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09:37: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留學生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赴俄留學生畢業實習論文
一、中國赴俄留學生畢業實習面臨的主要問題
根據中國學生在俄羅斯畢業實習的實際情況和我們的調查,俄羅斯高校俄羅斯語言教育本科專業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實習普遍面臨以下問題:
1.實習場所開發利用率低。
近年來隨著“俄語熱”的興起,應用復合型俄語人才受到國內社會的廣泛青睞,很多高校紛紛與俄羅斯高校進行教育合作,如黑龍江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工業學院等高校。中俄高校共同培養的中國學生數量已經形成一定規模,但安排的實習單位數量較少,基本不能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而且實習場所利用率也較低。如:境外的市場、商店、農場和國內邊境城市的一些貿易公司等,這些實習單位大多規模不大,規則制定不健全,沒有完善的管理模式。學生在這些實習地點得不到成體系的鍛煉,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將來的就業能力。
2.缺少合適的指導教師。
可以說指導教師缺乏的問題在中俄雙方高校都存在。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對一些高校來說,教師資源緊張,有資質的優秀指導教師數量有限,而兼職教師良莠不齊,水平不一,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保證實踐指導的質量;二是由于教學、科研等多種原因,讓很多專業教師年年承擔學生的畢業實習指導有實際困難。由于缺少專業實習需要的指導教師,專業實習的質量也就無法保證。
歐美中留學生研究論文
[摘要]清末新政十年間,留學歐美逐漸興起,究其原因:一是清末新政政策的推動;二是留學救國意識的內在驅動;三是歐芙各國對留學生的吸引;四是清政府政策導向的轉移。
[關鍵詞]清末新政;留學生;歐美
庚子國變,八國聯軍人京師;辛丑約簽,九億白銀賠列強。一時間,中華大地,仁人志士,熱血沸騰,激情滿腔,俱思報國。風雨飄搖中的清廷,罹此大禍,西出避難,飽嘗顛沛流離之苦。痛定之余,圖謀振作。從此籌劃新政,開張變法,意欲自強。
一、清末新政留學政策的推動
清政府最早派到歐美的留學生可追溯至19世紀70年代。1872年,在容閎的倡導下,曾國藩派出了第一批30名留學幼童。隨后每年派一批,到1875年共派出五批120名幼童留學美國。這些留美學生由于多種原因于1881年先后全部撤回國內。正式選派到歐洲留學的是1876年和1877年李鴻章、沈葆楨從福州船政學堂挑選的幾十名學生。他們在國外的優異表現給歐美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國后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大都有著出色的表現。這里就不一一詳述。
新政伊始,清政府“著軍機大臣、在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工臣、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各舉所知,各抒己見,通限兩個月,詳悉條議以聞”。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第一次會奏變法事宜,其中一條就是獎勵游學,隨后的第三次會奏變法事宜中有廣派游歷的條款。張之洞極力推薦日本,加上日俄戰爭中新興的日本打敗了傳統歐洲強國俄國,還有更早的中日甲午海戰中的北洋水師的慘敗,都刺激了大批人留學日本。這也就是留學日本人數居多的原因。
我國留學生服務貿易現狀論文
內容提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規模日益龐大。但從國際競爭力來看,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各項指標都比較低,與教育服務貿易發達國家相比具有較大差距。因此,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政府應該繼續培育我國優勢學科的發展,并大力拓展學科的多元化;加大在國際上的宣傳力度,積極開展海外辦學項目;改變教育理念,進行適度的教育改革;擴大我國教育服務業對外開放的力度,建立完整的教育服務業開放體系。
關鍵詞中國留學生教育服務貿易競爭力
近年來,教育服務貿易已成為各個國家不可或缺的經濟增長內容,成為現代經濟的重要投資和消費內容。不僅如此,教育還關系著一個國家的長足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對于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和經濟全球化時代,高端人才的欠缺和國際教育規模的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我國國際教育水平、發展我國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是一個亟需研究的重大問題。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簡稱GATS)的界定,服務包括“任何部門的任何服務,但在行使政府職權時提供的服務除外”;規定行使政府職權時提供的服務指“既不依據商業基礎提供,也不與一個或多個服務提供者競爭的任何服務”。延伸到教育領域,可以理解為,除了由各國政府徹底資助的教學活動之外,凡收取學費、帶有商業性質的教學活動均屬于教育服務貿易范疇。GATS規定,服務貿易有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四種提供方式,適用于所有的國際服務貿易。從目前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境外消費方式是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主要方式,而以留學生為載體的國際教育服務又是境外消費方式的主要形式。可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是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主要內容。
目前已有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服務貿易整體的現狀分析和競爭力分析,且數據較為陳舊,很少有針對留學服務貿易甚至境外消費教育服務貿易的專門研究,即使有這方面的研究,也多是從理論論證或問題描述的角度出發,缺乏系統的近期數據支持基礎上的競爭力分析。基于此,本文利用最新的統計數據分析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現狀,運用定量指標對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的競爭力進行分析,并與教育服務貿易發達國家進行比較,從而提出提升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一、我國留學教育服務貿易發展歷程與現狀分析
留學生教學實踐生物化學論文
1提高英語表達能力
1.1克服交流障礙
留學生上課積極性高,只要是不明白的問題他們都會提出,這就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好的英語聽說能力。而目前我們國家培養出的人才大多會遇到這樣的尷尬局面,他們會進行流暢的閱讀,卻在“聽、說”這兩個環節能力較差,更具有挑戰性的是巴基斯坦和印度學生具有濃重的口音,而且語速較快。面對這樣艱難的狀況,我們教師除了提高自身專業英語的修養外,還利用假期參加本校英語培訓班;這樣就有機會與外教交談,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同時,筆者認為可以添加留學生的微信或QQ,經常與他們語音聊天,這樣既可以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文化,而且溝通逐漸順暢。有了溝通能力上的提高,則足以勝任留學生生物化學實驗課程全英語教學的工作。
