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制度定位健全社保論文

時間:2022-06-25 05:33:00

導語:年金制度定位健全社保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金制度定位健全社保論文

摘要:企業年金作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二層次,是基本養老保障的重要補充。企業年金是一項強調稅收減免的補償方式,有利于完善企業員工福利保障體系,有利于增強企業凝聚力和競爭力,有利于增進企業員工的忠誠行為,有利于企業降低管理成本。企業年金制度的發展思路是要處理好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年金發展的關系,處理好國家管理和企業自主權的關系,處理好企業年金制度與一般福利制度的關系。

關鍵詞:企業;養老保險;企業年金;體系

養老保險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養老保險的建設和發展。我國采用世界銀行推薦的“三支柱”養老金體系[1]。第一支柱是社會基本養老金系統,由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共同承擔;第二支柱是企業為員工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也即企業年金;第三支柱是私人儲蓄養老計劃。企業年金作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二層次,其發展關系到養老保險體制改革是否能順利進行,也關系到人們退休以后生活待遇的好壞,關系到國家經濟健康發展和資本的完善。

我國企業年金現在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據估計,目前我國企業年金總量約300億元左右,未來三年企業年金總量每年將增長1000億元,2010年市場規模可望達到1萬億元,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對企業年金的建設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2]。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企業年金制度進行合理定位,健全社保體系,提高社會整體養老金替代率水平,研究確定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發展思路,已經成為我國企業界十分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1、企業年金的內涵

企業年金[4]是指在政府強制實施的公共養老金或國家養老金制度之外,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為職工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一般由有能力的企業自愿建立,由企業和個人按照一定的比例繳納費用,進入職工個人年金賬戶,職工在退休后領取。它是一種輔助性的養老保險,居于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中的第二層次,由國家宏觀指導,企業內部決策執行。在國外,企業年金一般被稱為私人養老金計劃(privatepensionplan),職業年金計劃(occupationalpensionplan)或雇員年金計劃(employer-sponsoredpensionplan)。

2、企業年金的特點

企業年金和基本養老保險、商業保險并不矛盾,作為多支柱養老金體系的組成部分和共同參與者,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而不完全是相互替代。

(1)非強制建立,由參加了國家法定基本養老保險的企業自主建立,擬建計劃各環節內容通常由企業與職工雙方協商確定。

(2)基金繳費一般由企業和職工雙方共同負擔或企業全部繳費,雙方共同負擔時企業繳費一般不低于全部繳費的一半,在工資總額一定比例內部分可從成本中列支。

(3)基于企業勞動關系建立,覆蓋企業所有職工,但體現差別原則。

(4)完全采用個人賬戶管理模式,基金實行長期積累以及市場化運營和管理,為加入者提供的是長期津貼,用于保障職工退休后適當的生活水平。

(5)由企業或行業舉辦,政府不直接干預,但通過有關政策予以鼓勵和引導,政府不直接承擔責任,但通過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和建立可供操作的完善的規則等來履行監管責任。

(6)是一種補充性質的計劃,是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充,但不是對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

3、建立企業年金計劃的意義

(1)廣義上的企業年金是一項強調稅收減免的補償方式。企業和雇員在稅收體系中共同獲益,對雇員而言,通過稅收優惠機制的轉換可獲得更高的退休收入補償;對企業而言,則可支付較低的總補償費用。

(2)企業年金有利于完善企業員工福利保障體系,增強企業凝聚力和競爭力[3]。中國加入WTO后,大量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人才競爭達到白熱化程度。面對低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員工福利保障體系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企業年金計劃可視為一種旨在激勵雇員生產和工作行為的長期契約方式,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種有效工具,有助于吸引優秀人才,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和約束員工為公司長期效力,增強凝聚力,增強企業穩定性,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3)企業年金計劃是解決某些特殊問題的有效方式。企業年金計劃的合理設計將使人力資源管理更為靈活、更為科學、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企業年金計劃將非常有利于增進企業雇員的忠誠行為,在彼此充滿信任的企業文化背景下,有利于企業降低管理成本。此外,企業年金計劃還是吸引和保持高素質員工隊伍的一件非常有效的潛在武器。

4、企業年金制度的發展思路

(1)處理好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年金發展的關系。企業年金作為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目的在于提高企業職工的退休生活水平,在滿足職工較高層次的養老需求上起到了基本養老保險所無法達到的作用。在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水平長期居高不下,全國平均替代率一直維持在80%以上,這是企業年金發展比較遲緩的一個主要原因,基本養老保障水平過高,嚴重壓縮了企業年金的發展空間,過高的基本養老負擔使企業失去了建立補充養老保險的興趣,導致基本養老保險在企業員工中占據了不可或缺的位置,于是形成了基本養老水平過高——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負擔過重——企業對補充養老保險失去動力——員工過分依賴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養老保險水平更高的不良循環。因此,企業年金制度要得到健康發展,必須對基本養老保險進行改革,將其水平定位在合理的層次上,這也是目前世界性養老金改革的趨勢:國家管理的基本養老金的比例逐步降低,由市場運作、政府監管的企業年金的比重逐步提高。目前,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目標替代率為58.5%,在這個政策的指導下,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將逐步下降,由企業年金來彌補因降低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而造成的即得利益損失。

(2)處理好國家管理和企業自主權的關系。企業年金是企業自身實施的福利項目,因此企業年金的設計必然會追求靈活性和針對性,要求能夠將年金作用的發揮與員工的需求緊密結合。國家要允許企業在企業年金制度的設計上采取靈活多樣的辦法,給企業足夠的自主權,鼓勵他們將企業年金制度作為人力資源戰略來實施,要避免企業年金制度行政化、命令化的趨向。國家作為企業年金制度的最終監督者,要對企業的行為進行相應的監管,同時制定相關的年金管理辦法和條例,規范企業的制度安排。

(3)處理好企業年金制度與一般員工福利制度的關系。企業年金制度所具有的長期保障和激勵功能是一般員工福利制度所難以達到的,它可以成為企業吸引人才、增強企業凝聚力、調動員工積極性的重要措施[3]。這就需要企業和員工轉變觀念,樹立長期發展意識,充分認識企業年金的福利特點。企業年金在本質上是企業薪酬分配方案,對于企業而言,年金開始建立的階段有可能會增加企業的雇傭成本,但是企業年金比較多的反映了企業和職工的需求以及企業文化的特征,使得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配合企業的發展。能夠將短期性的激勵措施和長期性的企業年金制度合理地結合起來,找到它們之間的平衡點,無疑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的實現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企業年金在減輕政府負擔、提高退休者生活水平應對、老齡危機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將繼豐厚的薪酬、廣闊的發展空間、期權激勵之后,成為吸引人才、激勵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莫燕萱,我國企業年金制度建立與發展研究,經濟體制改革,2004

[2]劉俊延,對我國企業年金現狀的思考,管理科學文摘,2004(3)

[3]程源泉,企業年金的保障和激勵作用,勞動保障世界,2004(4)

[4]鄧大松、劉昌平,中國企業年金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