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人接受的批評

時間:2022-06-15 11:34:00

導語:如何讓人接受的批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讓人接受的批評

圣人說:聞過則喜。生活中有幾人可以如此?

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不過,為什么良藥一定要苦得讓人難以下咽?忠言為什么非得讓人聽了難受?難道沒有其他的辦法嗎?

有一個員工不小心做錯了一件事,主管批評她,并要扣她的獎金,結果那個員工自殺了。

有一個學生被老師批評之后,為了證實自己的清白,用紅領巾上吊自殺。

有一個兒子受不了父母的批評指責,揮刀殺死他們。

好話一句嚴冬暖,惡言半聲三春寒。之所以批評者好心沒有得到好報,是因為那個被批評的人沒有真正意識到其中的“好”,反而認為是有害的。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只要被批評者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好意,他當然會從善如流。

或許當我們去批評別人的時候,都希望對方象唐王一樣,而自己可以象魏征那樣直言不諱,可這并非良策。批評是一種人際互動,方法得當事半而功倍,方法不當事倍而功半。

批評是對人的一種否定,其實質是懲罰,在改善人的行為時,鼓勵總是比懲罰效果明顯,一定不能濫用懲罰,懲罰是消極的,尤其是過度懲罰非旦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還會扭曲行為,那個殺了父母的兒子就是如此。

批評人有一個原則:對事不對人。這樣可以緩和當事人的心理壓力,假如把矛頭直向當事人,就會無意之中造成傷害,進而于事無補。當你批評別人時,時時刻刻反問自己:“我是不是針對當事人了?”“我是不是忽略失誤本身了?”“我是不是在人身攻擊了?”等等。

還要注重方法得當:

其一,真誠。真實的東西永遠能夠打動人。“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這件事情你也盡力而為,盡管結果還是出錯了”“或許你也不知道什么地方出錯了?”

其二,切勿指責。指責的時候會讓人陷入惡劣的情緒中,從而影響理智判定力。“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為什么犯同樣的錯誤?”“你真是無可救藥?”

其三,適度。點到為止,既往不咎。“事已至此,從中吸取教訓最重要”

其四,理解。沒有人愿意犯錯誤,尤其內心已經很自責的時候,更需要別人的心理支持。“我想你可能很難受”“找個時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失誤的原因”“我相信你下次肯定會做好”。

其五,澄清角色。了解自己在跟一個什么樣的人溝通,是一個長輩還是晚輩,是男性還是女性,是朋友還是對手,是家人還是同事等等,假如角色混亂,就會說出不合適的話,批評的效果不僅達不到,反而傷了和氣。有很多話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不分對象。

對一個很自卑的人,犯錯時,他本身就很自責,這時適當的安慰會勝過千言萬語。對一個很愛面子的人,一邊批評一邊給個臺階,他會及時糾正自己的失誤。對于一個心服口不服的人,不必抓住不放,看他的行動就可以了。

很多溝通失誤,其癥結在于角色不清。

其六,暗示。任何人面對直接批評,內心都會不舒適,因為批評就是懲罰。暗示就象苦藥丸外面的“糖衣”,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達到治病救人的最終目的。

其七,注重場合和時機。批評的場合和時機非常重要,切忌批斗會式的批評,不秋后算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