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時間:2022-08-16 09:10:00
導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推行三省六部制,發展科舉制,輕徭薄賦,“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盛世”。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進一步調整了統治政策,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社會生產的政治經濟措施,出現了“貞觀之治”局面。使學生認識,人民群眾與階級斗爭在歷史進程中的巨大推動作用。②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她對唐朝歷史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承前啟后方面。因此,她在歷史上也是一位應該被肯定的皇帝。③唐玄宗前期,繼承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業績,勵精圖治,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我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養:通過史實的學習,幫助學生思考“為什么說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養學生運用個人在歷史上作用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培養歷史人物的功過。
【教學重點】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教材分析】
1.講述本課內容之前,先讓學生回憶隋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和結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統治土崩瓦解的形勢下,唐朝建立起來。唐朝前期繁榮強盛,其間有許多政治大事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
2.“貞觀之治”是本課的重點內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為我國古代杰出政治家的業績。唐太宗的主要政績,教材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進行了闡述。這些措施構成了“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與隋末暴政形成鮮明對比。其內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賢良,虛懷納諫。沿用并加強三省六部制,確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員各盡其責,真正起到互相檢查的作用。還要說明唐太宗大力精簡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機構和官員,提高了行政效率,節省了財政開支,有利于減輕勞動人民的負擔。大興學校,發展科舉,擴大了唐朝統治的基礎。經濟方面:輕徭薄賦發展生產。以上措施,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廣大農民定居下來,以辛勤勞動迅速改變農村的凋殘景象,使經濟迅速恢復發展。于是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初步繁榮,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3.“女皇帝武則天”,講清楚兩個問題:首先從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則天是從幫助高宗處理政事而逐漸掌權的。其次武則天的統治。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獎勵農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員,擴大其政權的社會基礎,這對封建國家的鞏固和強盛起了一定作用。
4.“開元盛世”。這也是本課的重點知識,可以總結歸納出唐玄宗統治前期主要政績,這些政績構成了“開元盛世”的主要內容。對其政績,教材主要從任用賢相,整頓吏治,重視農業生產。上述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于是政治比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文化昌盛,國力富強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稱“開元盛世”。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探討了隋朝歷史的有關問題。請同學們回憶隋未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和結果?
生:(回憶,作答)
師:在隋朝統治土崩瓦解的形勢下,唐朝建立起來。
(板書,第2課標題)
一、唐朝建立
1.晉陽起兵
隋末農民起義遍及全國,隋朝政權搖搖欲墜。李淵父子于617年起兵晉陽。同年11月李淵攻克長安,與民眾約法十二條,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淵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
唐政權建立后,只占據關中一隅。全國各地同時稱王稱帝的還有十數家,重新統一中國,要進行激烈的戰爭。到624年,唐朝大體上統一了全國。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在黃河流域進行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都是李世民負責指揮的,其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成為當時最杰出的軍事家。
當時,統一全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民的渴望,是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前提。李世民順應歷史潮流,完成統一事業,對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繼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社會安定,經濟恢復發展較快,國力強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稱“貞觀之治”。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歸納整理唐太宗的政績主要內容。
生:(閱讀、歸納概括)
師:總結、說明。
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眼目睹隋朝的覆亡,這對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他即位后,經常與大臣們討論歷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國的方針政策。他們認為隋煬帝身死國滅是因為“徭役無時”,“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起而反抗。他以隋亡為戒,接受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比較善于學習歷史經驗,具有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的帝王。他看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滅來警惕自己,告誡子孫。他認為君臣關系“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實為國之大患。”還認為要使唐朝治世長久,就必須“居安思危”,“善始慎終”。這些內容說明唐太宗是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訓。
第二個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唐太宗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很重視選官和用人。他求賢若渴,為了改善吏治,爭取各地主集團的支持,他選拔任用了許多有才能的人擔任中央要職。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種地主勢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門人士。由于唐太宗確實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貞觀時期,人才濟濟,出現了一批對國家的治理有杰出貢獻的著名將相,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這些猛將謀臣為李王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了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這與“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關的,也是“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之一。
第三個方面,太宗重視納諫。他以隋煬帝拒諫飾非以致國家滅亡為鑒,虛懷若谷,從諫如流,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在這一點上可以與他媲美。他的思想很明確,納諫的目的就是防止乘謬和改正錯誤,以利于地主階級的“長治久安”。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礦中之金,把進諫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導和鼓勵下,貞觀時期諫臣盈廷,先后向太宗進諫見于記載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諫前后二百余事,凡數十萬言。唐太宗甚至把貞觀時期政績的取得說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這些進諫,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錯誤,對“貞觀之治”的政績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個方面,太宗重視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貞觀時,增加了宰相的人數。這樣既避免宰相專權,又能集思廣義。唐太宗還大力精簡中央、地方各級行政機構和官員。提高了行政效率,節省了財政開支,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
第五個方面,大興學校,發展科舉。為了廣開選官的途徑,唐太宗繼承并發展了科舉制度,這是唐代最主要的選拔人才的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徑,擴大了唐朝統治的階級基礎。
第六個方面,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太宗繼位后多次頒布減免全國或部分地區租賦的法令。并用免除幾年賦役的辦法招誘逃亡農民歸業。唐初社會經濟衰弊凋殘,貞觀初期,洛陽以東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全國人口銳減,政府掌握的戶口僅200多萬戶,不到隋盛時890多萬戶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統計,戶口增至380萬戶,貞觀時期平均每年增長近七萬戶,是唐代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
貞觀末年,唐朝成為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境內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初步繁榮,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升平,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則天正式改唐為周,自稱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盟”字為名。
師:請同學閱讀教材歸納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哪些呢?
生:閱讀、歸納、概括。
師:(總結)在武則天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由于隋末農民起義的作用及唐太宗“貞觀之治”奠定的基礎,也由于武則天沉重打擊了舊士族和大貴族大官僚集團,執行了一些具有進步性的政策,所以社會經濟呈現出發展的趨勢,人口也由380萬戶猛增到615萬戶。武則天執政時期,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武則天不失為唐代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為了神化自己的權威,她大肆崇佛,廣建廟宇,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團急劇膨脹,加重了人民負擔。她重用武氏家族,這些人窮奢極欲,為非作歹,更與武則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對權勢的貪婪分不開。這一切必然會加劇階級矛盾。(在此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人物。)繼承唐太宗、武則天的業績,并將其發展推向頂峰,這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稱“開元盛世”。公務員之家:
四、開元盛世
政治經濟措施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概括出唐玄宗的政績。
生:看書,歸納、概括。
師:總結。
政治上,唐玄宗特別注意選賢任能,且從基層做起,親自考核新任命的縣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極力主張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禁絕佛寺道觀營造,重獎進諫之臣;宋璟主張放寬賦稅、減輕刑罰、選拔人才、官吏稱職。唐玄宗對他們重用為相,致使政治清明。
經濟上,唐玄宗重視農耕、墾荒,大力興修水利。農業生產大大發展。(可讓學生背誦杜甫《憶昔》)所以全國人口大增,戶數是唐太宗時期的3倍,可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
開元時期統治者的各項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上述政局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我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
結論:唐朝建立,從唐太宗到武則天再到唐玄宗,都勵精圖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達到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況,使唐朝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師:同學們可將本節教材內容做一知識結構的整理。
- 上一篇:計生委上半年人口計生工作總結
- 下一篇:縣政府擴權強縣促發展報告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