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療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1 07:49: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綜合療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綜合療法

腕管綜合征中醫傳統療法治療研究

腕管綜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CTS)是一種常見的手部疾病,也是一種常見的手的衰弱狀態。CTS起病多因腕管部水腫、腕部肌腱炎癥、激素變化及體力活動等壓迫腕部正中神經,患者出現針刺等異常感覺,臨床稱之為“鼠標手”。其主要癥狀包括疼痛、感覺遲鈍、手部麻木,最終可導致嚴重的功能障礙。近幾年來,由于電腦等電子設備的普及,CTS的發病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目前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可減輕腕管壓力,緩解臨床癥狀,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癥狀會持續存在或者復發;因此,CTS造成了相當大的社會經濟負擔,并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嚴重的問題。傳統中醫療法以其痛苦小,療效較顯著、醫療費用低的優點,在CTS的治療中應用廣泛[1]。本文將近年來中醫在腕管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概述如下。

1腕管綜合征的病因病機及辨證分型

腕管綜合征在傳統中醫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現代醫家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將CTS歸屬“痹證”范疇。《黃帝內經》最早提出了“痹病”這一病名,并著有“痹論”篇來對痹病做出系統論述。其主要的病機是氣血瘀阻,經脈阻滯,不通則痛;或筋脈關節失于氣血濡養,不榮則痛所致。《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明確表明痹證的產生是由人體感受風、寒、濕等外邪侵襲,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或筋脈關節失于濡養,引起關節疼痛、麻木、重著等為主要癥狀的病證,并在臨床上具有漸進性及反復發作性的特征。病變初期多以邪實為主,外邪侵襲,或血瘀,或寒凝,局部經絡阻滯不通而為痹,不通則痛,故患者初期多表現為腕部疼痛,指端麻木;若患者初期失治或病情反復,遷延不愈,久病入絡,氣血消耗不足以濡養肌肉,不榮則痛,邪留正傷可致虛實夾雜,故后期患者多疼痛不明顯,局部感覺降低,肌肉萎弱無力以麻木為主[3]。夜間陰氣上升,陽氣下降,陰血凝滯更甚,則疼痛晨輕暮重,夜間更甚[4]。

2中藥治療

2.1中藥內服

靳偉[5]與許奇科[6]等臨床觀察了補陽還五湯對腕管綜合征術后康復的治療效果,可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麻木、肌肉萎縮情況,促進手指活動,且副作用明顯降低。孫大芳[7]等予患者口服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2個月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565%,患者的Levine評分降低,術后肢體功能恢復較好,癥狀較僅用美洛昔康分散片、甲鈷胺片治療人群改善明顯。靳發萬[8]運用復元活血湯對28例腕管綜合征術后患者進行治療,臨床有效率為9643%。李妍怡[9]根據自身多年經驗,對CTS注重行氣活血化瘀、益氣補血通絡并行,臨床上運用血府逐瘀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效果較好。

查看全文

探析舌骨大角綜合病癥的封閉藥療法

【摘要】目的探討藥物封閉治療舌骨大角綜合癥的療效。方法對29例舌骨大角綜合癥的患者行舌骨大角藥物封閉注射,分別行1次、2次、3次、4次和5次注射,每次間隔3天。結果封閉注射后,大多數患者癥狀如自發痛、吞咽痛、觸壓痛和轉頭痛消失,個別患者觸壓痛未消失。結論藥物封閉治療舌骨大角綜合癥有效。

【關鍵詞】舌骨大角綜合癥;封閉治療

舌骨大角綜合癥為一常見多發病,常發生在中年人,多為單側,診斷不難,但如果治療不當,其癥狀特別是疼痛可長達數月,甚至數年。近年筆者用藥物封閉療法治療29例舌骨大角綜合癥,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9例中男17例,女12例;年齡25~30歲3例,31~40歲11例,41~50歲9例,51~60歲6例;職業教師6例,干部4例,小販10例,營業員5例,其他4例;病程1~6個月5例,7~12個月5例,13~18個月6例,19~24個月8例,25~30個月3例,31個月以上2例;封閉注射次數:1次4例,2次7例,3次10例,4次6例,5次2例;全部病例均以一側頜下痛并有咽部異物感癥狀就診。