1.2扎實備課
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由于生物化學實驗的實踐性特點,主要是通過加入幾種試劑來驗證蛋白質、糖或脂類的性質。因此實驗原理以及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現象等解釋工作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認真準備,掌握專業的英文詞匯,能夠準確發音,還應該具備規范的解釋能力。畢竟解答疑問不是機械地背誦課本,而是要根據具體內容用適當的語言講解表述,授課教師應在備課時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詞匯量,準備用一種以上的方式講解所授內容。有資料顯示,中文教學的備課與授課時間比例是5∶1,而英文教學的備課與授課時間比是20∶1[4]。備課質量的好壞決定著實驗教學的成敗,為了保障英語授課的流暢進行,教師必須對所授內容爛熟于心,除了明確授課的重點難點,做到講課內容層次分明外,還可以嘗試書寫英文講稿理清講課思路,通過反復練習,達到脫稿講課的程度[5]。
2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
留學生教學管理論文
1教學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缺乏符合留學生特點的教學管理模式
目前,我校的留學生管理模式主要以參照中國學生來進行。中國學生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習慣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模式,教學管理運行起來就比較順利。但是大部分留學生都是第一次出國學習,新的國家的文化往往會產生一些影響,如果學生的適應力較差的話,就無法很好的配合在教學運行過程中的監控工作,而且很多聘請的外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也會產生很多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
1.2教學管理隊伍不穩定
留學生教育管理作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具有管理工作的共性,即工作量大、短暫、多樣、零碎、要求即時應對等,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及管理對象都呈現出多樣化特征〔3〕。留學生進入專業以后,就要由各個學院對其進行教學管理,部分學院還存在教學辦沒有專職的留學生管理人員的情況。對于留學生的教學管理就很難做到專人專管,管理人員盡管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收效甚微。
1.3外聘教師流動性大
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論文
一、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概述
湖南師范大學創建于1938年,位于歷史文化名城長沙,是中國政府重點建設的百所“211工程”學校之一。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是湖南師范大學負責面向海外留學生進行漢語言和中國文化教育的機構,設有漢語言專業,來華留學生多在此學習中國語言與中國文化。隨著我國留學生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近幾年,來學院學習中文的留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按學歷劃分,有短期語言培訓生與四年制學歷生;按國別劃分,有亞洲、北美、非洲等國家的留學生;按來源劃分,有自費生、交換生以及各類獎學金生。在同等性質學院中,國際漢語文化學院的留學生人數處于湖南省各大院校的領先地位。
二、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的運行模式
彭慶紅與李慧琳在《高校來華留學生事務現行管理模式分析與分層管理模式探索》一文中,通過實地考察、網絡查詢、電話詢問等方式,對大陸地區30所高校的留學生事務管理機構設置與運行模式進行查詢,綜合考察后,認為可將我國大陸地區的高校留學生事務管理模式分為兩類:一是綜合學院模式。即學校設立集招生、教學、管理、服務于一體的“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國際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對外文化交流學院),全面負責學校各類外國留學生教育的對外宣傳、咨詢、招生、錄取及留學生入學后的學籍管理、簽證管理、教學教務及日常生活管理。二是隸屬于或獨立于學校國際交流合作處的留學生管理辦公室與單獨的漢語文化學院并列的模式。湖南師范大學對留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所采取模式的優勢在于分工明確,職責的劃分更到位;不足之處在于各部門之間經常存在溝通不到位的情況,處理事務的效果不佳。
三、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
1.擁有一支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必須始終貫穿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各項工作之中。由此可見,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水平的教學質量是吸引留學生并推進留學生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特征。國際漢語文化學院現有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兼職教師30多人,均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學識淵博,熟諳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且大多數教師擁有赴國外學習與執教的經歷。課堂上,他們悉心指導,耐心講解,課下還會熱情地輔導水平較為薄弱的同學,正是他們的出色工作與無私的奉獻精神,使得學院深受留學生的一致好評,促使留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
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教師教學論文
一、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招生的特點
(一)留學生整體規模比較小
高等農業院校的傳統優勢專業主要圍繞農業學科設置,這些農學類專業作為學校的特色專業和品牌專業,擁有一流的師資力量、齊備的科學研究設施,這是高等農業院校傳統專業對留學生具有強大吸引力的主要原因。30多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向世人展示教育成果的同時,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也備受青睞。然而,當前對于外國留學生而言,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與中國傳統文化、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文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使得高等農業院校的留學生數量始終保持在比較小的發展規模上。
(二)來華留學生生源所在地以亞非為主
