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案:《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時間:2022-09-27 12:03:00

導語:初中語文教案:《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語文教案:《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材分析

《盲孩子他的影子》是一篇美麗的童話,它營造了一種純真、友好的氛圍,具有詩情畫意的境界。旨在倡導我們同情、幫助弱小者和有困難的人,這樣我們自己的精神境界也會得到提升。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多向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熱愛生活,關愛弱者的良好品質。

設計理念

新課程積極關注體驗性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要加強各學科之間的整合,溝通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等等。本著上述理念,在教學中積極建構相關平臺,使學生們在體驗中學習、成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到培養,其它學科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學準備

1.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

2.教師準備背景音樂──錄音帶《愛的奉獻》、電腦效果圖。

3.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創作一幅畫,文娛委員事先教同學們學會唱《愛的奉獻》這一首歌。

教學流程

一、情感體驗,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做一項活動,請同學們把練習本、筆拿出來,做好書寫準備(同學們做準備)……好了,請大家把眼睛閉上,在練習本上寫下“假如我是一個盲人”這句話。(同學們書寫)

師:寫好了嗎?寫好的同學請說說你寫得怎么樣?

生1:我寫得不好,有一些字重疊到了一塊。

生2:我寫得不整齊,好像“一行白鷺上青天”。

生3:我寫得還可以,但是如果更長一點的句子就可能寫不好了……

……

師:通過這個活動,我們體會到了做盲人的痛苦。那么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中的盲孩子,他的生活是不是也是這般痛苦?在他的世界里,他生活得怎么樣呢?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這一環節旨在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到盲人的痛苦,拉近與文中盲孩子的距離,讓學生走近作品,同時又可以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

二、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讀,做好評價準備,老師指導朗讀。

1.學生上講臺分角色朗讀,老師播放背景音樂《愛的奉獻》。

(一人讀敘述語言,一人讀“盲孩子”的話,一人讀“影子”的話,齊讀眾多“螢火蟲”的話。)

2.聽讀完畢,學生自由發表評價意見。

生1:我要說的是,瑤池同學(讀敘述語言的)在朗讀過程中出現了讀錯字的現象,如“扇(shān)動”讀成了“扇(shàn)動”。

生2:我認為如果能再讓一個同學讀“一只螢火蟲”的話,一個小組的同學讀“幾只螢火蟲”的話就更好了。

生3:配上背景音樂后,聽他們讀,我覺得他們讀得很棒。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老師要說的是,他們幾個讀得都不錯,但有一些地方還須注意,如盲孩子由寂寞逐漸變得快樂起來這個變化沒有能夠讀出來,應該從語氣、節奏等方面再好好地把握下。(做示范朗讀)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在讀中悟,同時注意做好朗讀指導)

[NextPage]

三、師生共同探討問題,把握文章主題。

1.小黑板展示問題

1)找出文中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句子。

(2)本文是一篇美麗的抒情童話,它營造了一種純真溫馨的氛圍,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面,你能說說它美在什么地方嗎?

(3)你認為本文的主題該如何概括?能談談你的理解嗎?

2.各小組討論探究上述問題,教師巡視,參與討論,最后師生共同得出問題的答案。

(1)盲孩子很寂莫→“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溫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2)小組討論,選派代表發言。

師:(過渡)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哪一組的同學先來說?

生1:我們覺得這篇課文的語言很美。

師:能具體談談嗎?

生1:說不出來,就是覺得它很美。

師:哪個同學來幫幫他?

生2:這篇課文的語言多是短小、活潑的句子,我們覺得它非常適合我們這般大的孩子閱讀。

師:還有沒有補充的意見?

生3:我覺得這篇課文給我們描繪的畫面很美。在這幅畫上,有牛兒、羊兒、各種野花野果,還有太陽、月亮、彩虹、綠草、露珠、溪流等等,這一切組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吸引、感染著我們。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上課之前,我要求大家根據課文描繪的意境,自己創作一幅畫,現在大家可以把畫拿出來了,各小組選出你們組最美的一幅,然后交到老師這里。

(同學們評選創作畫、上交。)

師:(展示畫作)大家畫得很不錯,你們想看看老師的作品嗎?