查看全文

綜合療法治療小兒慢性腹瀉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68例患兒均符合《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2]診斷標準。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3個月~5歲,平均(2.4±1.1)歲;病程2~5個月,平均2.3個月。臨床癥狀與體征:全部患兒大便次數每日均4次以上;黃稀便28例,水樣便17例,黏液便10例,膿血便4例,黏液膿血便6例,豆渣樣便3例;伴發熱28例,腹脹35例,嘔吐26例,脫水25例;輕度營養不良20例,中度營養不良1例;電解質紊亂36例。實驗室檢查:大便常規:膿球(+)~(++)22例,紅細胞(+)~(++)23例,黏液(+)32例,脂肪球41例;大便培養:致病性大腸桿菌26例,侵襲性大腸桿菌14例,變形桿菌6例,霉菌2例。將68例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及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基礎治療,包括調整飲食結構、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根據大便培養結果及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藥,并給予黏膜保護劑、微生態制劑以及對癥支持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口服益氣健脾、滲濕止瀉為主,同時佐以中藥敷臍治療。主方用七味白術散隨證加減。方藥組成:黨參、黃芪、蒼術、茯苓各10g,木香、藿香各6g,炙甘草3g,葛根8g,烏梅5g。伴便溏不臭、完谷不化、四肢不溫,加干姜、肉桂;腹脹加大腹皮、砂仁;大便伴黏液、腸鳴腹痛,加黃芩、黃連、白芍;大便稀爛夾有奶瓣不消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加焦三仙。本方用量為2歲以上小兒,2歲以下小兒劑量酌減。每天1劑,水煎2次,取汁150~200ml,分次頻服。中藥敷臍:藥用肉桂、吳茱萸、丁香、五倍子,各等份,共碾細末,以成藥藿香正氣水調和均勻,攤于傷濕止痛膏或膠布上,直徑約2cm,厚約0.4cm,對準患兒臍部貼上即可(使用前用酒精棉球將臍周擦凈),每日換藥1次。兩組患兒均治療7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判定療效。

1.3療效評價標準

查看全文

綜合療法治療老年期癡呆研究論文

【關鍵詞】老年期癡呆

迄今為止,對老年期癡呆尚缺乏肯定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目前通常使用的藥物有膽堿酯酶抑制劑、麥角堿類、吡咯烷類、抗氧化劑、非甾體類抗炎藥、他汀類、雌激素替代療法等,這些都不能改變疾病的進展。本研究探討運動結合藥物對老年期癡呆的影響。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60例癡呆病例均來自本院2005年11月至2007年6月門診、住院以及腦健康俱樂部患者。納入標準:(1)多種認知功能缺陷(認知功能缺陷是相對于先前的功能水平顯示出的下降而言):記憶力障礙(順行性和逆行性記憶障礙),一種或幾種其他認知功能缺陷,如失語、失用、失認、運籌和運作能力缺損(計劃、組織、程序性和抽象思維)等;(2)認知功能缺陷的程度:認知功能缺陷程度已嚴重影響和干擾了社會和職業功能和日常生活;(3)認知功能缺陷呈進行性惡化,至少需有6個月的病程;(4)無意識障礙;(5)簡易精神狀態量表檢測符合癡呆標準。排除標準:⑴年齡<60歲;⑵合并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⑶精神病;⑷未按規定服藥、運動、不能正確判定療效者。入選6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1例,女19例;60~70歲13例,71~80歲16例,80歲以上1例,平均(70.20±5.94)歲;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60~70歲14例,71~80歲15例,80歲以上1例,平均(70.77±5.8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

連續腎臟替代療法護理管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患者應用綜合護理管理的效果。方法選取醫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接受連續腎臟替代療法的患者82例,按照硬幣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予以綜合護理管理,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及感染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感染發生率為2.44%,對照組感染發生率為17.08%,觀察組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2.68%,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0.73%,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連續腎臟替代療法的患者應用綜合護理管理措施效果較好,感染發生率低,護理滿意度高。

