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農業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02:39: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技農業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技農業技術

科技推廣農業技術論文

一、抓示范、建基地

推廣普及增產增效新品種、先進適用新技術。實施水稻統一“供種、供肥、供藥、植保”、小麥統一供種和蔬菜補貼農藥統一供應等惠農措施,全區優質水稻、小麥品種覆蓋率達100%,群體質量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等主推技術到位率達90%以上;開展糧食高產創建與整建制建設,大力推廣水稻基質育秧技術,水稻機械化生產能力不斷加強;建立千畝糧食繁種基地、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哈密瓜和蠟梅研究所等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先后引進糧油、經濟作物新品種100多個,通過不斷研究培育,4個品種獲得上海市農作物(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二、抓培訓、求實效

努力培育一批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中心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優勢,每年深入鎮、村、戶舉辦農技實用技術、專業農民、示范性、引導性以及專家坐堂等各類培訓與科普活動70余期,萬余人次受益,提高了廣大農戶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種田水平,培養了一批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職業農民。2013年,中心首次創新開設田間學校培訓模式,通過自下而上參與式的培訓,工業區25名種植哈密瓜的學員平均增收6000元/戶左右,真正起到了“培訓一戶、輻射一方、帶動一片”的成效,得到了市區相關領導的一致肯定,農民田間學校嘉定示范點掛牌成立。

三、抓指導、推入戶

引導農民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2008年中心全面推行農業科技入社惠農工程,積極引導合作社及社員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近五年來,共對本區糧食、蔬菜、園藝經濟作物的96戶次的農民合作社進行了上門入社技術指導,探索出了以合作社為中心進行輻射帶動廣大農民運用科技的科技進村入社(戶)有效途徑,確立了以“指導一社、帶動一片、輻射一方”的技術服務形式,有效提高了農戶學科技、用科技的科學種田水平。

查看全文

農業技術推廣及科技創新模式研究

摘要:隨著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推廣,主推品種的覆蓋率、新技術普及率不斷提高。近年來,南通市海門區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圍繞主要農作物、園藝蔬菜等產業,強化農業良種良法科技創新,應用農技推廣創新模式,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培育新動力。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科技創新;發展模式;江蘇南通;海門區

