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21:31: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九年級語文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九年級語文教學

語文主題式自主作文教學研究

摘要:本文從九年級語文教學現狀談起,詳細闡述了如何在九年級教學實踐中實施自主作文教學模式。自主作文就是教學中遵循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和寫作的內在規律,通過教師的課堂引導啟發,提升學生寫作興趣,以“我口寫我手”的一種作文教學模式。在九年級學生疲于應付中考、寫作思路趨向枯竭的語文寫作教學現狀下,實施自主作文教學模式既體現了新課程語文教學改革要促進學生寫作個性發展的精神,也符合當下初中語文教學的現實需求。

關鍵詞:九年級;主題式作文教學;教學探究

語文作為學科的基礎,考查的是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其中作文作為兩者的綜合體現,更是在語文教學中占據極為重要的位置。多年來,基礎教育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師一直把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點,讓學生想寫、能寫作為語文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例如,指導初中生在進行以寫人敘事為主要特征的記敘文寫作時,如何構建一篇文從字順的記敘文,能以小見大、以情動人,體現作文真善美的主旨意趣已成為當下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自新課改席卷中國教育大地以來,各種課改新概念不斷涌現,其中“生本”“學本”的教育觀念影響深遠,一些名師在作文教學的實踐中摸索出一些較為成熟的模式,對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鄭尚洲的“四定六步”作文法;蔡明、施桂香的農村中學四步作文法;舒蘭縣第二十一中學“三課型、四課時、五步驟”作文模型教學等等。這些探索猶如一股春風,喚醒了作文教學的大地。《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語文寫作有如下要求:(1)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2)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3)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標準》中所定的要求是符合初中生思維發展特點的,但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九年級的學生因面臨中考的壓力,在寫作方面思維僵化、組織素材能力較弱、作文布局結構單一,導致作文常出現內容千篇一律、描寫乏味、質量不佳的狀況。

1九年級語文寫作教學現狀

對初中生而言,尤其是九年級的學生,作文教學由于時間分配與成效等方面的原因,在一整年的教學中所占據的時間甚微。九年級畢業班的學生因平時學業負擔重,每日往返于教室、宿舍的“兩點一線”式生活讓他們接觸生活面甚窄,難以兩耳聽聞窗外事,這些現實問題讓學生作文材料特別是生活方面的體驗積累少,于他們而言,寫作文著實是一件痛苦之事。從筆者近幾年的寫作教學觀察中發現,九年級學生作文大多存在以下問題:作文素材雷同、語言匱乏、結構單一。他們在行文過程中往往是一則材料用到底,只要是老師上課點評過的好素材,他們就會取其一磨煉成文,更換不同題目去用此則材料,老師所強調的高質量的作文素材須從生活中來、從閱讀中來等觀點對于他們而言,是無用的廢話。如“媽媽在校門口縫衣服”一事,教師在講評該作文時學生都連連點頭稱妙,于是在下次的寫作中就會出現十幾篇“媽媽在校門口縫衣服”抑或是“在校門口縫衣服的媽媽”,這些雷同作文讓改卷老師唏噓不已,待向學生調查原理由搪塞。從學習的經歷來看,九年級的學生看書寫作的量理應呈現一種疊加的狀態,并對寫作的質產生正向的推動作用,但實際情況卻與理想相距甚遠。一方面,在迫近中考的九年級,語文教師不敢有所創新,中考高分卷是怎樣的,就按著怎樣的套路去教,在方法和形式上不敢有所逾越;另一方面,九年級的學生面臨沉重的復習壓力。在時間和精力都不允許的情況下,“不敢”有所想法,也無暇有所想法,于是出現的只能是這樣多次重復的有量無質的作文,寫得不靈動,內容單調、言語乏味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改變九年級學生的現狀,改變他們現有的寫作思維,從主題活動切入來設計作文教學,有條理地幫助學生積累素材,提升感悟,是初中九年級語文教學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2主題式自主作文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查看全文

班主任創先爭優個人工作總結

一學年即將過去,在學校及上級領導的勉勵支持下,在自我不斷加壓努力下,圓滿完成了本屆初三班主任及語文教學任務,并且自己在德、勤、績、能諸方面有了更大的進步與成績。下面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一、在思想品德方面創先爭優

我始終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影響,時時刻刻關心祖國命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自己工作的一切事業。積極服從與尊重學校領導的工作安排,自覺遵守各項法規與規章制度,與同事團結協作,共謀發展,一心為教育的新發展貢獻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在業務學習方面創先爭優

