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新同事文化
時間:2022-07-24 04:56:00
導語:體驗新同事文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同事文化,難道還有舊同事文化?
是的,在你愣頭愣腦地走進社會的時候,如果你足夠幸運,遇到對你足夠好的長輩,他一定會語重心長地對你說,不要和同事做朋友,不要和同事說知心話,不要和同事分享秘密,因為同事隨時都可能和你有利益沖突,他們隨時都可能出賣你。于是好長輩會教你表面上和同事和睦相處,但公私要分明,下班以后最好有自己的活動圈子,牢騷、郁悶絕對不能讓同事聽見。
社交圈子越來越小
但是,如果你為了工作,初來乍到一個新的城市,什么人都不認識呢?如果你的工作時間不固定老是要加班,下班后朋友已經各自歸家或各有各的安排呢?如果你青梅竹馬一塊成長的同學朋友已經踏上不同的旅程奔波忙碌,你們已經很少有共同語言呢?
這些現象不是個別,而是相當普遍,因為世界變了。首先,根的觀念越來越淡泊,年輕人為了理想,為了工作,已經習慣“飄來飄去”,孓然一身,除了同事誰也不認識的情形時有發生。其次,整個社會的行業布局發生了變化,“在舊的制造業公司模式中,工作是有限的,所要做的事這么多,干完就可以回家了”,公私時間段可以劃分得非常鮮明,但是在服務業、在IT業等新型的公司模式中,員工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公私時間段的劃分變得非常模糊。還有一點,就是網絡的出現。在你寂寞的時候,網絡是最簡捷的解悶方法,打開電腦,你可以迅速進入另一個世界,你可以找到數不清的朋友聊天。但也正因為這種方便,令你真實的社交圈子越來越小,如果你是一個懶惰的人,你每天的交往的真實的人差不多就剩下你的同事了。
出門靠同事
或許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這個概念,真的像上輩形容的那么猙獰嗎?
同事,就是一起工作的人。由于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使個人的力量顯得極端渺小,要突圍而出就得運用團隊的力量,所以各種體制的公司都強調規模效應,他們會招募一群能力、專長、興趣愛好相仿的人進行整合并進入團隊運作,于是同事,很可能就是同類,同類就會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價值判斷、共同的審美趣味,他們是成為朋友的最佳候選人。
當然,因為一起工作,就會有競爭,就會有磨擦。但是現代的擇業空間比以前寬廣多了,用人的人也比以前聰明理智多了,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就一定有機會讓你跑千里甚至萬里,而不會讓你屈就只跑百米,只不過你不一定能在這家公司跑,可能因為位置有限要到另一家公司跑。在這樣的情況下,良性透明友好的競爭對大家都有益,這樣就算做不了同事,江湖上也會多一個彼此了解的朋友,以后出門不僅可以靠朋友,還可以靠當年的同事。
最好的心理醫生
也正因為這樣,我們身邊出現了新的同事文化:
Ken的一天是這樣開始的,早晨8點,他的同事阿秀會打來電話叫他起床,大概40分鐘后另一個同事再電話通知他們搭的出租車快到Ken家樓下,Ken收拾完自己匆匆下樓,搭上那輛出租車,去公司上班。這樣有點特別的上班形式,Ken并不覺得麻煩,他的專業是經濟學,從經濟的角度來說,偌大的城市,車費不便宜,三個彼此家住得近而且順路上班的同事,一起打的上班一起分擔費用是合理又正常的事。
晚上Ken通常還是和同事在一起出去玩兒,大多數時候是四個人,兩男兩女。他們喜歡去體育館旁邊一家很大的古巴風格餐廳,那里有露天的舞池,還有舒肥的大沙發,吃完飯可以舒服地聊天。喝完了啤酒Ken把啤酒橫放在桌上,手一撥,啤酒瓶旋轉起來,這次瓶口對著楊明,楊明掏出錢包,結賬。
接近午夜,他們各回各家。
從清晨到清晨,Ken都和同事在一起。很多時候,他和同事們分不清工作和生活,因為工作讓生活繼續。雖然同事們覺得工作和生活應該分得很開,但是他們突然發現:填滿生活的,是工作,是工作上的問題,是工作上的麻煩,是工作上的快樂,是工作上的成就,你需要和了解這一切的人分享。
所以新的說法出現了:現代最好的心理醫生是同事,他們能保證你不把郁悶憤怒的情緒帶回家去。
而新的同事文化是這樣的,同事是工作伴侶、競爭對手、痛苦出處,同時也是訴說對象。誰能比這些你天天見的人更方便呢?
體驗新的同事文化的人,大多在25歲-35歲,他們備感困擾的,更多是來自工作上的問題。他們一起工作一起娛樂的過程中,結成一種介乎友情與親情的關系,他們在娛樂場所一呆就是半夜,在微醉的情況下,他們會傾訴內心深處的困擾和壓力,還會回憶或金色或灰色的童年往事。在那時,同事們都是感情動物,脆弱而感性。
你知道ampm是什么嗎?一個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對,但另一種解釋是一個時刻處在工作著生活生活著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