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道德情感培育路徑

時間:2022-06-09 10:24:12

導語:談道德情感培育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道德情感培育路徑

大學生處于臨界社會階段,在很多情況下,他們表現出思想空泛,面對抽象問題時表現出空前自信,而在具體情境中,卻顯現出與實際情況相悖的特點。宋爭輝的調查發現,很大一部分的學生感恩意識淡漠,缺乏感恩情感,當問及“你有沒有幫助父母做過什么事情”時,有31%的學生選擇沒有幫父母做過任何事情,這其中有46%是“沒有想到過”,54%的大學生則是“沒有時間”;當問及“你的同學需要幫助時,你會怎樣做?”有47%的大學生選擇“有能力的情況下毫不猶豫幫助他”,而53%的大學生選擇了“關系好才幫”、“心情好才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當問及“當你遇到有人行兇、搶劫、偷盜等違法犯罪行為時,你會怎么辦?”僅有24.6%的大學生選擇了“上前制止”,有17.2%大學生選擇“求助警察或他人”,但是58.2%的大學生選擇“看事態發展再決定自己怎么做”或“想管但怕自己吃虧”,48%的大學生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惹麻煩”[4]。由此可見,大學生在道德認識與行為上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知行合一特點。

自身道德情感逐漸走向內斂隨著理論與實踐的加強,大學生的情感經歷漸漸豐富和發展,有別于中、小學生,他們對于情感的認識,由最初的自我關注、自我調節,到自我抑制,由過去崇尚自我表現,轉變為低調內斂,喪失了大學生應有的青春魅力和開朗活潑的個性。

自身道德情感存在情緒化與矛盾性人都是矛盾的結合體,經常表現出內心與行為的矛盾性。由于環境影響,感性大于理性的大學生,情緒波動性大,時常憑借自己的感覺做出價值判斷。他們在接受美好事物熏陶的同時,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從而在行為上表現出內心情感的矛盾性。比如自信與自卑,同情與厭惡,服務意識與享樂主義,積極與消極等現象交替在他們的內心世界中顯現。從個體道德意識的角度來看,道德意識存在于個體的心理意識中,包括個體的理性、意志和情感,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滲透構成個體道德意識的完整心理機制。任德新和張芊認為,道德情感、道德理性、道德意志三者之中,道德情感對其它兩者的發生發展也起著驅動作用。[5]因此,當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出現各種問題時,其道德意志和道德理性都會不同程度的收到影響,從而回遏制大學生個體道德意識乃至道德行為產生。當大學生受到現代社會中各種權力、金錢、欲望等腐朽思想的侵蝕,就往往容易產生各種失德行徑,主要表現為:1.誠信缺失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主要包括:(1)考試作弊。無論期末考試,還是英語四六級、會計證、司法考試證、公務員等不同性質的考試,大學生通過用購買答案或者請人代考等不正當方式,企圖蒙混過關,破壞了正常考試秩序,損害了社會公平。(2)騙取國家助學金、助學貸款,甚至惡意拖欠學費。許多家境殷實,生活富足的大學生,為了騙取國家助學金或者助學貸款,不惜開具虛假證明材料,騙取審核人員的同情,然后恣意揮霍。某些大學生甚至惡意拖欠學費,將學費用于吃喝玩樂等消遣。(3)論文和作業抄襲。論文和作業是用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可許多大學生卻將其視為任務,通過復制和粘貼等形式完成之,混淆教師的判斷能力。(4)編造簡歷。簡歷是大學生在求職中展示自己的方式,能夠讓用人單位看到其亮點和特長,但是許多大學生為了順利就業,不惜偽造工作經歷、等級證書和榮譽證書,嚴重影響了學校的聲譽和用人單位對當代大學生的評價。2.道德冷漠莊子說:“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指最悲哀的事,莫過于思想頑鈍,麻木不仁。由于道德情感缺失,誠信淪喪,大學生出于自我保護的考慮,不輕易信任他人,缺乏服務、感恩和信賴意識。凡事對自己有利的就作為,不利的則不予理睬。面對社會的不公現象,大學生也不再見義勇為,路見不平,或者“自家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3.價值觀扭曲大學生本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但是受外界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影響,價值觀開始偏移正確方向,例如大學生盲目攀比,追求物質享受,整天上網聊天,花天酒地,醉生夢死,以至于真正求學者少,逐漸淪為權力和物質的附屬。他們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或者經濟利益,不惜犧牲集體利益或者社會公德。

