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管理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12:40: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林業管理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林業造林現狀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林業
論文摘要:我國林業產業不斷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林業產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已經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去年,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5860億元;松香年產44萬噸,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出口家具13億件,出口數量居世界首位。經濟林產品年產量也已達7000多萬噸。林業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據統計,中國目前林業產業的發展每年可解決4500多萬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大約占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37.5%。在南方集體林區158個林業重點縣,農民收入的40%以上來自于林業產業。但是和國外林業相比,我國林業既有一定的優勢,也有多方面的劣勢,優勢與劣勢并存。所以我們還要重視營林建設,本文同時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的方法,把我國林業溶入了國際林業體系中,與世界各國聯系更加緊密,合作更加廣泛。因此,我們要提高認識,學會運用整地、造林的方法,盡快使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
1我國林業資源發展的現狀
1.1森林資源發展空間大
我國森林資源總的變化趨勢是:森林面積逐年增加,每年以200萬hm2速度遞增,林木生長量開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資源的發展在數量上開始走出“低谷”,扭轉了長期以來森林資源下降的局面,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的“雙增長”。森林資源是決定林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加WTO后沖擊的重點雖然是林產工業,但競爭的焦點卻在于林業產品,而林產品的關鍵原料在于森林資源。
1.2竹資源豐富我國是世界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竹類栽培和加工利用最為悠久的國家。其竹林面積達700萬hm2,約占世界竹林面積的1/3、用材竹林總蓄積量約9700萬t。竹材和竹制品,無論在品種還是在產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國均為首位。竹林中的竹筍和竹蓀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創匯的重要資源。
林業工程造林管理論文
【摘要】林業是我國國民工程的基礎產業之一,我國的林業資源非常豐富、地大物博,林業資源不僅能夠為我們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還能夠推進經濟增長,在國家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關系到環境、資源、經濟乃至社會的發展。隨著國家對林業工程的投入逐年增加,對林業工程造林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障國家資金和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證造林工作的健康發展,本文針對林業工程造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林業工程;造林管理;問題;對策
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全球環境問題日漸嚴峻。作為一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資源豐富的國家,我國也早已將環境治理和改善作為可持續性發展的至關重要的一環。黨和國家不斷出臺新的政策,環境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其中林業工程也是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項目。我們要在造林工程的推進中不斷解決問題,探索新模式、新對策,推動地方環境改善,穩定地方經濟發展,為林業工程造林管理尋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1林業工程造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林業工程造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1.1缺乏合理規劃盲目種植。林業工程必須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工程計劃,避免盲目種植的情況發生,在規劃制定期間,有關部門必須摸清需求,充分考察土地、氣候、水文以及苗木資源的現狀,根據種植內容和林木的不同特點優化結構層次,才能做出合理的工程計劃,避免資源浪費造成經濟損失。