水利工程事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因此人們對水資源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第二,隨著大批農民工進入城市高峰期的到來,使得城市生產生活用水急劇增加,超出了地區供水的能力范圍;第三,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業生產排出的廢水也在不斷增加,有些水資源是因為工業生產排出的廢氣、廢物被污染,從而使人們可以利用的水資源在不斷減少,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破壞。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現,水資源短缺的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在這種局勢下,我們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決缺水問題,水庫再好也沒有水,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須要向資源水利側重,重視研究和科學開發利用水資源,從而滿足工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用水需求,這也順應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同時也有利于實現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2水利工程向資源水利側重的具體內容

水利工程向資源水利側重并不是說水利工作不再重視修建水利工程而專門去管理水資源,我們主要是通過水利工程來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我們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資源側重工作,就必須做好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水資源的保護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資源水利側重的具體內容:

2.1大力扭轉人們以前對傳統水利工程的看法,宣傳資源水利的優勢

查看全文

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思索

由工程水利轉向資源水利是演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需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水資源及水環境的開發利用已日益社會化,城鄉間、部門間、地區間相互沖突的競爭性和利用日益加劇,傳統計劃經濟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及其以工程措施為主導的水利戰略的局限性已日益顯露。

實施資源水利是各級水利部門轉變職能的需要,在傳統工程水利的內涵里,水的問題只是技術可行性和投資可行性(效益和費用)的問題,并且隨著工程技術能力的提高,國家的投入問題更是成為解決水問題的關鍵。而政企不分體制所形成的自己評價工程并由自己負責建設的利益驅動機制,更加劇了各級水利部門“重工程建設,輕資源管理”的傾向,爭取國家投資,加快水工程建設成為各級水利部門的主要目標,忽略了面向社會履行資源管理職能。

水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沒有水就沒有人類社會。當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工程水利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口的急劇增長,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高速發展等因素對水資源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壓力:一是生產、生活用水量急劇增加,人們對水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驟增,迅速超過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嚴重;三是生活廢水、工業污水迅速增長,特別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嚴重,使能夠有效利用的水資源量在不斷減少,生態環境也進一步遭到惡化。但是每一區域水資源總量是有限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愈來愈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修好的水庫可能無水來;打了井、開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這時,人們開始轉向水資源,開始重視和研究水資源問題;認識到必須從資源的開發、調配等方面來滿足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對水資源的需求,所以,資源水利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資源水利將逐漸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漸在水利事業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

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是不是說不再加強水工程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教育了,將不再需要大規模興修水利工程,將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資源,事實不是這樣的。水旱災害將始終存在。人們要控制水就要開發水利,就需要通過水利工程這一手段來實現水利的開發和綜合利用。自建國以來,我國工程水利建設取得了許多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各項水利工程除害興利的能力還不強,標準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設還必須繼續加大投入,快速發展。因此,怎樣利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不斷改善、提高對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是我們始終要走的路。

1工程水利與資源水利的特點

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工程水利階段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水資源的量與質能充分滿足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供給大于需求量很多,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二是人們要除水害就要興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達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務的。而資源水利階段的特點也很明顯:一是水資源供不應求,不能無限制取用,要有計劃的合理使用;二是必須站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高度來研究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等項工作,確保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三是政府部門、水利科研與教育單位,不僅要重視水利工程的興修與管理,更要加強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和發展,并將資源水利與工程水利緊密結合起來,使水利事業的發展科學持久。

查看全文

工程水利和資源水利比較分析論文

摘要:簡要論述了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關鍵詞:工程水利資源水利轉變

一、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既重要又緊迫

水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沒有水就沒有人類社會。當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工程水利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口的急劇增長,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高速發展等因素對水資源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壓力:一是生產、生活用水量急劇增加,人們對水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驟增,迅速超過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嚴重;三是生活廢水、工業污水迅速增長,特別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嚴重,使能夠有效利用的水資源量在不斷減少,生態環境也進一步遭到惡化。但是每一區域水資源總量是有限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愈來愈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修好的水庫可能無水來;打了井、開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這時,人們開始轉向水資源,開始重視和研究水資源問題;認識到必須從資源的開發、調配等方面來滿足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對水資源的需求,所以,資源水利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資源水利將逐漸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漸在水利事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

