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吃“薄餅”的禮儀
時間:2022-12-15 02:47:00
導語:端午吃“薄餅”的禮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我家鄉閩南和一衣帶水,風俗相同的臺灣,每年端午節期間城鄉都有吃薄餅這一節日食俗。“薄餅”其實并不薄,它用面粉烙成圓狀面皮,像一剪裁的圓紙。卷食時,加上事先做熟、切細、輾碎的甜餡料和咸餡料,稱得上是一種獨特的快餐食品。有的鄉村并不都在同一日子吃薄餅,于是便相互贈送品嘗,有些人家還特邀親友到家中開“品嘗會”,主人泡沏工夫茶或酸梅湯,擺上餅皮、各式餡料,像吃自助餐似地,大家無拘無束,自選自卷,邊嘗邊聊,很能體現出親情友誼與節日意味。有人說,吃薄餅是自助餐雛形,這話頗有道理。
上世紀五十年代,三餐能夠填飽肚子是人們的一大奢望。童年的我每當從大人的口中打聽哪位親戚家過節吃薄餅的確切日子,就禁不住天天渴盼,扳著指頭算起倒計時。尤其是日子臨近更是輾轉反側,只恨夜長。盡管那時的薄餅餡料大多是蔬菜、豆腐、面茶、食糖和一些雪白的肥肉,但對于肚腸生銹的饑民來說,不啻于嘗到一餐御膳。
極“左”年代,有些鄉村干部竟然剝奪村民端午節吃薄餅的權利,說端午節吃薄餅是“封資修”的東西。其實,他們有的也是偽君子。在我們那里就鬧過一個笑話,有一年端午節,某大隊支部書記一大早就手握著長長的話筒,登上大隊部的樓頂,命令社員們不能烙薄餅,一經發現要扣工分并寫檢討。有膽大的社員向他理會,說端午節吃薄餅是紀念屈原,這個目不識丁的大隊支書竟不知屈原是誰,回答說:“什么七元八元的,不能烙就是不能烙。”社員們有的不信邪,甚至包括大隊支書的老婆。到了中午,支書喊得喉嚨干枯,肚子嘰咕回到家,喝了一大杯涼開水后,迫不及待地問老婆:“薄餅放在哪里?”他老婆若無其事地說:“哪有什么薄餅,你不是說不讓烙嗎?”支書說:“嗨喲,我喊我的,你烙你的不就好嗎?”其實,他老婆和孩子早把薄餅吃到肚里,有意讓支書嘗嘗沒有薄餅可吃是一種什么滋味。
改革開放后,我家鄉人的生活如水漲船高,端午節吃薄餅的方式、質量和情調也在翻新。薄餅的內容多以肉絲、蛋絲、蝦仁、蟹肉、蘆筍、韭黃等為主。有的講究吃新奇,竟用海苔、虎棲等海藻野菜為配料,這類餡料在貧困年代是作為果腹之物的,如今返璞歸真大潮伴隨著物質生活提高而高漲,昔日不屑一顧的野菜被當作高級餡料加盟薄餅餡料之中,而且被請上星級酒樓。
今日端午節的薄餅與昔年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既保留著古老的特色風味,又注入時代快餐的味道。但不論怎樣變,臺灣的薄餅食風與閩南是習相同,味相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