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1 09:58: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宗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宗教

透析宗教思想對新中國宗教政策的影響

摘要:是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他對宗教本質的認識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他雖不信仰任何宗教,但對宗教研究卻十分重視。處理宗教問題的思想對新中國的宗教政策有著深遠影響。

關鍵詞:;宗教思想;影響

一、對宗教本質的認識

像舊中國的許多家庭一樣,的家庭也深受宗教影響:他的祖母和母親都篤信佛教,她們為求觀音菩薩保佑幼年的,還曾讓拜“石觀音”為干娘,從而使當時的有了個“石三訝子”的稱呼。在母親的影響下,少年時的難免也信了一段時間的佛教,如在同斯諾談話時曾這樣回憶:“我父親毛順生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親信佛卻很虔誠,她向自己的孩子灌輸宗教信仰,我們都因父親不信佛而感到傷心。我九歲的時候,曾經同我母親認真地討論過我父親不信佛的問題。從那以后,我們好幾次想把他轉變過來,可是卻沒有成功。他只是罵我們,在他進攻之下,我們只好退讓,另想辦法,但他總是不愿意同神佛打交道。可是,我看的書逐漸對我產生了影響,我自己也越來越懷疑了。”

據回憶,其父親晚年因偶然的一件事受到刺激,終于開始信仰神佛,而卻與其父親相反,變得越來越懷疑神佛的真實性。后來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對宗教的本質及產生的根源有了清醒的認識,如1938年他在讀李達著粼社會學大綱卜書時就對有關宗教的內容這樣批注:“宗教的本質是崇拜超自然力,認為超自然力支配個人、社會及世界。這完全是由于不理解自然力及社會力這個事實而發生的。”

從這一批注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這時的宗教觀已受到馬克思主義的直接影響,如恩格斯對宗教曾有過一個類似的著名論斷:“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

查看全文

農民宗教精神需求私建宗教活動場所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現狀及影響;經濟學原因分析;對策及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宗教活動場所是宗教信徒舉行宗教儀式、當前農村私建濫建宗教活動場所的現象較為嚴重、擾亂了當地正常的宗教管理工作秩序、加重了農民的精神負擔和物質負擔、對于一般私自建立的宗教活動場所,進行批評教育、運動式打擊過后,容易反彈、人為因素影響大、如此巨大的農村宗教信仰市場必然需要大量宗教精神產品、供給者本身存在強烈的宗教信仰需求、供給者有強烈的利益動機、進入門檻和平時的運營成本都很低、當前科學技術不夠發達、由于我國長期存在的二元結構和城鄉分割、農民負擔較重,農民收入較低、改善政府批準的正規宗教活動場所的供給、加大這些私自建立宗教活動場所供給方的成本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當前農村私建濫建宗教活動場所的現象比較嚴重,它對農村宗教管理工作秩序、農民的精神和物質負擔、基層政權和農村的長治久安等都將產生諸多負面影響。政府宗教事務部門針對這一現象主要采用打擊和取締的辦法,但成本太高、人為因素影響大,而且容易反彈。本文從經濟學的視角分析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即農村大量宗教精神產品供給主體的存在必定是由于農民有大量的宗教精神產品的需求。最后,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分別提出短期治理之道和長期治理之道。

關鍵詞:農村宗教;宗教活動場所;經濟學分析;私建濫建

一、現狀及影響。

宗教活動場所[1]是宗教信徒舉行宗教儀式,參加宗教活動,實施宗教信仰的地方。根據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規定,建立宗教活動場所須由宗教團體向擬建宗教活動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然后逐級上報,直至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準[2]。未經批準私自建立宗教活動場所屬于違法行為,由宗教事務部門予以取締并沒收違法所得。

