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火把節不是狂歡節的狂歡節
時間:2022-10-17 02:28:00
導語:中國傳統節日:火把節不是狂歡節的狂歡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節日,是民族的盛典。在中華民族這棵大樹上,各民族都以自己獨特節日風俗而大放異彩。
火的民族
我國最初一代文明是被火的光芒照亮的。遠古先民對火的蛇舌似的火焰及其熱破壞力感到神秘敬畏。后來,通過實踐和認識,人們不但用火驅獸除害,照明煮飯,而且用火改造工具,把農業從中分工出來,實行刀耕火種,發展了原始生產力。因而,中華民族都崇拜火,彝族尤視火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神物,視鍋莊火塘為火神之所在,嚴禁人畜踐踏或跨越,并在“火把節”殺牲備酒,“以火為祭”。因此,也把“火把節”稱為“祭火節”的。
“火把節”的一則傳說,充分地說明了彝族崇拜火的全部內涵。
“火把節”,彝語叫“都宰”。“都”是火,“宰”是“賠償”的意思。相傳遠古時候,天神恩梯古茲經常遣天使則庫血夫到下界收繳租稅。則庫血夫趁機敲詐勒索,魚肉彝民。一天,他撞到斯惹巴果家催糧要銀,見斯惹巴果不在家,便蠻橫地要飯吃,要酒喝,還揚言要摔死斯惹巴果。則庫血夫吃了兩口摻和了金銀的飯,先后掉了三顆牙,知道斯惹巴果比自己硬,便驚慌地逃進了大森林。后來,被斯惹巴果殺死在樹洞里。天神因此而大發雷霆,放天蟲下界吃莊稼。云雀看到人間受難很傷心,甘愿從中調解,向天神賠償“人命金”。人們把家里的金銀全收盡了,還差9兩銀子9錢金。正當人們無計可施時,斯惹巴果想到神火。他帶領人們點燃火把,燒死了天蟲,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力的角逐-民間傳說的體育活動。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節日。這一天彝族腹心地的涼山到處都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人們穿紅著綠,男戴細篾精編的紅纓斗笠,女打黃油布傘。陽光透過金斗笠和黃布傘,給小伙子和姑娘們黑紅的臉膛鍍上一層明快和鮮亮的黃邊,顯得格外漂亮。松林陰處,賣成衣百貨的外地客商,賣水果、皮張、山貨的本地彝胞,賣小吃的城里商販,在忙碌交易之余,不忘瞟上幾眼競技場上的較量;在吆喝叫賣聲中,常常有為同鄉好友助威的吶喊驚呼。
----彝族摔跤活動有兩種:一是腰拴紅布帶,雙方拉布帶抱腰、抱單腿、過背、夾臂翻、穿腿等,使雙肩著地為勝,這叫“格”;一是拉手、抱頸、跌腿,將對方摔倒為勝,三戰兩勝為贏。對獲勝者,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輩子敬三杯蕎麥酒,并贈送“卡把”獎品。
----斗羊比賽有一種幽默感和滑稽感。兩只公綿羊高昂著頭顱蹣跚而來,當發現敵手后飛奔向前,“嘭!”一撞即分,各自退回起跑處。如是再來一次兩次以至數十次。斗到后來,兩只羊或者挨挨擦擦,握手言和,或者昏頭昏腦,不分勝負,別有一番風趣。摔跤、賽馬、斗牛、斗雞等全是雄性力的角逐,是民族內在活力的勃發,是進取的火與酒的碰撞,是拓荒的倔強與聰敏的雕塑。
----“朵樂荷”選美
“‘朵樂荷’選美”,是“火把節”活動的高潮。
“朵樂荷”是彝族民間一種舞蹈。常常是二三十個姑娘圍成一圈,每個人一手打傘,一手拉著別人手里的花帕,邊唱歌邊轉圈跳舞。每一圈人中都有一名公推的美女“火把姑娘”領唱領舞。進入“朵樂荷”選美場的都是剛剛換下童裙的少女。按照彝家的規矩,姑娘長到十五六歲,就要將紅白相間的童裙換成中段為紅、黑、藍三色的少女長裙;就要將獨辮分成雙辮盤在繡花帕上;就要取掉穿耳的篾梗,戴上耳環和墜子;就可以競選“火把姑娘”談情說愛了。
這天晌午,有趣的斗雞還沒有完,一對對公雞立冠昂首,跳著飛著,啄逐爭斗,那些打傘的姑娘再也坐不住了。她們悄悄站起來,理理盛裝,拍拍灰土,你用小圓鏡照照,我用月亮梳刮刮,然后抿嘴一笑,溜下坎去。不知不覺間,草坪上就有了二三十圈跳“朵樂荷”舞的旋轉的“飛碟”,遠遠看去像黃色海洋上一圈一圈漣漪和漩窩。那些自動充當“評選委員”的長者就在這些漩窩之間轉悠,或入木三分地察顏觀色,或交頭接耳地品頭論足。姑娘們也不是含羞草,照樣安然地婀娜起舞……
----火的頌歌
“節之日既夕,所在人口,同時燃樹,入室遍照田以祈年,樵牧漁獵各照所適,求利益大光明中”。(許印芳《星回節考》)那千村萬寨熊熊燃燒的火把,像銀河繁星綴滿茫茫蒼蒼的山嶺;像蜿蜒的金龍奔向蛙鳴不絕的田野。人們在火里歡呼,火里跳躍,火里歌舞。老輩子在火圈里,撒香灰潑火,給青年達斯兒童阿依們“送福”;小伙子在火海里搖動火把成圈成龍成花,火熄了,便趁機去和“火把姑娘”接火,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有的小伙子和相愛的姑娘同手高擎火把,志同道合迎接光明。到達預定地點之后,集中所有火把成一大火堆,沖天煙火燒紅了半邊天。人們圍著大火歌舞達旦。在山野里狂歡的少男少女們一起舞蹈。表現出了一股摧枯拉朽的偉大,在胸臆間涌起一陣神圣的感覺――
