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7 00:52: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禮儀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處理技巧論文
摘要:自古以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早已被人認知,我們知道由于歷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出現了不同。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在各個方面,尤其在語言中,本文章主要介紹了文化一詞的定義,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表現,以及在翻譯中存在的文化差異,如何處理等等。
關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中學語文禮儀文化教育論文
【摘要】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傳統禮儀文化作為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在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發展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我們需要看到傳統禮儀文化教育對于促進中學語文教學的作用,切實發揮傳統禮儀文化教育作用,進而提高我國中學語文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淺談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傳統禮儀文化教育的作用,希望可以給相關教學者帶來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傳統禮儀文化;中學語文;促進作用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傳統禮儀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語文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了解禮儀文化的本質,提煉出傳統禮儀中的精髓,充分運用我國文化特色,將我國打造成為文化大國,進而提高我國經濟文化發展實力,使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
一、傳統禮儀文化教育所具備的價值
(一)有助于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大場合與各個時代的禮儀文化現象。這在古典詩人中也十分常見。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初中生對文章中的傳統禮儀文化深入發掘。如:在司馬遷中的《報任安書》牽涉了很多謙稱,如“仆”“牛馬車”等。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禮儀大國,不管是在社會生活中,還是在政治層面上,“禮”都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工具,潤物細無聲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二)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傳統禮儀具有教育規范作用,它對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向上的思想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禮儀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它作為人際關系處理的潤滑劑,一旦被社會成員所接受,就會形成一股自我約束力。在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時刻以得體的、大方的禮儀行為來約束自身,樹立良好的形象。(三)有助于打造和諧文明的社會。和諧社會的本質是需要以人為本,重視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注重個人價值的發揮。和諧社會的打造,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而禮儀文化對于養成個人內在品德有著積極效用。禮儀文化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無論對于個人發展而言,還是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而言,其意義都是巨大的。
二、傳統禮儀文化教育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
小學英語教學禮儀文化論文
摘要:禮儀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青少年學生中,深入開展禮儀教育,重塑中華民族“文明禮儀”的新形象,培養文明有禮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際習俗與禮儀是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逐步滲透禮儀文化意識,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禮儀;跨文化意識;小學英語教學
1禮儀教育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禮儀教育對培養文明有禮,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英語教學與禮儀文化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規定了英語教學的目標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文化因素教學是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交際習俗與禮儀如:打招呼,稱贊,稱謂,訪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適時進行禮儀教育,注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掌握并準確運用英語語言。
3在英語教學中逐步滲透禮儀文化意識
小學英語教學禮儀文化論文
摘要:禮儀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青少年學生中,深入開展禮儀教育,重塑中華民族“文明禮儀”的新形象,培養文明有禮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際習俗與禮儀是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逐步滲透禮儀文化意識,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禮儀;跨文化意識;小學英語教學
1禮儀教育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禮儀教育對培養文明有禮,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英語教學與禮儀文化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規定了英語教學的目標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文化因素教學是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交際習俗與禮儀如:打招呼,稱贊,稱謂,訪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適時進行禮儀教育,注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掌握并準確運用英語語言。
3在英語教學中逐步滲透禮儀文化意識
大學生體育禮儀教育現狀的反思
【摘要】以內蒙古自治區普通高校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大學生的體育禮儀教育現狀進行了描述性的分析,并分析體育禮儀教育缺失的原因,為我國大學生體育禮儀素養的培養與提高提出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內蒙古;大學生;體育禮儀教育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內蒙古自治區部分普通高校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高校班級文化建設路徑初探
