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與農業保險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7 03:32:00
導語:非正式制度與農業保險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習慣習俗、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對人們行為產生非正式約束的規則。相對于正式制度,其約束空間更為廣闊。因此,特定社會中有關農業保險的風險態度、非正式保險安排、“經濟人”群體、信用建設等諸多非正式保險制度,就成為制約農業保險市場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
(一)“傳統小農意識”決定了農業保險需求
一個社會占有主流的理念和信仰決定對自然災害及風險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決定了是否有必要通過保險這一風險轉移制度來加以應付。在廣大農村,農民長期處于分散封閉的小生產狀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普遍存在“養兒防老,積谷防饑”的理念。這種保守封閉的思想造就了農民風險意識和創新精神淡薄,時常對新事物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民參加農業保險的主動性。加之農民文化技術素質普遍較低,多年以來養成“靠天吃飯,聽天由命”的生產習慣,往往比較注重眼前既得利益,對未來各種事故變化缺乏全面周詳的考慮,對農業生產面臨的各種風險時常持有一種僥幸心理,認為掏錢買保險是額外支出,所以產生對于農業保險能免則免的心理。
(二)非正式保險安排限定正式農業保險制度發展的空間
在特定環境中,因非正式制度約束發展而來的“非正式保險安排”,如謀生方式的多樣化,儲藏,家庭或家族內部的再分配,基于倫理道德的援助等,往往是對正式保險制度的削弱或替代。我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家庭、家族、村莊、國家為生成結構的人論文化體系,其在農村體現的尤為顯著。這種文化品格決定農民對風險的規避和對農業生產安全保障的追求,主要是在家庭、家族這樣的擴展型家庭結構中解決。
與正式農業保險制度相比,非正式農業保險制度不但具有上述的廣泛性,而且在一定范圍內可以節約開支。由于保險市場上信息不對稱,農業保險行為主體在相互博弈過程中對農業保險制度安排存在著大量逆選擇和道德風險。但在家庭內或家庭間尋求風險轉移或保障的非正式保險制度安排中,參與者無法進行選擇,因而根本不存在逆選擇和道德風險。
(三)政府災害補助導致的依賴心理制約農業保險需求
根植于社會保障制度的依賴心理,也是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的非制度約束。一般來說,政府都會依據受災情況給予農民相應的補助。然而,由于農民是“經濟人”,其得到政府補助越高,愿意投入到農業保險上的資金就會越少,這種依靠政府幫助轉嫁風險的依賴心理嚴重影響了農民投保的積極性。農民投保積極性=政府農業保險補貼/政府救災補貼×100%,從此公式可以看出:當政府救災補貼增加,而農業保險補貼數目不變,農民投保的積極性就會降低;當政府救災補貼減少,而農業保險補貼數目不變或增加時,農民投保的積極性就會提高。因此,農業保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災害補助行為。
(四)農業保險市場信用制度體系建設滯后
農業保險具有一定的信用經濟特征,要求參與農業保險的各行為主體都要具備恪守信譽的意識和自覺。而在實際調查中,一半的農民都明確表示對農業保險不信任,對保險理賠環節擔憂,也就是對農業保險的保障能否落實的擔心。這主要是過去農民缺乏對保險基本的了解,而保險公司在經營中又存在不誠信行為,造成農民對于保險作用的質疑。19.9%農民未投保原因是因為對于理賠的擔憂;在對農業保險有潛在需求的農民調查中,約60%的人“明年是否會考慮農業保險”決定于“今年的理賠狀況”;約75%的已購買農業保險的農民“明年是否繼續購買農業保險”也取決于“今年理賠狀況”。這說明,要促成農業保險長足發展,社會誠信意識建設和信用意識培養還任重道遠。
綜上所述,構成農業保險運行的非制度環境還存在種種局限。為了更好地推行農業保險制度,除了要加快農業保險有關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體系的建立和創新外,還需要加大非正式制度環境的建設和培育。
農業保險非正式制度優化對策
(一)增強政府農業保險政策的透明度
在調查未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民中,58.6%的農民因為“不了解”此次推行的農業保險,有些農民甚至主觀認為這和其它商業保險沒有差異,只是為“收取保費”。因此,政府應積極利用現代傳媒,通過各種途徑讓農民透徹了解農業保險,在廣大農民中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觀念,形成理性、健康的保險消費意識。
(二)優化正式農業保險制度環境
農業保險的險種、保障范圍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民對于農業保險的需求水平,政府需要協同有關保險公司,針對不同地區和不同生產設計農業保險產品和險種,并依據不同風險水平厘定費率和保障程度,以滿足各類農民的不同需求,切實保證農業生產的持續性和農民收入的穩定性。同時,如果政府能夠把救災補助直接給予農業保險進行積累和支持,不僅可以在災年減輕農民損失,而且又可以減輕政府災害補助壓力,達到雙贏效果,從而使農民充分認識到正式農業保險制度較之傳統非正式保險制度所具有的種種優勢,引導其參加農業保險分散轉移風險的價值觀念。
(三)深入推廣誠信意識教育
根據調查,農民最為關注的是保險公司的信譽,其次才是保險公司推出的產品和服務內容介紹。所以,要改變農民長期對保險的不信任觀念,就要通過政府部門、保險行業自律組織的協作,建立對保險公司誠信經營行為的有效監管、監督、引導和考評,實行保險公司信用評價制度。而另一方面,對于廣大農民來說,也需要積極推廣誠信教育,避免在投保過程中產生逆選擇和道德風險現象,使守信者真正得到利益的保障,失信者受到應有的懲處,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信用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周惠萍,陳友興.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可行性分析[J].經濟問題,2007(11)
2.蒲海成.論保險市場運行的非正式制度環境[J].保險研究,2005(8)
內容摘要:農業保險市場的運行離不開完善的制度安排。本文通過對陜西省農業保險運行狀況的調查發現:除了正式制度的保障,農業保險市場中的非正式制度也是保證農業保險穩健發展的前提基礎;目前,農業保險非正式制度運行中尚存在“傳統小農意識”的非理性風險態度、非正式保險安排、“經濟人”群體、信用建設缺失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深化農業保險的發展和創新,還需積極改進有利于農業保險發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
關鍵詞:非正式制度農業保險需求陜西
- 上一篇:春季環境衛生整治突擊月活動方案
- 下一篇:民兵預備役部隊組織整頓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