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業務的商業特征論文
時間:2022-09-20 10:02:00
導語:農業保險業務的商業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對“農業保險是政策性業務,商業保險公司不宜涉足其間”的觀點提出了質疑。文章從理論和現實兩個方面論述了農業保險業務的商業屬性,認為保險公司要從戰略高度重新認識和積極開展農業保險業務。
關鍵詞:保險公司農業保險屬性
目前,理論界普遍認為農業保險是政策性保險業務,其依據是農業保險風險大,賠付率高,任何一個商業保險公司都不愿經營,也無法經營。而且在國際上通常也把農業保險界定為政策性保險業務,如美國、日本、加拿大等一些發達國家,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把該保險列為政策性強、具有社會保障性的業務。因此,要發展我國農業保險首先應確立農業保險為政策性保險的地位。農業保險既然是政策性保險,就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政府實施農業保護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必要時政府還要給予一定的經營補貼。而保險公司是具有法人資格、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他們追求的目標。農業保險的政策性虧損同商業保險盈利性目的相違背。因此,農業保險在商業保險公司中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發展位置和業務空間,也就不可能發展。換言之,商業保險公司不宜涉足農業保險業務。
筆者對上述觀點不敢茍同。毫無疑問,農業保險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保險必然虧損,商業保險公司不能涉足其間。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農業生產分散,風險防范機制脆弱以及政府財力有限等實際情況都決定了我國必須動員一切力量發展農業保險,而不能簡單照辦發達國家的模式。因此,筆者認為,不應該把農業保險完全定位于政策保險,更不能把保險公司排斥在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之外。而應該積極鼓勵和支持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
一、開辦農業保險是由商業保險公司的社會屬性決定的
一方面,保險經濟與國民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商業保險的發展有賴于社會經濟的進步。商業保險本來就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過去的理論與實證分析一再證明,國民經濟發展快,保險消費或需求就會增加;反之保險產業的發展就缺乏基礎,導致保險水平低下。如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使人們的風險意識淡薄,加上較低的國民收入水平,大大抑制了人們對保險的需求,致使我國保險事業幾度停辦并長期停滯不前。隨著改革的深化,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人們的觀念不斷轉變,風險意識逐步加強,對保險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我國保險事業有了長足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費年平均增長率為32.1%,由此可見國民經濟發展對商業保險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
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具有通過經濟補償帶來社會穩定、企業生產穩定、人民生活安定的社會作用,因此和一般性質的企業相比,保險公司具有更強的社會屬性。特別是國有保險公司,其所有權屬于國家并由政府行使,企業所從事的一切經濟活動,從根本上說是為鞏固國家政權,加強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服務的,肩負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其生產目的首先要滿足的是政府“社會福利”最大化目標,而不是企業微觀盈利最大化,甚至在必要時可以犧牲經濟利益保護社會利益。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國家。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年均因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業直接經濟損失約400-600億元,受災害影響的人口達2億以上。發展農業保險,是保持農業經濟穩定和農業再生產正常進行的迫切需要。正因為如此,作為全國最大國有保險企業,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發展農村保險的要求,著力尋找發展農業保險業務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經濟補償作用。農業保險賠款1982年時只有22萬元,1985年達5266萬元,1990年達16722萬元,1991年高達54194萬元,1996年為39481萬元,1982—1996年年均賠款達26422萬元。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保障農民災后生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事實上,許多農村黨政領導都把商業保險看作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安全閥”、“穩定器”。一些保險意識強的農民群眾也把商業保險視為生活和致富的“靠山”。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一百四十九條也規定“國家支持發展農業生產服務的保險事業”。眾所周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是一部規范商業保險的法律,也就是說國家從法律上支持和鼓勵保險公司從事農業保險業務??傊l展農保事業實際上是對農業的一種投入和支持。商業保險公司的社會屬性要求其開辦農業保險業務。
二、開辦農業保險是商業保險公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保險業快速發展。保費年均增長率為32.1%,遠遠超過世界和保險業發達國家的同期水平。產險業已涉足了航天保險、核電站、海上石油勘探、大型工業標的、信用保證等高風險保障領域;壽險業成功推出了投資連結保險、分紅保險和財務再保險等產品。但從市場構成和分布上仔細分析,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業務的大力拓展。相比之下,農村業務發展十分緩慢,廣大的農村保險市場基本上仍是一片空白。隨著國內保險市場上競爭主體的不斷增加,城市業務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加入WTO之后,外資保險公司大量進入,城市業務是其爭奪的重點。由于外資保險公司雄厚的資本實力和先進的經營技術,民族保險業在國內城市保險市場中的既有份額必然呈大幅下降的趨勢。而農村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我國是世界上農村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農村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日益完善,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第三產業的蓬勃興起,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巨大的人口基數和快速發展的農村經濟,為商業保險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國內保險公司開拓農村保險市場也已具備一定的基礎。