近年來,海門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以農作物綠色高質高效創建、“三新”技術引進、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應用為措施,堅持糧食穩定增產與資源持續節約相結合,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1],切實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發揮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1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海門地處北亞熱帶,境內氣候宜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壤深厚肥沃,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區域內總耕地面積5.32萬hm2,農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兼有油料、蔬菜、瓜果等,畜牧、水產業協調發展,先后榮獲“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江蘇省農業現代化建設試點市”等稱號。隨著我國現代技術的突飛猛進,催生了農業領域一系列現代農業技術,但農業技術能否實現順利轉化,還需關注技術推廣[2],當前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是堅持政府為主導,多元推廣形式并存;當前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目標是促進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3]。2019年海門區進一步加大農技推廣力度,農作物主推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98.5%,新技術普及率達90%以上,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技術覆蓋率達89%以上,稻麥植保專業化防治覆蓋率達62.8%,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7.46%,糧食總產達2462.4萬kg。1.1推廣農作物良種,農業品種結構進一步調優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調優品種結構。全區推廣優質食味水稻新品種(南粳9108、南粳5055等)0.5萬hm2;推廣優質專用小麥品種(揚麥16、揚麥23、寧麥13、鎮麥10號等)0.67萬hm2;推廣油菜品種(灃油737、德核雜油8號、榮華油6號等)0.67萬hm2;推廣高產抗倒飼用玉米品種(蘇玉22、蘇玉30、中江玉1號、中江玉6號等)1萬hm2;推廣鮮食玉米品種(中糯2號、蘇玉糯14等)0.2萬hm2;推廣鮮食大豆品種(小寒王、通豆5號、遼鮮、沈鮮等)0.33萬hm2等。在蔬菜園藝品種方面,瓜類推廣“津春4號”“津卒12”黃瓜1066.7hm2,“東方蜜一、二號”和海蜜甜瓜系列533.3hm2,“早佳8424”西瓜0.17萬hm2;甜瓜200hm2;草莓推廣“紅頰”草莓0.1萬hm2;茄果類推廣“蘇椒5號”辣椒400hm2,“金棚一號”番茄600hm2,“中薯3號”馬鈴薯733.3hm2;甘藍類推廣“中甘2號”甘藍333.33hm2,“二岸”松花菜333.33hm2;葉菜類推廣“87-114”大白菜600hm2,“雜交蘇州青”400hm2;推廣“蘇脆一號”梨品種、“突圍金秋紅蜜”桃品種、“陽光玫瑰”葡萄等。1.2配套適新技術,推進農作物綠色安全、優質高效。1.2.1主要農作物新技術。包括水稻缽苗移栽技術、鮮食玉米增密高產栽培技術、鮮食大豆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花生高畦栽培技術、赤豆高產栽培技術等。其中:水稻毯苗機插秧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是利用流水線硬盤育苗,增強機插秧水稻苗的秧苗素質,利用先進的毯苗機、插秧機進行插秧,省時省工,保證秧苗的活棵率。注重擱田質量,適時適量施用水稻拔節肥,節省化肥用量,增產效益達1500元/hm2,節約農藥、化肥、人工等成本750元/hm2以上,節本增效2250元/hm2以上。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高質高效栽培技術重點圍繞小麥在適期內(10月25日—11月10日)及時播種,播種量8~9kg,利用稻草粉碎、深埋、一犁一耕一平整的稻草處理技術,把秸稈還田影響降到最低,促進冬前壯苗,增加有效分蘗數,適時適量施用拔節孕穗肥,切實減少化肥用量,在拔節前結合紋枯病兼治白粉病、銹病,重視揚花期赤霉病防治,增產900kg/hm2以上,增產效益達1500元/hm2,節約農藥、化肥、種子等成本逾450元/hm2,增加一次農機投入750元/hm2,節本增效1200元/hm2以上。油菜大小行栽培技術提倡油菜適時育苗,在9月25—30日之間育苗,防止育苗過早出現冬前早花,大小行增密移栽,大行距80cm,小行距60cm,株距不大于17cm,密度不小于5600株,以密度減少化肥投入;大小行栽培可以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減少病蟲害發生,利用大行距在開花時作為油菜菌核病防治的作業通道,克服了等行距油菜菌核病無法進田噴藥的弊端,控制菌核病發生,顯著增加油菜千粒重,達到高產增效目的。油菜籽增產效益達600元/hm2以上,減少化肥用量300元/hm2以上,增加菌核病防治成本150元/hm2,節本增效750元/hm2以上。1.2.2園藝蔬菜新技術。主要有集約化育苗、無土栽培、農機農藝融合、長季栽培、立體栽培、山藥定向槽栽培、脫毒草莓避雨繁苗、全生物降解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化肥減量使用、果園地布覆蓋、修枝留果等15項實用先進技術,不斷提升了園藝產業科技含量。其中:甜瓜吊蔓落蔓立體栽培提高了種植密度,吊蔓栽培2.7萬株/hm2,是地爬栽培的3倍,增產48.6%。該項技術示范帶動全區213.3hm2厚皮甜瓜生產。水肥一體化技術中微噴滴管技術在全區應用面積達0.55萬hm2,較常規漫灌節水60%左右、節肥40%左右,同時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年節支3900元/hm2左右。1.2.3綠色防控技術。本地區農作物綠色防控平均覆蓋率達到了55.8%,集成的綠色防控技術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效達到85%,危害損失率在8%以下。近3年,對全區4萬多農戶進行了綠色防控技術培訓,農戶接受綠色防控技術培訓的比例達到了35.73%。10個蔬菜品種通過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已發展地理標志產品6個;培育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7個,區域公用品牌2個;打造“淘米記”大米區域公用品牌,“淘米記”大米先后榮獲江蘇省粳米類特等獎、南通市好大米金獎等榮譽,帶動農產品品牌發展15個。