二、工程水利與資源水利的關系

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是不是說不再加強水工程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教育了,將不再需要大規模興修水利工程,將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資源,事實不是這樣的。水旱災害將始終存在。人們要控制水就要開發水利,就需要通過水利工程這一手段來實現水利的開發和綜合利用。自建國以來,我國工程水利建設取得了許多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各項水利工程除害興利的能力還不強,標準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設還必須繼續加大投入,快速發展。因此,怎樣利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不斷改善、提高對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是我們始終要走的道路。我國的科研、教育單位,規劃設計與建設管理單位;對怎樣建好、管理好工程,堅決不能放松警惕。我們的行政主管部門,一方面仍然需要加強對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的組織和指導;另一方面,應從建設、管理水利工程轉向從規劃設計上、政策法規上進行指導,水利工程的具體建設與管理,應該遵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由水利單位去管理和經營。實現了這—轉變后,逐步重視并加強資源水利工作,同時水資源科研、教育與規劃設計監測管理和水資源保護也就會逐步得到加強和發展。政府就能公正、合理地分配、調度與管理、保護好水資源;各個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具體單位,如灌溉、供水、發電、航運、養殖、旅游以及防洪、排水等部門,都會按照統一的規劃,通過工程水利而實現眾多資源整合,從而達到合理開發利用的目的,為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服務。

查看全文

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過渡的必然性論文

摘要:簡要論述了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關鍵詞:工程水利資源水利轉變

一、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既重要又緊迫

水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沒有水就沒有人類社會。當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工程水利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口的急劇增長,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高速發展等因素對水資源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壓力:一是生產、生活用水量急劇增加,人們對水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驟增,迅速超過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嚴重;三是生活廢水、工業污水迅速增長,特別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嚴重,使能夠有效利用的水資源量在不斷減少,生態環境也進一步遭到惡化。但是每一區域水資源總量是有限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愈來愈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修好的水庫可能無水來;打了井、開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這時,人們開始轉向水資源,開始重視和研究水資源問題;認識到必須從資源的開發、調配等方面來滿足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對水資源的需求,所以,資源水利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資源水利將逐漸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漸在水利事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

二、工程水利與資源水利的關系

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是不是說不再加強水工程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教育了,將不再需要大規模興修水利工程,將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資源,事實不是這樣的。水旱災害將始終存在。人們要控制水就要開發水利,就需要通過水利工程這一手段來實現水利的開發和綜合利用。自建國以來,我國工程水利建設取得了許多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各項水利工程除害興利的能力還不強,標準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設還必須繼續加大投入,快速發展。因此,怎樣利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不斷改善、提高對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是我們始終要走的道路。我國的科研、教育單位,規劃設計與建設管理單位;對怎樣建好、管理好工程,堅決不能放松警惕。我們的行政主管部門,一方面仍然需要加強對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的組織和指導;另一方面,應從建設、管理水利工程轉向從規劃設計上、政策法規上進行指導,水利工程的具體建設與管理,應該遵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由水利單位去管理和經營。實現了這—轉變后,逐步重視并加強資源水利工作,同時水資源科研、教育與規劃設計監測管理和水資源保護也就會逐步得到加強和發展。政府就能公正、合理地分配、調度與管理、保護好水資源;各個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具體單位,如灌溉、供水、發電、航運、養殖、旅游以及防洪、排水等部門,都會按照統一的規劃,通過工程水利而實現眾多資源整合,從而達到合理開發利用的目的,為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服務。