首先,雖然目前我國的農村保險市場還是一個基本空白的市場,但各種形式的保險企業已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嘗試過多種農村保險業務,積累了一定的展業經驗,為開拓農村保險市場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其次,外資保險公司雖然會對城市業務造成巨大沖擊,但要進入農村市場卻有相當的困難。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而農村又是傳統習俗保存較好的地方,外資公司要融入農村百姓生活中,必須先過好民族文化這一關,相比之下,國內保險公司在這一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所以,開拓農村市場,既是當前保險業務的新的增長點,更是立足我國國情,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發展戰略??梢哉f,民族保險業的全面振興和發展,最終有待于農村市場的充分挖掘。因此,國內保險公司要從戰略高度重新認識農村保險業務,積極開拓農村保險市場。而農業保險既是國家倡導和扶持發展的,又是農村保險市場中農民投保愿望最高的。因此保險公司應把發展農業保險作為開拓農村保險市場的突破口,認真探討和研究這項具有戰略意義、關系幾億人口的保險事業。開辦農業保險業務是商業保險公司競爭的需要。
目前真正在廣大農村地區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該公司自1982年恢復農業保險業務以來,先后開辦了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森林保險等十大項18個種類的險別,雖然困難重重,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許多農險工作經驗。從人保公司10多年的經營實踐來看,只要經營得法,農業保險業務也還是有潛力可挖。例如1987年到1993年的這一段時期,在中央農村改革政策的要求和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促推下,保險公司高度重視農業保險業務,形成了以湖南、河南、云南為代表的“三南”模式,農業保險業務無論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較快的增長。這六年中,農業保險業務收入從1987年的1.0028億元增加到1993年的10.2422億元,增長了約9倍,保險賠付率六年中只有1991年超過100%,為119%,其余各年度基本穩定在80%—90%,可謂收支相抵,略有節余。同時還應當認識到,作為一種商品,農業保險有其特殊性,必須遵守風險大量原則和風險分散原則。由于我國的農業保險業務從整體水平上講尚處于創業時期,這就決定了農業保險業務的示范介紹期和成長期要比其他一般商品長得多,保險經營者對此要有足夠的認識和耐心??傊?,隨著我國保險市場競爭主體增多,保險供給能力不斷提高,保險市場正在由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以往的那種保費和利潤超速增長的局面將不復存在,保險業進入微利時代。農業保險雖然利潤微薄,但也將成為保險公司激烈競爭的一個領域。公務員之家
三、農業保險業務發展前景廣闊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一方面由于保險公司的社會屬性要求其開辦農業保險,發揮“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國內保險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市場均衡,過去那種靠上規模、比速度來攫取超額利潤的粗放經營方式已不再符合形勢發展的需要。而加入WTO之后外資保險公司的大量涌入以及對城市市場的爭奪,則直接結束了國內保險公司二十多年來奉行的“業務重點在城市”的發展戰略。顯然,中國保險業面臨著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重大的戰略調整,但抉擇并不困難。我國是世界上農村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農村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日益完善,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第三產業的蓬勃興起,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巨大的人口基數和快速發展的農村經濟,為商業保險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蘊藏著巨大保險潛力的農村市場,無論從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看,都是國內保險公司調整發展戰略,開辟新戰場的最佳選擇。而要開拓農村市場,就必須關注廣大農民的利益,急農民之所急,和農民建立長期合作的伙伴關系。農業是農村的主導產業,同時又是最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產業。由于家庭承包責任制所形成的超小規模的農戶分散經營,實際上我國的農業生產風險防范機制極其脆弱,農民的收益和農業經濟一直處在一種極度的不確定性狀態。發展農業保險既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又是廣大農民的熱切企盼和愈來愈強的呼喚。要真正打開農村市場,保險公司就應該知難而進,把發展農業保險作為開拓農村保險市場的突破口,認真探討和研究這項具有戰略意義、關系幾億人口的保險事業。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業務,正是保險公司戰略調整的具體體現。保險公司不僅應該開辦農業保險,而且能夠辦好農業保險。我們相信,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和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出臺,農村經濟將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農民收入會穩步增長,風險意識也將逐漸增強;同時隨著國內保險公司的戰略調整,對農村保險市場的開拓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業保險的險種數量會逐步增多,服務質量也將大為改善,我國農業保險事業必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張國海.發展我國農業保險.必須解決十個問題.金融研究,1997(1)
2.郭永利.論農業保險的政策性及其發展空間.農業經濟問題,1999(8)
3.劉寬.我國農業保險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中國農村經濟,1999(10)
4.庹國柱.農業保險體制改革模式選擇.中國農村經濟,1997(6)
5.王蘭芳.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農業保險新體制.華東經濟管理,1998(1)
6.龔麗,馮中朝,張全印.當前我國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農村經濟,1999(7)
7.曾國安.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現狀、制約因素與對策.湖湘論壇,1999(4)
8.郭永利.論農業保險的政策性及其發展空間.農業經濟問題,1999(8)
- 上一篇:我國銀行保險的現狀及問題應對措施論文
- 下一篇:創業投資保險制度構建的可行性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