2科技創新模式應用,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查看全文

科技幫扶中農業技術視頻片拍攝技巧

[摘要]本文首先簡要分析科技幫扶視頻片的拍攝意義,然后介紹天津市科技幫扶工作中農業技術視頻片的拍攝技巧與要求,對科技幫扶團隊進行視頻拍攝與制作給出具體的指導意見,為普及技術知識提供支撐。

[關鍵詞]科技幫扶;技術視頻;拍攝畫面;聲音采集

1科技幫扶視頻片的拍攝意義

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以及天津市委、市政府結對幫扶困難村的總體部署,自2014年10月起,天津市科委充分利用農業科技特派員體系長期服務農村的經驗,開展了以科技特派員為載體,以科技創新示范基地為依托,科技幫扶困難村的專項工作,目的是使科技在困難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推動困難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專項工作實施3年來,市科委共認定設施蔬菜、生豬、家禽、奶牛、果樹、水產、食用菌和觀賞魚等10個產業的首席科技特派員和61名骨干特派員,組織了由833名農業科技特派員組成的61支科技幫扶團隊,面向困難村開展了網格化的包村入戶指導、技術觀摩與培訓、技術對接與服務等幫扶工作。截至2017年底,科技幫扶團隊累計幫扶村莊2324個,幫扶農戶29947戶,解決技術問題17808個,示范新品種362項,新技術304項。在幫扶過程中,各產業技術團隊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多次組織農戶觀看技術講座、發放技術專題片,利用音視頻手段面向農戶開展技術普及與培訓。由于視頻片通俗易懂、形象直觀,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向困難村農戶普及技術知識,成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推手;另一方面也能系統全面地梳理天津市農業產業的先進適用技術,拍攝形成視頻合集,使之成為科技幫扶工作乃至都市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成果。

2科技幫扶視頻片分類

2.1技術講座片

查看全文

現代農業經濟中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

摘要: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有效動力。而農業技術推廣是促進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保障,是提高農業效率,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的可靠手段。基于此,結合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概念,探究現代農業經濟中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現代農業經濟;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科技成果

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是影響國民經濟的重要因素。近幾年,農業技術推廣得到專家與學者的關注與重視,充分顯示其在現代農業經濟中的作用,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1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概念

一般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概念包括3個層面,即狹義的農業技術推廣、廣義的農業技術推廣及現代農業技術推廣。

1.1狹義的農業技術推廣

查看全文

農業技術檔案效能研究

摘要:農業技術檔案是構建科技檔案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在開展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活動中形成的技術經驗總結,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可靠依據和資源。農業技術檔案來源于農業實踐生產活動,反映各個時期農業科技動態及發展規律,是一種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本文從農業技術檔案的特征與重要性入手,簡要闡述了農業技術檔案的管理現狀、存在的問題,分析了農業技術檔案效能創新體系構建的思路和措施。

關鍵詞:農業技術檔案;創新機制;開發;推廣;應用發展

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農業技術檔案效能的新使命,樹立創新精神[1],不斷完善、加強與提升對是農業技術檔案的管理和利用,構建農業技術檔案效能創新體系,不斷提升農業技術檔案信息資源成果轉化能力,發揮在豐產增收、集約高效、防害減災、改良土壤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為我國強化農業現代化和科學、可持續性發展服務[2]。