高等農業院校的留學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這種生源來源非常符合我國的國情。改革開放30多年來,盡管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類似的文化產業結構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更具親和力。另外,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學學科的國際學術地位比較高,農業科技發展水平毋庸置疑。多年來,我國針對亞非國家制定了合理的留學生招生政策,這些亞非國家愿意繼續向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派遣留學生。
(三)來華渠道以政府獎學金資助為主
出國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摘要】為了中國海外留學生的利益和形象不受損害,為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形象不受影響,只有我們每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相互配合,多種教育層次的相互作用,以及各個教育途徑的共同開展,才能對中國海外留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以求保證海外留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出國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DoesnotreceivefortheChineseoverseasforeignstudent’sbenefitandtheimageharms,doesnotreceiveforChinesenation’soverallimageaffects,onlyhasoureach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hostobjectthemutualcoordination,themanykindsofeducationslevelmutualfunction,aswellaseacheducationwaytogetherdevelopment,canobtainabettereffecttotheChineseoverseasforeignstudent’s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Guaranteestheoverseasforeignstudenthealthgrowthinorderto.
【Keywords】Goesabroadtheforeignstudent;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
長期以來,中國海外留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知識群體,在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優秀者成長為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材,成為各條戰線的領軍人物。目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入世后對國外教育的放開,眾多學子選擇走出國門繼續深造,中國海外留學生的數量在近幾年成倍增長。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就日益凸現,例如出國留學生成分的多樣化;涉及中國海外留學生的謀殺、參與綁架、賭博、吸毒等事件頻繁發生;許多中國海外留學生受到當地國人的歧視等。如果不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預防和干預,不但對中國海外留學生利益和形象造成損害,更會影響到中華民族的整體形象。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和完善對赴國外留學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證海外留學生健康成長。
1我國海外留學生群體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論文
一、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現狀
(一)研究的領域
隨著1950年底我國接收了第一批來自東歐的33名留學生,新中國的留學生教育事業開始起步,初步建立了來華留學生教育體系。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接收來華留學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機構達746所,來華留學生人數從1978年的1200多人增加到2013年356499人,增長了290多倍。隨著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快速發展,相關的研究也獲得了發展,學術界開展了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管理工作和教學等方面的研究,一批高水平的成果相繼發表,如于福增的《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來華留學生教育》、董澤宇的《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但是,目前來華留學生教育存在注重專業技能教育輕人文教育,特別是輕思想道德教育的問題,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主要研究的領域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內涵研究。關于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內涵,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展開了探討和論述。曹亞紅率先提出了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內涵,她認為:“對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主要是接收來華留學生的院校,通過知識的傳授,文化的傳播等對來華留學生的思想、觀點施以一定的影響,以達到教育目標。”李本義,劉榮山認為:“加強來華留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就是要在留學生教育中,堅持把道德素質教育的內容滲透到教育的全過程,培養學有所用人才。”可以看出,理論界對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用什么名稱來形容,怎么下定義存在很大的爭議,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2.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國內理論界,充分認識到了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對此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劉世偉指出“: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是實現我國總體戰略目標的需要,是發展我國經濟與科技的需要,是發展我國教育事業的需要”。關秋紅從國際政治局勢、培養國際化人才、高等教育發展等方面指出了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王春剛認為加強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建立留學生教育大國、強國、營造和諧社會和校園氛圍、完善留學生教育和管理、提高留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3.