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03:41: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財務報表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財務報表變化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構建已基本完成,它的頒布、執行對會計的理論及實務界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文旨在結合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分析我國合并財務報表的理論定位及采用新理論所帶來的系列變化。
【關鍵詞】合并財務報表實體理論理論優勢變化
財政部于2005年12月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以下簡稱“新準則”),該準則是在1995年2月財政部的《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以及有關復函(財政部1996年《關于合并會計報表合并范圍的復函》、財政部1999年《關于資不抵債公司合并報表問題請示的復函》)的基礎上,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第27號——合并財務報表和單獨財務報表》的規定及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的。“新準則”的最大變化是編制合并財務報表理論的轉變:由側重母公司理論向側重實體理論轉變,這與國際會計準則及美、英等發達國家的做法趨同。
一、實體理論的優勢
(一)合并財務報表理論簡介國際上通用的合并財務報表理論主要有三種:所有權理論、母公司理論和實體理論。
1.所有權理論
財務報表分析及方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時務報表資本結構償債能力權益凈利率
論文摘要:對務報表是對企業經營狀況評價的主要依據?對務報表分析方法的科學與否關系到評價的準確性和客現性。本文系統地介紹了對務報表分析的內容及方法。
一、財務報表分析的含義和目的
財務報表是總括地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信息的書面文件?其內容有兩方面:一是企業經營成果?包括企業營業收人、成本控制和費用節省情況、利潤的多少和投資者獲得的紅利等;二是企業財務狀況的好壞?包括資金供應、償債能力和企業的發展潛力等。財務報表分析又稱財務分析?以財務報表和其他資料為依據和起點?采用專門方法?系統分析和評價企業的過去和現在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其變動?目的是了解過去、評價現在和預測將來?幫助利益關系集團改善決策。財務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將大量的報表數據轉換成對特定決策有用的信息?減少決策的不確定性。
企業對外的財務報表?是根據全體使用人的一般要求設計的?對于不同的使用人?他們的分析的目的不完全相同:
投資人:為決定是否投資?分析企業的資產和盈利能力;為決定是否轉讓股翰?分析盈利狀況?股份變動和發展前景;為考查經營者業績?要分析資產盈利水平、破產風險和能力;為決定股利分配政策?要分析籌資狀況。
戰略財務報表分析論文
摘要:結合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提出基于戰略的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思路。基于行業生命周期和企業發展階段的戰略財務報表分析,能站在報表之外看報表,對于判斷企業走勢,預測未來財務狀況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戰略財務報表分析;企業發展;思路財務報表分析是報表使用者判斷企業過去經營業績,預測未來走勢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財務報表分析的固有局限性,報表分析者常常不能做出正確的結論,甚至是完全錯誤的結論。結合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提出基于戰略的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財務報表分析的常用方法
通觀目前市面流行的財務報表分析的有關書籍,可以大膽地把財務報表分析方法統括為比率法和趨勢法。所謂比率法就是分析財務報表中某個數據(指標)與另一相關數據(指標)的比率,藉以做出結論。趨勢法是對不同時期財務報表的同一數據(指標)進行分析,藉以發現某種變動趨勢。
至于財務報表分析的切入點,一般地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基于盈利質量的報表分析。常用的比率指標有:毛利率、稅前利潤率;常用的趨勢分析法有:收入的趨勢分析,成本的趨勢分析,各項費用的趨勢分析等。盈利質量分析關注的重點是成長性和波動性。