查看全文

生態水利工程與水資源保護分析

摘要:經濟建設與發展速度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以生態環境的退化為代價,人類日益面臨水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問題。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生態環境修復給予足夠的重視,通過生態水利工程的實施在改變流域生態環境的同時,盡可能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強生態理念在生態水利工程實施后中的應用。對生態水利工程實施原則與措施進行了探討,所提出的生物群落多樣性、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等原則對生態水利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及水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水資源保護等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

1概述

我國雖擁有長江與黃河兩大世界上最大的水系,但水資源區域分配不均衡,大部分地區水資源匱乏。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通過加強水利建設基本建成大江大河干流防洪減災體系,城市防洪標準不斷提高,同時,通過水庫等蓄水工程及跨區域引調水工程的修建使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初步得以解決。當前國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55%左右,高效農業灌溉體系基本建成,通過對重點區域實行封育保護,使生態系統惡化得到有效遏制。然而,成績的背后仍存在許多問題,人們片面追求水利工程所帶來的短期經濟效益,而忽略其對河流生態可能造成的破壞,例如河流原始形態改變的過程中改道和裁彎取直等工程措施的應用,加劇了河流渠道化,河水流速加快,對河岸沖刷嚴重,使過去急流、緩流、彎道相間的河流型態不復存在,流域生物群落的生存環境也遭到嚴重破壞,流域生態系統嚴重失衡;邊渠和堰壩工程等混凝土堤防結構使河流原始形態不復存在,河道周圍河床的國度開挖與填高既破壞了河床,又使鳥類、兩棲動物和水生物失去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大自然服務人類的功能嚴重弱化。

2生態水利工程相關理論

2.1生態水利工程的概念。許多專家從不同角度對生態水利工程進行了不同的界定,雖然說法各不相同,但是對生態水利工程內涵的認識基本一致,即進行部分河流流域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必須采用科學的工程管理方式,科學調配和管理區域水資源,達到水資源合理利用之目的。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必須始終秉承自然的理念,水資源的開發必須盡可能保持河流的原始形狀,對流域周邊區域實施退耕還林,保持原始地貌,尊重流域原有地形,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區域內水利型式,并依托流域實際恰當采取防洪措施。2.2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生態水利工程的興建出于維護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目的,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具有不同的服務功能。通過改造流域河流形態與生態,擴大區域灌溉面積,促進作物生長,提升區域農業發展水平;結合流域特色,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發展林業和漁業,促進農業生產者收入的提升;生態水利工程為流域發展航運事業創造有利條件,碼頭修建在平緩的岸邊,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水資源利用程度。總之,生態水利工程具有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2.3生態水利工程的實施原則與措施。2.3.1生物群落多樣性。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也可以解釋為生物物種的空間異質性[1],生物群落多樣性或物種空間異質性越高,則意味著能夠同時形成多個數量很多的小環境,為更多、更豐富的物種同時提供適宜的生存空間;相反,較低的生物群落多樣性或物種空間異質性意味著生物生存環境較為單調,且容易受到破壞,群落的密度、比例和性質更容易受到影響,生態系統更容易出現某種程度的退化。各類水利工程的建設引起自然河流渠道化和非連續化,河流生物群落所的棲息環境遭到破壞,棲息地面積逐漸減小,河流生態自我修復功能也大大減弱。由此可見,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必須以恢復河流生態、保持生態平衡和生物群落的多樣性為前提,在工程實施前進行環境影響和生物物種動態的監測,通常進行生態變量最優值和最低值的監測,并基于監測結果的反差,繪制生態水利工程實施及影響的包絡圖[2],并通過包含設計、執行、監測、評估與調整等環節循環往復的反饋調整設計,不斷優化工程設計方案,最終得到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最優化方案。上述反饋調整設計過程必須建立在準確而量化評估工程方案對周圍生態環境可能影響的基礎上,以水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多樣性為依據進行總體方案設計與不斷調整,最大程度降低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與此同時,通過引入人工植被和本地物種加強生態環境的修復,不斷提高河流型式的異構性,依據河流生態地貌學原理為維護生物群落多樣性提供可能。發達國家的大壩建設常常采用修建魚梯、魚道等工程措施有效解決魚類洄游問題,或者根據流域和生物物種的實際情況,人工繁殖洄游魚類,以大大降低工程建設對流域陸生生物、水生生物生存環境的永久性破壞及對局部氣候、土壤鹽堿化等的不利影響。2.3.2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中國古代哲學十分崇尚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時必須重視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的發揮,借助生態系統所存在的組織功能和修復功能,加強生態水利工程的輔助性設計,實現自然力與人力的充分結合。當然這種結合必須建立在對流域水文水質、土壤地貌、植被類型、生物物種等生態屬性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深入挖掘類似生態屬性下生態水利工程實施的成功與失敗案例,積極探索最為適宜的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可能結合的模式,保有并增強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態系統修復及發展的客觀規律,實現人類生產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贏。進行流域生態系統修復的過程中,必須遵循持續、長期、宏觀、整體及大景觀等原則,而非在短期、局部、微觀和小尺度范圍內實施,提高修復效率和成功率。所謂的持續、長期、宏觀、整體及大景觀原則,是指基于流域生態系統所具有的功能的結構,對構成系統的諸多要素及其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進行充分掌握,進而進行整個流域生態系統綜合性的、整體的修復,而不是僅在河道水文系統、單一的植被群落、局域水生物系統等微觀角度做文章[2]。

