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對外關系教案

時間:2022-03-09 09:52:00

導語:兩漢對外關系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兩漢對外關系教案

考點指南

1、與朝鮮的關系

掌握關系的表現形式和史實:政治交往、文化聯系、經濟交流

2、與日本的關系

掌握兩漢和日本關系的表現形式和史實:政治交往、經濟交流

3、與西亞、歐洲的往來

掌握漢朝與西亞的經濟交往;東漢與大秦的政治交往。

4、絲綢之路

掌握陸上絲綢之路的概念、開通的條件、路線和意義;掌握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和意義。

重點和難點精析

1、陸上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的內涵: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由此西傳而得名。

(2)開通的歷史條件:①秦漢的統一,中原王朝實力的積聚。②張騫溝通了與西域的聯系。③西漢絲織業的發展。④西漢在西域設西域都護。

(3)開通和維持過程中的重大事件:①張騫兩次出使西域。②前60年,西域都護的設置。③西漢末年,中原與西域關系一度中斷。④東漢班超經營西域。⑤甘英出使大秦,到達波斯灣。

(4)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它是東西方物質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和橋梁。西域的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等作物,羅馬的玻璃器皿、中亞的服飾、飲食等物產,西域的樂舞、雜技,西亞、中亞的音樂、舞蹈等精神文化產品由此傳人中國。兩漢之際,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中國物產和技術的西傳更是難以統計的,造紙、印刷、漆器、瓷器、火藥、指南針等等的西傳,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2、海上絲綢之路

(1)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a.秦漢時期,一些商人船舶不懼風浪,很早就往來于中國與東南亞之間。b.西漢中后期,漢朝政府派人遠航,直抵東南亞和南亞,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2)海上絲綢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線與經過地區:a.閱讀課本插圖《海上絲綢之路》;

b.了解海上絲綢之路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今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

(3)海上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a.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b.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聯系,拓展了中國、亞洲瀕海地區、歐洲一些國家的外交活動范圍。

3、兩漢時期中外關系的特征及其原因

特征:①以商貿為主,絲織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當程度的單向性。②中外交往以陸路為主,水陸并舉。③與亞洲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等地區的國家交流頻繁,對東方文化影響大,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④中國文明通過絲綢之路開始傳人歐洲。⑤中國開始吸收佛教等外來文化。⑥漢代文明先進,對世界影響深遠。

原因:①國家統一,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得到發展;②社會經濟發展,國力強盛;③絲織、冶鐵等技術領先世界;④張騫溝通西域后,開通了絲綢之路;⑤交通發達,兩漢政府保護交通的暢通;⑥科技文化成就輝煌;⑦統治階級比較重視。

師生探究

例1.西漢與西亞歐洲通商關系發展起來的主要條件是()

A.西漢絲織業的發展

B.張騫溝通了與西城的聯系

C.甘英到達了波斯灣

D.西漢在西域設西域都護

解析本題答案是B。西漢同西亞和歐洲通商關承發展的前提是絲綢之路的開通,而絲綢之路是在張騫溝通了與西域的聯系之后形成的。此題中的A項只是作為對外交往史中的主要物品而出現,而C、D兩項都是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后才出現的。

例2.漢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輸出的主要是()

A.應用性技術B.農作物良種

C.手工業產品D.書畫藝術品

解析本題答案是A。漢代在中外交往中輸出的主要是應用性技術,例如中國的鐵制生產工具輸出到朝鮮,鐵犁牛耕技術、水利工程技術傳到越南并推廣,鐵器、絲綢和養蠶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等。

例3.秦漢時期,中國已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現不包括()

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從海道來中國

B.絲綢等技術傳播到中亞和歐洲地區

C.甘英出使大秦,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

D.中國與歐亞非許多國家開始了直接的貿易往來

解析本題答案是D。本題為否定式選擇題,旨在考查準確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A、B、C三項符合史實,D項表述有誤,因為秦漢時期中國只與歐亞許多國家開始了直接的貿易往來,并沒有與非洲國家直接開始貿易交往。

秦漢時期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板塊小結

民族關系是指國內各民族間的相互關系;對外關系是指中國與外國之間的關系,二者之間有著根本的差別。

民族關系

從民族關系上看,民族交往,特別是經濟文化交流有了重大發展,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格局形成。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在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秦滅六國,南平越族,北擊匈奴,修建長城,加強對邊疆的管理,初步奠定了祖國疆域的基礎。兩漢時期,民族交往頻繁。西漢的“和親”政策和昭君出塞,密切了漢匈關系,張騫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溝通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促進了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漢武帝在西南設置郡縣,加強了西南少數民族同中原的聯系。邊疆各族對開發邊疆地區,締造中華民族歷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注意:各民族間的聯系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貿易、戰爭、和親、遷徙、招撫、設置特別機構等,但民族間的友好交往,經濟上的互補和文化上的相融、認同,一直是推動民族融合的主要動力。

對外關系

從對外關系上看,中外交往開始發展起來,中外交往中中國主要是文化輸出。兩漢時期,國家統一,經濟文化繁榮,中外交通發達,統治者思想開放、政策開明、積極開展對外交往,東與朝鮮、日本,南與越南、南海諸國及印度半島,西與西亞的安息和歐洲的大秦都有聯系、交往。出現了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絲綢之路”和水上交通線“海上絲綢之路”。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中國輝煌燦爛的思想文和先進的科學技術開始影響世界,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其影響突破東亞,遠及歐洲和非洲。

▲注意:影響對外關系的主要因素應從政治、經濟、文化、對外交通和對外政策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