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預測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6 04:34: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預測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濟預測論文

中國宏觀經濟預測論文

摘要:2004年中國政府推進新一輪的宏觀經濟調控成績斐然,全年GDP增長9.3%,然而對于中國經濟而言,說我們的經濟調控已卓有成效為時尚早。2005年將是中國經濟在新形勢下自我調整的第一年,在國家宏觀調控的指導下,個別高能耗、低水平的行業在未來幾年內將會被逐步淘汰。因而2005年中國經濟運行總的態勢是:繼續以較高速度增長,但勢頭將有所放緩,從“進中求穩”到“穩中求進”。

關鍵詞:宏觀經濟分析國際經濟安全人民幣匯率

縱觀2004年中國經濟,一方面宏觀調控的力度增加,宏觀調控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在一定形式上暫時控制了國民經濟的粗放型增長勢頭,另一方面,國民經濟中的深層次矛盾被觸及卻并沒有被解決,經濟中的不穩定因素增加。這一切都將對2005年的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

根據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全國非公有制經濟界人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秀建設者表彰大會》所作的報告中指出,盡管2004年宏觀經濟調控已初見成效,2005年國內經濟增長將面臨六大問題:(一)糧食進一步增產和農民進一步增收的難度加大。(二)國內投資總規模仍然偏大,部分行業過度擴張有反彈的跡象;(三)煤電油運緊張的問題仍十分突出,電力緊張局面還會持續;(四)價格上漲面臨較大壓力,使明年物價呈上漲趨勢;(五)社會矛盾不容忽視,就業、再就業壓力大;(六)深層次矛盾沒有得到解決,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形式粗放,體制、機制轉換滯后。

然而困擾中國經濟的頑癥不止于此,總的來看,對明年中國經濟所面臨的考驗可以分為國內、國際兩個方面:

從國際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查看全文

經濟預測方法及應用探討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日益普及與深入,處理、收集、分析、利用數據變得越來越普遍,統計思想、統計方法以及眾多的統計分析技術成為諸多領域和部門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本文主要就應用統計中的經濟預測方法及其在經濟管理領域的應用進行分析和介紹。

關鍵詞:經濟預測方法定量研究回歸預測模型

經濟預測方法分類

經濟預測是一門邊緣性科學,它依據經濟學原理,應用數理統計學以及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的方法對客觀經濟過程及其要素的變動趨勢作出描述,從而達到預測未來的目的。它所提供的方法,對于我們制定各種經濟、管理計劃、政策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應用得比較廣泛的經濟預測方法主要有如下幾類:專家評估法、回歸分析預測法、時間序列平滑預測法、模型法、馬爾柯夫預測法。

經濟預測方法的應用

查看全文

美國對日本貿易經濟預測探討論文

[摘要]本文研究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的實證分析和演化模型。根據美國1974年1月到2006年2月年的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統計資料,借助于計量經濟學方法,建立了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演化模型,并得出如下結論: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已越過其相變點,以緩慢的速度接近其飽和值14686和6545(百萬美元)。

[關鍵詞]美國對日本貿易統計數據實證分析經濟演化模型經濟預測

一、引言

利用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歷史統計數據(歷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借助計量經濟學軟件進行回歸分析,找出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演化規律的形式的某些方面,建立美國經濟演化的一個計算機仿真模型,是一個有意義的工作。以此模型為基礎,根據經濟學原理,可以解釋這個模型各個參數的經濟學意義,從而通過對各種參數的調節或變動所導致的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路徑的偏移進行計算機仿真展示,把握住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演化的某些客觀必然趨勢,以及對我國與美國和我國與日本進出口貿易額的影響,預先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從而增強我國的經濟安全保障。

本文研究進行這一工作。

二、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歷史數據的實證分析和經濟演化模型

查看全文

經濟應用文寫作教學大綱4

nbsp;33

第七章經濟預測報告33

第八章經濟合同323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第九章經濟新聞323

第十章商業廣告323

第十一章經濟學術論文42

查看全文

計量經濟學論文

計量經濟學論文: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測模型的分析

(一)模型變量的選擇

模型中的被解釋變量為國內生產總值(Yt)。影響國內生產總值的因素比較多,根據其影響因素的大小和資料的可比以及預測模型的要求等方面原因,本文選擇以下指標作為模型的解釋變量:城鄉儲蓄存款年末余額(X1t)、財政支出總量(X2t)、固定資產投資總量(X3t)、上期國內生產總值(X4t)、出口額(X5t)等。在這些指進標中,儲蓄能夠促進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但是過多的儲蓄也會減緩經濟的發展;財政支出有利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主要因素;上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多少對下期國內生產總值有一定的影響;進出口額能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因此,上述解釋變量的選取符合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二)理論模型的設計

