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為何這么貴?拷問公辦名校的責任感

時間:2022-05-23 10:56:00

導語:義務教育為何這么貴?拷問公辦名校的責任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專家建議政府辦示范初中增優質學位

免試入學本應風平浪靜,電腦派位也不該再有考場。但近日來,廣州卻頻頻上演數千小學生趕考百來個學位的“盛況”,越來越多的家長不甘心將孩子的“命運”交由電腦決定,寧愿“一擲千金”讓孩子報考名校辦的民校。

記者從廣雅中學、育才實驗學校等學校了解到,近年來報考這些民辦優質初中的學生越來越多,已從前兩年的1000多人、2000多人上升到今年的3000多人,教育部門為公平起見推出的“推薦生”政策似乎也難降學生趕考之“火”。

對此,有教育界人士坦承,市民對優質教育的渴求日甚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但公立優質學位本身的縮水也是客觀現實,在目前教育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如何轉移、利用優質教育資源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名校辦民校收費過萬

名校辦的民校,性質多樣,“公辦民助”的有南海執信中學,屬“民辦公助”的有華南師大附中番禺學校,屬“國有民辦”的有南武實驗中學、珠江中學(市六中校內),屬“國有民營”的有育才實驗學校,屬“公有民辦”的有中山大學附中,屬“國有民辦公助”的有荔灣實驗學校,等等。

學生的費用每年每生1.3萬元到3萬元之間,有的學校一次性收取每人2.3萬到4萬元的捐資助學費,每個學期再按公辦學校的收費標準收取費用。

【世相】

小學生四處趕考忙花大錢也要讀名校

4月17日,廣州市育才實驗學校初中升學考試拉開了今年小學生趕考民辦名校的帷幕。

當天上午,僅招收270名學生的育才實驗學校迎來了3200多名應試學生。密密麻麻的學生、家長隊伍在二沙島排起了百米長龍,大塞車不僅使交通堵塞還使考試兩度延時,最后借用附近中學的教室、飯堂才得以使考試順利進行。

5天之后,廣雅實驗學校招生綜合水平測試開考,3000多名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趕到廣雅中學角逐270個學位。據廣雅中學教導處副主任何偉釗介紹,去年學校原本計劃招收6個班、270名學生,但最后考生太多,最終擴到了8個班。“今年看起來6個班還是不夠,可能也要擴到8個班”。

前期開考的育才、廣雅、四中等校目前均已公布了學生錄取名單。記者采訪發現,最近兩日,學生、家長走馬燈似地來學校查看孩子的考試情況,順利收到錄取書的家長歡欣鼓舞,絲毫不在乎每年1萬多元的建校費,而一些“落榜”考生及家長則嘆息不已。

記者在廣雅中學遇到了一名鄧姓家長,他告訴記者,孩子成績很好,很有可能被選為推薦生,但為了保證入讀名校,還是參加了這些名校辦的民校考試,“先是廣雅,然后是四中,5月還有二中的考試”。

盡管笑稱270:3000的錄取率比高考還難,當記者問到如此趕考會不會讓孩子有壓力太大時,鄧先生卻表示“還好”。據了解,現在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在不辭辛勞地為帶孩子考試四處奔波,為了保證孩子入讀名校,幾乎是逢考必上,所謂“普遍撤網、重點撈魚”。

一位六年級的小學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大倒苦水,“每天晚上做習題要做到11時,為了四五月份的考試,一個月前就開始準備了。”

【探因】

民校爭生源招生提前推薦未公布考了再說

今年1月,廣州市教育局就小學升初中推出“推薦生”政策,即品學兼優的小學畢業生可參加區內優質學校招生數30%學位的電腦派位。

市教育局副局長陳茂林曾表示,這一舉措考慮到教育的公平性問題,若按照以往單一實行電腦派位的做法,只是表面上的公平,導致部分基礎好的學生有可能被派到不太理想的學校,各校發展不均衡,對于這部分學生不公平。

