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播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實踐
時間:2022-12-30 09:02:40
導語:新聞播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利于線上教學快速開展的契機,以“疫情下責任擔當增進政治認同”為例,提出并詳細解析新聞播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線上教學中的應用實踐,并從生命視角、生活視角、生趣視角和生長視角進行教學反思。該教學模式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深度思考、長效和持續學習,促進學生興趣增強和素養提升。
關鍵詞:新聞播評;線上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核心素養
1線上教學應用新聞播評的意義
1.1在學習縱深維度上促進學生深度思考、深度學習
以關鍵詞為源頭搜尋新聞報道,思考關鍵詞與新聞間的匹配度,融自身經驗知識于新聞解讀,尋求幫助,深度思考。學生是播報人也是評析人,負責收集資料、提出觀點、論證播報、課堂展示,在評析過程中促進思維的交流,達成學生間的深度學習。
1.2在學習時間維度上促進長效學習、持續學習
整個過程不受課堂時間制約,學生自主掌控。準備時間,有固定的展示時間,促進學生在多個時間段思維律動、長效學習,在課堂交流碰撞中持續學習。以思辨精神面對社會現狀,是道德與法治學習能力的展示與延伸,也是方法論的生活化運用。
1.3在學習效能維度上促進學生興趣增強、素養提升
將已有的知識與經驗梳理轉化為文字,有理有據,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增進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科學精神、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新聞播評學習效能的外顯化中呈現學生風采、樹立自信、增強興趣,在學習效能內隱化中充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2新聞播評線上教學實踐
2.1新聞播評實施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以“疫情下責任擔當增進政治認同”為例,開展新聞播評線上教學實踐。2.1.1拋出關鍵詞,多重要求引探究疫情中學生居家學習,教師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將新聞播評的主題傳達給學生。本次主題是“疫情下責任擔當增進政治認同”,學生自主從主題中分解關鍵詞進行新聞搜索。針對搜尋相關新聞提出要求:自主分解主題,進行關鍵詞篩選;須是權威網站或報刊信息;須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體系或已有的生活經驗相關;可以尋求家長幫助,甚至與班級同學聯合進行探究。2.1.2示范與設問,明晰流程與操作新聞播評流程范式如表1所示。教師在班級線上教學平臺中展示新聞播評的基本范式,幫助學生厘清新聞播評的播報流程和探究重點,將主動權讓予學生。學生根據基本范式,科學搜尋、探究思考、撰寫稿件,再傳給任課教師。2.1.3追問與完善,有意引導促探究教師根據已得新聞播評的文字材料進行追問,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理論與規范的語言進行論證。有理更要有真理。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理論知識不僅是生活化的知識,更是理論化的總結。學生在線上新聞播評過程中有充分的時間閱讀課本以及相關課外書籍,提煉語言,更規范與嚴謹,并根據教師的點評完善觀點、強化論證。2.1.4展示與互評,師生互評升主題學生將改進的新聞播評稿以新聞聯播的形式進行視頻錄像并上傳到線上教學平臺,供全體同學交流學習。針對視頻中新聞播評的內容,全班學生在線上規定的固定時間積極將自己的觀點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到群里,并標明是針對哪位同學視頻的點評與質疑,在規定時間內線上交流。這樣既實現人人參與,又更好地展示學生的風采,無論是對于播評人還是聽眾,都是一場思考的盛宴,是一種思維的碰撞。2.1.5交流與共識,思維碰撞得真知一方面,以關鍵詞入手的新聞搜索、新聞分析、關鍵詞評析、交流互評,追問中強化學生的觀點意識、分析意識、論證意識、科學精神,將已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和新聞事實相融合,不同角度、方式地推動學生進行思辨探究;另一方面,線上交流分析,對學生的新聞播評稿進行細致點評、修改,針對學生各自不同的情況進行指導與點撥,讓學生在論證與闡述自己觀點的時候能夠不斷對自己的論述內容進行質疑與完善,在不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過程中強化科學精神,學會學習。根據同一問題,不同學生相互查找資料進行辯駁與分析,強化對新聞材料的深度理解,就一個關鍵問題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認識與理解。2.1.6應用與提升,落實生活踐行動新聞播評的線上教學活動,不僅教給學生思辨方法、科學精神、學習方法,更是讓學生關注生活、理解生活、參與生活。學生不僅可以將掌握的思辨方法與精神運用于道德與法治材料分析題的解答過程中,更可以親近社會,增強責任擔當,增進政治認同。將疫情中線上以“疫情下責任擔當增進政治認同”為主題的活動延伸至開學后線下“責任擔當”主題班會活動,強化學生認知,激增學生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線上平臺引導學生通過確定關鍵詞、明確詞組關系來繪制思維導圖或者知識概念圖,進一步將責任擔當與政治認同融于學生思維,強化知識體系。