通過散點圖發現,被解釋變量Yt跟解釋變量X1t、X2t、X3t、X4t、X5t存在線性相關關系。于是得到模型的理論方程:

Yt=β0+β1X1t+β2X2t+β3X3t+β4X4t+β5X5t+чtt=1980、……、2001

查看全文

解析會計經濟中的作用與地位論文

【論文摘要】會計是經濟管理的組成部分,凡是有經濟活動的地方,都離不開會計來進行管理。隨著我國的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迫切需要會計的職能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以適應找國經濟環境的變化。所以,現代會計的職能不能只局限于記帳、算帳、報帳,而應當反映經濟過程,分析經濟情況,監督經濟活動,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現就如何發揮會計的職能作用,促進經濟發展,本文就會計在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研究。

【論文關鍵詞】會計經濟建設地位和作用

會計管理是經濟管理的重要手段,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會計管理。“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這一著名論斷早已被實踐所證明。1985年1月21日,新中國第一部《會計法》經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同年5月1日起施行。這是改革開放后我國較早頒發的一部經濟管理部門法律,是會計法制建設的重大突破。《會計法》的制定和施行,使我國會計工作開始步人法制化的軌道,對規范會計行為,維護財經紀律,改善經營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發揮了積極作用[1]。

一、會計的正確反映能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會計是利用價值形式和專門方法對經濟活動及其成果迸行核算的,既是對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反映,也是為了對未來的經濟狀況進行預測和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所以說,會計是和企業的管理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密切相關的。試想,一個企業本來管理的不好,材料浪費,人工浪費,產品質量也存在問題,產品報廢時有發生,在成本核算中沒有準確的原材料消耗定額和勞動定額,生產中也沒有真實的消耗記錄,那么這個企業怎么能夠針對問題采取措施去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呢?有的企業弄虛做假,日積月累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企業要想真正的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扎扎實實地整頓好會計的基礎工作,發揮會計工作在企業管理中的職能作用,從而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二、只有加強會計監督,才能提高經濟效益

查看全文

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四部門宏觀經濟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兩階段最小二乘估計經濟意義檢驗統計檢驗計量經濟學檢驗模型預測檢驗

論文摘要:宏觀經濟學模型,是計量經濟學模型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本文中,我們首先選取了四部門構成的宏觀經濟理論,并根據現實的經濟情況,構造出了一個聯立方程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并通過了識別。接下來,我們從2007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篩選出需要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參數進行了估計,并對估計出的參數進行了四步的檢驗。最后,我們得出了這個方程,并對這個模型的優缺點進行了討論。

一、引言

所謂宏觀經濟,是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而宏觀計量經濟學模型是在一國的宏觀經濟總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經濟運動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觀經濟主要指標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用數學的語言描述國民經濟和社會再生產過程各環節之間的聯系,并可以用以進行宏觀經濟的結構分析、政策評價、決策研究和發展預測。本文中,我們選取了經典的四部門(消費者、企業、政府、國外)經濟的國民收入構成理論,作為我們研究的理論基礎,并以此來建立模型。

二、模型的構建與識別

1、模型的構建

查看全文

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論文

一、模型的構建與識別

1、模型的構建

首先,根據四部門經濟的國民收入構成理論,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Y(t)=C(t)+I(t)+G(t)+NX(t)t=1978,1979…2005,2006

其中,Y表示GDP,C表示居民消費,I表示投資,G表示政府購買,NX表示凈出口。

我們假設政府購買和凈出口額作為外生變量,由系統外部給定,并對系統內部其他變量產生影響。而居民消費和投資這兩項指標,又都由當年的GDP決定。根據這些設定,我們分別建立居民消費和投資的方程,如下:

查看全文

資本主義發展趨勢論文

[內容提要]康德拉季耶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蘇聯著名的經濟學家及統計學家,享譽世界的“長波理論之父”。他在20世紀初期運用歷史、經濟理論與統計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對長達14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統計數列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歷史材料的整體把握,提出了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著平均長約50年的長期波動”的理論假設,將人們的視野引導到更廣闊的層面,為進行長期經濟預測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據。研究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論觀點,準確判斷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特別是對于世界性經濟衰退和危機盡早作出預報,及早進行事先防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康德拉季耶夫長波理論資本主義新趨勢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開始呈現一種膠著狀態。“9·11”恐怖主義襲擊事件標志著美國以和平的純經濟手段推進資本跨國滲透的發展戰略已經走到極限;西方發達國家在各種借口下的貿易保護主義逐步抬頭。美國的新經濟泡沫、房地產泡沫的突然破滅、美元大幅度貶值以及最近的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都表明,美國經濟的衰退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人們對于美國金融體系以及以美國金融霸權為基礎的世界金融體系的信任發生動搖。全球生態環境、石油能源、糧食等都顯露出危機。人們不禁要問,世界經濟是否正在面臨一場周期性的大危機?經濟全球化是否會被打斷?是否會出現逆轉?在這個大背景下,人們想起了在以往繁榮年代久被遺忘的康德拉季耶夫,想到他的資本主義長波理論。