把積極主動學習和探索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藝術,不甘于“只做一名教書匠”,爭做一名“科研型專家”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教,是為了不教。”作為自己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為此,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力求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充分而又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學資源,靈活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培養學生的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既教書,又育人。”不僅如此,我始終把育人作為教育的第一要旨,始終把養成學生健康而有高尚的情操作為教學的第一要務。

三、在履行崗位職責方面創先爭優

查看全文

初中語文審美教育思考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存在的應用問題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將語文知識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主要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審美教育越來越重要,其不僅包含形式美,還有內涵美,比如文章的悲劇性與戲劇性沖突美[2]。而將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和目標與審美教育的結合,就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受教師個人素質與教學思想的影響,不能將教學內容與目標整合到審美教育中。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很多教師存在教無定法的問題,盲目引導學生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體驗,其缺少一定的規范性,造成學生學習行為比較盲目,不能對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行開發的同時,對學生初中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由于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本質的聯系,應成為中學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如果在語文教學中,不做審美教育的啟發,知識單純的教學引導,這樣的教學效果只能完成知識性的教學任務,不能從根本上實現語文教學的思想熏陶、文學感染的功能。

二、實現初中語文審美教育的途徑

當前,中學美育任務主要由音樂及美術學科完成,而語文作為中學的主要科目,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其成為中學美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其存在的應用問題分析,主要的教育途徑表現在運用靈活的教學藝術手段、注重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審美想象能力及營造感情教學氛圍,以下呈現的是具體的內容:1.運用靈活的教學藝術手段。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按照教學發展的結構與學生的認知來設計教學環節,通過靈活運用教學藝術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審美聯想與想象,使教學過程審美化的同時,使學生產生美育心理效應,進而去探討與體驗文章內容美[2]。比如,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沁園春•雪》一詞,本首詞分為上下兩闋,上闋主要寫雪景,下闋主要抒發作者的情懷,是一篇富有藝術魅力的名篇詩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利用錄音帶進行范讀,再優美的朗讀聲中將學生置入文章中描寫的雪景氛圍中,然后借助多媒體設備等,將相關的雪景圖片或詩詞展示在PPT案例中,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體會祖國大好河山被雪景覆蓋的銀裝素裹之美。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收集相關的詩詞、名句。這樣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感受到雪之美的魅力,從而將更好地理解當時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以此深刻體會文章的主題,在無形之中提高了個人的審美情趣。2.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鑒賞美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識別美丑的能力。在實際生活中,美與丑是共生的。而引導學生識別美與丑,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準確的分析與評價所講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例如,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魯迅的《孔乙己》一文,其主要描寫了封建腐朽思想與科學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總是在嘲笑戲謔中混度,最后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對孔乙己這個人物進行分析的同時,還對其經歷的事件進行評價。比如文中孔乙己給小孩子茴香豆吃,雖然他知道自己會受到孩子們的嘲笑,但是他對小孩子的態度很好,魯迅將人物美好的一面刻畫出來,與當時社會的一種現象進行抨擊。3.注重學生的審美想象。對學生審美教育,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將文學作品的藝術美與社會現實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再造想象力,鍛煉其審美想象的同時,喚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例如,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地下森林斷想》。作者長于描寫,工于細繪,語言比較生動想象,并且充滿激情。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啟發學生作者為什么描寫的是地下森林,在文中感受作者對地下森林生命存在的贊美,啟發學生對現實環境的思考,以達到對作品深層次的審美把握,引發讀者往更為廣闊普遍的事理方面思考,比如,文中一句“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句子使用兩個比喻,更具有美感。作者之后筆鋒突轉,引發作者對低下森林的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感受作者對森林的“斷想”之美。在課后,教師可布置描寫景物的散文,讓學生結合文中的所感與寫作形式,寫出一篇優美的散文。之后教師可選出優秀的范文讓學生進行欣賞,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力。

綜上所述,本文對初中語文審美教育的幾點思考研究,明確了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之間關系,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審美教育教學方法,即運用靈活的教學藝術手段、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注重學生的審美想象及營造感情教學氛圍,使語文教師抓住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審美參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對美的欣賞與追求,進而實現新課標的審美目標教學,這對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初三語文課班主任自我總結

一學年即將過去,在學校及上級領導的勉勵支持下,在自我不斷加壓努力下,圓滿完成了本屆初三班主任及語文教學任務,并且自己在德、勤、績、能諸方面有了更大的進步與成績。下面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小結:

一、在思想品德方面創先爭優

我始終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影響,時時刻刻關心祖國命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自己工作的一切事業。積極服從與尊重學校領導的工作安排,自覺遵守各項法規與規章制度,與同事團結協作,共謀發展,一心為教育的新發展貢獻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在業務學習方面創先爭優

把積極主動學習和探索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藝術,不甘于“只做一名教書匠”,爭做一名“科研型專家”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教,是為了不教。”作為自己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為此,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力求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充分而又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學資源,靈活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智慧才智,培養學生的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既教書,又育人。”不僅如此,我始終把育人作為教育的第一要旨,始終把養成學生健康而有高尚的情操作為教學的第一要務。

三、在履行崗位職責方面創先爭優

查看全文

中學班主任創先爭優工作總結

一學年即將過去,在學校及上級領導的勉勵支持下,在自我不斷加壓努力下,圓滿完成了本屆初三班主任及語文教學任務,并且自己在德、勤、績、能諸方面有了更大的進步與成績。下面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小結:

一、在思想品德方面創先爭優

我始終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影響,時時刻刻關心祖國命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自己工作的一切事業。積極服從與尊重學校領導的工作安排,自覺遵守各項法規與規章制度,與同事團結協作,共謀發展,一心為教育的新發展貢獻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在業務學習方面創先爭優

把積極主動學習和探索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藝術,不甘于“只做一名教書匠”,爭做一名“科研型專家”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教,是為了不教。”作為自己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為此,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力求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充分而又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學資源,靈活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智慧才智,培養學生的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既教書,又育人。”不僅如此,我始終把育人作為教育的第一要旨,始終把養成學生健康而有高尚的情操作為教學的第一要務。

三、在履行崗位職責方面創先爭優

查看全文

班主任創先爭優工作小結

一學年即將過去,在學校及上級領導的勉勵支持下,在自我不斷加壓努力下,圓滿完成了本屆初三班主任及語文教學任務,并且自己在德、勤、績、能諸方面有了更大的進步與成績。下面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小結:

一、在思想品德方面創先爭優

我始終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影響,時時刻刻關心祖國命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自己工作的一切事業。積極服從與尊重學校領導的工作安排,自覺遵守各項法規與規章制度,與同事團結協作,共謀發展,一心為教育的新發展貢獻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在業務學習方面創先爭優

把積極主動學習和探索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藝術,不甘于“只做一名教書匠”,爭做一名“科研型專家”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教,是為了不教。”作為自己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為此,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力求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充分而又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學資源,靈活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智慧才智,培養學生的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既教書,又育人。”不僅如此,我始終把育人作為教育的第一要旨,始終把養成學生健康而有高尚的情操作為教學的第一要務。

三、在履行崗位職責方面創先爭優

查看全文

班主任創先爭優個人總結

一學年即將過去,在學校及上級領導的勉勵支持下,在自我不斷加壓努力下,圓滿完成了本屆初三班主任及語文教學任務,并且自己在德、勤、績、能諸方面有了更大的進步與成績。下面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一、在思想品德方面創先爭優

我始終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影響,時時刻刻關心祖國命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自己工作的一切事業。積極服從與尊重學校領導的工作安排,自覺遵守各項法規與規章制度,與同事團結協作,共謀發展,一心為教育的新發展貢獻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在業務學習方面創先爭優

把積極主動學習和探索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藝術,不甘于“只做一名教書匠”,爭做一名“科研型專家”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教,是為了不教。”作為自己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為此,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力求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充分而又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學資源,靈活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培養學生的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既教書,又育人。”不僅如此,我始終把育人作為教育的第一要旨,始終把養成學生健康而有高尚的情操作為教學的第一要務。

三、在履行崗位職責方面創先爭優

查看全文

語文素質教育實施策略

一、語文素質教育實施的必要性

素質教育具有民主特性,它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語文在眾多的學科當中屬于與人生活最為緊密的一門學科,故其可以說得上是學生掌握生活的首要“工具”之一。每一位學生都應該具備掌握語文素質的這個工具。作為語文素質教育,絕不是學生每天背著沉甸甸的書包來學校將教師傳授給他們的知識一一記下來,它是一種體現現代教育民主、科學以及個性的素質教育,是為順應時代教育而擬行的一種長期教學戰略,是為發展學生全面素質的一種教學手段。所以對教育知識日益重要的現代化來說,語文素質教育的實施是必然的。

