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補充醫療保險論文

時間:2022-02-28 03:33:33

導語:商業補充醫療保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補充醫療保險論文

一、數據來源和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參保因素的相關分析

(一)數據來源筆者研究的數據來自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由中國農工黨中央參政議政部、中國藥學會醫藥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社會保障研究所聯合開展的“中國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發展研究”的問卷調查。此次調查采用多階段抽樣方法,對江蘇、浙江、湖南、山西、四川和甘肅共6個省份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808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764份,問卷回收率為94.6%。調查數據顯示,在全部有效的被調查對象中僅有4.5%的被調查者參加了商業補充醫療保險,95.5%的被調查者沒有參加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商業補充醫療醫療保險整體參保率低。

(二)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參保因素的相關分析根據調查問卷設計的問題,筆者共選擇了43個變量研究其與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參保因素的相關關系。這43個變量的具體名稱以及它們與城鄉居民是否參加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的相關性如表1所示。

二、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參保因素的二分類Logistic分析

被調查者是否參加商業補充醫療保險與15個變量之間存在著單變量相關性。筆者使用二分類Logistic模型對被調查的城鄉居民是否參加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去除各變量之間的交叉和疊加影響。

(一)變量的定義把相關分析后與被調查的城鄉居民是否參加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相關的15個影響因素定義如下:V1為受教育程度;V2為每月收入情況;V3為基本醫保保障程度低;V4為基本醫保定點醫院過度檢查;V5為對補充醫保的了解程度;V6為別人參加了所以也跟著參加了;V7為繳費和報銷等組織實施方式靈活且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V8為沒有參加基本醫保;V9為為了享有更舒適的醫療環境和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V10為同等條件下優先點名某醫務工作者提供如點名手術和護理等;V11為補充醫保支付基本醫保支付門診費用后自付部分的門診費用;V12為補充醫保支付基本醫保中起付線以下的住院費用;V13為補充醫保支付基本醫保中起付線以上封頂線以下的費用中由個人負擔的住院費用;V14為基本醫保未覆蓋的醫藥衛生服務所發生的費用,按照參加補充醫保時的合同約定報銷;V15為參加補充醫保后承保人是否提供疾病預防、健康咨詢、健康評估、健康教育信息。

(二)回歸結果由于自變量V1,V2,V5和V15屬于多分類變量,在數據輸入時對其進行啞變量設置,同時采取逐步向前法(Forward)和似然比(LR)檢驗法使各變量逐步進入方程,具體結果。表2的結果表明Hosmer和Lemeshow(HL)檢驗通過,這說明方程的擬合優度好。共有3個自變量進入方程,各自變量的顯著性檢驗均通過。可見,城鄉居民是否參加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受到V10,V11和V15這3個因素的影響。

三、結論性評論

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是補充醫療保險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對于構建中國多層次醫療保險體系有著重要作用。擴大覆蓋面是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其他業務獲得發展的必要前提。隨機問卷調查數據的Logistic分析表明,同等條件下城鄉居民是否參加商業補充醫療保險主要受3個因素的影響:第一,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是否允許被保險人同等條件下優先點名某醫務工作者提供如點名手術和護理等;第二,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是否支付基本醫保支付門診費用后的自付部分;第三,參加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后承保人是否提供疾病預防、健康咨詢、健康評估、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要擴大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的覆蓋面,需要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提供者和醫療服務機構密切合作來提供優惠、優先醫療服務,需要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提供者把費用報銷的重點放在報銷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個人門診費用后的自付部分,需要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提供者積極為被保險人提供疾病預防等方面的健康促進活動。

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市場需求強烈,但保險公司在風險管控水平、人員素質、產品研發和精算基礎等方面力量薄弱,政策與法律等外部環境還欠完善。文章僅僅是對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參保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并提出從哪些方面來擴大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的覆蓋面。實際上,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的良性發展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內容,今后的研究還應該進一步細化和深化。例如:可以進一步研究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參保人群的社會經濟特征,從而使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業務拓展更具針對性;可以探討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提供者和醫療服務提供者之間合作的可能性、模式、特征和政策條件,從而使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在風險分散、參與醫藥衛生服務改革、合理控制醫藥費用等方面有所作為;可以探索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和包括各種基本醫療保險在內的主體醫療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模式,從而使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在拓展業務范圍的同時起到更加積極的補充作用。

作者:賈洪波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