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評估與控制策略

時間:2022-03-08 04:08:07

導語: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評估與控制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評估與控制策略

摘要:全球經濟和金融一體化發展步伐不斷加深,以及目前我國市場經濟探索性全面改革,面對更加復雜多變的市場競爭環境和新機遇,如何實現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問題,尤其是優化企業內部結構,提升企業財務抗風險能力,已成為企業管理層和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將企業內部優化財務管理指標分為傳統和新增兩大部分,構建出基于模糊分層方法的上市公司風險評估模型,為實現判斷結果科學合理性,通過專家決策群模式,進行各項具體指標權重評分,并以上市公司C為研究對象,實現公司財務風險的評估預測。最后,依據上市公司風險評估結果,提出上市公司內部優化財務管理控制策略,包括科學合理構建股權框架和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關鍵詞:內部優化管理;上市公司;財務風險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穩步發展,及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對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控制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國家關于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經濟增長,需要企業建立科學合理化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優化辦法;另一方面,2013年,我國投資類人群數量呈現大幅度增長趨勢,作為投資者,更加需要依據企業財務穩健化管理和信息公布,進行自身投資策略選擇。可見,上市公司內部優化的財務風險控制,已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生活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上市公司財務管理容易受到來自多方面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且財務管理風險始終貫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任一環節。不斷優化上市公司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機制,為企業發展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數據,實現企業高效率盈利,確保企業和投資者的資產成本利益,構建上市公司科學發展觀下的財務風險評估和控制策略,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陳雪淺指出,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加大我國上市公司融資、投資和匯率等金融不穩定因素發生概率值,這種金融不穩定將會直接增加企業財務風險,對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造成巨大不利影響。王團現指出,企業有序穩定的內部控制是財務管理重要基礎性保障措施,企業的優化內部管理機制,可以對于財務風險控制提供完善指導和管理,從而實現管理和控制有機結合。上市公司內部優化管理和財務風險融合,將會構建出企業發展可持續平臺和體系結構性完善,從而有效降低財務風險發生概率值。袁曉波選用回歸模型上市公司中的ST為研究對象,選擇公司連續5年的財務數據和指標,分析結構表明公司的盈利利潤額度和公司股東持股比例,直接影響上司公司的ST概率值。上述研究成果,對進一步分析上市公司企業財務風險和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但也有需要進一步分析的內容和問題,即在財務風險控制的預測性方面,應更加強調定性指標和非個人主觀影響。經濟和金融全球化趨勢不斷加深,我國上市公司企業發展外部生存和競爭環境,更加復雜化和激烈化,企業必須要強調公司財務風險控制水平值,制定更加合理的內部優化控制機制,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本文運用模糊分層方法,結合企業的內部管理機制,以C上市公司為例,進行上市公司財務管理風險預測和控制策略研究。

二、基于模糊分層方法的財務風險評價

經濟全球一體化趨勢不斷加深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企業競爭外部環境激烈程度值增加,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直接影響企業生存現狀和發展概率,企業內部控制和財務管理同時涉及到企業發展各個環境和步驟,兩者之間產生更為緊密協同發展的關系。可見,只有構建出科學合理的財務風險評價機制,評價上市公司企業財務風險因素指標值,才能更好地進行財務風險判斷,并及時進行上市公司財務管理預防和控制。影響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指標因素較多,這些因素將會直接通過企業的財務變量進行體現,即財務風險必然引起財務指標上異動,如企業資產負責率可以表示為企業的融資風險。

1.模型構建

模糊分層方法是將復雜化多指標問題轉化為單一化問題,以多專家打分為權重標準,完成復雜問題的分層逐步分解,最后加權計算出各個指標對于某一事件影響狀況。模糊分層法判斷的相關步驟如下,一是依據所要評價的問題,構建出統一化獨立分層體系結構模型;二是選擇行業內多名專家,進行指標評價打分,建立模糊判定模型;三是計算出局部分層模糊權重向量矩陣,循環該方法,從底層指標逐層分解向上結算,計算出綜合性權重向量矩陣;四是通過標準化處理公司表1中所包括的財務指標值,乘以模糊分層的權重指標值,即可獲得對應的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評價值。

2.財務風險評價計算

本文以C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進行模糊分層方法財務風險評價性研究。C公司依據國家相關政策,通過募集方式建立交通運輸設備公司,控股股東為某汽車企業,占總股本的65%,公司現有上海、湖北和廣東三個研發基礎,45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通過該公司公布的相關財務數據,獲取表1中各項指標的實際值。本文對于C公司進行財務風險評價共分為三個層次,即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法層。目標層即主要目標是通過下兩次數值計算出公司財務風險程度;準則層即對上市公司進行的傳統和新增指標兩項;方法層即是對企業財務風險影響的具體指標值。