二、語文素質教育中體現的個性特征及其運用策略

(一)語文素質教育具備立足實踐性

中學生的素質教育讓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以及文化素質上進行全面的培養和發展。它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是立足于實踐去進行教育,而非僅僅對學生進行表層的知識灌輸和技能培養。如果只是按照傳統的概念去理解素質教育,那對于現代化教育來說就并不能順應學生全面身心發展的特點。特別是對于九年級的中學生來說,臨近高考,如果還是一味地講解知識,不讓學生付諸行動去查找解決方案,去發現問題,從而實踐解決,那么,素質教育就達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里,它的教材內容具有一些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內容上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九年級上下冊的課本里,編排有古典小說,戲劇閱讀,小說散文等,這些都是越發貼近生活的內容。但是在教學上不能總是強調學生背誦,教師可以進行課堂模擬化,如對于戲劇閱讀,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行編排一段戲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演練中背誦,則是學生對課文實踐記憶的一種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課堂生活和學習方法。故在教學上,要想更充分地實現素質教育,就要從教學策略上出發,即讓學生先通讀,然后產生質疑,再去理解和概括,最后便進行實踐。按照這五步程序來進行教學,那么,對于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積極性便會隨之產生,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二)語文素質教育培養了學生“質疑求答”的學習精神

查看全文

初中作文教學現狀與措施

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這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作文在考試中所占的分值很大。因此,作文的好壞直接關系著語文成績的好壞。為提高作文成績,教師想盡了辦法,但總是事與愿違。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用整體論的眼光來看待作文教學,作文教學及訓練缺乏系統性。

一、整體論與初中寫作教學現狀

(一)整體論的含義

整體論是一個哲學范疇,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最根本的方法。它亦稱“機體論”,是用系統的、整體的觀點考察有機界的理論,其實質是強調整體不等于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簡單疊加。它要求整體地考察事物的各個方面、各個因素,全面了解組成整體的各部分之間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握事物的整體特征,從而真正地認識事物。

(二)初中寫作教學的現狀

從整體論的角度來說,初中作文教學也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訓練。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傳統的作文教學過于隨意,毫無系統性可言。即使是作為初中語文教學指導性文件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7---9年級的寫作也是這樣要求的:“1.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2.多角度的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3.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提高獨立寫作能力……”。也就是說,《課程標準》對初中寫作只有一個非常籠統的要求。7年級寫作的重點是訓練什么?8年級寫作訓練的重點又是什么?9年級的呢?他們之間如何循序漸進?《課程標準》沒有一個細致而具體的說明,當然也就對寫作教學缺乏系統的指導。《課程標準》尚且如此,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也就會沒有系統性。他們往往沒有作文訓練計劃,沒有系統的教學設想、教學目標、訓練手法、訓練步驟等。所謂的訓練就是去尋找一個自認為比較好的作文題布置學生寫作,作文要求千篇一律,審題、立意、構思、選材、語言等問題面面俱到。結果是一次次地重復訓練,不但沒有任何效果,反而愈練愈煩,愈寫愈差。初中生對于自己的寫作目標并不明確,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也是隨便應付,為了寫作而寫作,不注重效果。這樣下去的結果必然是學生的寫作能力難以提高。

查看全文

語文略說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

中俄語文教學之比較是一個大題目,遠不是一篇論文所能解答的。本文擬從教育思想、教材、教學、教師與學生等方面進行一下粗線條的對比,從中提出一得之見。

眾所周知,建國之后我國的教育基本是照搬原蘇聯的經驗。姑且不說凱洛夫教育思想,紅領巾教學法至今在語文界影響猶存,就是蘇霍姆林斯基、贊科夫的教學思想影響也比較大。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改革開放,歐美、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的教育思想和經驗傳入我國,教育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語文界也異常活躍,學說紛呈,實驗林立,碩果累累,盡管如此,語文效率低下的現狀并未完全改變。一些有識之士終于發現,研究我國語文教學,首先要了解中國的國情,現實是歷史的發展。于是,回歸歷史,正本清源說又堂而皇之地占據了語文教育的一席之地;其次,面對21世紀,從“三個面向”出發,從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出發,語文學法研究又應運而生;再次,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審視語文學科的地位作用,又掀起了語文學科性質的大討論。凡此種種都說明了語文學科至今為止還是一個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充分把握的學科。人們雖然致力于語文學科的教育和研究,但還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語文教學的科學性、規律性、效益性、世界性,始終是社會所關注的熱點和焦點。

從這個現實出發,對比考察一下俄羅斯語文教育的現狀就很有必要了。

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教育改革并沒有停止。下面從幾個方面加以比較。

一、教育思想比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