林業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政績,要以可持續性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對于苗木的大面積種植,前期的環境調研、后續的長期管理必須跟上,如果規劃不到位,就會造成樹木大面積枯死,或者生長情況不良,不僅無法改善環境,還可能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1]。1.2人員技術落后專業技術缺乏。造林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也會涉及到很多專業性強的工作。目前林業從業人員有很大一部分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專業技能欠缺,缺乏管理經驗,無法滿足現階段造林管理的發展需求,林業工程的執行及后續管理中,需要大量具有農林、環境、蟲害的專業技術人員,從樹苗的培育、栽培到灌溉、施肥,再到防治病蟲害,監控土壤變化等層面多方位的保證林木資源的健康發展。1.3資金管理監管力度不夠。在資金管理方面,林業工程的資金管理必須采用先進的財務管理辦法,國家在林業發展方面投入的資金逐年加大,有效的引領了生態建設的發展步伐,但是在地方由于監管力度薄弱,資金管理和會計核算工作水平不高,造成資金浪費、權責不明,甚至私自設立“小金庫”,賬目混亂,出現貪污腐敗的現象,嚴重阻礙了造林工作的迅速發展,為國民經濟帶來了直接損失。
2林業工程造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的對策
林業興林富民管理論文
林業站,在林業系統是一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然而,正是這個普通的名字,擔負起了興林富民的重任,為林業生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中國興林富民的堅強基石。
20年,在歷史長河只是短暫一瞬。然而,國家林業局林業工作站管理總站卻用20年時間,高擎興林富民的大旗,奏響林業生態建設強音,把綠色文明播撒在華夏大地上。
沐雨露春風,走出不斷發展壯大之路
20年沐雨櫛風,20年開拓奮進。我國林業站扛起了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重擔,走出了一條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之路。截至2007年底,全國建立了236個地(市)級和1891個縣級林業工作站管理站,建立鄉鎮林業工作站27028個,在崗干部職工143430人,全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林業工作站管理體系和網絡。
1989年,對于林業站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原林業部提出林業站建設剛性指標,要求5年規劃3年完成,到1990年底全面完成第一期規劃建站任務,并于當年成立了林業工作站管理總站,專門從事全國基層林業站的建設與管理工作;12月16日,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作出關于加強農村基層林業站建設的決定,把林業站建設推向新階段。
林業產業發展管理論文
近些年來,我國林業產業一直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11701億元,同比增長9.85%。與此同時,林業產業發展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木材、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和經濟林等主要林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2007年全國木材產量達到6974萬立方米,人造板產量達到7365萬立方米,各類經濟林產量突破1億噸。二是林業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林業二三產業比重逐年提高,由2006年的44.2:48.8:7.0調整為43.1:48.2:8.7,林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合理。三是傳統產業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新興產業增長強勁。森林食品、花卉竹藤、森林旅游、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等產業快速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生物制藥等蓬勃興起。以森林旅游為代表的林業第三產業產值達到1018.6億元,森林公園發展到2151處。四是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全國規模以上林業工業企業超過1.5萬家,產值占到全國的70%以上,廣東、福建、浙江、山東、江蘇等五省林業產業總產值占到全國的一半左右,龍頭企業培育初見成效,依托自然資源和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已逐步形成。五是林產品貿易快速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570億美元,同比增長21.1%,林業企業對外交流與合作空前活躍,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日漸增強。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的一個林業產業大國。
