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評價,指導朗讀的“金手指”
時間:2022-06-05 03:52:00
導語:閱讀評價,指導朗讀的“金手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朗讀,是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表達出來的過程。語文教學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而朗讀是其中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許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找尋指導朗讀的的方法。走出了機械的模仿,走出了技巧堆砌的訓練,學生的朗讀開始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真情。這其中,閱讀評價的作用功不可沒。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聽一聽我們的老師是如何評價的。
“讀得很好,聽得出你已將自己的理解讀出來了。”
“讀要分出層次,首先是讀通,將句子讀順口,不認識的字要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對于這一點,同學們做得很好……”
“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
這些從知識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情感的滲透等幾方面進行的評價,帶給了我們很大的啟迪。把這些評價應用于自己平時的閱讀教學實踐中,便會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筆者在此擷取幾個利用閱讀評價指導學生朗讀的精彩片段,與老師們共賞。
“我再噴灑一下……”
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指導學生朗讀《小稻秧歷險記》中的“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一句時,是這樣引導讀書的:
師:誰能把雜草的話讀一讀,讓人感到它有氣無力了。
生:聲音大,速度快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
師:你沒完。學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強,要么我的化學除草劑是假冒偽劣產品,我再噴灑一下。說完,于老師又朝該生身上“嗤嗤”地噴了幾下
(生大笑)
生: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學生喘著氣讀
師:我聽到你喘氣了,但是聲音仍然很大,說話的聲音這么大,能算完了嗎﹖學生笑
生:小聲地斷斷續續地完了……我們……都……喘不氣來了。
師:好,掌聲鼓勵!這就是“有氣無力”啊!
師生的這段朗讀指導真是幽默詼諧,妙趣橫生,精彩絕倫于老師對學生開始時的朗讀,似乎沒有作正面評價,而是開了個玩笑。其實,他的高妙之處恰在于引導學生經歷了一個“悟”的過程。通過這種練習,學生對“有氣無力”的感悟比簡單的字面理解有了本質的飛躍——知其意,悟其形,察其味。同時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了其思維的發展。
“聲音是從他的心里發出的!”
朗讀課文要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這無可厚非。可是,人們習慣上把它分為三個層次,先讀正確,接著讀流利,最后讀出感情。以前的課堂教學中也確實在教學的一二課時中做了“循序漸進”的安排。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這猶如胎兒的生長,各個器官是在同步發育的,并不是先長出頭,再長出身子。
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讀課文也總愛把“感情”放在“兜”里,直到教師提醒,才“掏出來”實踐一番。一次語文課上,我指名讓學生讀早晨預習的課文,一名學生開始讀《碧螺春》一文的第三節,“正確、流利”做到了,為了強調這一部分,我又安排另了一名學生讀這一節,這名學生讀得非常投入,或者說是非常“有感情”。我立刻問道:
“同學們,你們來評一評,他們倆讀得怎么樣?”
生1:他們讀得都不錯!
生2:A學生讀得沒有感情,B學生讀得有感情。
(師生都笑了)
生3:A學生的讀仿佛只是把課文讀出來了,B學生讀書是……他的聲音是從心里發出來的!
學生的發言讓老師眼前一亮!是呀,這個多年的困惑一下子找到了答案!朗讀就是要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有聲的語言表現出來的過程,可是把純理論的東西講給學生聽,孩子們如聽天書,怎么也不理解。“聲音從心里發出的”,多么富有詩意的見解,多么生動的表述啊!這是學生的話,是學生感受到的話,是學生易于接受的話。我們常給學生講要“有感情”,感情到底是什么,學生看不見,也摸不著。而此刻,他們似乎有了一種默契,一種靈感,一下找到了朗讀的“訣竅”。把評價的權利讓給學生,也會有精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