查看全文

水資源與水利工程保護制度

第一條為了加強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管護工作,保障我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健康有序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取用水管理

(一)城鎮管網范圍內的洗浴、洗車、飯店、賓館等有自備水源井的,要逐步轉用自來水供水,在轉用自來水供水前按標準繳納水資源費。

(二)鄉鎮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所在地的洗浴、洗車、飯店及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自備水源按標準繳納水資源費。

(三)城鎮(含鄉鎮政府及開發區管委會所在地)建筑用水利用自備水源井取水的,要辦理臨時取水許可證,并繳納水資源費,違反規定的由縣水行政主管部門處2萬至5萬元罰款。

(四)公路兩側專門向運魚車售水的企業必須辦理取水許可證并繳納水資源費。

查看全文

水利局水資源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水資源管理,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保持泉城特色,發揮水資源綜合效益,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山東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本辦法所稱水資源是指地表水、地下水、空中水。

第三條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應當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講求效益,實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發揮水資源的多種功能。

第四條市、縣(市)水利(務)局是同級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查看全文

水利工程人力資源配置優化探討

一、水利工程人力資源配置方面的問題

(一)缺乏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

在水利工程的建設中水利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提升,水利工程建設人員需要高技能和高素質的人才才能發揮水利工程的最大作用。但目前我國水利工程中的人員隊伍相對陳舊,缺乏拔尖的骨干和具有業務能力的人才,員工的知識結構相對比較單一,缺乏復合型的技術人才。一些施工的技術人員雖然掌握的技術比較多,但在解決水利方面、實際問題時,卻面臨諸多的困難,不能徹底的解決水利工程中出現的問題。另外隨著行業內的競爭,水利工程方面的搞技術人才流失比較快,對水利工程建設的發展起著嚴重的影響。

(二)缺乏完善的人員配置方法和機制

水利工程項目在人員的配置上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方法和機制上還有待完善。水利工程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對員工的素質和相關的任務分配進行明確的分析,人員適合怎樣的任務,怎樣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等方面的問題缺乏深刻的考慮,因此在人員的分配上十分的不合理,對專業的技術人員和項目人員的結構配置并未與實際的崗位相聯系。在實際的人力資源配置工作當中主要就是憑借經驗進行配置,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在人力資源配置的制度建設上也缺乏相應規范,因此導致了水利工程建設出現嚴重的內耗,工作容易脫節,各部門之間出現各種矛盾,缺乏企業內部的團結。