財務報表會計信息論文
一、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定義
(一)相關性的定義。在相關性規則下,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被要求可以明確反映企業的財政狀態、經營結果以及現金流量成果。會計信息根據與使用者的決策需求是否相關來評判它是否有效,是否具備價值,是否有助于決策或者提高決策水平,這是一個重要環節。提供有關資料可以幫助用戶分析過去決策的好惡,證實或修正過去的有關預測,因此具有反饋價值。它還應當具備預測價值,幫助使用人按照財務報告所供應的信息預測企業將來的財務景況、經營效果和現金流量。同時,在決策者進行未來企業決策時,其會計報告必須反映時下的公司運轉狀況,使使用者不會對已決策的條例進行反復的修改,甚至是糾正錯誤,所以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及時性。在識別的過程中,企業的實際應用要求會計信息系統的關聯性,會計信息的計量和報告,充分考慮用戶決定形式和信息的需求。多年來對于質量的需求一向偏重于會計的信息反饋價值證明和改正之前預期的才力,而伴隨著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期,各方面競爭將更為劇烈,產品壽命周期縮小,導致預測價值和及時性顯得尤為重要。綜上所述,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及時性三個要素組成了相關性。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相關性就是說會計信息應當和相關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定。更進一步的說,會計的信息需與國家對經濟的要求、投資者與債權人進行的決定相符合,懂得財務景況、經營結果和現金流量情形的需要,滿足企業內部加強經濟管理的需要。(二)可靠性的定義。也稱客觀性,真實性,是要求會計核算以現實情況發生的貿易往來或事項為根本,照實說明企業的經濟狀況,經營結果和現金流量。1、可靠性中包含真實性,可檢驗性和中立性,真實性是最重要的測量標準。真實性大體上指會計信息與實際相符,具有客觀性,進一步來說,會計信息還需具有可信性,在可靠性中真實性不代表具有可靠性,但是可靠的信息一定具有真實性,兩者成后者包容前者狀態。然而,在實際會計應用中,可靠性并不是唯一的,不可辯的,它并不是把整體的經濟活動原樣呈現,也就是說,會計的真實性并不完全代表客觀事實,原因是會計核算中的假設前提,像貨幣價值,所以會計的真實性只擁有普遍的適用性。并且在會計制度的許可內,會計處理的方法有可選擇性,不同組織的對接下各自的客觀情況有差異,所以制度允許對核算方式進行選擇。總之,會計的真實性是對會計生命和使用者信賴的保障。2、可靠性中也包括對會計信息的可驗證性,指在會計信息采集中不同的人員檢查相同的數據,證據和記錄可以得出相同或相近的結論,這個規定其實不要求每一次檢查都得出完全相同的論斷,它容許在有限的范圍內可以有差別。會計信息的可驗證性決定了會計決策者提供的信息在主觀和客觀上都具有可靠性,是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是否真實的重要憑據。3、中立性指判斷一個信息的可靠性,這條信息就必須具有中立性,會計信息不可通過選取或羅列資料來獲得,只要具有影響決策和判斷的因素,這些信息都不具有中立性,就會缺乏可靠性。
二、會計信息可靠性和相關性的關系
(一)二者相互排斥,是對立的。在會計環境設定不變的情況下,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相關性在經濟活動的追求的討論中往往成對立狀態。在經濟情況變幻莫測的今天,及時性將變得尤為重要,企業獲得具有相關性的數據后,無法確定其客觀和可驗證就匆匆進行會計核算,同時此類信息易受公司管理層操縱,使這些信息可靠性較差。而具有可靠性的信息并不一定與企業決策相關,如果提供給使用者一堆與企業決策無用的信息,即使其是真實的,也會使使用者迷惑,從側面降低了公司信息的可靠性。(二)二者相互依存,是互為前提的。會計信息可靠性如果丟失了,相關性的意義就將落空。可靠性與相關性之間并不沖突。在實際企業應用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才是決定會計信息這兩種屬性的主要決定人,而兩者的主次順序以相關性為重,決策者需求的是與公司高度相關并且可驗證真實可靠的信息,所以會計信息的選取離不了兩種屬性的依存。(三)對兩者關系的進一步分析。在衡量會計信息的質量中,可靠性與相關性無法永遠保持一致,在現實環境中,不可能編制一份具有完全可靠并且完全相關的財務報告,權衡兩者的比重就變得尤為重要。目前來說,無論國內還是國際都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原則,因為在反映企業的真實財務情況,權責發生制可以清楚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可以指出財務狀況變化的實質而不是形式。但是同時有人提出權責發生制無法像現金收付制那樣具有可靠性,無法對每一條經濟事項進行細致的記錄,雖然現金收付制中的會計信息具有完全的可驗證性和中立性。現今的會計行業中,對權責發生制和現金收付制的爭論一直存在,大多會計制度現在都是以權責發生制為主體,以現金流量表作為充分披漏信息的補充。所以,在制度下的企業對這兩種屬性的選擇大多依托與信息使用者息息相關的包括公司管理層、投資人等所需要的主要信息體。