當前農村私建濫建宗教活動場所的現象較為嚴重,由于這屬于負面信息,無法直接從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獲得確切的數據,但從政府治理整頓這一現象所取得的成果可見一斑。如河南新鄉市2006年治理整頓私建濫建宗教活動場所1119處[3];安徽巢湖市2006年治理整頓濫建寺廟和露天佛像240處(是佛教活動場所)[4];湖南湘西自治州2002年集中整治濫建廟宇172處(是佛教活動場所)[5]等等,這些場所絕大部分在農村。以上是筆者通過網絡搜集的信息,如果我們到農村實地走走,可能發現情況更為嚴重。筆者利用農村調查的機會注意了這一現象,發現農村私建濫建宗教活動場所的情況比較普遍,有些地方真的出現了“村村有寺廟,見神就禱告”的現象。通過調查,筆者發現這些私建濫建的宗教活動場大小規模不一,大的超過當地正規宗教活動場所,小的就是一間民房,非常簡陋;資金來源各異,有信徒自己掏錢的,有通過外面化緣的,甚至還有暗中接受境外組織資助的;管理形式多樣,有信徒本人管理的,有信徒家庭管理的,有幾個信徒合伙管理的,還有接受境外組織遙控指揮的[6];活動形式不同,有完全公開的,有半公開的,有隱蔽的。

查看全文

宗教藝術論文

摘要:宗教與藝術是一個相互不可分離的混合體,宗教色彩伴隨著藝術的起源與發展。宗教藝術的特點是這一藝術不但具備宗教文化,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是賦有濃郁精神內涵的藝術形式。

關鍵詞:宗教藝術宗教崇拜藝術

在藝術史發展過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隨而來。我們把宗教與藝術,放到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難發現,宗教和藝術之間,存在著許多內在的聯系。有人認為原始人對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藝術產生和發展的直接原因。了解宗教和藝術的關系,可以讓我們更加認識宗教藝術遺產和現今的宗教藝術,對認識宗教和藝術這兩種意識形態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一、什么是宗教藝術

宗教藝術是以表現宗教觀念,宣揚宗教教理,跟宗教儀式結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為目的的藝術。它是宗教觀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儀式與藝術形式的結合。

宗教經典與宗教儀式中文學色彩較濃的神話傳說、故事。如《圣經》中的洪水神話與伊甸園的故事,佛經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這些故事的結尾往往要點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義,或勸人改惡從善,或告誡人嚴守教規,或宣揚神佛的神明與智慧。雖然在宗教經典中許多故事來自民間,但是由于他們自身融入了濃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來宣傳宗教教義,為宗教服務的,就應屬于宗教藝術。另外借用藝術形式宣傳宗教教義、以宗教崇拜為目的的小說、詩歌、繪畫、戲劇、舞蹈等。如音樂,《呂氏春秋·古樂》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葛天氏是傳說中的氏族首領,這段配以舞蹈的音樂分為八段:第一段“載民”是歌頌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鳥”歌頌葛天氏部族的圖騰;第三段“遂草木”則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奮五谷”祝愿五谷豐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則贊揚天帝的公德無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謝土地神祗;第八段“總禽獸之極”祝愿飛禽走獸大量繁衍生殖。這段音樂表明當時的藝術是宗教祭祀儀式、生產活動混融一體的。還有與宗教教義、宗教儀式緊密結合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壇、祭臺、教堂寺廟、佛塔等)、宗教音樂、宗教繪畫和宗教雕刻等。如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筑物是最典型的宗教藝術建筑。在清真寺里既能找到濃濃的宗教氣氛又能找到宏偉的建筑藝術。伊斯蘭偉大先知說:安拉很關愛其仆人,他將大地作為仆人崇拜他的地方。因此,每一位穆斯林當進入任何一座清真寺時都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他認為,在清真寺他是與真主相會,因此他就首先洗凈,先滌除人身體外部的污垢,然后誦讀古蘭經和通過與安拉交言洗滌和純潔內心世界。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建筑家和工程師盡其所能將清真寺建得既肅穆又壯觀,使仆人與安拉交言時保持更多的精神氣氛。

查看全文

宗教文化遺產保護綜述

1調研概況

1.1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調查

1.1.1地理位置五通廟,位于南寧市新陽雅里村永和大橋東側江北大道北面。新陽雅里村隸屬南寧市西鄉塘區新陽街道,成立于1980年,分為上坡、中坡、下坡三部分,村委辦公地點位于北際路13—1號。轄區總人口2691人,其中,常住人口1395人,流動人口1296人。