全體生:想!

(師展示用電腦創作的效果圖)

師:大家比較一下,哪一幅更美呢?

大部分生:老師創作的那一幅更美。

師:同學們的眼光很不錯,老師的這一幅呢,是用電腦創作出來的,跟大家畫的相比,色彩比較逼真、鮮艷,整體效果較好。所以呢,我們今后要努力學習電腦知識,爭取自己也能用電腦創作出更多的東西。

【這一環節旨在整合學科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且在動手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可以激發同學們學電腦的興趣。】

3.探討問題三。

師:(過渡)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第三個問題,哪個組的同學先來談一下?

生1:我們第一小組的同學贊同課后練習一中的第一種說法。因為像盲孩子那樣的弱小者,如果沒有人去幫助他們,他們很難生活得下去,更不用說感到生活的光明與美好了,所以我們要為他們獻出自己的愛心。

生2:我們第二小組的同學贊同第二種說法,給別人幸福,自己也能獲得幸福。例如,班里的某個同學的成績落下了,我去幫助他把學習搞上去,在這個過程中,我學的知識也得到了鞏固、提高,這難道不是幸福、快樂的事嗎?

生3:我們組認為這篇文章的主題可以用《愛的奉獻》這首歌中的歌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來概括。文章當中不管是盲孩子,還是影子都獲得了幸福,一種幸福、美好的情感充溢其中,這難道不是美好的人間嗎?

……

(這一環節旨在讓同學們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多向思維習慣。)

四、小結,師生同唱歌曲《愛的奉獻》。

師:(承上)同學們說得很好,大家想聽聽老師的意見嗎?

全體生:想!

師:有歌唱道“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好漢尚且如此,作為像盲孩子一樣的弱小者,就更需要我們為他們伸出援助之手,他們才能感受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的國家始終沒有忘記這一特殊群體,并在1990年的時候設立了全國助殘日,時間是每年五月份的第三個星期日,號召全社會的熱心人為他們獻出愛心。讓我們也像課文當中的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那樣關愛弱者,為社會獻出自己的愛心,最后,讓我們在優美的歌聲中結束本文的學習。(師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同唱歌曲《愛的奉獻》)

【在這一環節中,同學們都陶醉在優美的歌聲中,整個身心如沐春風,得到了春風化雨般的滋潤。我仿佛看到同學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思想得到了洗禮,情感得到升華,真正抓住了語文人文性得特點,達到育人的目的?!?/p>

五、布置作業。

假如你是一個盲孩子,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假如你遇上一個盲人,

你將會怎么做?

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萬泉片區課改公開課。為了上好這一節課,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同時做了充分的準備,如為了準備這一幅電腦效果圖,我多次到市里請教這方面的專業人員等。從課堂實施的情況來看,我感到做得較好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新課導入環節較好地創設情景,讓同學們體驗到盲人的痛苦,為更好地理解課文開了個好頭。

2.要求同學們根據課文創作一幅畫,得到同學們的積極回應。從課堂上同學們展示的畫作來看,同學們畫得還不錯,這樣既培養了畫畫的能力,又加深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

3.同學們的朗讀較好,在背景音樂的陪襯下,同學們大膽登臺朗讀,而且讀得很好,特別是忠慧同學,得到了市中學教研室嚴主任和其他聽課老師的贊揚。

4.師生同唱《愛的奉獻》這首歌這一環節,較好地喚起了同學們心底的真善美的情感,引起了強烈的思想震憾,學生們熱愛生活,關愛弱者的良好品質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5.初步培養了同學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不足之處是:出于長期來對老師的一種敬畏心理,在師生共同討論階段,氣氛不夠熱烈,師生互動不夠,敢于發言的同學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