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驛站
時間:2022-03-23 09:10:00
導語:我的人生驛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入黨申請書
著名作家茅盾有句名言:“人生如大海,出海愈遠,然后愈感得其浩淼無邊。”詩人何其芳把人生比擬如長途的驛站。童年、就讀、愛情、家庭、事業直至最后,形成了人生的各個驛站。今年64歲的我,走過了人生一大段,我不敢自比大海,但總算過了幾個驛站,而且總是與“海”親緣。
也許是命運注定。1942年,我出生于海峽西岸前沿的歷史古港三江口,從此,在這海的一方吸著海風,吃著海味,赤踏海灘,乳哺成長。因家貧如洗,在我還未呱呱墜地時,祖父祖母就背井離鄉,遠渡南洋(新加坡)。從此,我家與海外結下了血脈親緣。15歲時,我小學畢業,考上初中,那學校還是依偎海邊僑辦的江口錦江中學。在那里,我吸著故鄉同樣的海風刻苦求知,20歲我走上社會,一直干了40多年,工作單位也一直是與“海”打交道的港務局。40多年間,冬去春來,潮漲潮退,我接待過數以萬計的木船、機動船、小輪船,直到萬噸輪。85年起,作業已從國內的秦皇島到香港廣州發展到與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近30個國家與地區架起貿易橋梁。40多年的海風,終于吹白了我的頭發。
在這一站站與“海”結緣的驛站中,最使我無法忘懷的還是這個“海”―――
1985年,我主持湄洲灣港務局辦公室工作,利用辦公室工作方便,加上我好于動筆,我將湄洲灣開發建設信息不斷向市內外新聞單位寄送。沒有想到,這些新聞報道得到了對外宣傳刊物《莆田鄉訊》的重視與喜愛,并約我每月為“鄉訊”送去新聞信息。后來我才知道,“鄉訊”的社長是本黨市委主委王灼賡,主編是我初中錦江中學宋元模校長。編輯與撰稿,師長與學生。就這樣,我們倍感親切;就這樣,我幾年如一日,苦苦耕耘,為《莆田鄉訊》撰寫大量報道,其間有二年左右時間,獨攬頭版頭條。宋老對學生的愛培使我十分感動,而宋老那種“自笑窮年退不休,甘為三胞作馬牛”的孺子牛精神更對我產生了深刻影響。他已年逾古稀,主編、集編、校對、發行于一身;他“假我區區二十秋”,無怨無悔;他默默貢獻,自強不息,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和新聞事業。他,無愧于福建省優秀教育世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89年春天的一天,宋老與中科院幾位領導到秀嶼港考察,要我陪同,宋老無意間說出了他是致公黨員,我一下子感到致公黨的成員真是我學習的榜樣,當即我不加思索地向宋老提出加入致公黨的心愿。當宋老了解到我符合入黨條件,寄來二份入黨申請書。沒幾天,宋老告訴我他愿作我入黨介紹人,還有一位介紹人是市政協副主席致公黨市委主委藍健人。頓時,令我驚喜萬分,我心里涌上一股暖流,至今想起,暖流仍在我胸中蕩漾。再沒多久,1989年6月15日,我接到入黨通知書,不禁熱淚盈眶。“”期,我因海外關系,一度走路不能挺胸直腹,工作再勤奮刻苦,政治上一直無法進步。而今天,我依借這“海”緣,成為一名光榮的致公黨員。于是,我細心地把我辦公桌上玻璃板整理一新,將“入黨通知書”小心翼翼地擺進正當中,我要告訴人們,這是我人生驛站一大幸運與偏得。
幾月后,致公黨市委送我到湄洲島新黨員培訓,使我進一步了解到致公黨宗旨與怎樣做一名合格黨員。從此,在這個驛站上,我對“致力為公”感知不斷升華,“致力為公”成了我向往和追求的思想境界。也從此,我更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更熱心搞好編外記者、通訊員工作。十多年來,我除盡到《莆田鄉訊》特約記者職責外,還在《人民日報》、《中國交通報》、《中國海運報》、《水運管理》、《中國港口》、《福建日報》、《福建致公》、《福建港航報》、《莆田通訊》、《湄洲日報》等、言論、調查報告、通訊、新聞信息等千余篇,近40次被省府口岸辦、香港航局、中共莆田市委辦、市口岸辦、文明辦、市總工會,致公黨莆田市委等省市有關單位評為先進工作者,先進記者、信息員。所有這一切,我想,是為即今“海西”建設奠定基礎增添了一撮土,一塊磚。
今天,“海西建設”已進入“十五”戰略時期,“海峽西岸正春風”。退休的我自覺“西山之日漸迫”,然而,在致公黨組織里我才17歲,還年輕,還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我一定要學習宋老那樣“不待揚鞭自奮蹄”。就在我退休的2002年,我撰寫的《莆田海港口岸應對入世的思考》一文被《湄洲日報》和《福建致公》刊用。04年,我向莆田市廣電中心提議,在電臺設立“新農村”、“金色城堡”欄目,得到采納,為我市新農村建設,青少年思想道匯教育起到積極作用。受到中共市委宣傳部好評。今年二月,我為致公黨涵江工委撰寫《關于三江口港開發的幾點建議》提案,受到區府、區政協重視,區長、副區長,政協主席都作了批示,反響良好。去年,我還被本黨市委評為參政議政先進個人。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革命先輩李大創說,“人類最高的欲求是在時時創造新生活”,我決心在融入“海西”建設這一新的驛站里,繼續發揮余熱。我也相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做人道理,繼續為“海西”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