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保險業發展探析論文

時間:2022-02-10 03:35:00

導語:我國保險業發展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保險業發展探析論文

我國現階段各地區保險業發展狀況及樣本選擇

由表1可以看出,我國各地區保險業發展梯度較大,出現了明顯的層次區分。第一層次包括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遼寧、天津、福建等,保險業發展各項指標優勢明顯;第二層次包括:河北、山西、黑龍江、吉林、湖北、河南、重慶、寧夏、安徽等,保險業發展各項指標居中;第三層包括海南、貴州、青海、西藏、廣西等,保險業發展相對滯后。

本文選取北京、江蘇、河北、湖北、貴州、青海六省市組成樣本,對我國保險業發展結構層次狀況進行代表性分析。

我國六省市保險業發展差異狀況

(一)六省市保險業現狀比較分析

2005年北京、江蘇、河北、湖北、貴州、青海保費收入之比為63.32:55.64:27.65:18.38:5.15:1;保險深度之比為:5.08:1.65:1.74:1.54:1.43:1;保險密度之比為:22.76:4.04:2.53:1.66:0.71:1。河北與湖北的人口之和是北京的8.7倍,而兩個省的保費收入之和不到北京的3/4;貴州和青海的人數總和超過湖北省,而其保費收入總和不到湖北省的1/2,不同層次的保險市場保險業發展水平差距大。

從險種狀況來看,2005年六省財產保險保費收入之比為18.93:26.30:15.06:10.21:4.05:1;保險深度之比為:1.51:0.78:0.81:0.86:1.13:1;保險密度之比為6.69:1.91:1.19:0.92:0.56:1。同期人身保險保費收入之比為:100.16:79.93:38.07:25.15:6.05:1;六省市人身險保險深度之比為:8:2.38:2.05:2.11:1.70:1,保險密度之比為:35.38:5.81:3.02:2.27:0.84:1。由此可見,樣本各險種之間的差異性與各省市保險市場發展差異性相同,第一層次在保險業總體實力以及各險種發展上均居于領先地位,而第三層次均居落后地位。但是就不同險種比較而言,人身險的發展差異性比財產險更加明顯,兩極分化狀況更加嚴重。

(二)六省市保險業發展狀況縱向比較

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開始實施,我國保險市場行為逐漸規范,市場逐步進入有法可依、有序競爭的階段。本文選擇1997-2005年六省市九年間的數據,分析保險行業發展地區差異的趨勢。

從1980年我國恢復商業保險業務以來,保險行業發展不足30年。從六省市九年間數據可以明顯看出,我國保險行業市場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并不是最近出現的新趨勢,我國保險市場層次性一直存在,而且隨著保險業的發展,地區間差異化程度正在逐漸加深。

我國保險業市場發展差異成因分析

(一)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性是導致保險市場層次分割的主因

保險業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這個大背景。我國保險業地區層次劃分結構與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及經濟地位完全相符。從本文選取的六省市來看,北京、江蘇是我國經濟實力強的地區,其保險業發展水平遠遠超過其他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貴州和青海兩省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之和不足北京市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1/2,不足江蘇省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1/8,屬于經濟落后地區,其保險業發展水平相對也比較落后。

保險不屬于生活必需品的范疇,居民可支配收入直接決定了本地居民保險需求水平和購買保險的能力。北京、江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遠遠高于其他四省市,河北和湖北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略高于貴州和青海省。同時經濟發達地區與其他地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00-2005年間差距顯著擴大,同期保險行業各項指標也呈現出了差距擴大的發展態勢。

(二)保險市場發展的階段性是險種間差異的重要成因

從保險業發達國家發展的經歷來看,人身保險發展速度大大超過財產保險,并且在保費收入數量上遠遠超過財產保險是保險業逐漸走向成熟的普遍規律。我國的保險市場也經歷了相同的變化。從1997年開始,全國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第一次超過財產險保費收入。但是從地區來看,北京、江蘇等第一層次的保險市場在1996年以前其地區人身險保費收入就已經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并最終拉動了全國人身保險保費收入超出財產險。湖北和河北1998年才最終實現了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的突破。而貴州和青海到2000年才實現了人身險保費超過財產險。

由于各地區保險業發展所處的階段不同,雖然六省市保險行業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率先進入人身險快速發展期的北京和江蘇市場在保持財產險方面的優勢之外,拉大了人身險各項指標地區間的距離。這就導致了地區間人身保險發展差異性比財產保險更加明顯。

(三)擇優選擇是保險業地區差異形成不可忽視的條件

從1992年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保險市場以來,各大外資保險公司相繼在中國成立分支機構,其豐富的經驗、靈活先進的管理、先進的觀念是推動中國保險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從外資企業選擇的業務區域來看,經濟發達地區基本上是所有外資保險公司的首選。外資企業擇優選擇的結果增大了地區間保險業已經存在的發展差異性。

人材的擇優選擇也是導致保險業地區差異的重要因素。北京、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這對保險業發展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保險從業人員的素質較高,有利于規范保險供給方的行為,這是保險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其二,較好的教育使得人們具備風險較好意識和較強的保險購買能力,從而形成質量較好的保險需求方。