摘要:高校班級作為高校育人的一個基礎組織,其文化育人功能尤為重要。而將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校班級文化建設,對于大學生在實踐意義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認同、文化外化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將從錄取通知書的下達、新生入學報到、新生入學教育、教學計劃等方面初步探索優秀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傳統禮儀文化;高校班級文化;建設路徑
一、傳統禮儀文化概述
禮儀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是中華兒女經過長期的歷史實踐所沉淀的關于人作為一種文明產物在社會歷史生活實踐中的物質和精神體系的總稱。禮儀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最具民族特色、最深入人心、傳承最悠久的民族文化。中華傳統禮儀文化中蘊含的仁愛、誠信、孝悌、忠義、和合等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使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一個情感豐富、人格獨立、善良博愛、崇尚人道、追求和諧、向往和平的偉大民族[2]。
二、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的文化育人價值
(一)增強文化自信,重塑傳統禮儀文化。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在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和1919年的中,被打上了“封建禮教”的標簽,幾乎被全盤否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在物質財富飛速增長的同時,文化素養和道德素質方面出現了跟不上節奏的情況,不懂禮儀、不講文明、沒有公德的現象時有發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源泉。將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校班級文化建設中,能讓大學生在校園班級的學習和生活中重新認識和接觸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進而增強文化自信,重塑傳統禮儀文化。(二)增進文化認同,踐行傳統禮儀文化。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而且是最深層的基礎。大學生群體是國家發展的有生力量,也是民族繁榮昌盛的中堅力量。他們在大學校園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接受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在走出校園、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才能將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繼承和發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學生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尚未真正形成,經歷了大學班級的傳統禮儀文化影響后,對其便有了強烈地認同。將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高校班級文化建設中,可增進對傳統禮儀文化的認同,讓大學生在校園學習和生活中得以實踐,成為他們大學生活的一部分。(三)增長文化外化,普及傳統禮儀文化。如果能將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融入班級文化的建設中[3],大學生在這個每天都面對的組織中踐行傳統禮儀文化,就能增長其外化的頻率和空間[1],從而將傳統禮儀文化普及到每位大學生中。傳統禮儀文化要不斷地增長外化的頻率和空間,唯有落實到班級文化建設中,才能真正融入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中,不斷地被強化和踐行。這種傳統禮儀文化的外化,一旦在高校的班級形成,將進一步推動大學生在今后職業生涯中的不斷延續和傳承,實現對大學生的終生教育,有利于整個社會傳統禮儀文化的形成[4]。
小議高職院校禮儀教育模式
論文摘要:禮儀教育的內容包括:自我形象管理禮儀、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交際禮儀等。具體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和措施:強化養成教育,規范管理,全面開展禮儀教育;重點抓好新生禮儀教育和培養;全校師生齊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和諧校園氛圍;以自我教育為主,主動講禮儀。為了弘揚我國優良傳統,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進行禮儀教育非常重要。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禮儀教育模式
禮儀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強烈要求。中華民族自古有“禮儀之邦”的稱譽,居禮儀之邦,應為禮儀之民。知書達禮,待人以禮,應是當代高職學生的基本素養。然而,在高職學院有許多學生道德觀念淡薄,存在不知禮、不守禮、不文明的行為。對高職學院禮儀教育的模式探討具有重要意義。那么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的意義到底何在?包括哪些內容?應該采取何種模式呢?
一、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的意義
(一)悠久歷史文化的良好傳承
在我國紛繁絢麗的文化寶庫中,傳統禮儀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其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廣,滲透于古代社會的各方面。我國古代還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禮儀論著和論文,這些典籍皆一脈相承,可視為我國最早的禮儀教材。如被稱為“三禮”的《周禮》、《儀禮》、《禮記》是我國最早最重要的禮儀論著,其后又有《弟子規》、《顏氏家訓》、《小學》、《蒙童須知》、《三字經》等。這些著作幾乎涉及了我國古代禮儀的各個方面,從禮俗到禮制,從兒童教育到成人教育形成了完備的禮儀規范體系。孔孟等儒家的禮儀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國禮儀文化的基礎。
護理專業學生工作分析論文
一、五種美德:傳承祖國優秀文化,加強傳統美德教育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研究和實用型人才。德才二者又以德行為先,為突出中醫院校文化特色,我們努力弘揚中國優秀文化與傳統美德,以文化、藝術、科技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厚德、感恩、祟禮、修身、自強”為主題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同學中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為同學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為宣揚“厚德”文化,我們組織同學走進社區、街道、敬老院,進行義診、義務勞動和健康宣教,我們組織大家為身邊貧困的同學捐衣捐物,走上街頭為偏遠地區失學兒童募捐善款,為身患重疾的同學送去親手制作的禮物……護理學生們不斷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中華傳統美德。
我們圍繞“感恩”教育開展了多種活動:在感恩節來臨之際,各班級紛紛抓住契機對班級同學進行感恩教育,如給母親寫一封信、“感恩”征文活動、召開主題班會、圖片事跡展等等;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對老師感恩,從身邊的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大家一起做到“尊師重教”;為了感恩生活,我們舉辦了“中國傳統節日宣傳周”活動、“世界地球日環保宣傳”活動……“滴水之恩以涌泉相報”,在學生會的引領下護理學院同學心懷感恩之心,立志努力學習,回報社會。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我們不斷在同學中開展“崇禮”教育。我們開展以“與文明攜手,創和諧校園”為主題的“文明禮儀宣傳月”活動:揭露校園十大陋習,倡導校園文明行為、制作文明書簽、倡導文明公交、開辦文明禮儀講座、宣傳誠信考試。通過系列宣傳活動引導同學講文明、樹新風。
