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的原因分析

時間:2022-12-23 08:55:16

導語: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的原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的原因分析

一、初始探索階段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如此劃分主要是根據保險制度的要求和農村養老保險本身的發展與變化,再考慮到經濟社會中的諸多因素等等。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1999年,一直處于探索和不斷實踐論證的階段。而在1999年到2009年,主要是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總結、創新、發展階段,此后至今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正式開始建立并進入進行試點運行的時期。下面我們按階段進行分析探討中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遷原因。這一時期,民政部下發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各地積極實施。出臺后,證明國家已經開始著手予以制度解決農村保障問題,關注民生,對農村居民老年生活有了很大保障。但也有部分設計缺陷,首先是規定參保年齡為20~60周歲,那么此外的人員無法參保,在方案籌資中以個人交納為主,只有較為富裕的農民才能享受保障。國家有扶持原則體現,但是卻沒有具體可實施的相關政策規定,所以制度就成為了個人的儲蓄式養老,沒有社會保障性。方案設定每月2~20元不等的繳費標準,并沒有設計動態增長機制,相對于農民對于養老保險制度的認識缺乏和信心不足以及收入較低情況,大多會選擇低檔次繳費,而最終待遇領取與繳費水平相對應,這就難以起到最終養老保障應有的作用。隨著經濟的變化,難以對基金進行保值增值,也缺乏科學完善的管理機制,使得基金流失、損失嚴重。在各地開展農保工作時,國家并沒有就此進行政策指導和規范,這就使得農保工作更加難以統一,降低了它的規范性、穩定性、嚴肅性。

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總結、創新、發展階段

在這段時間里,主管部委為主開始進行項目試點,各地也自發開展試點項目。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出符合地區性的地方新農保制度。在參保人群、政府補貼、繳費標準、待遇調整等多方面進行了資源整合,創新規劃,制定出了針對性強、具有足夠吸引力并且有切實保障的新制度。但是在這段時間里,國家并沒有進行過統一性的指導規劃,這就使得地方政策層出不窮,在模式、范圍、繳費、待遇、補貼、方式、基金保值增值辦法、監督機制、操作辦法等等各個方面都沒有執行的規范和可參考的政策法規,這就造成農民難以積極參保、基金保值增值依然很難、基金管理欠缺等問題。

三、“國家新農保”建立并進行試點運行時期

《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是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指導性文件,符合國情,并且科學發展并完善,從根本上提高農民保障水平。其中,全部基礎養老金由政府承擔,國家承擔了很大一部分責任,并且城鄉差距逐漸縮小,逐漸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新農保制度有著基本性和公平性的特性,能夠更好地對農民參保積極性進行調動,并且還有著一定的統籌性。關于新農保的基金問題,納入了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并且雙線管理、單獨核算。新農保工作經費不得從基金中提取,由同級財務部根據實際情況標準進行科學合理安排。《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是國務院下發的,權威性、嚴肅性不言而喻,而在此基礎上,也給地方留有部分發揮空間。這樣相對統一,分別獨立,更好地完善了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在進行項目試點階段中,也體現部分問題。試點與相鄰地區的待遇不同,使得老百姓和地方工作者也有心里不平衡的感觸。此外,新農保制度與其他制度的銜接還不夠連貫和緊密,在很多工作中都會顯現出脫節或者分歧的地方。另外,新農保制度與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方面,涉及到農民工流動性強而如何參保問題也亟需解決。最后就是可持續發展問題,新農保實施的過程中必定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基金增值保值的影響,所以新農保制度的運轉需要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做支撐。

四、新農保試點分析

新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試行與實施順利,解決了很多農村農民養老問題,這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我國人口老齡化已經在不斷加重。家庭而言,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家庭趨向小型化、核心化,子女數減少,傳統的養老方式也同時被逐漸削弱。又隨著經濟壓力和生活所迫,隨著土地收入的不斷減少,很多農民工群體逐漸形成,而收入不高的農民,在養老方面也逐漸加重,農民養老保險訴求開始顯現。

五、結束語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變化,經歷了三十多年的變遷,而新農保制度進行創新的根據,便是經濟社會轉型期來自于農民內在的制度需求,國家在一定契機下將農民的訴求定成制式,是適應時展、適應供需的舉措。未來,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將全方位地進行綜合審定,對于人口結構、就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及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都將納入農村養老保險建設的影響因素行列,互相之間也將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將越來越公平公正。這也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添柴加火,為建設和諧社會打下基礎。

作者:王林 單位:河北省南宮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農保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