三、對改善兩種屬性權衡的方法
(一)對財務報表的項目和內容進行整理和精簡。大部分的財務報表中都會有因為歷年的突發性或意外性的變故而改變的項目,而會計部門的人事更迭很可能會把一些對目前無用的會計項目保留下來,同時在報告外的補充信息中也會存在一些對會計信息決策有用的項目。應該對公司報告的賬戶體系進行檢查和改動,使財務報告具有更高的相關性。雖然頻繁的改變會計報告項目會對公司的效率有影響,但是會計報告所增加的及時性可以讓決策層更準確地下達下一個目標的任務,減少錯誤發生所造成的損失。(二)會計信息處理科技的提高。如今社會中,快速的計算機發展,其計算量和計算速度不斷提高,通過計算機的精確地運算可以加快會計報告生成的效率,這有時候也會解決上一點中公司效率下降的缺點,同時,在運算領域越來越廣泛的情況下,在未來,很可能計算機會計算出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準確的取舍度。(三)對財務報告中的附注進行規劃。同第一條,會計報告中的信息補充大多是通過附注和對外信息披露,這其中也會產生對決策不必要的干擾項,但是對外披漏信息有兩條制約,在改變過程中一定要遵守兩個原則,分別是成本效益原則和自我保護原則。1、成本效益原則。成本效益原則是說當供給和需求不平衡時,對二者成本運算必須成比例,保證所花費的成本不能超過由此取得的效益,有時候成本效益約束是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的主要矛盾點,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追求的是最大的經濟效益,所以成本戰略管理成為當下熱議的企業管理項目,減少片面的降低成本方法和避免狹隘的傳統成本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地加強公司收益,也可從另一方面減少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的沖突。2、自我保護原則。自我保護原則是指消息利用的素質和能力,會計信息是不是具備相關性和可靠性,大多是使用者的一種評價,一個具備專業修養和豐富履歷的使用者每每都會比他人挖掘出更多實質,對他來講,會計信息包括更多相關性和可靠性,所以公司在選拔人才制度上可以進行更多的考核以選出有用的人才。(四)對會計信息可靠性處理的差異性。在選取可靠的信息時,應當動態地了解會計信息的本質,不能每一項都理解為確切無誤的數據,做到有差異的了解每一項信息的可靠程度,更加全面地掌握會計信息帶給決策者更加有用的經營訊息。(五)國家會計制度改進。國家會計部門應當時常對國內和國際的會計報告差異進行了解與分析,并且對不同地區的不同客觀情況進行記錄,從而針對地方針對時間的對會計制度調整,加大對會計人才的訓練和培養,也可以對會計制度和會計行業之間主觀上的偏見和水平差異彌補,還可以在此過程中糾正不合理的治理結構和增加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方面的治理。
財務報表合并編制論文
合并財務報表,是當前國際的三大難題之一,也是財務會計中最為復雜和充滿爭議的領域。在以控股關系為紐帶的集團內,尤其是在企業股權分散化的條件下,通常控股公司(母公司)對被控股公司(子公司)所持有的股份并非100%,甚至不足50%。這樣,子公司還存在著非被控制性股權(少數股權),在這種情況下,三種不同的合并----所有權理論、實體理論和母公司理論,對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將產生不同的,本文試對此進行一些探討。
一、所有權理論
(一)主要思想與編制目的
所有權理論認為會計主體與其終極所有者是一個完整且不可分割的整體,立足點是編制合并財務報表的企業對另一企業經濟活動和財務決策具有重大影響的所有權。因此,編制合并財務報表的目的,是為了向母公司的股東報告其所擁有的資源,即滿足母公司股東的信息需求,而不是為合并主體的所有股東而編制。在所有權理論下,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是擁有與被擁有的關系,強調的是母公司實際所擁有而不是實際所控制的資源,這種過于穩健的做法與控制的實質背道而馳。但是,它解決了屬于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集團公司合并財務報表編制的。
(二)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
在只強調擁有關系的所有權理論下,采用的是比例合并法對被聯合控制主體的財務報表進行合并,即按投資比例將被投資者的資產、負債、收入和費用等項目的金額納入相應項目之中,不屬于控制者的部分在合并財務報表中不予反映。因此:
規范財務報表體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現代財務管理的現狀;構建現代財務管理體系的對策和途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新事物的出現,促使財務管理不斷創新、在成本控制方面,實行制造成本法進行核算、在財務分析方面,在與國際慣例接軌同時,建立了規范的財務報表體系、在資金管理制度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資本金制度、依法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當前金融市場需求的籌資機制、加強財會人員隊伍建設,規范企業會計秩序、完善現代財務管理制度、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健全信用制度并做好原始記錄、業務與收款可由一人負責、保持適當的存貨量、重視生產成本事前管理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論述了現代財務管理的現狀和管理體系構建原則,確定了構建現代財務管理體系的對策和途徑,主要是完善現代財務管理制度,加強應收賬款管理,保持適當的存貨量,重視生產成本事前管理等措施,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創新,不斷有相匹配的財務管理方法出現。
關鍵詞:財務管理;管理創新;創新路徑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新事物的出現,促使財務管理不斷創新。財務管理的對象、方法、手段三個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管理對象不斷出現,內涵更加豐富;方法不斷更新,越來越智能化、人性化和復雜化;手段不斷改進,越來越先進,更多地應用了現代信息技術。
1現代財務管理的現狀
(1)在成本控制方面,實行制造成本法進行核算,結合企業經濟責任制,逐步建立了制造成本法與目標責任制相結合的成本控制制度。
第四財務報表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全面收益的涵義;我國企業收益確定的特點;我國企業的會計目標與收益報告的改進;我國企業收益報告改革的總體思路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傳統收益報告只反映已實現的收益,不能反映未實現的收益項目、全面收益不僅包括現行會計實務中確認的凈收益、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屬性、按照實現原則確認收入、凈利潤是衡量企業業績的主要指標、企業直接融資的比重提高了,資本市場不斷完善、報告全面收益可以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要、報告全面收益可以促進證券市場有序發展、報告全面收益有利于實現會計國際化、關于反映企業財務業績的會計要素、關于全面收益的分類與業績報告模式等,具體請詳見。
傳統收益報告只反映已實現的收益,不能反映未實現的收益項目,不能滿足報表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相關性和有用性的決策需求,因而遭到了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強烈批評。由于經濟環境的復雜多變以及企業自身業務活動的復雜性,隨著企業非經營活動收益的增多,符合實現原則的已實現收益則會相對減少。所以,全面收益概念代表著客觀經濟環境和使用者需求變化的必然要求,體現了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發展方向。為此,西方各國準則制定機構紛紛采取行動,對傳統收益報告進行改進,形成了“第四財務報表”或稱“全面收益表”。
一、全面收益的涵義
早在1980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報》第3號(SFACNo.3,后被第6號所取代)《企業財務報表要素》中就提出了盈利和全面收益兩個不同概念,盈利是指現行會計實務中的凈收益,全面收益(SFACNo.6中的定義)是指“一個企業在一段時期內由于交易、其他事項以及來自除股東外的事項所引起的所有者權益的變動。除了所有者投資和對所有者分配引起的所有者權益的變動之外,在某一會計期間內全部的所有者權益變動都應包括在全面收益中”,包括已實現和未實現的業主權益(凈資產)的變動。
根據FASB提出的全面收益概念,全面收益二凈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前者是已實現的收益,后者是未實現的),因此,全面收益不僅包括現行會計實務中確認的凈收益,還應包括在各個會計期間內的其他非業主交易引起的權益變動,如持有資產價值變動、未實現匯兌損益、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損益等。或者說,全面收益將基本接近于經濟收益概念。與傳統收益概念相比,全面收益包括的內容更廣泛,不僅包括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而且包括企業與其業主之外的其他主體的交換與轉讓,以及因偶發事項、物價變動等的結果。