1.1.2文化意義五通廟位于五通廟渡旁,因渡而生。古時,五通廟渡是南寧邕江邊上一個水上交通的重要渡口,過往的客商從此渡口經過,通往南北做生意;而生活在邕江邊上的水上人家則“靠江吃江”,成為南寧渡江短程貨運、客運和橫渡的主力,他們在邕江兩岸開設了五通廟渡、縣門渡、府門渡、老口渡等近百對渡口,日夜擺渡,服務于兩岸的物流、人流。因此,彼時五通廟渡的繁盛促成了五通廟的香火鼎盛,而五通廟則保佑了水上往來的船只和生薏人家的平安。一個地方的寺廟文化是一個地方文化傳承的重要構成部分。時至今日,五通廟仍香火旺盛,許多老南寧人和經商人士十分信奉,是南寧人節日拜神的重要去處之一,每到農歷初、十五,五通廟的往來香客眾多,場面壯觀頗為壯觀。

1.2構成要素調查

1.2.1管理維護五通廟管理現狀不佳,保存的歷史資料很少。一方面,從五通廟的歷史由來看,五通廟多為民間所建,一直都沒有得到正規廟宇的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歸屬和收益權屬的問題,五通廟現由當地的人(水上船民和雅里村的村民)集資重修,政府并沒有出資進行修建管理,所以廟宇外觀不佳。

查看全文

宗教藝術特點綜述

在藝術史發展過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隨而來。我們把宗教與藝術,放到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難發現,宗教和藝術之間,存在著許多內在的聯系。有人認為原始人對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藝術產生和發展的直接原因。了解宗教和藝術的關系,可以讓我們更加認識宗教藝術遺產和現今的宗教藝術,對認識宗教和藝術這兩種意識形態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一、什么是宗教藝術

宗教藝術是以表現宗教觀念,宣揚宗教教理,跟宗教儀式結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為目的的藝術。它是宗教觀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儀式與藝術形式的結合。

宗教經典與宗教儀式中文學色彩較濃的神話傳說、故事。如《圣經》中的洪水神話與伊甸園的故事,佛經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這些故事的結尾往往要點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義,或勸人改惡從善,或告誡人嚴守教規,或宣揚神佛的神明與智慧。雖然在宗教經典中許多故事來自民間,但是由于他們自身融入了濃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來宣傳宗教教義,為宗教服務的,就應屬于宗教藝術。另外借用藝術形式宣傳宗教教義、以宗教崇拜為目的的小說、詩歌、繪畫、戲劇、舞蹈等。如音樂,《呂氏春秋·古樂》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葛天氏是傳說中的氏族首領,這段配以舞蹈的音樂分為八段:第一段“載民”是歌頌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鳥”歌頌葛天氏部族的圖騰;第三段“遂草木”則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奮五谷”祝愿五谷豐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則贊揚天帝的公德無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謝土地神祗;第八段“總禽獸之極”祝愿飛禽走獸大量繁衍生殖。這段音樂表明當時的藝術是宗教祭祀儀式、生產活動混融一體的。還有與宗教教義、宗教儀式緊密結合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壇、祭臺、教堂寺廟、佛塔等)、宗教音樂、宗教繪畫和宗教雕刻等。如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筑物是最典型的宗教藝術建筑。在清真寺里既能找到濃濃的宗教氣氛又能找到宏偉的建筑藝術。伊斯蘭偉大先知說:安拉很關愛其仆人,他將大地作為仆人崇拜他的地方。因此,每一位穆斯林當進入任何一座清真寺時都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他認為,在清真寺他是與真主相會,因此他就首先洗凈,先滌除人身體外部的污垢,然后誦讀古蘭經和通過與安拉交言洗滌和純潔內心世界。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建筑家和工程師盡其所能將清真寺建得既肅穆又壯觀,使仆人與安拉交言時保持更多的精神氣氛。

二、宗教藝術的產生

藝術與宗教,在起源時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今天看來屬于藝術活動的許多東西,如歌舞、繪畫、雕塑、建筑等,在當時卻主要是一種宗教活動,而不是單純審美活動。原始人對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藝術產生和發展的直接動因。

查看全文

設立宗教院校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宗教院校的設立,根據《宗教事務條例》,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宗教院校,是指宗教團體舉辦的培養宗教教職人員和其他宗教專門人才的全日制院校。