然而,推薦生制度的出臺似乎難打消學生讀不到名校的顧慮,報考民辦名校的火熱不降反升。

對此,有老師分析認為,由于目前推薦生名單尚未公布,一些學生心里沒底,只能先考了再說,因此未能減緩趕考名校的熱潮。此外,另有一些家長認為,今年推出30%的推薦生名額,對于沒有被推薦的學生而言,電腦派到好學校的幾率其實是降低了,這也刺激了今年學生報考民辦名校的熱情。

另一方面,民辦名校之間競爭的升級也推動了今年考試的火爆升級。

以往民辦名校每年初中升學考試的時間大多定在5月黃金周期間,但隨著各校對于優秀生源爭奪的升級,考試時間也在提前。育才實驗學校每年4月下旬開考,盡管開考已經較早,但今年還是略有提前;廣雅中學則改變了去年五一黃金周開考的做法,提前兩周,緊隨育才之后開考。

此外,一些學校為了吸引生源,紛紛提前在報紙、電視上打出招生廣告,為如今的火爆場面運足了火候。

有教育人士預測認為,隨著民辦名校競爭的加劇,教育部門的規范管理將不可或缺。

公立名校高初中分離初中優質學位少六千

對于普通民辦學校而言,這些名校辦的民校招生頻現的火爆場面是難以企及的。

據信孚教育集團董事長信力建介紹,該集團一共有12個初中班,每班招50名初一新生,報考人數大約也就660人,盡管每學期收費1800元,但卻少有問津。

育才實驗學校校長李統耀認為,廣州人已越來越看重優質教育資源,對優質學位的需求已日趨強烈。省民盟在對孩子被電腦派位派到不理想學校的有關調查中發現,只有23.4%的家長表示聽天由命,而63%的家長力圖通過其他渠道進入優質學校。

然而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在優質學位需求日甚的情況下,公立優質學位的縮水無疑也加劇了民辦名校報考的激烈程度。據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一位教研員介紹,上世紀90年代廣東中學學位吃緊,廣州市初中畢業生只有五成多能升讀普通高中,其中能入讀市級以上優質學校的只有45%,上高中比上大學難。為此,市政府提出,3年內建設24所示范性高中,并實行初高中分離。名校高、初中分離后,紛紛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聯姻,大辦民校。

目前,在廣雅、華附、省實、二中、執信、六中這些名校中,仍招收公辦初中學生的僅剩下省實和二中,有些學校雖然保留了公立學位,但招生人數卻減少了。該研究員表示,“如果按建設24所示范高中來算,一所學校原先的初中部算8個班,每班50個學位,三個年級加起來就有1000多學位,四個學校取消初中部,其他學校縮減公立學位,總數估算起來縮水的優質公立學位就有五六千個。”

在采訪中,廣雅、二中、育才等一些名校的老師也坦承,公有學位總量上沒有變化,但優質學位卻減少了。

【反思】

為何花錢買義務教育?小學生趕考有違初衷

近期出現的小學生趕考熱潮也引起了不少教育專家的關注。

對于初中優質公立學位減少的狀況,一些老師也頗顯無奈,“高考擴招,高中不擴不行,但在目前優質教育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初中必會受到一些影響。”

廣州市政協委員李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指出,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除了優質教育資源緊缺外,義務教育的辦學體制和方針未按國家實施的義務教育精神來做也是一個原因。“根據民辦教育四獨立的原則,民校在人員、校舍、財政、法人四方面應當是獨立的,但現在名校辦民校卻把這些混在了一起,占用了國家的教育資源,混淆了‘公\''''、‘民\''''”。

在小學生趕考熱潮中,記者常聽到一些家長、學生的抱怨。有家長指出,初中本該是人人享受的義務教育,但如今卻要花錢來“買”學上,學生競爭的背后成了家庭經濟水平的較量,是一種新的不公平。

對此,一些民辦名校紛紛表示,每年上萬元的建校費并非“一刀切”,招收的學生中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名費名額”,“一些突出的好學生可以得到優惠”。育才實驗學校李統耀則指出,大家競爭搶著報考民辦名校,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公立優質學位競爭的人少了,未嘗不是件好事。