林業產業大國并不是林業產業強國。我國的林業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的制約因素。一是森林資源短缺成為制約產業良好快速發展的最大瓶頸,木材對外依存度已達到40%以上。二是國家生態建設任務艱巨,產業發展與生態改善的矛盾將長期存在。三是產業素質較低和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大多數林業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仍然處于劣勢地位。四是產業發展缺乏宏觀調控,機構缺位,手段缺乏。沒有有效的政策扶持難以將產業做大做強,市場監管缺位導致惡性競爭和無序發展。
針對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做大做強我國林業產業,國家林業局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超前戰略研究。組織研究和編寫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現代林業產業發展戰略》以及《循環型森林工業:模式分析與對策研究》。針對木材資源短缺問題,組織編寫和實施了《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規劃》,并著手組織研究《木材安全保障戰略》。
二是推進對林業產業的政策扶持。出臺和下發了《林業產業政策要點》。起草了《關于扶持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的意見》和《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和運行監測管理辦法》,省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扶持工作已經在部分地區開展,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扶持工作將在今年著手組織開展,相關扶持政策有待進一步協調和落實。
三是引導產業集群發展。起草了《國家林業局關于建立國家級木材貿易加工示范區的意見》,并對福建莆田木材貿易加工示范區進行了命名。
林業思想初探管理論文
摘要:清代前期,中國林業處于古代傳統林業階段。在林業思想上,表現為受農本思想和風水思想的深刻影響。對林業的認識基本上局限于農業的水平,主要是追求森林的經濟效益,強調發展經濟林。在民間乃至上層統治者,林業思想中包含著相當程度的迷信成分,風水說相當盛行。同時,少數先進人物已能較深刻地認識到森林的生態作用,提出了森林防災和多效益的思想,盡管其內容還不完善,還主要是為了保護農田、為農服務,但森林生態思想畢竟已經初步形成。
關鍵詞林業思想農本思想風水清代前期
思想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認識。這種認識既是從實踐中產生,反過來又指導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林業思想是制定并實行林業政策的理論基礎,同時又反映這一時代的科技發展水平、林業生產狀況,以及人們對森林作用認識的程度。清前期的林業思想既包含了前代人的成果,又有所突破和發展。清代,作為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前期社會尚未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同時該時期人口增長迅猛,從數千萬增長到4億;棚民大量涌現,毀林開荒問題突出;水土流失、水災、旱災等生態災難頻繁發生。在這種形勢下,林業思想作為現實的反映和林政的靈魂,從形式到內容都表現出一些與明代以前及鴉片戰爭以后不同的特點,反映出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過渡性和獨創性。研究這一時期的林業思想及其特點,不僅有助于我們認識和弘揚傳統思想,而且對于今天的林業和生態建設不無借鑒意義。
1農本思想中的林業思想
我國自古以來,就主張農為邦本。農本思想對林業發展影響很大,清代當然也不例外。一方面,發展農業要占用耕地,在人口增長的情況下,毀林開墾就成為天經地義之事。另一方面,林業當中含有類農的成分,如桑、果、茶、柴、材等經濟林就是屬農的部分。所謂發展農業,就理應包含這種林業。故自古就是“農桑”并稱、“種樹”齊舉。康熙帝曾專門為“耕織圖”制詩,寫序。序言中曰:“朕早夜勤毖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為天。……欲令環宇之內皆敦崇本業,勤以謀之,儉以積之,衣食豐饒以共躋于安和富壽之域。”[1]可見康熙帝對農本的認識。
關于林業的地位和作用價值,清前期諸位皇帝多有論述和詔令。順治“十二年(1655)覆準,民間樹植以補耕獲,地方官加意勸課,如私伐他人樹株者,按律治罪。十五年(1658)覆準,桑柘榆柳,令民隨地種植,以資財用。”[2]康熙十年(1671)覆準,“民間農桑令督撫嚴飭有司加意督課,毋誤農時,毋廢桑麻。”雍正二年(1724),清世宗諭令:“舍旁田畔,以及荒山曠野,量度土宜,種植樹木。桑柘可以飼蠶,棗栗可以佐食,桕桐可以資用,即榛楛雜木,亦可以供炊爨,其令有司督率指畫,課令種植。仍嚴禁非時之斧斤,牛羊之踐踏,奸徒之盜竊,亦為民利不小。”還告誡地方官員要“各體朕拳拳愛民之意,實心奉行。”[3]五年(1727)議準,“直隸州縣閑曠之地,令相其土宜,各種薪果,如各處河堤栽種柳樹……其地宜桑麻者,尤當勤于栽種,令地方官察其勤惰,分別獎懲。”同年諭令:“修舉水利種植樹木等事,原為利濟民生,必須詳諭勸導,令其鼓舞從事,不得繩之以法。”[2]
綠色長城林業管理論文
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30周年。30個春秋就是樹木的30個年輪。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歷程,是與改革開放相生相伴的。被譽為“綠色長城”的三北工程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生態建設的典范。
