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節日禮儀

時間:2022-08-21 11:46:00

導語:我國傳統節日禮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傳統節日禮儀

春節

春節代表著新的開始與新的希望,春節是中國民間傳統中最為隆重和盛大的節日。歷朝歷代,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所有的中國人都有把春節看作是喜慶團聚的好日子。

春節,古稱元旦。據民間習俗,從臘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鬧元宵止都稱春節。現在春節的慶祝活動一般從大年三十(二十九)開始。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清掃一新,貼春聯、貼年畫、守歲、放鞭炮、拜年等活動豐富多彩。

掃塵: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每逢春節來臨,家家產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辦年貨:一到臘月,人們都要上街采辦過年的物品,買年畫,準備過年的春聯。

吃團年飯:團年飯意為一家團圓。臘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團聚吃一頓豐富的年飯。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學習的家人都會盡可能趕回家團聚。這頓飯要吃得歡歡樂樂,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義,如魚(年年有余)、整雞(大吉大利)、青菜(清潔平安)、年糕(年年高)等。吃飯時,不要說喪氣的、不吉利的話,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盞,不要碰翻椅凳,因為這些會被視為不吉利的征兆。

守歲:除夕之夜,燈火通明,家人圍坐一起暢談,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除夕之夜,在我國北方家家都要包餃子。

鞭炮迎新:“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古代燃放鞭炮是為了驅鬼祛邪,而如今則表示節慶歡樂,鞭炮越響,來年家庭財源會越興旺。

拜年:新年伊始,人們走親訪友,登門拜年互致節日祝賀,聯絡感情。拜年的習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親訪友。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潔。出門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賀新年,說些吉利話,即使是遇見平時與之開慣了玩笑的人也不能隨便開玩笑。見到長輩要行拱手禮。走親訪友要攜帶禮物。

過年時,招待賓客的食物有講究,通常以諧音討口彩,比如吃柿子蘋果,喻意事事平安;吃年糕則意味著年年高升。

春節期間,人們還經常走上街頭,參加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逛花會等娛樂項目。

春節期間也要注意喜慶有度。這一期間熱鬧的時候比較多,不應為了自己開心而打擾了鄰居們休息。春節不僅要拜年,有時候也要恭喜人家喜遷新居。看看新房的格局,參謀一下嶄新的家具,如果您是訪客,也會有這樣的“獵奇”心理。但參觀前應該征得主人的同意,等待主人的邀請,而不要主動直接提出參觀請求,令主人不好拒絕。如果受到主人邀請參觀,也要跟在主人身后,不要自己去打開房間門,尤其是臥室和主衛的門。因為有很多城市都不允許燃放煙花,有的人也沒有放鞭炮的喜好,所以過年送禮最好不要送鞭炮。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叫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自唐朝開始,民間就有元宵之夜觀燈的風俗。現在元宵節有很多節俗活動。

吃元宵是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古時候人們把元宵這種食品叫湯圓、湯團或團子。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又含著一個“圓”字的同音字,象征著團圓、美滿、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們多取其意,這一天要吃元宵。

燈會在夜間舉行,一般從正月初十開始就行動起來,人人動手,家家戶戶扎花燈、點花燈,特別是到了元宵節的夜晚時分,更是舉燭張燈,結彩為戲,供人觀賞,所以元宵節又稱“燈節”。在明清時,花燈的樣式最為繁多,數不勝數。現在政府、民間都會組織大型燈會。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相傳愛國詩人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懷抱石頭投汨羅江自盡,兩岸百姓知道后,紛紛劃船打撈他的尸體,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魚蝦飽食后不吃他的尸體。此傳說歷代沿襲下來,演變成如今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節日的習俗禮儀有:

掛菖蒲、艾葉:民間特別是農村家庭,門窗上要掛菖蒲、艾葉,用以驅鬼辟邪保平安。雖然這是迷信,但因艾葉、菖蒲具有殺蟲、驅寒、消毒之用,故這一習俗一直保持下來,城鄉許多家庭都在這一日采集艾葉,以備常年家用。

吃大蒜頭、喝雄黃酒:

端午節,家庭要備一桌豐盛于平日的飯菜,全家共享。這一餐習慣上要吃大蒜頭煮肉,喝雄黃酒。大人會在不能喝酒的孩子額頭上沾上雄黃,或畫一個“王字”,去病消災。這種習俗在現代城市已逐漸被人遺忘。

吃粽子:端午節吃粽是我國民間長久盛行的習俗。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吃粽已經流行。在湖南岳陽、益陽一帶,端午還興吃麻花,當地把它稱“油絞”,女婿去丈母娘家拜節,也要提一串麻花。據說,吃麻花也是為了紀念屈原。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合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中秋節

農歷八月正好在秋季的中間,古人謂“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恰逢此日又與月有關的“中秋節”就有了許多別稱:“八月節”、“八月半”、“月節”、“月夕”,繼而引申為以圓月為象征的“團圓節”。人們邀請親朋好友,夜飲玩月,連回娘家的媳婦這天都必須返還夫家。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亮的小餅子,即“月餅”。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闔家團圓。公務員之家: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又名重九節、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農歷九月九日,月日并陽,兩陽相重,兩九相疊,故名“重陽”,又名“重九”。

每到這一天,人們出游登高,賞菊花,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時至今日,一些地區仍保存著這種風俗。政府還把重陽節定為“敬老節”,向老年人表達敬意之情并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等。

冬至與臘月

冬至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節氣,時間是12月22日或23日。過了冬至,我國大部分地區將進入最寒冷的時期。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古代,在這一天有祭天、祭祖、拜賀、食百味餛飩等習俗,今天人們也在這一天祭祀先祖。臘月為臘月初八,有吃“臘八粥”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