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資金運用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8 08:51:00

導語:保險資金運用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保險資金運用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保險資金證券化出發,重點提出了分級自主保險的思路,也闡述了跨行業合并這種保險資金運用的新想法。雖然要想將這些關于保險資金運用的新構想付諸實際還需要更進一步研究,但筆者認為,全方位創新才是當下加快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出路。

[關鍵詞]保險資金證券化分級自主保險創新

一、前言

如果把整個保險行業比作一個生命的話,那么保險資金無疑就是這個生命的血液。暢通無阻的血液循環是一個健康生命的前提,保險資金良好的運轉則是一個現代化保險體制的先決條件。呆板的保險資金運用模式會讓保險資金的流動性變差,這就好比一個人的血液循環不暢,會影響到他的健康成長。提高資金運用的靈活性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課題,而創新就是當下我國保險業一劑“舒筋活血”的良藥。本文正是對保險資金的運用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拋磚用以引玉。

二、保險資金證券化的背景與利弊

眾所周知,我國的保險行業尚處于初級階段,經營的規模和體制的完善程度都和保險業發達國家有不小的距離。面對差距,就需要我國保險業吸納更多高素質人才加入到這個起步較晚的行業,提高資金運用效率并規范市場,這樣才能迎頭趕上那些保險業發達的國家。

在一家獨大的保險市場中,壟斷商可以依靠高保費獲取可觀的承保利潤。但是近年來保險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多的利益集團進入保險市場,多家保險公司陷入到“囚徒困境”中。最終博弈的結果就是他們為了更多的占有市場,只能降低保費。這樣一來,保險公司直接由保單獲得的承保利潤越來越微薄,很多公司已經在這方面虧損。當然,這恐怕是絕大多數國家的保險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畢竟現在世界上大部分保險發達國家的保險業在承保盈利率上都是虧損的。

在這樣的形勢下,保險公司就必須依靠保險資金的投資來維持自身的運營。亞洲金融危機中日本保險業的慘痛教訓和近幾年我國保險業在發展中遇到的瓶頸讓人們越來越真切的認識到靈活運用保險資金的重要性。像過去那樣將大部分資金投入于國債和銀行已經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尤其當利率下調時,這樣的投資方法就很可能產生巨大的利差損。

保險資金進入證券市場正是為了提高保險資金運用效率,將風險部分轉移到市場上。對比美國保險公司超過80%的證券化資產比重,我國保險公司的保險資金證券化率確實顯得偏低。保險資金的證券化被眾多保險公司看作發展方向。

保險資金證券化的好處是雙向的,一方面市場有利于提高保險資金的盈利能力,盤活了整個保險業的“血液”;另一方面保險資金的進入會促使證券市場向更加成熟和穩定的方向去發展,二者相互促進,對我國金融業無疑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但是保險資金證券化的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成本,證券市場的不完善等,不再贅述。本文在這里特別想指出的是保險公司自身規模帶來的風險。保險公司將資金更多的投入到市場中無疑會給他們帶來許多不確定的現金流,以現在許多公司的運營規模是不是能承受這些現金流帶來的不確定風險是值得思考的。保險資金證券化給了保險業更大的發展平臺,這就好比讓商船駛入大海。但是這里的海域卻并非風平浪靜,而是波濤洶涌,有些小船能否經得住這大風大浪得洗禮,值得懷疑。

三、分級自主保險的設想

正是由于我國保險業實行保險資金的證券化還處于起步階段,有著很多未可預知的風險,所以各界已經達成的共識是保險資金證券化必須循序漸進的進行。循序漸進并不是簡簡單單的是一部分資金證券化,另一部分還維持原來的狀態,我們要想辦法在規避風險的基礎上,實現更快的發展。在保險資金證券化的基礎上,受到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基礎概念:一級價格歧視的啟發,本文提出了分級自主保險的想法。

一級價格歧視是指壟斷廠商按不同的價格出售不同單位的產量,并且這些價格是因人而異的。這種情況有時也稱為完全價格歧視。在這種價格歧視的情況下,每個單位的產品都出售給對其評價最高,并愿意按最高價格支付的人。在這樣情況之下,壟斷廠商獲得了全部的消費者剩余。這樣的價格歧視是帕累托有效的此段引用。

顯然這樣的概念直接用于保險市場是不合適的,因為首先那樣的價格歧視在實際中操作是很困難的,其次現今的我國保險市場早已不處于由一家壟斷的時代了。而且讓保險公司去獲得消費者全部剩余也不是去創新保險制度的初衷。

但是這個價格歧視確實對保險業的創新是有借鑒意義的。首先考慮,為什么在一級價格歧視中,消費者會有不同的保留價格呢?這就是消費者的異質性的體現。那么我們是不是也忽略了保險市場上被保險人(也就是消費者)的異質性呢?為什么一級價格歧視的假設下壟斷商能獲得消費者全部剩余呢?因為他們充分考慮到了消費者的異質性,可是在現今的中國保險業,筆者認為保險人這一方并沒有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異質性。誠然,現在險種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這是給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權,但要說明的是,這和考慮消費者異質性有著很大差距。

先來看一下我國保險業的一些現狀:首先,在同一繳費方式同一賠付模式下,保費只取決于不同人群發生賠付事件的概率分布;其次,保險資金由保險公司全權決定他的投資渠道。

舉例說明:考慮最簡單的情形:終身生存年金ax(記為險種A),在每個生存年度末給付等額年金,保費則為躉繳凈保費加上相同的保險費用,現在找到兩個死亡力幾乎完全一致的人(這是實際可行的),他們投保于險種A,那么他們就要在相同的預定利率下繳納相同的保費,并且接受并信任相同的保險人所做出的投資決策。