一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起步。30年前,改革開放伊始的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黨中央、國務院從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生存與發展的戰略考慮,果斷作出在我國風沙和水土流失危害十分嚴重的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的重大決策,并專門成立了國務院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工程題詞——“綠色長城”。這是另一種意義的長城,即以樹木和灌草營造的立體縱深防護林體系。它東起黑龍江賓縣,西至新疆烏孜別里山口,北沿北疆邊陲,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爾汗布達山、喀喇昆侖山,全長8000公里,寬400—700公里,橫穿13個省、區、市,包括京、津兩個直轄市,共551個縣,占國土總面積的42﹒4%,幾乎相當于中國的半壁江山。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傾注了幾代中央領導人的心血。最早提出建設三北防護林設想的是我們敬愛的總理。為了改變西北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和沙塵暴頻繁發生的狀況,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提出“要在我國北方地區多植些樹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可惜的是,的設想未及實施,就發生了。直到1978年,鄧小平、李先念、陳云等中央領導同志在《關于在我國北方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帶的建議》上作出重要批示,一個重整河山、規模空前的偉大工程由此拉開序幕。1991、1993年,、李鵬同志兩次聯名致信三北工程暨防沙治沙大會,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把三北防護林及防沙治沙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經常加以研究,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廣大群眾、科技人員和其他方面力量,真抓實干”。2006年以來,總書記多次到三北地區考察,充分肯定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所取得的成果。2005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總理強調,要“推進以三北防護林為重點的防護林體系建設,提高森林覆蓋率。”在幾代中央領導人的關懷和推動下,綠色的面積在三北大地上一寸一寸頑強地擴展著。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主體始終是人民。建設之初,挖坑種樹,一天的補助僅是兩個窩窩頭。幾代“三北人”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歌,塑造了“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鍥而不舍,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以人為本、造福人類”的“三北精神”。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國家有關部門通力協作,三北地區各級黨委、政府精心組織,林業部門科學管理,全社會積極參與,共同鑄就了三北工程的輝煌。
二
林業生產管理論文
1種子的采收
采集的種子進行脫粒、凈化、精選后儲藏,購買的種子可以直接進行儲藏。
2播種
在播種前,要先做好苗床。種子經消毒、催芽后,播入苗床,要覆蓋1層草。
3苗期管理
(1)種子播下后,要經常觀察種子的發芽率。當種子的發芽率達70%時就逐漸將苗床覆蓋的草慢慢揭去,直至發芽結束,將草全部揭除。
林業財務管理論文
一、我國林業財管理的組織結構和職能
預算管理部門。林業財務管理中預算部門的建立,是為了服務于各種項目活動開展時所需要涉及的資金問題進行提前的計劃,以保證活動的順利完成。它對各個部門的財務工作項目進行事前的預算,并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發揮監督、控制的作用。由于林業財務管理部門是一個統一管理的部門,因此預算管理部門可以很好的對各部門的經濟活動開展前,進行總體的評估,以確保林業工程建設資金可以有效的支持各部門的項目工作。第、經營核算部門。林業工程建設的最大的資金流動就是樹苗的采購、運輸、種植和養護,經營核算部門的建立就是為了對各個重要環節進行有效的檢測、管理和監督,以保證樹苗種植正常進行。經營核算部門對各種發票進行有效管理,可以直接反映出各部門預算的各個具體項目,從而保證資金的有效分配。第、資金結算部門。在實踐過程中,資金的流動、運作和林業工程建設的正常進行有著最直接的關系,財務管理部門的資金結算部門就是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和維持整個資金使用情況。由于各部門要開展活動會引起資金的流動,所以,資金結算部門在這個時候可以起到很好的調度作用,及時進行資金結算幫助各部門順利開展活動,從而促進林業不斷向前發展。第、綜合事務部門。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形勢下,林業財務管理中工作內容最多、業務最繁忙的部門就是綜合事務部門。它管理著樹苗采購、種植登記等工作,對樹苗的種類進行分類整理,各種財務檔案的保管,以及各種報表的申請和維護等。第、財務稽查部門。財務管理中的稽查部門是對樹苗種植、養護等過程實行的合法性進行審核和監督,對各個部門的財務類的資料進行核查,從而為林業工程建設有效進行提供可靠保障。
二、林業財務管理需要注意的內容
第、外部方面。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企業面臨著巨大經營風險,給企業財務管理帶來極大影響。在實踐過程中,企業長遠發展主要受現金流入量和金融市場的影響,使林業財務管理出現各種危機。第、自身方面。在林業工程建設過程中,企業自身生產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財務管理的有效性,如果林業財務管理相關制度得不到落實,各部門不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行使職責,有可能使林業財務管理出現很大管理危機。
