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險參保意愿及影響要素
時間:2022-06-26 03:19:06
導語:養老險參保意愿及影響要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務院辦公廳2009年的《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下簡稱新農保)遵循政府主導和農民自愿相結合的原則[1]。作為一項農戶自愿參加的公共政策,農民的真實參保意愿以及對制度的認可度直接關系著新農保制度覆蓋面的擴大,也關系著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性發展。目前新農保試點工作正深入推進,截至2011年6月底,納入國家新農保試點的27個省、自治區的838個縣(市、區、旗)和4個直轄市部分區縣參保人數共計1.42億人,加上20個省的409個自行試點縣參保人數,全國參加新農保的人數共1.99億人[2]。但是依然還有部分試點地區的農戶不愿參保,影響他們參保行為的因素有哪些?目前已經參保的農戶是否是在對政策非常了解的前提下自愿繳費?這些問題的回答對于新農保制度“廣覆蓋”這一目標的實現,以及進一步提高制度設計的合意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目前部分學者利用實地調查的資料從不同角度對農戶參加新農保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但是已有的某些分析結論還存在較大分歧。主要表現在:第一,年齡因素對農戶參加新農保意愿的影響。有的研究表明年齡與農戶參保意愿呈負相關關系,年齡越大越不愿參保[3][4][5];有的研究表明年齡與農戶參保意愿呈正相關關系,年齡越大越愿意參保[6];而有的研究表明農戶年齡對其參保意愿沒有顯著影響[7][8]。第二,家庭收入對農戶參保意愿的影響。有的研究表明農戶的收入越高越愿意參加新農保[4][8];有的研究表明農戶收入越高越不愿意參加新農保[9],而有的研究則表明農戶收入對其參保意愿沒有顯著影響[7][10]。第三,政策了解程度對農戶參保意愿的影響。有的研究表明對新農保政策了解的越清楚越愿意參保[6],有的研究表明對新農保政策了解的越清楚越不愿意參保[4][8],而有的研究表明農戶對新農保政策了解程度對其參保意愿沒有顯著影響[7]。本文認為產生這些分歧的最主要原因是各位學者采用的調查對象不同。這就迫切需要進一步擴大調查范圍,對樣本的特征進行深入的細分,并根據不同社會群體的特征來反映不同社會群體對新農保制度的不同需求。而民族地區的農戶作為一個特定的群體,有其特殊的文化傳統和習俗,目前已有研究卻較少關注民族地區農戶的參保意愿及其政策需求。本文試圖通過對民族地區農戶的調查,了解民族地區農戶對新農保的參保意愿和政策需求,深入分析影響民族地區農戶參加新農保的因素及其程度,以期為我國新農保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提供科學依據。
一、數據、模型與變量
1.數據描述。本文數據來源于課題組2011年7月組織的由經過培訓的中南民族大學社會保障專業的本科生在湖南、廣西、湖北、貴州、安徽和云南六省、區的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的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具體抽樣方法為:每個省選擇1-2個縣,每個縣選擇2個村,每個村隨機抽取30個農戶。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69份,有效率為92.3%。此次調查樣本中侗族、苗族、壯族、土家族、瑤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占82.1%,漢族占17.9%;男性占66.3%,女性占33.7%;沒有上過學的占4.6%,具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占32.9%,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41.1%,具有高中、中專文化水平的占17.4%,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4.0%;年齡在16-29歲以下的占14.9%,30-44歲之間的占40.4%,45-59歲之間的占30.4%,60歲及以上的占14.3%;家庭人口數在3人及以下的占19.0%,4人的占31.6%,5人的占27.7%,6人的占14.8%,7人及以上的占6.9%,家庭平均人口規模約為4.6人;所處地理環境為山區的人占79.6%,所處地理環境為丘陵的人占11.7%,所處地理環境為平原的人占8.7%。調查樣本中,對于“您自己年老時最希望采取哪種方式來養老?”這一問題的回答,有49.7%的人選擇子女養老,有35.6%的人選擇社會保險養老,有12.2%的人選擇個人儲蓄養老,有2.5%的人選擇商業保險養老、集體養老等其他養老方式。目前60歲以上老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是依靠子女給錢的占55.3%,依靠自己儲蓄的占26.4%,依靠國家提供養老金的占13.6%,依靠其他來源的占4.7%。