廣雅中學一位老師則表示,國家和廣東省都強調義務教育不能搞選拔,因此推出了電腦派位制,并在此基礎上完善它的公平性,今年新增了推薦生政策。但現在,小學生們卻陷入了趕考的尷尬境地,顯然違背了教育政策的初衷。

紅頂民校大招尖子引發新一輪不平衡

名校所辦的民校被教育界一些專家稱為“紅頂民校”,可見其性質、地位的特殊性。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某教研員則指出,有些名校建設示范性高中,初中分離開來后經過各種形式的聯姻生出了各式民辦名校。該研究員認為,“民辦名校用名校的招牌去吸引生源會引發教育發展新一輪的不平衡。”

他指出,首先,民辦名校與公辦學校之間的競爭是不公平的,“公辦學校實施電腦派位,但民辦名校卻通過考試選拔尖子學生,兩者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記者了解到,通過將校本部實行電腦派位所招收的學生與民辦學位考試招收的學生進行對比發現,考試進來的學生成績要比電腦派位的好得多。

同時,該研究員認為,“紅頂名校”實則是一種“假民校”,它的存在對真正意義上的“民校”也是一種打擊,兩者根本不是同一條起跑線。

對于優質教育資源如何轉移的問題,該研究員認為,不能讓初中成基礎教育的瓶頸,因此要大力發展公辦優質初中,“可建設一些示范性的初中,把整個初中教育帶動起來。”

市政協委員來信,對民辦名校報考熱表示擔憂

拷問公辦名校責任感

針對廣州日前上演的數千小學生趕考民辦名校百來個學位的“盛況”,一名市政協委員(筆名為孺子)來信表示擔憂,他認為民辦名校打破了教育均衡發展的局面:

上個周末,廣州市成千上萬小學生爭相報考掛著名校金字招牌的民辦初中,23日上午,廣雅實驗學校2005年招生綜合水平測試開考,3000多名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趕到廣雅中學參加考試,洶涌的人流和車流兩度導致東風西路東往西方向堵塞多達50分鐘。

廣州市每年有11萬多本地戶籍的學生升入初中,初中學位本來就捉襟見肘,公辦名校初中學位與社會的巨大需求相比更是顯得杯水車薪。但是,近年來公辦名校似乎硬要跟社會的熱望過不去,爭相停辦或減辦公辦初中,但它們并非要退出歷史舞臺,而是搖身一變又重新粉墨登場。廣州市絕大部分一流名校和不少二流、三流名校紛紛打著“民辦”的旗號,辦起了各種名目的高收費民辦初中。那塊用金塑的招牌,燃起了無數望子成龍的家長的欲望。迷信名校,此乃人之常情,本無可厚非,只是現在偌大一個廣州城,公有的優質教育資源嚴重萎縮,要想入讀一向被大家認可的優質初中,家長別無選擇只好出大錢。許多懷有名校情結的家長節衣縮食,不辭勞苦,在休息日帶著孩子奔跑于各名校經營的民辦初中之間,實是出于無奈。

名校辦民校是近年來我國頗為時興的一種特殊的教育現象,為世界教育史所罕見,從它脫胎的那天起,就備受社會各界的質疑和責難。特別是它們頭戴紅頂花翎,背靠公辦名校,名正言順地實施高收費和通過考試網羅優秀生源,既可以賺取巨額的收入,又可以倒過來用學生的成績來證明自己的辦學成績,這些“厚遇”在其它公辦學校是受到明令禁止的。名校經營的民辦初中你方唱罷我登場,再一次擾亂了廣州市經過多年的努力初步打造而成的教育均衡發展的局面,并且威脅到真正的民辦學校的生存和發展。

公辦名校的金字招牌從何而來?它并非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多少年來國家和人民用財富堆徹起來的。但近年來,名校的公眾服務意識嚴重缺位,忘記了自己之所以成為名校的各種外部因素。因此我們不妨提議,“名校”該修復一下自己受損的形象了。名校積聚著人們辛勤的汗水,寄托著市民無數的厚望,行有余力,理應努力反哺社會,多做公益服務,如扶持薄弱學校、向貧困地區輸出師資等。這應該就是名校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