1農業技術檔案綜述

1.1農業技術檔案特征。農業技術檔案,是在農業科學研究、生產技術、農林水利基本建設等項目活動中形成的具有指導性、前瞻性和具有保存利用價值的科學技術資源,是進行農業科研、生產基建等產生活動的重要依據[3]。1.2農業技術檔案的作用。農業技術檔案是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重要載體之一,是在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中總結和研發出的具有經濟價值和技術價值的成果。通過對農業技術檔案的應用,探索農作物生長和水產養殖規律,改良農作物栽培技術、改善養殖產業結構,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運用農業技術檔案資源,為正確決策提供具有科學依據的檔案數據,引導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更趨合理化。同時,農業技術檔案也是農業科研項目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是農業技術和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重要依據,具有重要的指導、參考和借鑒作用,可以幫助農業科技人員少走彎路,提高工作效率[2]。1.3農業技術檔案的重要性。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科學、可持續健康發展,正確引導和啟發農業技術人員的工作思路,激發靈感,少走彎路[2];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由于科研成果推廣的滯后性,利用檔案資料可達到以迅速推廣的目的;有利于農業管理人員進行科學決策;有利于科研成果定性和鑒定,通過最新農業技術檔案信息的研發,可以改進和優化科研成果達到最佳效果,還可以利用農業技術檔案對科研成果開展追蹤、鑒定工作,確保科研成果的創新性和質量。

2農業技術檔案管理現狀和當前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市農業局技術推廣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加速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在農業上的推廣應用,保障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以下簡稱《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業技術推廣,是指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應用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過程中的活動。

第三條農業技術推廣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有利于農業的發展;

(二)尊重農業勞動者的意愿;

查看全文

農業技術推廣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加速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在農業上的推廣應用,保障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以下簡稱《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業技術推廣,是指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應用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過程中的活動。

第三條農業技術推廣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有利于農業的發展;

(二)尊重農業勞動者的意愿;

查看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論文

農業技術推廣

(1993年7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促使農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盡快應用于農業生產,保障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制定本法。第二條本法所稱農業技術,是指應用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包括良種繁育、施用肥料、病蟲害防治、栽培和養殖技術,農副產品加工、保鮮、貯運技術,農業機械技術和農用航空技術,農田水利、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技術,農村供水、農村能源利用和農業環境保護技術,農業氣象技術以及農業經營管理技術等。本法所稱農業技術推廣,是指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活動。第三條國家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發展教育,振興農村經濟,加快農業技術的普及應用,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益的農業。第四條農業技術推廣應當遵循下列原則:(一)有利于農業的發展;(二)尊重農業勞動者的意愿;(三)因地制宜,經過試驗、示范;(四)國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扶持;(五)實行科研單位、有關學校、推廣機構與群眾性科技組織、科技人員、農業勞動者相結合;(六)講求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第五條國家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開發、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鼓勵和支持農業勞動者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第六條國家鼓勵和支持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促進農業技術推廣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采取措施,促進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的發展。第八條對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第九條國務院農業、林業、畜牧、漁業、水利等行政部門(以下統稱農業技術推廣行政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全國范圍內有關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農業技術推廣行政部門在同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有關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同級人民政府科學技術行政部門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進行指導。第二章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第十條農業技術推廣,實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農業科研單位、有關學校以及群眾性科技組織、農民技術人員相結合的推廣體系。國家鼓勵和支持供銷合作社、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社會各界的科技人員,到農村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活動。第十一條鄉、民族鄉、鎮以上各級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職責是:(一)參與制訂農業技術推廣計劃并組織實施;(二)組織農業技術的專業培訓;(三)提供農業技術、信息服務;(四)對確定推廣的農業技術進行試驗、示范;(五)指導下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群眾性科技組織和農民技術人員的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第十二條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專業科技人員,應當具有中等以上有關專業學歷,或者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主持的專業考核培訓,達到相應的專業技術水平。第十三條村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組織和農民技術人員,在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指導下,宣傳農業技術知識,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措施,為農業勞動者提供技術服務。推廣農業技術應當選擇有條件的農戶,進行應用示范。國家采取措施,培訓農民技術人員。農民技術人員經考核符合條件的,可以按照有關規定授予相應的技術職稱,并發給證書。村民委員會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推動、幫助村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組織和農民技術人員開展工作。第十四條農場、林場、牧場、漁場除做好本場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外,應當向社會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活動。第十五條農業科研單位和有關學校應當適應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開展農業技術開發和推廣工作,加快先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普及應用。教育部門應當在農村開展有關農業技術推廣的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和農業勞動者的技術素質。國家鼓勵農業集體經濟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力量在農村開展農業技術教育。農業科研單位和有關學校的科技人員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在評定職稱時,應當將他們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實績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第十六條國家鼓勵和支持發展農村中的群眾性科技組織,發揮它們在推廣農業技術中的作用。第三章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第十七條推廣農業技術應當制定農業技術推廣項目。重點農業技術推廣項目應當列入國家和地方有關科技發展的計劃,由農業技術推廣行政部門和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相互配合,組織實施。第十八條農業科研單位和有關學校應當把農業生產中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列為研究課題,其科研成果可以通過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推廣,也可以由該農業科研單位、該學校直接向農業勞動者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推廣。第十九