2.變量與模型選取。調查樣本中有79.3%的農戶所在縣(市、區)進行了新農保試點,有20.7%的農戶所在縣(市、區)還沒有開展新農保試點。其中,新農保試點縣的農戶中有86.1%的人參加了新農保,13.9%的人沒有參加新農保;非新農保試點縣的農戶中,有88.2%的人表示如果將來實施新農保制度愿意參保,有11.8%的人表示不愿意參保。本文研究的因變量為民族地區農戶是否愿意參加新農保,對于新農保試點縣中參加了新農保的農戶和非試點縣中愿意參加新農保的農戶賦值為1,對于試點縣中沒有參保的農戶和非試點縣中不愿意參保的農戶賦值為0。這里用yi來表示因變量,yi的取值范圍為:yi=1,參加保險yi=0,{沒有參加保險由于因變量是一個二分變量,故本文選擇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具體計量模型[11]為:pi=P(yi=1|xi)=11+e-(α+βχi)其中,χi為影響農戶參加新農保的各個因素;βi為自變量的回歸系數,即在控制其它自變量的條件下,某單個自變量一個單位的變化所引起的對數發生比的變化;pi=P(yi=1/χi)是在給定一系列自變量χ1i,χ2i,…,χki的值時農戶參加新農保的概率。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影響農戶參加新農保意愿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著重從個人特征因素、家庭資源稟賦因素、社區環境因素和制度環境因素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個人特征因素包括民族、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四個變量;家庭資源稟賦因素包括家庭總人數、家庭人均純收入、家中有無成員外出打工、家中有無黨員四個變量;制度環境因素包括農戶對新農保政策的了解程度和預期養老方式兩個變量;同時選取被調查者所在區域這一變量來反映社區環境因素。其中,家庭總人數、家庭人均純收入兩個變量屬于連續變量,民族、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中有無成員外出打工、家中有無黨員、所在區域、對新農保政策的了解程度、預期養老方式9個變量屬于虛擬變量。本文將民族分為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漢族為參照組;年齡分為16-29歲、30-44歲、45-59歲和60歲及以上四類,16-29歲為參照組;教育程度分為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中專和大專及以上四類,小學及以下為參照組;所在區域分為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此次調查的湖南、湖北、安徽三省屬于中部地區,廣西、貴州、云南三省屬于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為參照組;對政策了解程度分為非常了解、比較了解和不太了解三類,不太了解為參照組;預期養老方式分為商業保險等其他方式、社會保險、子女養老和個人儲蓄養老,個人儲蓄養老為參照組。自變量基本特征描述見表1。
二、實證結果分析
運用統計軟件SPSS16.0,通過Logistic回歸模型對因變量民族地區農戶是否愿意參保的影響因素進行估計,從模型回歸分析結果看,模型χ2=55.756,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統計性顯著,表明所選的自變量對因變量聯合解釋效果很好。但就單個自變量解釋效果來看,11個自變量中只有年齡、教育程度、所在區域和預期養老方式4個變量統計上顯著,其他7個自變量統計上不顯著(見表2)。
1.民族因素。從表2民族地區農戶參保意愿的Logistic模型回歸結果看,“民族”這一因素對于民族地區農戶是否愿意參保沒有顯著影響。可能的原因是目前在我國大部分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與漢族以及各少數民族之間混雜居住,經過長期的交流和相互融合,住在同一地區的各民族農戶之間思維方式、養老保障的方式與意愿逐漸趨同,各民族之間的差異逐漸弱化。
2.性別因素。模型回歸結果顯示,性別對于民族地區農戶是否愿意參保沒有顯著影響。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國新農保制度試點地區絕大多數是以戶為單位進行繳費的,即農戶家中凡是符合參保條件的成員要么同時參保,要么都不參保。這種“捆綁式”參保制度設計使得農戶進行參保決策時,會把所有家庭成員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而不會考慮家庭內部男性和女性的需求差異。
3.年齡因素。模型回歸結果顯示,被調查者所處的年齡段對于民族地區農戶是否愿意參保具有顯著正影響。對于60歲之前的農戶來說,年齡越大越愿意參保。從冪值來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30-44歲的人愿意參保的概率是16-29歲的1.582倍,45-59歲的人愿意參保的概率是16-29歲的4.828倍。這主要是因為對于45-59歲的人來說,很快就會面臨養老問題,而且如果現在參保,60歲后就可以像“城里人”那樣每月領取養老金,因此這個年齡段的農戶參保積極性最高。對于部分45歲以下的農戶來說,目前還沒有考慮到自己的養老問題,而且國務院《指導意見》中規定,最低累計繳費15年后,60歲時就可以享受養老金待遇,這就使得16-45歲的農民認為自己還年輕,等到45歲以后再參保繳費也不遲。對于60歲及以上的農戶來說,其參保意愿與16-29歲的人參保意愿沒有顯著差異,這與事實相符。因為《指導意見》中規定,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就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1]。