三、加強林業財務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認識,完善財務管理機制,落實考核制度
古代林業生態管理論文
《老子》一書中提出的“道生萬物”、“道法自然”,“自然無為”等思想,強調以主客交融和人性的方式來認識和對待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智慧。
“道”是《老子》哲學體系的起點、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是生態法則和自然規律,是其生態智慧的根本。《老子》一個最基本的理念是強調自然、天地萬物(包括人類)作為統一整體的自然存在性,其生態智慧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整體境界。“道”作為萬物的本原和基礎,內在于天地萬物之中,成為制約萬物盛衰消長的規律。它作為不可言說的世界本體、宇宙演化的動力和法則、自然無為的天然狀態的客觀實存特性,時刻昭示人們應循“道”而為,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按天地本來的狀態生存,從而經由對自身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把握達致生命的最高境界。顯然,老子從“道”體的狀態中,看到了“道”的內涵,發現了“道”的特點,并進而強調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順應自然。因此,“道”也成為老子生態智慧的基礎。
“道生萬物”是《老子》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其中所表達的宇宙生命統一論,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在這里,老子以萬物相互聯系的宇宙觀來審視自然生態。他并不將人的行為獨立于自然之外,而是把人與萬物同視,認為自然只是一張有秩序的網,人類是這張秩序之網中的一環。
當然,這并不是要把人降低到生物學意義上的動物。《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道生萬物”表明,老子反對把貴賤觀念應用于自然界,反對人類妄自尊大、以自己為中心、把大自然當成自己的征服對象的態度,反對人類僅為自己需要而掠奪自然的做法。而是主張以道觀物,以達到天人和諧。
通過歷史反思,面向21世紀的人類已認識到了這種激進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性。而老子哲學中所表達的宇宙生命統一論,顯然是對這種激進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是對人高于萬物、優越于萬物價值范式的顛覆,對于消解生態危機具有重要的意義。
“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態觀的核心思想與根本規律。宇宙萬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宇宙萬物的演化動力來源于自然,宇宙萬物相互關聯統一于自然,人類社會始終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老子》關于“道法自然”的自然本體意識的基本內容。
林業政策思考管理論文
當今的林業政策在保護生態資源、維護社會和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法規的不斷完善以及依法治國大業的不斷推進,當前林業政策在日常工作中體現出來的一些盲點、熱點問題也逐漸暴露了出來,對林業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一、木材運輸管理政策思考及建議
木材出口運輸證管理上的問題當前的出口運輸證原則上是要到省一級林業主管部門辦理的,后來通過爭取,到市一級林業部門也可以辦理。但是對于木材經營者來說,這仍然是件費時又費錢的事情,往往一份出口手續辦下來至少需要三天以上。這與高效、簡潔的時代要求和便民服務的宗旨有所沖突,也增加了木材經營者不必要的開支,影響了發展。因此建議,將木材出口手續辦理權限下放到縣一級,以提高辦事效率、降低辦事成本,同時也是政府務實的一種體現。
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政策思考及建議
(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上的問題按當前的政策,對野生動物馴養的管理主體和管理幅度等方面都是模棱兩可、不夠明確的,以至于當前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十分有限。自從2003年“非典”發生以來,各級林業部門基本上停止了對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的審批工作。從現實來看,野生動物的成功馴養是對野生動物間接卻又十分有效的保。因此建議適當放寬對野生動物馴養的政策,明確審批主體和權限,加大支持力度,間接保護野生動物。
(二)天然林保護管理上的問題當前國家實施了生態公益林補償政策,卻沒有實施天然林補償政策。但實際上天然林與公益林一樣,都是嚴禁采伐的。只不過現存的天然林往往地處高、遠、偏、險,而未被劃為生態公益林罷了。但林農們為增加收入、擴大造林,就必需要開辟新的土地進行造林,而國家對天然林的保護政策又不容質疑地擺在那里,因此十分矛盾。這實際也說明了當前天然林的保護政策是在犧牲林農利益的基礎上保護公眾利益的,理應進行補償。因此,建議國家對已經明令禁止、界線已經明確、生長保護良好的天然林參照生態公益林標準進行補償;而對立地條件良好、土質肥沃但只有一些殘次林的天然林放寬政策,允許進行開發造林,以求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