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土家節俗探源
時間:2022-07-23 08:33:00
導語:清江土家節俗探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條清江河”。清江人歷代傳唱著這樣一首創世古歌。清江位于長江南岸,地處鄂西山地,古稱夷水。在中國上古歷史上,清江是出川入楚的重要交通線,同時也是西北羌戎文化向南流布的文化中介帶。廩君是清江土家人的人文始祖,廩君出自巴人,一度在秦巴山地十分活躍的巴人正是這樣一支由西北遷來的屬于藏緬語族的羌人之后。因此,土家族文化血脈中亦流淌著羌戎文化的因素,八百里清江不僅是土家人的母親之河,也是民族文化融合之河。
歲時節日在民族生活中是最具有保存精神的文化形態之一,它是物質、社會、精神的文化綜合,與民族的歷史傳統、民眾情感、生存方式血肉相連。清江流域的歲時民俗文化是清江人在獨特的地域空間中依照自己生存發展的需要而創制、傳承的生活文化。我們從清代清江地區的地方志有關歲時民俗的著錄看,其節期與節俗內容與相鄰的江漢地區大體一致。但清江文化畢竟有自己的文化源頭,有自己獨立成長的文化經驗,在長達數千年的文化積累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格與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一點在歲時節俗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新年是民俗大節,土家人新年濃重熱烈。土家人年節的特別之處,是他們過“趕年”,即將過年的時間提前一天。過“趕年”的特色是吃大肉,大肉又稱過橋肉,有的稱為坨子肉。關于過趕年風俗的由來,土家人有多種解釋,但都與征戰有關。無論是說主動攻擊敵人,還是防止敵人突襲,都說明土家人生活在一種難以安居的艱苦環境中,即使在年節這樣的日子里,他們也處于一種緊張的生活狀態。趕年的習俗及傳說,保留了土家人的歷史傳統。大塊肉和雜拌式的合菜既是祭祖的食品,也是過趕年的節令美味。人們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吃這樣一種食品,聽祖先征戰的傳說,無疑能夠喚起人們對先祖生活的回憶。歷史文化傳統就在這樣一種節俗氛圍中得到強化與延續。土家人一般也過大年,他們稱為過兩次年,從節俗形態看,趕年是土家人原始的年節,大年是對漢族歲時文化的接納。至于民間傳說中,土家人因為戰爭提前過年的說法,是在漢族年節觀念的影響下,結合了當時的生存環境對舊有習俗的重新解釋。
牛王節或稱牛王會是土家人的傳統節日,時間一般在農歷四月初八、十八,也有的在八月十五(長陽)。土家人對牛十分尊敬,稱牛為牛王、牛王菩薩。在牛王節這天,人們對牛更是恭敬有加,給它歇駕、清洗、喂上等飼料,有的還誦經文給牛王度魂。牛王節是牛的節日,更是人的節日,土家人在牛王節祭祖先、吃牛王粑、唱牛王戲、對山歌等,牛王節成為追懷祖先、溝通情感的民族大節。一般人以牛在農事活動中的辛勞來解釋人們對牛的情感,這固然不錯,但在民族生活中能夠促成一個以崇敬牛王為中心的民俗大節的內在動力,就不
僅僅在此,它有著更深的文化根源。鄂西土家人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在很早以前,某年四月八這天,土家覃、田、向、黃等族祖先,受到異族的攻擊,土家各氏族傷亡慘重,幾位幸存者奪路逃生,忽然被前面的大河擋住了去路,形勢危急,人們準備以死相拼,密林中突然竄出一條野牛,人們有的跳上牛背,有的抓住牛尾,有的抓住牛角,野牛將他們馱過了河,免除了滅族滅種的災難,人們在新的土地上開拓、繁衍生息。后人為了不忘野牛的救命之恩,就以每年這天為紀念日。
“六月六,曬龍袍”。六月六是土家的歲時之一,它與漢族的節俗大致相同,但節俗的解釋有民族特色。節日這天要搬出衣服、書籍等到太陽底下曬,土家人稱為“曬龍袍”,傳說是為了紀念犧牲的土王譚?O啻?襯甑牧?月六日,土家人突遭外敵襲擊,譚?÷手詰摯梗?恍藝笸觶?良胰送嚴濾?血染的戰袍,洗凈,給他穿上祭奠。此后在每年六月六日人們要將衣物暴曬一天,說是給土王送衣服。可見普遍性的節俗,在土家人那里也成為表現民族倫理文化的特定方式。
曾經有人說過,“傳統的生命力,沒有任何地方比在節慶的歷史中,有更明顯的表現。”歲時節日在土家民族歷史傳承中的紀念意義特別突出,我們從土家人的節日與土家人的節俗傳說,很明顯地感受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