條向農業勞動者推廣的農業技術,必須在推廣地區經過試驗證明具有先進性和適用性。向農業勞動者推廣未在推廣地區經過試驗證明具有先進性和適用性的農業技術,給農業勞動者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第二十條農業勞動者根據自愿的原則應用農業技術。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制農業勞動者應用農業技術。強制農業勞動者應用農業技術,給農業勞動者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第二十一條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當組織農業勞動者學習農業科學技術知識,提高他們應用農業技術的能力。農業勞動者在生產中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在技術培訓、資金、物資和銷售等方面給予扶持。國家鼓勵和支持農業勞動者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第二十二條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向農業勞動者推廣農業技術,除本條第二款另有規定外,實行無償服務。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科研單位、有關學校以及科技人員,以技術轉讓、技術服務和技術承包等形式提供農業技術的,可以實行有償服務,其合法收入受法律保護。進行農業技術轉讓、技術服務和技術承包,當事人各方應當訂立合同,約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推廣農業技術所需的經費,由政府財政撥給。第四章農業技術推廣的保障措施第二十三條國家逐步提高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內應當保障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并應當使該資金逐年增長。各級人民政府通過財政撥款以及從農業發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的渠道,籌集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用于實施農業技術推廣項目。任何機關或者單位不得截留或者挪用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第二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專業科技人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改善他們的待遇,依照國家規定給予補貼,保持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專業科技人員的穩定。對于鄉、村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專業科技人員的職稱評定應當以考核其推廣工作的業務技術水平和實績為主。第二十五條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從其舉辦的企業的以工補農、建農的資金中提取一定數額,用于本鄉、本村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第二十六條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科研單位和有關學校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可以開展技術指導與物資供應相結合等多種形式的經營服務。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科研單位和有關學校舉辦的為農業服務的企業,國家在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第二十七條農業技術推廣行政部門和縣以上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當有計劃地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組織專業進修,使其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第二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獲得必需的試驗基地和生產資料,進行農業技術的試驗、示范。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有開展農業推廣工作的必要的條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試驗基地、生產資料和其他財產不受侵占。第五章附則第二十九條國務院根據本法制定實施條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法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辦法。第三十條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查看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

農業技術推廣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促使農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盡快應用于農業生產,保障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農業技術,是指應用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包括良種繁育、施用肥料、病蟲害防治、栽培和養殖技術,農副產品加工、保鮮、貯運技術,農業機械技術和農用航空技術,農田水利、土壤改良與水土保持技術,農村供水、農村能源利用和農業環境保護技術,農業氣象技術以及農業經營管理技術等。

本法所稱農業技術推廣,是指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

等,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部過程的活動。

查看全文

縣完善村屯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實施方案

農業技術推廣

縣完善村屯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加強全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深入村屯,貼近群眾,真正發揮出在科技興農中的作用,依據《××縣加強和改進全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實施意見》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村有骨干、屯有明白人為重點,全面加強村屯兩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建立縱向到底、覆蓋全縣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切實提高科技興農水平,不斷增加農村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

二、主要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