2.2教學反思
新聞播評在線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運用,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更是對教師素養的考驗。2.2.1生命視角課上能給學生一次心靈顫動,才是成功的道德與法治課。從生命視角出發,道德與法治教學應該是關乎學生生存與健康、成長與發展、本性與價值的[1]。新聞播評的線上活動讓學生從生活出發,以一個關鍵詞為突破口,審視生活、認識生活、了解生活,進而增強生命的體驗感,從生活影響走進生命成長,讓學生探究生命的價值。2.2.2生活視角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學生從實踐出發,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新聞播評的播報與評析是兩個過程:播報是從關鍵詞到新聞事實,讓學生以自我視角觀察生活;評析是剖析與闡述新聞事實,讓學生深挖生活給予的價值。兩者都是從生活中來。參與新聞播評是一個不斷“認識生活—參與實踐—總結生活—指導生活”的過程,圍繞生活,以自己視角“認識—行動—再認識—再行動”,獲得自身素養與能力的提升。2.2.3生趣視角讓學生產生興趣是學生深度學習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如同鹽入味,與其痛苦不堪地直接食用鹽,不如將鹽融入食物,在享受美味食物過程中體會鹽,潤物無聲。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就應該是這種潤物無聲。新聞播評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已經儲備的經驗與知識篩選處理的過程,其中不僅有個人的單打獨斗,也有同伴的互相分享。這是一個基于青春期青少年興趣的積極過程,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引發學生自身精神與能力的提煉。2.2.4生長視角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教育是為了學生生長,這種生長是包括優秀生和學困生在內的一切學生的生長,也是包括價值認同等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內的學科核心素養的生長[2]。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責任擔當與政治認同都是比較難以理解的詞語。新聞播評中既有學生運用多媒體手段的知識探究,又有面對眾多人的分享交流。尤其是線上新聞播評更是全班學生共同準備,以班級群為主要教學活動開展平臺,有學生自己的搜尋準備、分析探究、文稿產生,有教師點評的因材施教,更有不同學生互相評論提問,在班級群內展示交流碰撞。無論是前期自己準備,還是中期師生合力、后期交流碰撞,都是教學相長、人人生長的過程。
3結語
疫情中每一個學生都是參與者,是各自生命中難忘的一次生活經歷。其中面對種種社會現象,學生有話可說,有自己的鑒別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此時運用新聞播評的形式,以學生視角,將學生之言融科學理論,完整詮釋學生的所思所想,勝過教師無數遍的教導。每一個學生完成自己新聞播評的過程是一種能力的鍛煉、素養的提升,在新聞中認識理解國家,提升政治認同,完善自身知識體系。新聞播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是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在教學過程中仍處于嘗試階段,存在諸多問題,還需要在日后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朱永元.全民抗疫:提升政治認同素養的生動教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7):7-9.
[2]宰華平.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生門六式”[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5):23-25.
作者:孫宇虹 肖龍雪
- 上一篇:中餐菜名英語翻譯策略分析
- 下一篇: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