尼古拉·季米特里耶維奇·康德拉季耶夫是蘇聯著名學者、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他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確定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周期性的長期波動,創立了長波理論。從而享譽國際經濟學界,被尊稱為“長波理論之父”。在他的理論創新基礎上,國際范圍內形成并發展起長波理論經濟學派。1939年,經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提議,世界經濟學界正式接受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這一術語,普遍用它指稱經濟成長過程中的長時段波動。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論貢獻因此被載入世界經濟學發展歷史。

一、長波理論的提出

長波又叫長周期或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長波假說最早形成于1919-1920年,他的這個觀點最初“未加特別分析地”寫入《戰時及戰后時期世界經濟及其波動》一書中,該書草稿在1921年被蘇聯出版社告知“稿件遺失”,他又根據筆記重新寫作并在1922年出版。康德拉季耶夫書中的結論完全來源于對于價格趨勢的實證分析,而這個結論在當時還是很不明確的,他只是說:“我們認為資本主義經濟中的長周期僅僅是一種可能。”他在1923年發表的《關于世界經濟和經濟危機若干問題的爭論》一文中也提到了長波假說。1924年,他前往英國、德國、加拿大和美國,并參觀了幾所大學,當年返回俄羅斯。1924年冬和1925年春,他在行情研究所的《經濟波動問題》論文集中發表了《經濟生活中的長波》的專論(在譯成外文時,這篇論文的標題被譯為《經濟生活中的長周期》或《經濟生活中的大循環》)。在論文中,康德拉季耶夫系統深入地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長周期波動問題,較完整地提出了長波理論。后來,他又對該文作了修改和補充,并在1926年以德文發表在《社會經濟與社會政治文獻》(第56卷)上。1928年,他強調了固定資本再投資周期對經濟長波的影響。康德拉季耶夫持續不斷地研究長波問題,一直到1930年被捕。最初相信長波理論的人并不多,在國內甚至遭到嚴厲批判。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康德拉季耶夫對20年代長波下降的預測被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實,國際經濟學界開始關注他的理論。國外期刊關于他所領導的行情研究所的工作報道以及在國外出版的康德拉季耶夫的著作,引起了研究經濟和市場情況的各國專家的注意。行情研究所收到了菲舍爾、W.米切爾、凱恩斯等著名學者提出的合作出版一系列書刊的建議。康德拉季耶夫有關大周期的著作被收入權威性的百科全書《社會科學簡明詞典》。1935年,《經濟生活中的長波》一文被譯成英文發表在《經濟統計評論》第17卷上。康德拉季耶夫成為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查看全文

淺析應對資產價格策略

內容摘要:近年來,物價穩定而資產價格頻繁波動是許多國家遇到的一個新問題。貨幣政策是否應該對泡沫進行干預這一問題成為理論界的研究熱點。本文就此問題展開論述,并提出應對資產價格泡沫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泡沫貨幣穩定金融穩定

貨幣政策目標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經濟穩定,即在保持物價穩定的基礎上,維持經濟的健康發展;另一類是金融穩定,即保持金融體系的健康。根據歷史經驗,一般物價水平的穩定有助于經濟穩定和增長,但是不能確保金融穩定。近20多年來,物價穩定而資產價格頻繁波動是許多國家遇到的一個新問題。資產價格泡沫在許多國家均有發生,但是在泡沫產生-膨脹-破裂的過程中,貨幣政策是否應該對其進行干預這一問題成為理論界的研究熱點論文。

資產價格泡沫中的貨幣政策干預問題分析

關于貨幣政策是否應該對資產價格泡沫進行干預的問題,近年來在學術界產生了持久性的爭論。到目前為止,有一點已經達成共識,那就是,運用貨幣政策進行干預或者不干預的關鍵并不在于判斷資產價格是否合理估值,而是取決于資產價格所包含的信息內涵,即價格中是否含有貨幣政策最終目標(通貨膨脹或者產出)的信息。換句話來講,就是要看資產價格是否能夠作為經濟預測的領先指標。如果資產價格中包含了未來通貨膨脹或者產出的信息,那么貨幣政策就應當對泡沫進行干預。

目前爭論的焦點問題在于,如果資產價格不包含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信息,那么貨幣政策是否仍舊應該對泡沫進行干預?對于這一問題,存在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即使資產價格沒有信息內涵,即不包含諸如通貨膨脹或者產出等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信息,貨幣政策仍然應當積極對泡沫進行干預,我們稱之為“有為論”。相反,另一種觀點認為,如果資產價格沒有信息內涵,那么央行應當忽略泡沫的影響,不對其進行干預,我們將其簡稱為“無為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