宗教院校分為高等和中等。高等宗教學院學制為四年以上,畢業生學歷為本科以上;中等宗教學校學制為二至三年,畢業生學歷為中專或大專。

第三條宗教院校由全國性宗教團體或省、自治區、直轄市宗教團體舉辦。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舉辦宗教院校。

第四條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宗教院校進行監督、檢查、指導。

查看全文

宗教藝術研究論文

摘要:宗教與藝術是一個相互不可分離的混合體,宗教色彩伴隨著藝術的起源與發展。宗教藝術的特點是這一藝術不但具備宗教文化,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是賦有濃郁精神內涵的藝術形式。

關鍵詞:宗教藝術宗教崇拜藝術

在藝術史發展過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隨而來。我們把宗教與藝術,放到整個人類發展歷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難發現,宗教和藝術之間,存在著許多內在的聯系。有人認為原始人對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藝術產生和發展的直接原因。了解宗教和藝術的關系,可以讓我們更加認識宗教藝術遺產和現今的宗教藝術,對認識宗教和藝術這兩種意識形態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一、什么是宗教藝術

宗教藝術是以表現宗教觀念,宣揚宗教教理,跟宗教儀式結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為目的的藝術。它是宗教觀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儀式與藝術形式的結合。

宗教經典與宗教儀式中文學色彩較濃的神話傳說、故事。如《圣經》中的洪水神話與伊甸園的故事,佛經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這些故事的結尾往往要點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義,或勸人改惡從善,或告誡人嚴守教規,或宣揚神佛的神明與智慧。雖然在宗教經典中許多故事來自民間,但是由于他們自身融入了濃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來宣傳宗教教義,為宗教服務的,就應屬于宗教藝術。另外借用藝術形式宣傳宗教教義、以宗教崇拜為目的的小說、詩歌、繪畫、戲劇、舞蹈等。如音樂,《呂氏春秋·古樂》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葛天氏是傳說中的氏族首領,這段配以舞蹈的音樂分為八段:第一段“載民”是歌頌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鳥”歌頌葛天氏部族的圖騰;第三段“遂草木”則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奮五谷”祝愿五谷豐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則贊揚天帝的公德無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謝土地神祗;第八段“總禽獸之極”祝愿飛禽走獸大量繁衍生殖。這段音樂表明當時的藝術是宗教祭祀儀式、生產活動混融一體的。還有與宗教教義、宗教儀式緊密結合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壇、祭臺、教堂寺廟、佛塔等)、宗教音樂、宗教繪畫和宗教雕刻等。如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筑物是最典型的宗教藝術建筑。在清真寺里既能找到濃濃的宗教氣氛又能找到宏偉的建筑藝術。伊斯蘭偉大先知說:安拉很關愛其仆人,他將大地作為仆人崇拜他的地方。因此,每一位穆斯林當進入任何一座清真寺時都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他認為,在清真寺他是與真主相會,因此他就首先洗凈,先滌除人身體外部的污垢,然后誦讀古蘭經和通過與安拉交言洗滌和純潔內心世界。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建筑家和工程師盡其所能將清真寺建得既肅穆又壯觀,使仆人與安拉交言時保持更多的精神氣氛。

查看全文

宗教辦公室職能

辦公室職能:

協助委領導處理日常工作;負責機關黨務、政務、事務的綜合協調和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組織委重要文件的起草;負責機關文秘、信訪、檔案、財務、保密、保衛和辦公自動化工作;負責重要文件和會議決議事項的督查工作;會同業務處室管理有關民族宗教工作專項經費;負責管理本機關及直屬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指導、檢查、審計直屬事業單位的財務工作;組織接待來本省學習、參觀、考察的民族、宗教代表團。

政策法規處職能:

負責起草本省民族宗教方面的法規、規章(草案);掌握國內外特別是本省民族宗教動態和發展趨勢,及時提出對策和建議;參與委綜合文稿的起草工作;負責民族宗教法規、政策的宣傳教育,并對貫徹實施情況進行檢查、指導;承辦本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等活動;承辦涉及民族宗教政策問題的文章、書刊及音像制品的審核;承辦委機關行政復議、行政賠償案件和行政訴訟的應訴工作。