4.教育程度因素。模型回歸結果顯示,教育程度對于農戶是否愿意參保具有顯著影響。從冪值來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具有高中或中專文化水平的人愿意參保的概率是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的5.245倍。初中文化水平的人與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參保意愿沒有顯著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回歸系數是負的,即相對于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更不愿意參加新農保。這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雖然戶口在農村,但大多在城鎮或城郊工作,與待遇較低的新農保相比,他們更愿意參加待遇較高的城鎮職工或城鎮居民養老保險。
5.社區層面。模型回歸結果顯示,被調查者“所在區域”這一變量在α=0.01水平上統計顯著。從冪值上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處于中部民族地區農戶參加新農保的概率是處于西部民族地區農戶參保概率的23.650倍。這主要是由于雖然都是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但處于西部的民族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較低,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相對較弱。調查樣本中,中部民族地區農戶的人均純收入平均值為3000.45元,而西部民族地區農戶的人均純收入平均值為2611.37元。
6.預期養老方式。模型回歸結果顯示,“農戶預期養老方式”這一變量在α=0.05水平上統計顯著。希望年老時主要依靠社會保險養老的農戶參保概率是希望依靠個人儲蓄養老農戶參保概率的4.724倍。雖然目前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在農村依然存在,仍有49.7%的農戶將來年老時希望主要依靠子女養老,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已經有部分人嘗試采取其他的養老方式。特別是新農保相關政策的出臺,使試點地區的農戶真正獲得了實惠,部分農戶對新農保制度很有信心,并期望將來年老時能以社會保險的形式來養老,而不是完全依靠子女。
7.家庭層面和制度層面。模型回歸結果顯示,家庭總人口數、家庭人均純收入、家中有無成員外出打工、家中有無黨員四個家庭層面的變量統計上不顯著。同時,農戶對制度了解程度對于其是否愿意參加新農保沒有顯著影響。這主要是由于目前有53.1%的農戶還沒有真正了解新農保制度,在不了解政策的情況下,部分農戶決定是否參保主要是“隨大流”,聽別人說新農保制度好或者看別人都參加了,于是自己就跟著參加了,因而沒有受家庭層面各個因素的影響。三、結論與建議本文通過對中西部6個省份的民族地區農戶進行問卷調查,利用Logistic回歸模型對農戶是否愿意參加新農保的影響因素及其程度進行了估計。調查結果表明,78.6%的農戶愿意或已經參加了新農保,還有21.4%的農戶不愿意參保。模型回歸結果顯示,年齡、教育程度、所在區域和預期養老方式四個變量對農戶參保意愿有顯著影響。民族、性別、家庭總人數、家庭人均純收入、家中有無成員外出打工、家中有無黨員和對新農保政策的了解程度七個變量對農戶參保意愿沒有顯著影響。綜合以上分析,我國新農保制度在以下三個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第一,加強制度宣傳,使農民真正了解新農保繳費檔次、計發辦法、享受待遇和管理機構等相關政策,鞏固現有參保率。第二,完善制度設計,增強制度本身的吸引力,尤其是提高中青年農民參保積極性。目前的新農保制度主要是基于年度繳費的額度差異來決定參保人未來基礎養老金的標準。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城鎮醫療保險的做法,隨著參保人參保年限的遞增,基礎養老金的標準相應增加(如繳費滿10年、15年和20年以上可以領取不同標準的養老金額度等),以把盡可能多的農民吸納到新農保制度的保障體系中來,降低制度的“逆向選擇”風險。第三,加大政府財政支持,特別是對西部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西部民族地區普遍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很難投入更多的配套資金為農戶進行補貼,而與此同時,國家財政撥款的每人每月55元的基礎養老金標準偏低,在性質上基本屬于國家福利的范疇。因此,建議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在適當時候適度提高基礎養老金的補助或補貼標準。
- 上一篇:生本教育觀念下物理教學
- 下一篇:石化企業統計數據運行及關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