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論基礎的研究。對于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是什么這一問題,有的學者主張中國的傳統道德是其理論依據,也有的學者從更廣范圍進行探討。劉慶委主張儒家言語道德文化特別是禮、仁、忠、信之說是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呂萍認為,用陶行知德育思想指導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王春剛認為,來華留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政策依據、學科依據、研究依據、現實依據和歷史理論依據。可以看出,我國理論界對此問題研究剛剛開始,存在分散、不系統、不全面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國外思想道德教育理論的指導作用。
留學研究生教學管理改革與實踐探討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來華留學研究生人數倍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作為我國最早具有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以及孔子學院獎學金資格的高校之一,來華留學生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如何結合學科特點,確保留學研究生教學質量的提高,構建合理的培養管理體系,儼然已成為學校留學生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該校針對公共管理學院留學研究生教學管理中存在的課程設置單一、教學方法乏味、師資隊伍缺乏國際化、教學管理模式不科學、教學平臺建設滯后等問題,提出了相應政策和構想,以期能提高來華留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與教學效率。
[關鍵詞]留學研究生;教學管理模式;教學平臺
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僅是中國大學“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指標,也是提高一國綜合實力、促進資源互通、增強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隨著全球化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以及各項促進教育對外開放發展政策的支持,來華留學生規模穩步增長,其學歷結構也不斷優化。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7年底,共有48.92萬名外國留學生在我國高等院校學習,學歷生24.15萬人,占總數的49.38%,同比增幅15.04%。其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計約7.58萬人,比2016年增加18.62%[1-2],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來華留學發力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作為我國最早具有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以及孔子學院獎學金資格的高校之一,截至2018年初,累計招收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各類留學生近2000名,現有在校留學生共816名,其中碩博研究生共676名,分別來自93個國家,主要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巴基斯坦(119名)、蒙古(82名)、越南(45名)、孟加拉國和約旦(各29名)、塔吉克斯坦(23名)、馬達加斯加(21名)、哈薩克斯坦(20名),以及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如坦桑尼亞(56名)、尼日爾(8名)、秘魯(5名)。隨著留學生對英語授課課程的青睞,學校依托地礦資源的學科優勢建成了石油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以及通信工程全英文授課項目。然而,如何結合學科特點,在留學生數量增加的同時,確保留學研究生教學質量的提高,構建合理的培養管理體系,儼然成為留學生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筆者針對該校公共管理學院留學生教學管理中存在的課程設置單一、教學方法乏味、師資隊伍缺乏國際化、教學管理模式不科學、教學平臺建設滯后等問題,提出相應政策和構想,以期能提高來華留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與教學效率。
一、公共管理學院留學生的基本狀況
以筆者所在的公共管理學院為例,自2011年開始,其大規模招收公共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地理學和法學四個專業的學歷留學生,截至2018年1月,累計學歷留學生人數174人,目前已畢業86人,在院留學生共87人,如表1所示。(一)學歷層次從學歷層次來看,在讀的87名留學生中,有本科生2人,碩士研究生62人,博士研究生23人,如圖1所示,該院以招收學歷留學研究生為主。從專業分布來看,在院的土地管理專業留學生共計28人,其中碩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22人;法學專業8人,地理學2人,而公共管理碩士(MPA)留學研究生最多共計49人,占到在院留學生人數的57%,如圖2所示。從國家分布來看,該院招收的留學生主要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巴基斯坦(9名)、蒙古(10名)、老撾(5名)、柬埔寨(7名)馬達加斯加(8名)、哈薩克斯坦(5名)以及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如坦桑尼亞(8名)。(二)教學管理模式從留學生的教學管理模式來看,目前國內高校留學生培養的管理模式有獨立式、趨同式和一體化三種模式。而該校公共管理學院因專業和人數的不同分別采用了不同模式: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該院的優勢學科,有博士點,以招收博士研究生為主,采取一體化培養模式,即留學生從招生、入學、培養各個階段都與本土學生同步進行,一起接受中文授課。MPA留學研究生人數較多,采取獨立式培養模式,單獨編制培養方案、單獨進行全英文授課。而法學與地理學的留學生因為人數較少,無法單獨開班,因此采取趨同化管理模式,即參考本土學生的培養方案,部分專業課程與本土學生一起,部分公共課程可與MPA留學研究生一起。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招收的博士留學生基本碩士期間也都在中國完成學業,有較強的漢語基礎,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都能很快地適應博士期間的學習。而采用獨立培養模式的MPA留學研究生體系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已逐步走向正軌,但從教學到管理、從招生到畢業的諸多方面所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二、公共管理學院留學生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