但這正體現出我們的保險業沒有充分考慮到被保險人的異質性。被保險人并非只是一個無思想的隨機生存群,死亡力的相同并不代表他們對風險的態度是相同的,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資金有不同的規劃。這就是上面那個例子令人質疑的地方:為什么面對一群風險厭惡系數不同,資金狀況不同的消費者,要讓他們去接受同樣的保險資金投資風險(盡管有保險人的承諾,但客觀上保險資金的投資是有風險的)

和相同的預定利率呢?即使是現在越來越流行的萬能險,他的投資決策也完全由保險人做出,但風險卻又雙方共同承擔。而且萬能險并未起到降低保費的作用,可恰恰這對中國保險業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課題。我們有理由相信,現行的保險險種并非帕累托有效的,是存在改進的可能的。

而當下保險資金的證券化熱潮這是為改進提供了機會。在保險資金部分證券化的基礎上,我提出分級自主保險的概念:我們仍用上面那個例子來說明。假設有一個獨立同分布的隨機生存群來投保險種A,但他們對風險的厭惡系數是不同的,保險公司收取來的保費將一部分投資于國債,銀行這類低收益低風險的金融產品,另一部分投資于證券市場這類高收益高風險的金融產品(這里的風險是對純粹的投資者而言,而并非對保險業而言)。首先考慮簡單的模式:被保險人和保險人同樣具有保險資金投資決策的權力,對于那些偏好于低收益低風險的被保險人,將他們的資金投入于低收益低風險的金融產品,給他們提供穩定利率和固定的給付年金;而對于那些偏好于高收益高風險的,將他們的保險資金投資于證券市場這類高收益高風險的金融產品,給他們提供較高的但不穩定的利率和較高但不固定的給付年金,然后在隨機利率和隨機年金下(依一定的概率分布)給出躉繳的精算現值,那么這個現值低于固定利率和固定年金下的現值,但存在一定的波動。這種由被保險人選擇的模式就是“自主”。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高收益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高的預定利率而導致的低保費;一方面是由于投資渠道的不同導致的高收益(年金較高),高風險是指年金會發生波動,甚至完全有可能低于低收益低風險下的年金。這種自主保險中年金的變化和傳統的部分險種中的年金變化是不同的,后者年金變化是事先制定的,但自主保險中是隨機變化的。被保險人也不會簡單的呈現只偏好低風險低收益或只偏好高風險高收益,分級的意義就在于在兩個極端之間設立不同的級別,以供被保險人選擇。在這個由低風險低收益向高風險高收益漸變的過程中,保費不斷降低,平均利率不斷下降,平均年金不斷上升,而年金波動的風險越來越高,投資于證券市場的保險資金比重越來越大。但選擇哪一級別,完全取決于被保險人,這就是“分級自主保險”的概念。這個概念不局限于終身年金,也可推廣到其他險種。

這種“分級自主保險”有兩個可以期待的優勢:

1.它充分考慮了消費個體的異質性,這樣可以滿足更多被保險人的偏好,低保費也會降低投保“門檻”,加大保險覆蓋率。而自主讓風險承擔形式更加合理。

2.它為保險資金的證券化提供了緩沖,在現在保險資金證券化仍不成熟,市場不完善,存在很多未知風險下,低風險低收益的保險資金的存在讓保險公司對突發風險具有更強防范功能,同時它又吸收到了保險資金證券化的利處。

四、企業合并的設想

要提高保險資金運用的質量,不一定只局限于研究投資的渠道。我們也可以從保險公司結構的角度來探求改進辦法。

不管現在保險公司的投資渠道如何變化,究其根本,它是需要成本的,因為它們不是讓資金產生利潤的最終端。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種消除成本的方法呢?

如果保險公司直接向某個企業貸款,就會遇到資金周轉能力差和成本的雙重問題,所以目前保險公司很少采用這樣的投資方式。但這個分析投資方式,為什么會有上述兩個問題?根本原因在于投資方與被投資方有著不同的利益取向。

所以我們提出保險公司A與直接盈利的公司B(這里直接盈利是指直接利用資產創造利潤,并非投資而得)之間的合并,這種合并有的前提條件是:保險公司A經營狀況良好,公司B有能力通過資本上的擴張實現更大利潤,合并本質在于:保險公司A將保險資金注入公司B,公司B有能力通過資本上的擴張實現更大利潤,二者的合并將消除成本,并且會將保險公司A的投資風險轉化為公司B資本擴張的風險。

現在國內外不乏那些急需更多資金來擴大自己并且盈利狀況良好的企業,所以我國很多規模較大的保險公司完全可以考慮這樣的合并,顯然把資金注入到那些已經取得成功并且有前景的企業中,比起投入證券市場,具有低風險低成本的雙重優勢。這無疑是一個加快保險業改革的機會。

在當下成本突出,投資風險不確定的中國保險業,我認為這樣的設想是值得嘗試的。當然,這樣的合并也有必須注意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合并之前雙方必須充分評估對方在其業界的表現,這樣利于防止其中一方發生逆向選擇。其次是要探求合理的財務制度,防止資金運轉不暢。

五、綜述

本文從保險資金證券化出發,重點提出了分級自主保險的思路,也闡述了跨行業合并這種保險資金運用的新想法。雖然要想將這些關于保險資金運用的新構想付諸實際還需要更進一步研究,但我認為,全方位創新才是當下加快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出路。

參考文獻:

[1]喬桂明:中國保險發展戰略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2]石新武:開放條件下的保險競爭力.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3]江生忠: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4]徐俊:隨機利率下的人壽保險精算模型研究.武漢理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