〔關鍵詞〕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感染;護理管理;應用價值

作為一種新型的血液凈化療法,連續腎臟替代療法能夠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該療法有著較高的感染風險。為進一步降低患者感染發生率,積極對其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選擇配合高效的護理管理措施就顯得十分必要[1]。本研究旨在探討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患者應用綜合護理管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82例接受連續腎臟替代療法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19~82歲,平均(42.69±7.81)歲。觀察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20~83歲,平均(43.58±7.9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1.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注意患者感染發生情況,一旦出現異常,需要立即告知醫師進行處理。觀察組予以綜合護理管理。(1)構建專業護理小組。根據醫院實際情況,構建專業的護理管理小組,小組組長由科室護士長及科室主任擔任,各小組成員由科室責任護士組成。對護理管理小組加強連續腎臟替代療法培訓力度,幫助護理管理小組成員均能夠形成良好的綜合素質。(2)管理登記。對所有接受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治療的患者,進行管理登記,并對其感染發生風險進行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相對應的預防、治療措施[2]。同時記錄靜脈置管相關內容,包括人次、時間、方法等,并要求每次由2名護理工作人員對記錄信息進行核對,嚴格按照質控標準對上下機進行消毒。(3)強化落實、考核。將管理措施、連續腎臟替代療法護理內容以及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均落實到每一位護理工作人員身上,并且對其進行每月1次考核,每季度1次評估,根據評估考核方式,對其開展持證上崗[3]。(4)開展討論。每月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對上月的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感染情況進行匯報,并對其感染發生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同時制定出相應的控制策略,用以補充護理管理不足之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5)消毒滅菌管理。每月對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操作室進行消毒滅菌,消毒范圍包括墻壁、器械、地面及空氣,同時在結束消毒滅菌后,檢測操作室病毒、真菌。1.3臨床評價。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及感染發生情況。(1)通過問卷調查法了解護理滿意度。滿分設置為100分;評分等級劃分:非常滿意>80分,一般滿意79~60分,不滿意<59分。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2)感染情況根據患者胃腸道(嘔吐、腹瀉等)、呼吸道(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以及血液、皮膚感染情況,及口腔溫度>37.8℃或直腸溫度>38.2℃進行統計。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剖析小針刀治療的臨床應用

摘要:針刀療法是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總結現代骨傷科關于軟組織損傷和骨關節損傷方面的最新成就。在現代西醫外科手術療法和中醫針刺療法的基礎上,針刀療法將西方邏輯思維運用于東方宏觀辯證的哲學思想中,從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它是針刺療法和手術療法的有機結合和發展,針刀是將針刺療法的針和手術療法的刀融為一體,使世界醫學史又增添了新的篇章,在診斷和治療上開創了一個新的高度。針刀療法解決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斷和療法方面的問題,包括各種軟組織損傷后遺癥,骨刺、四肢、陳舊性骨折后遺癥,某些運動系統所引起的后遺癥;各種軟組織損傷后遺癥中存在的瘢痕、攣縮和粘連等病理因素,造成了軟組織內在動態平衡失調,針刀療法關于新的病理因素的認識,也正是從“人體在正常情況下動態是協調的平衡的”這一基本概念出發的,針刀療法是閉合性手術療法,適用于多數常見的需作切開手術的疾病。

關鍵詞:小針刀臨床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220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1200例,對照組1000例,治療組單用針刀療法接受1200例患者中男680例,女520例,年齡均在30~60歲之間。治療1~2次即可。枕部神經卡壓性頭痛150例,頸椎病300例,斜方肌損傷120例,肱三頭肌肌腱損傷50例,橈管綜合征4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220例,臀中肌損傷40例,梨狀肌損傷綜合征60例,坐骨結節滑囊炎4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00例,跟骨骨刺40例,肱骨外上髁炎20例,股骨大轉子滑中炎20例。

對照組:運用針刺療法,接受1000例患者中,男660例,女340例,年齡均在30~60歲之間。枕部神經卡壓性頭痛90例,頸椎病280例,斜方肌損傷70例,肱三頭肌肌腱損傷40例,橈管綜合征4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200例,臀中肌損傷40例,梨狀肌損傷綜合征30例,坐骨結節滑囊炎4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85例,跟骨骨刺45例,肱骨外上髁炎20例,股骨大轉子滑中炎20例。10天為1個療程,治療1~2個療程。

1.2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

民族醫學教學改革策略探討

1.民族醫學的傳承機遇和挑戰

民族醫學是我國傳統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和疾病斗爭的歷史長河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促進著本民族人民身體健康和社會的發展。民族醫學是民族地區重要的醫藥衛生資源,文化瑰寶,部分醫學經驗缺少文字記錄,為口口相傳。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民族醫學傳承和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科技產品的創新使用、交通便利優勢、民族對民族醫學認可度上升都為民族醫學發展壯大提供了機遇。2018年7月27日國中醫藥醫政發[2018]15號文件《關于加強新時代少數民族醫藥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到:提高少數民族醫藥防病治病能力、藥事服務能力、加強少數民族醫藥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少數民族醫藥院校教育。政策的可極大推動民族醫學發展。在高科技發展中,傳統優勢。未來教育中,人才是教育核心,民族醫藥事業是否能蓬勃發展,民族醫學高等教育工作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教學改革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作用,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改革切實提升大學生能力是教育者面臨的挑戰。