二、我國企業收益確定的特點
財務報表分析論文
財務報表分析是加強企業經濟管理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考察、評價、判斷企業財務狀況優劣、經濟效益好壞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進行財務分析的分析者及所使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使財務報表分析的作用受到極大的限制。
一、對財務報表自身的改革
對現行財務報表的改進可以沿著兩條路徑進行:一條是充分披露方向;另一條是簡化披露方向。沿著前一方向的改進:一方面報表附注越來越豐富,已進入“附注時代”;另一方面其他財務報告的內容和品種也越來越多,可能涉及的有管理當局的討論與分析、中期報告、簡化年度報告、社會責任報告、增值報告、人力資源報告、財務預測報告、分部信息報告、物價變動影響報告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等等。這都是為了彌補財務報表的局限所作的努力和嘗試,受到了信息使用者的歡迎。因此,這種改進成為改革財務報表的主流,可以預見這一改革方向不會改變,只是對現有改革成果的完善與豐富(應是有增有減),并對報告方式進行創新。然而,一味地朝充分披露方向改進,有可能滑入信息過量的泥潭,反而導致信息有用性的降低。為了防止信息過量化,財務報表改進的另一方向——簡化披露應運而生,目前的成果主要是提供簡化的年度報告。在不減少年度報告信息量的前提下,另外提供一份簡化的年度報告,是否真的能降低披露成本和防止信息過量呢?除非使用者只需閱讀簡化的年度報告,而且企業也只提供簡化的年度報告。由此可見,這一方向的改革僅是伴隨充分披露進行的,作為對信息過量傾向的矯正手段而已,難以成為改革的主流。也許正因為如此,簡化的年度報告也融入了其他財務報告中,與充分披露方向合流了。
二、財務報表分析主體的改善
一是多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減少由于分析人員主觀的偏好而發生的財務報表分析失真現象;二是可以采用分析人員外部化,即請系統外部人員進行財務報表的分析,以減少主觀性;三是加強對財務報表分析人員的素質要求。
三、分析指標的改進
財務報表問題論文
1財務報表自身的局限性
1.1報表數據的時效性問題
財務分析所根據的都是反映在會計報表上的歷史資料,分析歷史性資料,評價以往的績效,雖可供企業決策參考,但企業面臨的畢竟是現實問題,不能對這些歷史資料依賴過重。因為這些資料往往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和物價的變動,財務分析的依據均以原始成本為基礎,在物價波動較大的情況下,以原始成本為基礎進行分析,如果不加調整,顯然會受到物價因素的干擾而失去其應有的現實意義。
1.2報表數據的的真實性問題
財務報表分析研究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要求報表數據數據真實、可靠。但是,在企業形成其財務報表之前,信息提供者往往對信息使用者所關注的財務狀況以及對信息的偏好進行仔細分析與研究,并盡力滿足信息使用者對企業財務狀況的期望。其結果極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報表信息與企業實際狀況相距甚遠,從而誤導信息使用者做出錯誤決策。
1.3報表數據的可比性問題
利用財務報表來防范信貸風險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體制的逐步完善,財務制度的管理越來越趨于規范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市場經濟的多重考驗,財務分析對于企業經營管理和銀行信貸管理來說,更加重了管理的重要性和現實性。
一、財務報表分析識別
財務報表分析是了解企業會計和財務數據的重要手段,通過分析識別,銀行信貸人員可以評價一個企業的會計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反映程度,知道會計數字的扭曲程度并通過會計手段來“糾正”扭曲;通過運用會計靈活性,評價會計政策和會計核算合適與否,進而可以及時認清企業發展的趨勢和潛在的問題,為銀行的信貸決策和管理提供有力的財務信息支持。
1.資產負債表分析
(1)營運資金分析。營運資金通常表明企業是否有清算能力,即企業是否有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和能否按現有水平繼續經營。
(2)長期經營資產分析。長期經營資產的基本會計問題是計價基礎。計價基礎是應當資本化的長期經營資產的成本或價值,不能被高估或低估。每年應攤銷的費用是資本化成本的一部分,應該在資產被消耗時計入損益表。長期經營資產分為兩種: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