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政治教師的語言特色
時間:2022-06-05 10:55:00
導語:中學政治教師的語言特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言,無論是口頭語言、書面語言,還是形體語言、藝術語言,作為一種媒體,它傳達思想與情感、事實與信息,是人們須臾不可離開的工具。幾千年人類語言文明的沉淀,各行業不同的語言特色,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可以思索的東西。下面擬就高中政治教師口頭語言的特色問題,淺談一點個人的見解。
一、流暢 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講授,是政治課課堂教學的主要成分。學生從政治教師的講授中,能獲得比較系統、全面的理論知識。教師授課的語言流暢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語言流暢是政治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教師要把需要講述的內容,通過自然、連貫、輕松、流暢的語言,行云流水般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在一種和諧的語言氛圍中學習知識。
與流暢相背離的是習慣性的廢話、重復、停頓。這是政治教師的大忌。這一習慣是有些教師長期以來不注重語言修養而留下的痼疾,而要改掉這一不良習慣,非下大氣力不可。首先,政治教師要把語言流暢作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視;其次,多聽聽相聲、評書,學習相聲、評書演員駕馭語言的技巧;第三,進行朗讀練習和與周圍的人多進行語言交流。有心,有恒,就必有所獲。
精心備課,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使授課語言流暢的前提條件。教師只有將教材爛熟于胸,授課時才能左右逢源、揮灑自如。
教師流暢語言的視聽對象是學生,這種流暢必須為學生所體驗,即語言傳達的信息必須是學生需要和能夠接受的。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是教師一人在講臺上不著邊際地夸夸其談,那將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以致達不到教學目的。
二、生動 高中生具有較強的接受口語的能力,這就為教師施展語言技巧提供了可能。生動的授課語言,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辨別力,往往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使語言生動,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活潑。教師語音的高低、節奏的快慢,會使學生產生不同的聽覺效果。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在強調重點內容時,采用低聲音、慢節奏,以便使學生有一個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講述一般性內容時,采用高聲音、快節奏,以達到在短時間內使學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論證某一結論而引用材料數據時,采用高低、快慢交錯進行或連珠炮似的語言,以加強結論的可信度。這樣,教師通過語言的感染力,在向學生傳授教材內容的同時,也傳達出另一種信息,即這些內容是可識、可記、可信的。
第二,多變。教師在表達同一內容時,可以有多種方式,如開門見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選用,在很多時候必須視學生的精神狀況而定。現在,中學生的學習時間長、負擔重,一天內大腦會出現幾個“興奮—抑制”周期。當學生注意力集中,即處于興奮期時,教師須適時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詞句,以最簡練的語言,將重點內容交待清楚。這時,切不可漫天撒網、旁征博引,否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注意力分散,如有人打瞌睡或小聲講話時,教師可暫時離開教材上的詞句,或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或談一件近期國際國內發生的大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將談話內容同教材內容結合起來,回到教材內容的講授上。
第三,幽默。只要有心,幽默無處不在。政治課涉及面廣,會有更多的發揮余地。因此,幽默是使教師教學語言生動的法寶之一。它簡捷明了,能表達出深刻的內容;它令人捧腹,課堂上師生開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悅,教學效果更佳。有這樣一個例子:有的學生做試卷時,不注重卷面設計,東一個箭頭,西一個箭頭,使閱卷老師不悅。于是,教師便在課堂上說:“我們有些同學,總以為自己是一位什么了不得的將軍,用幾根彎彎曲曲的箭頭,便命令閱卷老師去東征西討。”學生在哄堂一笑的同時,領悟到卷面整潔是多么重要!