我們在同學中倡導“修身”美德,指引大家成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活動,外塑形象,修身明志,展示護理學院學生特有風采。在首屆中國“白衣天使”大獎賽江蘇賽區比賽中,程敏瓊、顧媛嬡兩位同學憑借出色實力進入決賽,并最終獲得優秀獎。在“杏林之星”形象大賽中,榮獲第一屆“杏林之星”形象大賽團體第一名,第三屆“杏林之星”形象大賽個人冠軍的殊榮,護生的優異表現在這方舞臺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現。在校級舞蹈大賽和辯論賽中,我們分獲冠亞軍,體現出了護生驕人的實力。“12·9”大合唱中,我院師生共同努力,展現了良好的精神風貌,獲得三等獎。
禮儀教育提升大學生人文修養
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優秀群體,具有建設社會主義事業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使命,更應當具有良好的人文修養,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修養,人類社會才會不斷進步,不斷發展。基于此,通過禮儀教育,提升大學生的人文修養是一項必要的任務。
一、當代大學生人文修養不足的表現
(一)人文常識匱乏,人文精神缺失。很多學生缺乏基本的人文常識,人文知識面偏窄,知識結構不合理。在2017年9月10日至9月30日,為了更好地了解當代大學生的人文修養水平,在徐州三所高校(徐州工程學院,礦業大學,江蘇師范大學),通過紙質問卷調查的方式對2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有效問卷166份,有效率為83%,通過筆者的調查發現,76.3%的大學生閱讀過程中存在四大弊病:讀圖不讀書、讀流行不讀典、讀史不讀原著、讀縮寫本不讀原著。當今的大學生“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電腦、荒于人腦;精于盤算、荒于仁義;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權力、荒于平等。”人文底蘊的流失,使一些大學生精神空虛,情感脆弱、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二)忽視社會責任。許多大學生不明白自己處在社會中,應當承擔哪些社會責任,在所做調查問卷中了解到,26%的大學生不了解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法律意識比較淡薄,輕則會產生公共場所的不雅行為,破壞公物、隨地吐痰、插隊、過馬路闖紅燈等,重則就是近幾年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曾世杰殺人案”“藥家鑫案”等。正是因為沒有堅實的人文修養作為基石,將內在的人文修養轉化為自身的行為方式,才導致了這些悲劇慘案的發生。(三)忽視傳統文化。很多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熱烈追捧,而漠視了傳統文化,筆者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過西方節日,而忽視了傳統節日。據調查,許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文化、服飾、習俗正在被遺忘。這些現象表明,很多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漠視傳統文化,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被忽視,會造成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減退,民族歸屬感淡化等問題。(四)無視課堂紀律,語言粗鄙。經常會看到有學生在上課鈴聲敲響之后才匆匆趕來溜進教室,還有的學生在課上隨意接聽電話,隨意曠課。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也不尊重老師的授課違反校規校紀。另外,“90后”大學生身處快速發展的網絡大潮之中,日常生活中使用低級、粗俗網絡流行語的現象日益凸顯。在很多社交軟件上言語粗俗,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精神污染,還有就是網絡語言被寫入論文和作業中也成為一大問題。
二、造成大學生人文修養及禮儀素養不高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1.家庭教育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家長的教育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出生起就享受優渥的生活,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成績成了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相應的對于孩子禮儀及道德的培養就容易疏忽。對于在農村長大的學生來講,有的父母外出打工,使其從小就無法受到良好的禮儀文化教育。2.專業師資匱乏,禮儀學習體系不完善大學生進入高校之后,沒有了繁重的課業,壓力相對于初高中大大降低,課程設置相對輕松。在相對輕松的學習環境下,學生的危機意識逐漸下降,開始忽視對禮儀方面的教育,加之擔任禮儀公選課的教師多數為非禮儀專業人才,他們雖然廣泛搜集禮儀知識資料,對禮儀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教師還是難以有效教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并且很多老師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道德以及品質的教育,沒有形成教-學-認-做-監-指的一整套體系。(二)主觀原因。1.自我評價過高很多大學生認為已經進入大學自己的人文修養自然不會差,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很多大學生禮儀缺失的行為。究其原因,很多大學生對自己禮儀及修養的水平過于自信,雖然已經是大學生,但卻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成長的大學生,上了大學并不代表自己的禮儀及修養也是高等水平,那只能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或是應試能力沒有問題。2.沒有認識到提升自我修養的重要性禮儀看不見摸不著,很多人沒有看到禮儀修養帶來的實際好處,因此覺得禮儀缺失并不會帶來很大的影響,但是禮儀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掌握基本的禮儀知識是人們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通過相關調查不難發現,基本上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品質,就是個人的修養及禮儀素養較高。
三、通過禮儀教育提升大學生人文修養的措施
獨家原創:科室人員階梯培養計劃
按照省醫務人員規范培訓的要求,加強我院護理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理論水平和技術操作水平,提高全院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使護理工作與醫療技術快速發展相協調,結合我院科室護理人員的特點,對護理人員采取不同層次、不同要求,對其進行培養再教育,使她們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護理人才,使全院護理水平上一個新臺階,其具體計劃和措施如下:
一、崗前教育培訓
對新畢業護士,為了消除其緊張心理,加快熟悉我院科室護理環境和本職工作的內容及要求,對其進行為期一周的集體上課:介紹醫院環境、組織結構、規章制度、勞動紀律、醫德醫風、崗位用語及護理人員職責。然后分別到各個科室工作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崗位培訓,由高年資護師以上職稱的同志進行帶教,達到科室工作環境和護理知識有所了解,并熟悉其他醫務人員,對其臨床工作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二、在職教育培訓
(一)、按護士規范化培訓及護士在職繼續教育實施方案抓好護士的“三基”及專科技能訓練與考核工作
1、重點加強對新入院護士、聘用護士、低年資護士的考核,強化她們的學習意識,護理部計劃上半年以強化基礎護理知識為主,增加考核次數,直至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