3.財務風險評價分析

由上市公司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的模糊分層權重指標計算可知,股權結構、盈利能力及對于企業財務風險控制權重值較大,C上市公司連續三年的股權結構得分較低,說明企業股權結構不合理,增加了企業財務風險發生概率值。分析可知主要原因在于高管持股比例較低,得分的緩慢增長也說明股權結構變化幅度較慢和成果不明顯。由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可知,2011年,公司盈利規模性收入較高,但接下來兩年出現明顯下滑拐點趨勢直接表明公司的業務增長和盈利實力不足,需要獲得公司組織管理者高度重視,并選擇合適的企業內部管理措施。綜上所示,通過構建基于模糊分層方法的財務風險評價模型,可以有效獲取企業內部結構財務管理影響因素對于企業財務風險影響程度。

三、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控制策略

依據模糊分層方法的財務風險研究,可知財務各項因素指標對于財務風險具有差異性影響效應,同時財務風險發生存在于企業經營生產的各個環節,如何有效預防和降低財務風險發生概率值,是上市公司內部優化財務管理的長期堅持的工作,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控制策略建設。

1.科學合理構建股權框架

通過模糊分層方法的財務風險性評價機制可知,股權結構框架不合理將對公司財務狀況起到嚴重影響。通常情況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直接影響公司的實際控制權配置,也是公司內部優化管理的核心內容,可見科學合理構建上市公司股權框架,是降低企業財務風險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一是合理設置高管股權指標,上市公司管理屬于產權和執行權的分離式管理,假設企業高管配置較少股權,將會增長企業的執行管理成本,公司管理層將不會為公司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盡心盡力核心競爭力提升,而是轉而為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經營運行模式。合理配置高管股權指標也就是對于上市公司管理層實施必要股權激勵,將自身利益價值增值與企業可持續發展建立協同關系,形成一種博弈多贏關系,同時加大董事會成員的持股性比例,更好地實現企業發展監督和管理權,一旦發現企業管理層經營性行為嚴重偏離公司財務戰略,將會導致財務風險發生概率值時,起到及時糾正性作用。二是上市企業大股東合理化持股,如所選C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為54%,這種持股比例在上市公司企業很多,其他大股東持股比例不足10%,這也就直接說明公司的其他股東對于公司發展,不能起到均衡式控制作用,并且實際控股股東公司管理權行為不會受到某些限制。而構建上市企業大股東合理化持股,將會有效的抑制和監督,大股東對小股民利益性侵蝕,對公司戰略性決策需要各個股東之間,達成協同性平衡建議,能夠實現一種大股東之間的利益博弈均衡。這里也就產生一個問題,假設大股東數量較多,將會產生利益持續性討論,對于公司發展將會不利,因此上市公司大股東數量應控制在3~5個為準,將會更加有利益上市公司企業可持續發展和投資決策不確定因素,減少企業經營性風險,提高上市公司企業核心競爭力,保護中小股民投資權益。

2.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企業盈利能力將會對于企業財務風險產業必然性影響,降低盈利能力,增加企業財務會計風險發生概率值,對應判定指標是主營業務增長率。上市公司盈利增長能力提升是企業內部優化管理和外部競爭一個綜合性體系建設成果,建議選擇以下兩點控制策略。一是上市公司應規劃出盈利能力戰略性結構,即盈利能力配置設計要充分考慮到近期和長遠利益協調,企業對于外部市場環境變化,應具有較強預測和敏感性探測能力,集合企業內部管理優勢力量,確保核心業務所獲取的企業市場有利空間和項目,減少企業市場被動性惡意競爭,以核心業務盈利增長帶動潛力增值業務配置,構建科學合理的上市公司良性循環模式。同時,在核心業務和潛在業務設置過程中,要通過多元化信息獲取手段,強調以信息流和責任流主導下的企業內部優化管理,提高企業管理組織者財務風險管理控制和企業戰略發展預判能力,能有效及時處理上市公司企業發展建設的外部競爭,以及應對環境變化所產生的盈利能力下降問題。二是科技產品創新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提升關鍵保障,上市公司企業在產業中競爭關鍵點就是產品、成本和優質服務協調控制管理,而產品技術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和動力源泉,面對日益激烈的國內外產業競爭,這就需要優化企業內部管理機制,建立創新產品技術新理念,通過現代信息獲取多元化渠道,上市公司應積極對于國外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進行借鑒融合式創新技術產品模式,不斷形成新產品和技術的市場與時俱進效應,有效避免地價格競爭,滿足市場多元化消費群體需求,擴展市場占有率,同時產品創新的主要推進力就是科技人才,上市公司應加大高素質創新能力人才引進機制,優化企業內部管理優秀人員管理機制,為科技創新人才團隊搭建良性發展平臺,從而更好地促進和提升企業科技產品創新能力,服務于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雪淺.談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管理[J].經濟研究導刊,2014(20).

[2]王團現.基于財務風險的內部控制框架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3).

[3]袁曉波.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來自中國滬市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5).

[4]董育軍.內部控制與公司財務風險的實證研究[J].財政監督,2013(14).

[5]于子桐.探究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控制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4).

作者:尹東 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