----火的崇拜
火,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直起著巨大的作用。正如水孕育了生命,是火造就了人。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對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氏族部落實地調查后,寫出的《古代社會》一書認為,人類的童年時代,把魚類當作食物并獲得用火的本領,由生食變成熟食,使人類的發展起了飛躍的作用。有了火,人類才開始了自己童年。恩格斯說過:“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面最終把人同動物分開。”沒有火,人類熬不過冰天雪地的嚴寒歲月;沒有火,人不會有平整的牙齒、沉甸甸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農業的起源離不開火,原始時期的基本生產方式就是刀耕火種。所以從燧人氏到黃帝、炎帝都和火有關系。我國和世界上許多民族流傳至今的關于火的禁忌和風俗習慣,不少也有原始社會對火崇拜的痕跡。然而,把對火的崇拜神圣化,并以節日的形式加以固定,和預祝豐收相結合,甚至視為“小年”,這只是我國西南藏緬語系的幾個少數民族才是如此,其中又以涼山彝族為最。
彝族稱火為“莫都”,考究起來,反映了對火的認識過程。“莫”意為“雷”,“都”為燃、引燃之意,“莫都”即火是雷引生、燃起的東西。彝族又稱雷為“莫子”,意即“響的火”。遠古時候,雷電是最原始的、也是唯一的火源。因而涼山彝族著名的創世史詩《勒俄特依》,這樣敘述火的來歷:“天上墜下一個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燒到晚,九夜燒到亮。白天燒得黑煙滾滾,夜晚燒得火光閃閃。天是這樣燒,地是這樣燒,為了創造人類燃,為了誕生祖先燒。”彝族的另一部史詩《阿細人的先基》中說:“折了些小樹枝,拿出撬老樹,撬著撬著,撬出火來了。”“人們有火,會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涼山彝族一直保持著古老的取火法,即摩擦生火。以火鐮、燧石互相擊撞,濺出火星,引燃草絨。保存火種也有一套古老的辦法,剝下樹皮捶絨,接在成長繩,挽成圈,點燃后隨身攜帶,外出打獵放牧隨時可用。居家留火的方法是,用火灰把火蓋起來,或在火堆里埋入疙瘩柴,讓其慢慢燃。
火與生產、生活、生命密切相關,彝族對火有自己特殊的認識和感情。火是炊具。過去家用品烽,燒烤食物不需要鍋、碗、瓢、盆,是最簡單省事的烹飪方式,肉類、薯類、玉米、蕎粑,都可直接燒熟。火是衣被。涼山冷,以往生產力水平低下,缺衣少被,因此,白天抗御嚴寒,晚上和衣而眠,全賴火堆和火塘。火是肥料,“火不燒山地不肥”,過去刀耕火種,播種靠放火燒的草木灰作肥料,牧場要燒后來年才草肥牛壯。火是武器。在冷兵時代,人與獸斗、家支間打冤家,火極具殺傷力,是戰斗的利器。火是光明。夜里,屋內做事,屋外行路,少不得的是松明,離不開的是火把。沉沉黑夜中,見到了火光就見到了希望。火是圣物。彝族認為火能凈化一切骯臟、污穢之物。祭品一一在火上轉三圈或火里燒一塊小石頭淬水冒蒸氣時在上繞一圈人,就是凝聚人們軸心。火是“生死之交”彝諺說:“生于火塘邊死于火堆上”,一個人生也離不開火,死也離不開火。
基于對火的這些認識和感情,于是有了敬火、護火的各種民谷。彝族認為,“漢人敬官,彝人敬火”,“所吃所喝的食物先拿給火看,所說所講的話語對著火說”。對火絕不容許玷污、褻瀆。做飯、燒火的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任何人不可跨越,跨了不吉利。孩子跨了,會“一生餓肚子”。獵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繩,用后熄滅時,只能用手壓熄,不能用唾沫滅掉,在家要掛在屋上方。野外用完火后,不得打散火堆,必須挖土陰蓋。老人們說,把火打滅,用臟水滅火,特別是把小便撒在火上,那是對火的不敬和冒犯。有些地方遭火災時只能說“遭水災”,而不能說“被火燒”。人死后,死者從家里抬到火葬場時,要在家里點燃火把,在遺體前引路,這表示,把火送給了死者。死者跟火一起走了,靈魂就得到了安撫。死者在光明、溫暖、純凈的火焰中消逝,避免了埋在土里腐爛,暴露地面被鳥獸啄食,對活著的人來講,是心靈的純凈和寬慰。史書載,彝族先民古羌人被俘,不怕苦刑,唯“憂其死不焚也”,可見心理上對火是何等尊崇、親近。日常生活中也是有一些與火相關的俗語。“像一堆滾滾冒煙的死火”,還有“死時連一堆火都得不到。”
關于火把節的來歷,但追溯文化淵源,可以說都是火的崇拜。火把節實際上是彝族古老的祭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