擇優選擇的結果導致集聚效應,使得保險資源更加向北京、上海、江蘇等第一層次的保險市場聚攏,從而激化地區間的差異性。

結論與政策建議

從上述對我國保險業發展地區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保險業經過快速發展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在保險業迅速發展的同時,發展差異性的特征也日益明顯,地區保險發展差距不斷加大,這一特征在人身險上表現的更加明顯;我國保險業發展不平衡是與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相對應,受到眾多因素影響而產生的;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短期內無法徹底改變等原因,我國保險業發展不平衡將會在一個不短的時間內持續存在。

地區發展不平衡和地區間差異化發展是世界各國保險業普遍存在的現象。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保險業發展差異是不可避免的。適度的差距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現象,但是過大的差距則不利于保險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配置,不利于整個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應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和緩解地區差異過大的問題。

(一)繼續推行中西部經濟發展戰略,緩解地區經濟結構的二元性

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性是形成我國保險市場發展差異的決定性因素,經濟發展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直接導致了保險業發展的多元性,因此我國要從根本上解決保險市場差異過大的問題,就必須從解決我國東西部經濟二元性結構狀況著手。

現階段,我國全面推行“中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在保持東南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這期間國家通過政策、資金、人材等各方面的傾斜加大對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投入,積極扶植和引導中西部地區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從2000年至今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幅保持在8%以上,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逐年降低,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日趨平衡,各地區保險市場容量差異日漸縮小,各地區保險行業發展差異性的問題必將得到有效解決。

(二)根據地區保險業發展的階段性,“差異性”的發展各地保險業

現階段我國保險市場商品同構性狀況十分嚴重,各地區保險市場所銷售的保險產品雷同。我國保險公司的險種開發通常是由總公司集中開發,而后全面鋪開銷售。出于對經濟目標的考慮,保險公司的險種開發和保險商品價格厘定往往只著眼于保險需求旺盛、購買能力較強的經濟發達地區,極少考慮其他地區。這就使得我國保險市場商品供給和需求不符的情況十分普遍。發展較為落后的保險市場上實際保險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同時現有的險種供給過剩的矛盾十分突出。

針對上述問題,根據我國地區保險市場發展的階段性不同,各大保險公司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完善險種研究和開發機制,應該合理險種開發工作安排,將險種開發從較少人參與的單一部門的“專門”開發模式轉化為自下而上眾多人參與其中的系統的“專業化”開發模式。積極鼓勵和引導各地區保險公司參與到險種開發的工作當中,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風險狀況、需求結構,設計出符合各地區保險需求特征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險種,通過推進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來完善保險商品定價機制,從而解決由于供需矛盾對欠發達地區保險業發展的抑制。

(三)創造條件,充分發揮相對落后地區保險行業的后發優勢

發揮后發優勢是后進國家和地區快速發展、趕超先進的重要途徑。保險行業也應該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發揮后發優勢主要是通過學習和借鑒先發展地區的經驗和教訓,更高效率的促進本地區保險業發展。

后發展地區要能夠獲得學習和借鑒的機會就必須打破保險業地區條塊分割,加強保險業發展的地區交流,建立效率化的地區間信息交流平臺。后發展地區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區別的學習先發展地區科學的成本控制方法、先進的營銷手段、良好的風險管理技術、優秀的企業營運管理、市場化的險種開發和定價策略等,能夠有效降低各種成本,提高后發展地區保險行業的整體效益。

(四)加快保險行業改革,促進保險業協調發展

保險行業改革是促進保險業繼續發展的重要助動力。基于我國保險業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保險行業改革應該結合各地區保險業發展的具體情況,有計劃、分步驟的推進,促進各地區保險行業全面和協調的發展。通過保險行業改革進一步完善保險市場運行機制,切實實現保險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市場導向的作用;通過保險行業改革完善保險市場供給主體,提升保險供給方把握市場和靈活經營的能力,增強保險公司的發展能力;通過保險行業改革,增強保險需求方的風險和保險意識,激發其保險購買欲望;通過完善保險相關法律法規,完善保險業運行的宏微觀環境,使得整個行業在科學的框架下持續發展。

(五)實施適當的政策扶植,以促進相對落后地區的保險業發展

應給予相對落后地區的保險行業以適當的政策傾斜,以鼓勵和扶植其繼續發展。如美國為了保護市場競爭,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實力弱小的小規模的保險企業的措施,給予其較高的稅收政策優惠等。我國應借鑒其的做法,對相對弱小的保險市場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幫助。政策扶植應綜合考慮和衡量短期的政策效果和長期政策效果,以培植后發展地區的保險業自我發展能力為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吳定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創新型行業促進保險業又快又好地發展.保險研究,2006(1)

2.魏華林,李開斌.中國保險產業政策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3.欒存存.中國保險業增長研究.經濟研究,2004(1)

4.中國保險年鑒.中國保險年鑒出版部,1997-2004

內容摘要:本文根據2005年我國相關數據,針對地區間保險業發達程度對我國保險業進行層次劃分,進而選取了能夠分別代表各層次的六省市為樣本,通過分析其保險市場發展的差異性,探析我國保險業發展水平地區間的差異狀況。本文橫縱向比較了地區間保險業發展的各項指標差異,深入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最后針對成因分析提出了幾點政策建議。

關鍵詞:保費收入保險深度保險密度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