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農業保險的思考

時間:2022-05-29 03:26:50

導語:完善農業保險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完善農業保險的思考

險種設置到位。陜西是農業大省,陜北、陜南、關中地理、氣候、種植條件差異大,農業保險險種險量設置要從全省政治、經濟、地域等角度考量,將險種設置合理。為此,省財政廳積極申請中央財政農業保險品種及創新開展地方品種,做好中央財政開展的種養兩業及森林保險品種試點和地方主要特色經濟作物及畜牧業品種試點。查勘理賠到位。災情發生的第一時間,省財政廳指派有關人員迅速到現地查看災情,督導農業保險承保公司做好災情確定、保險理賠工作,要求當地財政、農林、保險等相關機構,迅速查明災害實情,查核要到每個受災農戶,每塊受災地,讓農業保險的惠民政策穩定民心。2011年陜西省實施政策性核桃保險以來,第一次遇到承保的核桃大面積受災,多地域查災,多人口賠付,賠付過程敏感、艱辛、緊迫。省財政廳廳長張社年要求做到最先賠付烈軍屬和生活特別困難的果農,重點賠付當地有影響的大戶,做到不漏一村一戶,不留死角盲區,7月底之前把賠付錢款全部打到果農一折通(卡)上。受災果農獲得保險賠付資金1650萬元,惠及近百萬人口,再次顯現了政策性核桃保險呵護民生的巨大社會效能,9月份“回頭看”檢查時群眾都很滿意。制度完善到位。一是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做到資金預算、果業保險量分配、試點區域劃分、受災評估、保險理賠、抽查督導等環節公開透明。相關信息及時在省財政廳網上公開,讓省財政系統和相關保險公司及時掌握,及時落實農業保險預算,完成好農業保險財政補貼。二是完善理賠標準制度。為使賠付過程合法、合規、合情、合理,既要嚴格物化成本標準,又要根據受災程度不同□權希安曹嵐2013年4月,陜西省商洛市因嚴重的強霜凍天氣造成正在開花授粉的核桃大面積受損,部分縣區損失程度極其嚴重,核桃樹幾近絕產。災害發生后,陜西省財政廳和政策性核桃保險承保公司——人保財險陜西省分公司及相關農林單位,做到組織領導、宣傳引導、險種設置、查勘理賠、制度完善“五個到位”,將政策性核桃保險理賠落到實處,為百萬受災果農解除了后顧之憂。組織領導到位。一是建立以省、市、縣政府各級分管領導為組長,由金融、農業、財政、保監、氣象、農林、保險經辦機構等為成員單位的農業保險領導組織協調機構。二是將農業保險工作納入地方年度工作考核項目,建立各級政府對農業保險承保、理賠工作的支持保障制度,促進農業保險業務發展。三是加大督導檢查力度,定期由省農業保險工按比例賠付,做到“集中理賠全面、分片理賠到位、單點理賠保底”,賠付結束要及時公示,接受群眾監督。三是完善意見反饋制度。運用電視、廣播、網絡等現代通訊手段的同時,還要兼顧山區農村特點,通過意見箱、問卷調查、暗訪調研等方式,暢通群眾意見反饋渠道,及時答復解決群眾各種意見、建議和問題。商洛市此次承保核桃受損總面積42500畝,賠償金額1650萬元。賠付之后,果農真正感受到政策性核桃保險的好處,紛紛打聽保險政策,爭取2014年多投保。

商洛市也希望擴大核桃保險承保面積。從商洛市政策性核桃保險理賠全過程反思農業保險的設置、理賠、完善等工作,我們認為還有一些問題亟待改進和完善,進一步做好農業保險工作。思考一:組織領導模式的差距導致農業保險發展不平衡。從其他省市互相交流和調研情況來看,凡是對農業保險工作較為重視的省市,組織領導規模較高,更有利于農業保險的組織協調、任務分配、責任劃分和末端落實。陜西省每年由相關單位配合省金融辦制定當年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但是在實際推行過程中由于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對農業保險工作重視程度不一,市、縣配套資金落實結果不一,影響了整體農業保險工作的管理提升和持續發展。思考二:保費補貼比例的差距導致農業保險覆蓋不平衡。陜西省農業保險規定,各個險種農民承擔比例從15%-60%不等,財政補貼比例較外省相對較低,農民投保成本較高,影響了農民參保的積極性。例如小麥、玉米、棉花保險的保費,農戶自擔25%,而山東省農戶承擔比例為20%,內蒙古自治區所有政策性農險業務農民自繳部分保費比例不超過10%。陜西省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比例偏低主要受制于財政配套資金的不足,盡管較往年有所增長,與全國情況相比補貼數量和補貼力度仍然有很大差距,導致農業保險覆蓋不平衡。思考三:爭取特殊政策的差距導致農業保險總量和險種設置不平衡。陜西省蘋果總產量占我國蘋果總產量的1/4,雖然蘋果保險保障水平和受惠果農人數不斷提高,但從全省整體情況看,蘋果保險試點面積僅為全省種植面積的5.3%,遠不能滿足全省蘋果生產的需要。目前該險種僅有省、市縣兩級地方財政補貼共50%,種植戶及財政部門的負擔都相對較重,籌集補貼資金已成為全面推廣蘋果保險惠及三秦百姓的最大障礙。從全國其他省市特色農業發展情況看,很多省份通過爭取中央政策已將當地特色和支柱農業品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范圍,利用中央財政資金進行保費補貼,例如藏區的青稞、牦牛、藏系羊,海南省的天然橡膠等,為這些種植、養殖業品種的生產穩定,災后及時恢復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應用好中央財政的農業保險支持政策,改變單一險種的投保規模較小,覆蓋率較低,險種險量設置不足的現狀。思考四:盈虧結果制約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的規模不平衡。2011年以前,陜西省農業保險每年試點的只有中央的2個險種和地方的2個險種,省級保費補貼預算資金每年2000萬元;自2011年后雖然險種種類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單一險種的試點規模都很小,覆蓋率較低。由于農業保險保費規模較小,虧損嚴重,愿意參加農業保險工作的公司少,政府話語權較小,所以在承保條件、保險責任、保險金額、保險費率等設定時往往需要考慮保險公司的實際情況,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利益。

本文作者:權希安曹嵐工作單位:陜西省財政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