人事處職能:

負責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的人事、勞資、機構編制工作;歸口辦理民族宗教工作的對外交往手續等事宜;負責機關離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委(局)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查看全文

宗教、科學、文化反思錄

(一)

什么是文化?從本質上說,人類雖是自然的產物,但文化卻是人類創造的一種與自然相對的非自然體系,是自然的人化,是人類超脫動物性的一切活動的產品。文化發展的動因來源于人類的精神,文化產品乃是人類心靈智慧之光的外在形式。

文化本身的范圍不易界定,拋開政治、經濟的層面不說,人們習慣上至少將宗教、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社會倫理學(包括民俗學)作為基本的文化要素,它們都是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在這五大要素中,科學和哲學是人類對真理的追求,是人類理性思維的花朵,倫理學是人類對善的追求,文學藝術則是人類對美的追求,此四者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但這些認識尚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因而都是有限的相對知識。只有宗教,特別是從各種具體的宗教中抽象出來的元宗教精神,則是超越時空界限的“全”,是人類心靈的完整狀態,是超越人類理性的非理性體驗,是至真、至善、至美、至全的無限境界,是人類對絕對的宇宙本源的悟解。

近代學者有以美學(文學藝術)或德育(倫理學)代替宗教的想法,這是行不通的,文化的宗教、哲學、科學、美學、倫理學五大要素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宗教是人類文化的母體,是人類一切精神創造活動的資源,是文化的最高層次。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倫理都是由宗教派生出來的,并以宗教信念為支柱才能發展。

(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學和道學都隱含著元宗教精神,這可從老子《道德經》和孔子的《論語》中表現出來。《道德經》講“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尊道貴德,不棄人,不棄物;使人求以得,有罪得免;常善救人,以百姓心為心;不善者亦善之,不信者亦信之;對道要敬畏,如冬涉川,若畏四鄰,儼兮若客,這類元宗教精神體現了宗教家悲天憫人的信仰情懷。《論語》也講“祭神如神在”;“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敬天而不敢欺;吉月必朝服;迅雷烈風必變;“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嘆鳳鳥不至,見獲麟而悲;“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足見儒學亦敬天而畏天命,懷有誠惶誠恐的元宗教精神和信仰情懷。

查看全文

小議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

論文關鍵詞:啟蒙時期自然神論無神論道德神學

論文摘要: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在西方宗教思想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不徹底的無神論、自然神論到徹底的無神論,最后經過康德的改造,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大大改變了西方宗教的發展方向。

在歐洲哲學史上,曾經出現過兩次轟轟烈烈反對宗教神學的運動,一次是15,16世紀的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開端—文藝復興運動,另一次是17,18世紀的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高潮—啟蒙思想運動。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和自然哲學家們在反對宗教神學時,無一例外的“保留了神學的雜質和種種不徹底性”。①而啟蒙思想家們反對宗教神學是沿著有神論與無神論這兩條思想路線進行的。從不徹底的無神論、自然神論到徹底的無神論,最后經過康德的改造,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大大改變了西方宗教的發展方向。深人剖析該時期的宗教思想,不僅有助于人們探究西方宗教思想的演變,更有益于人們全面、深人地把握宗教信仰的本質,從而認清現時代種種宗教的存在現象及其發展趨勢。

一、啟蒙時期宗教思想的形成背景

啟蒙時期宗教思想的形成絕非偶然,它是在當時的階級背景,思想氛圍,科學環境下形成的。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運動,使在中世紀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神學跌下寶座,開始走向崩潰。與此同時的宗教改革運動,從宗教神學的內部發起戰斗,提倡理性與信仰的分離,區分了現實生活領域和宗教領域兩個不同世界,這對啟蒙思想家無疑有著很大的影響。16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的哲學任務是反對經院哲學把封建君主的權利神秘化,反對“君權神授”說,反對宗教神學。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哥白尼的日心說與牛頓的經典力學,更使人們從認識論的角度來動搖宗教神學的根基。由此,在這些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也是呈現出紛繁多樣的局面來,既有不徹底的無神論和自然神論,也有徹底的無神論,同時,還出現了改造傳統宗教神學的道德神學論。

二、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