2.課堂教育的重點思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醫學是一門兼具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性學科,醫學生不僅需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求其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而這些品質的培養是醫學課題教育的重點和難度,因此探索尋求大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方法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培養意識思維和增強應用能力這兩方面為應用型人才培養迎來了機遇和挑戰[1]。2.1思維的培養。創新思維是人腦運用已有的思維形式,組合新的思維形式的思維活動。從形式上看,創新思維是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方式,更是人腦將已經輸入的信息組合成新信息的形式優化思維培養。大學生具有獨立思維能力,有創新、突破、開拓、靈活的思維特點,因此做好民族教學傳承創新相結合是可行的。民族醫學目前招生規模不大,課堂人數較少,因此非常適合開展思維訓練模式,且大學生思維活躍、心理健康、獨立性較強,創新人格基礎良好[2],思維能力鍛煉預期收效較明顯。比如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模式成為了風靡全球的醫學教育模式[3],對思維的發散有很大幫助。PBL教育在教學實施的過程,大多將學生分為10人左右的小團隊,每個團隊配備1位教師,20~30個小團隊同時進行授課,對普通院校來說,師資力量無法滿足,因此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能照搬,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條件,做好頂層設計,可以借鑒好的教學模式的精髓,進行教學改革的實施,達到高校教育改革、開闊大學生思維的目的。2.2應用能力培養。民族醫學中的技法,傳承下來的多為臨床使用率較高的技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例如瑤族技法:針法(竹筒梅花針療法、火針、燒針、刺血療法、油針療法、杉剌療法);灸法(火攻療法、神火灸、藥灸);手法療法(梳乳療法、滾蛋療法、刮痧療法、攝痧療法、挑痧療法),非藥物外治療法(佩藥療法、握藥療法、臍藥療法、鼻藥療法)。這些療法操作性很強,影響因素較多,如針刺的力道、角度、手法,藥灸、火攻療法對燒灸的火候有要求,熟練掌握技術要求比較高。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播放相關操作的視頻內容,達到直觀了解目的;增加實訓課,讓每個學生都有操作的機會,掌握常用技法的操作,達到臨床上能直接操作的標準。

目前,民族醫學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高校教育是民族醫學人才發展的基石。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科技成果日益更新讓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日益增多,如何引導學生利用好現代科技技術,不僅獲得知識和專業技能,也要從思維意識去培養,激發挖掘思維的深度,才能促進民族醫學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語言誘導內容組合探討論文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障礙論文比例之高與大學生去心理咨詢中心的人數之低兩者極不成比例,說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有待改進。針對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要求,設計一套心理訓練方法,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非常必要。

關鍵詞:心理健康;大學生;游戲;音樂;語言誘導

一、探討“游戲、音樂、語言誘導”綜合療法的必要性

1.大學生心理問題使人震驚

根據一次以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有20.23%的人有明顯的心理障礙。新華網報道,2006年9月中國科大剛剛完成的全校2006級新生心理健康普查表明:存在心理問題需要心理援助的新生約占總人數的8.3%,處于亞健康狀態的約占27%,兩項合計有三成多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個結果與以往四年的調查結果也基本吻合。更為令人不安的是,全國其他高校的調查結果也與此有驚人的相似。心理專家在研究中發現,心理問題在學生中隨學歷升高呈倒金字塔排列狀態,到了研究生階段出現“井噴”現象。

2.大學生心理問題亟待解決

查看全文

肩至手綜合征中醫藥治療論文

【摘要】肩-手綜合征是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現代醫學對此療法有限,中醫藥在治療該病方面則療效獨特。該文就近5年來中醫藥治療該病現狀作一綜述。

【關鍵詞】肩-手綜合征腦卒中中醫藥治療進展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又稱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綜合征(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是偏癱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在12%~74.1%[1]。根據臨床表現,RSD可分3期:Ⅰ期表現為手部腫脹,色澤改變,肩、手部有疼痛性運動障礙;Ⅱ期表現為肩、手部疼痛性運動障礙減輕,腫脹和色澤改變部分減輕或完全消失,開始出現肌肉萎縮;Ⅲ期表現為手和肩部呈營養不良性改變,肌肉萎縮明顯,關節活動受限,攣縮[2]。RSD如不及時治療,手部皮膚肌肉萎縮,手指攣縮,X線上有廣泛的骨腐蝕,手功能喪失[3]。中醫藥在治療SHS方面療效獨特,但是單用一種療法起效慢,收效低,一般治療本病是以一種療法為主,其他療法與之相結合。現將近5年來中醫藥治療SHS的進展綜述如下:

1中藥治療

1.1中藥外用

蔡超群[4]報道將燙療藥(由川斷、寬筋藤、獨活等組成,用紗布包裝成小袋,每包150g)對患者進行患側穴位燙療,取患肢肩貞、肩髃、曲池、內關、外關、合谷及阿是穴等,每穴治療時間30min,有效率為92.5%。余恒旺等[5]治療SHS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采用舒筋活絡散(藥物組成為生川烏、生草烏、膽南星、生半夏、麻黃、紅花各10g,桑枝、川芎、伸筋草、透骨草各20g,寬筋草、松節各30g。制成散劑),50g/次,用風濕跌打酒調勻裝入布袋中,煮沸,熱敷患處,2次/d。對照組采用冷水交替法。兩組都配合運動療法,共進行4周,治療組總療效91.67%,顯著高于對照組總療效70.83%(P<0.05)。吳海科等[6]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將舒筋洗藥顆粒(由透骨草、威靈仙、蘇木、鉤藤、田基黃各15g組成)水溶后浸洗患肢。對照組用冷水交替法。兩組都配合運動療法,4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45%,顯著高于對照組70%(P<0.05)。史利軍[7]報道采用整體熏蒸療法治療SHS。治療組將中藥熏蒸藥袋(藥物以桂枝湯加味,含桂枝、芍藥、生姜、大棗、乳香、沒藥、川芎、甘草為主方。氣虛加黨參、黃芪、雞血藤、三棱、莪術;局部畏寒加防風、羌活、當歸;局部腫脹加細辛、地龍、延胡索;手指拘攣加木瓜、葛根、延胡索、制何首烏)置于熏蒸治療儀內治療患者。先熏蒸督脈30min,后熏蒸患肢30min,1次/d。同時將上述藥物研粉,加入氮酮、甘油制成膏劑貼敷于肩髃、肩井、曲池、手三里、合谷、外關穴,1次/d。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療法。針刺選穴與藥物貼敷穴位相同,1次/d。兩組均于治療2療程(14d為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治療組總療效91.7%,顯著高于對照組72.2%(P<0.05)。

查看全文

小兒腦癱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查閱文獻,整理目前國內臨床應用對小兒腦癱的主要治療方法,對各種治療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結合臨床應用,進行探討。認為治療腦癱使用單一療法,療效有限,應使用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療,且要盡早治療,而針灸療法用于治療該病前景廣闊,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康復訓練;針灸療法;藥浴

小兒腦癱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內,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西醫學認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腦損傷和腦發育缺陷;中醫學認為小兒腦癱為先天不足、肝腎虧損,腦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乏源,最終出現“五遲”“五軟”“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癲癇、語言、視聽和其他障礙。由于腦神經細胞再生困難,因而本病具有致殘性,一旦發病,不易恢復,往往給患者造成終身痛苦,隨著研究的深入,治療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來越規范。中醫包括針灸、按摩、中藥、中醫穴位注射等。西醫有康復訓練、心理療法及藥物、手術等。

1西醫療法

1.1藥物目前藥物治療一類為促進腦組織發育和腦代謝類藥物如神經生長因子、腦蛋白水解物等。此類藥物的作用多體現在促進原有神經細胞的發育及增強腦組織的代償能力,療效有限。另一類為對癥治療,肉毒桿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張力,但維持時間有限,長期反復應用有一定副反應,還有較大研究空間。如曲鳳媛等[1]應用A型肉毒毒素神經阻滯配合功能鍛煉治療小兒腦癱,患兒肌張力明顯降低,內收肌松弛,交叉腿、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術本法為通過調整神經通路,從而緩解癥狀,有一定創傷性。年齡大、有繼發障礙、有適應證的患兒可考慮。1991年徐林等[2]首先報道國內應用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SPR)治療腦癱患兒。近些年手術治療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斷涌現。如袁海斌等[3]治療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對患兒行頸動脈交感神經網剝離,術后配合高壓氧及藥物治療。結果顯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的癥狀,尤以改善流涎癥狀最佳,手足徐動、語言障礙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應用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并與SPR法進行比較,認為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創傷小,療效顯著,副反應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