三、清晰 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運用,是政治課教學的核心。一堂課45分鐘,先講什么,后講什么,強調什么,落實什么,教師必須心中有數。否則,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學生理不清線索,抓不住中心,就達不到教學目的。因此,教師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學語言,用宏亮的聲音清晰地表達出來尤為重要。怎樣才是語言的清晰呢?筆者以為,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層次。語詞是概念的語言形式,概念是語詞的思想內容。對概念內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對語詞的逐層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如對“規律是物質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我們就可以劃分為如下層次:第一層,規律是一種聯系;第二層,規律是一種固有的聯系,是一種本質的聯系,是一種必然的聯系;第三層,歸納規律的客觀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過提問或練習的方式,舉例指出規律的外延。這樣分層次把握概念,學生容易記憶和理解,運用起來也容易掌握其適用范圍。
第二,清晰地表述基礎理論的內在邏輯線索。教材中重點、全面闡述的基本理論,由于篇幅比較長,學生對其基本內容和內在聯系理解起來要相對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論性較強但又不可能詳盡闡述的問題,就成為教學難點。高一教材中說:“滯脹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消極作用的集中反映。”既然是“集中反映”,有關滯脹的概念和原因,教材就不可能回避,但也不可能用較長的篇幅來全面闡述。那么,要在有限的時間里講清這一問題,自然就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我認為,先將滯脹成因的邏輯線索清晰地羅列出來,再輔之以簡明扼要的板書,會使學生一目了然,即:經濟停滯——國家干預——加大投入——財政吃緊——增加貨幣——通貨膨脹——緊縮貨幣——經濟停滯。一般說來,這些理論性強的內容,其內在的邏輯性也強,應以遞進關系逐步展現出來。能否理清和表述上述邏輯線索,是突破這一難點問題的關鍵。教師在講述中,只要有一處混雜或交待不清,就會給學生帶來嚴重的視聽障礙,往往要重新講述。
第三,清晰地表述知識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當高三學生進入綜合復習階段后,教師講授的知識密度加大,一堂課至少要講述幾個甚至十幾個知識點,這必然加大了教師講述的難度。處理這樣的課程,重點在于明確指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比如:在復習“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內容時,所涉及到的知識點達十多個,而其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這兩組概念是學生最易弄混的。首先,要指出這兩組概念的區別,即主次矛盾分析的是一個復雜事物中的多種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說的是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其次,歸納它們之間的聯系,即無論是主要矛盾還是次要矛盾,它們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都是矛盾特殊性的體現,是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兩把鑰匙。另外,在講述一群知識點時,還必須抓住起主導作用的一點或兩點,用一組材料或圖表把它們串聯起來,使之形成一種立體結構,以便于學生抓住重點。
四、準確 準確,是政治課的生命。政治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準確與否,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甚至世界觀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政治教師必須不斷提高理論修養和對新事物的觀察力、判斷力,使自己在以下幾個方面力求準確無誤:
第一,基礎理論。高中政治課作為一門科學,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基本內容,容不得教師任意增刪和輕率修正。但實踐是發展的,這門科學也處在不斷發展之中。新概念、新觀點不斷產生,使這門科學更充實,更富有時代感。作為教材,雖說應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其中的有些觀點和材料相對于我國迅速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來說,已不可避免地顯露出它的陳舊性。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等,或內容不夠充實,或觀點滯后。這就要求教師時刻把握我國理論研究的新動向,認真學習和掌握新知識,在不脫離現行教材的前提下,把一些最新的知識準確地傳授給學生。
第二,材料數據。教材通篇列有充當佐證的材料和數據,這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些材料數據,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理論。高考政治試題中大量的各種類型的材料題的出現,告訴我們要把材料數據的教學擺在重要位置上,不可一言帶過,或撒手不管,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另外,國內外每年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我國有關部門每年的許多重要數據,都是我們理解基本理論和復習備考的重要內容。準確地搜集、表述和運用這些素材,是對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教師的基本要求。
第三,學生思想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政治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和落腳點。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大課題。筆者認為,結合教材,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是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這里的關鍵是“有的放矢”。高中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學生,長時間地學習、生活在校園里,“兩耳不聞窗外事”,電視、廣播難以接觸,讀報時間常被擠占,對國內外發生的許多大事或道聽途說,或一知半解,從而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知識視野甚至價值取向。如1996年的美國大癬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等,學生囿于分析能力的欠缺,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時甚至會得出錯誤的結論。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有責任講述美國大選的真實情況,以及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的來龍去脈,揭示出美國資產階級民主的實質和我國對外關系的原則立場,以堅定他們的社會主義信念。再如:我國農業基礎簿弱,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發展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問題,這本應是青年學生關注的焦點之一,但許多學生就是不敢把這些話寫進相關的試卷里。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要求學生正視現實,以增強他們為國家強盛和民族振興而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總之,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青年學生思想活躍,什么思想苗頭都有可能出現,不失時機有的放矢地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政治教師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