(三)選拔并培養人才的機制需要改善

查看全文

水利干部加強資源管理會上講話

加強水利工作薄弱環節建設、加快民生水利發展的關鍵時期,深化水利改革、加強水利管理的攻堅階段,也是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重要時期。水利系統將持續推進市委文件中明確的四大體系”建設,大幅度提高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大幅度提升水利抗災減災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洪澇災害頻繁發生、被動受災、損失巨大的問題,實現水資源的綜合治理;大幅度提升水資源管理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管理粗放、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的問題,實現水資源全面節約和有效保護;大幅度提升水利科學發展能力,從根本上解決體制僵化、機制不活的問題,實現水利可持續發展。

“十二五”時期,要重點抓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一)著力完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基本完成有防洪任務的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加快山洪災害防治步伐。大力推進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堤防工程建設,重點完成雅安城區青衣江、周公河、濆江河、隴西河“一江三河”及各縣城區重點河段堤防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列入規劃的20條中小河流的38個治理項目,新建堤防75千米。三級以上堤防達標率為80%,城市城鎮防洪達標率為70%,洪澇災害損失率0.28%,山洪災害治理縣8個、抗旱水源工程建設8個及旱情監測點20個。

(二)著力加快民生水利建設。積極推進集中供水工程建設,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有條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網,發展城鄉一體化供水。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落實管護主體,加強水源保護和水質監測,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項目按集體建設用地辦理,確保土地供應,對建設、運行給予稅收優惠,供水用電執行農業排灌用電價格。到2015年,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40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0%,基本解決新增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的飲水問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5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1.4萬噸,產值1.6億元,幫助農民人均增收15元以上。

(三)著力提高水資源開發利用效益。“十二五”期間,我市將建成永定橋水利工程、銅頭引水工程、九龍水庫和南郊水廠備用水源工程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完成好“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和“再造一個成都平原”規劃的項目,完成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糧食生產重點縣、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省市新農村建設示范片。新增供水能力1.5億立方米,其中新增城市供水1500萬立方米。鼓勵企業和個人進行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等非常規水源工程建設。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45。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有效保護體系基本建立。

(四)著力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十二五”期間將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科學劃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三條紅線”;突出抓好水資源費征收、使用與管理,取水許可和入河排污口設置監督管理,生態流量在線監測,節水型社會建設四個重點;實現水政水資源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基本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區域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全面推行用水總量控制;建立健全用水定額指標體系,強化節水考核管理,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主要入河污染物限排總量4206萬立方米,水功能區達標率100%、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市污水處理達標率7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10%;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總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制度,重點地區河段水體質量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查看全文

資源水利理論管理論文

論文概述:

自汪恕誠部長在中國水利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明確提出“資源水利”的概念以后,有關“資源水利”的討論和研究,如雨后春筍,成為水利界及相關學科關注的熱門話題。汪部長指出,“資源水利”就是將水資源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行綜合開發,科學管理。具體體現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等六個方面。本文對“資源水利”進行初步探討,意在拋磚引玉,不是之處,望有關專家學者指正。

論文正文:

自汪恕誠部長在中國水利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明確提出“資源水利”的概念以后,有關“資源水利”的討論和研究,如雨后春筍,成為水利界及相關學科關注的熱門話題。汪部長指出,“資源水利”就是將水資源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行綜合開發,科學管理。具體體現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等六個方面。本文對“資源水利”進行初步探討,意在拋磚引玉,不是之處,望有關專家學者指正。

1、“資源水利”是水利發展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必然階段

人類的起源與水休戚相關,正因為如此,“水”字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成為中國的最早文字之一。在我國文獻記載中,最早將“水”與“利”兩字聯合起來成為“水利”的是《呂氏春秋·孝行覽·慎人》,不過此時的“水利”只具有捕魚、編織、捕鳥等涵義。司馬遷最早明確了具有專業性質的“水利”的內涵,他在約公元前104年椆?1年完成的《史記·河渠書》著作中,加以明確,該涵義運用了幾千年。隨著人類認識的不斷深入,特別是近年來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導入,人類不斷為“水利”賦予新的內涵。概念逐步演變,蘊含了人類對客觀認識的不斷深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