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大學生自身缺乏豐富的道德情感經歷作為學生,大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他(她)們始終都生活在象牙塔,接受者正面的教育,在知識文化上大學生可謂是“富有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大學生由于長期生活在校園這一相對狹小、單純的環境,加之大學生生活閱歷較淺,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導致大學生成為了欠缺實踐能力和體驗能力的“貧窮者”。而且,現在許多大學一般建立在郊區,大學生四年的活動范圍一般五點一線,即教室——飯堂——宿舍——圖書館——球場。由于這種地域和對象的限制,使得大學生更加束縛于書本與師生的簡單交流之中,缺乏廣泛的社會實踐,導致他們道德情感經歷匱乏,當進入社會時,就表現出格格不入和難以適應的現象。王建華和牛浩的研究就表明,由于當代大學生自身的這些主觀因素,決定了他們對道德情感大多數只停留在認知層面上,而無法進入更深層次的體驗層面和實踐層面,即使有時有對某些具體道德情感體驗的經歷,這些體驗也是一種淺層次的體驗。[6]

(二)家庭和學校教育在對大學生道德情感培養上的缺失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元,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而學校是教育的最主要陣地,也是大學生在思想道德上成長、成熟的培養皿。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成員,對子女的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直接的、長久的影響。有研究人員就認為,家庭教育中,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教育觀念和方式以及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等方面對個體的道德情感形成、發展、培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7]作為與家庭教育協同教育大學生的學校,其教育的方法、方式、體制也都對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產生不同程度的作用。然而,我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都偏重知識教育、專業教育,家長希望子女“金榜題名、光耀門楣”,忽視了道德情感教育;學校則強調專業知識的灌輸和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有意無意忽視或弱化道德教育,導致學生雖然對道德觀念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和理解,但缺乏行為與意識的協調性,不能做到知行合一。[8]因此,當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就表現出很奇特的現象,例如大學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不能獨立適應的大學校園。這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高材生們,專業知識豐富,道德情感卻極端貧乏,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失敗難辭其咎。

(三)社會不良思想與現象對大學生道德情感的消極作用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根本,但外因的力量卻不容忽視。社會始終是大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大環境,這一大環境對大學生道德情感的生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當今社會越來越呈現出多元性,各種思潮、價值觀縱橫交錯,中國傳統文化與多種外來文化并存。在全球化、網絡化和信息化形勢下,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通過網絡、視頻、廣播等各種媒介,讓大學生難以置身事外,在各種誘惑下,其內心矛盾爭斗不休,嚴重影響了他們健康的道德情感的形成和發展。如果不加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很容易就接受到這些思想和價值觀的影響,甚至深陷其中。又由于我國處在轉型時期,傳統的舊道德體系徹底瓦解,社會主義的新道德體系尚不完善,社會法律、道德監督不力,市場經濟的制度不完善,也滋生了各種各樣的道德問題。有研究者形象的指出,很多情況下,法律還不能夠有效地懲治那些為謀私利而損害他人和社會的違法行為,而與之相反的是社會的道德楷模卻被認為是傻子;在發生利益沖突時,講道德的人吃虧,不講道德的人反而占便宜。[8]面對這樣多遠、復雜、錯亂的大環境,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就更容易迷茫、彷徨,導致大學生在道德認知上出現錯覺,在道德情感上存在誤區,甚至對道德產生情感上的拒斥。

培養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可行策略

從倫理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道德教育有這樣兩條主要的路線:一條是理性主義路線,強調的是培養道德理性;另一條是情感主義路線,強調道德情感在道德行為中的基礎性作用。大學階段,是人一生當中最為美好的時光,青春飛揚、歌舞時尚、敢愛敢恨、喜怒哀樂等特點在大學生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的道德情感在一次次洗禮中日漸成熟,這是其成為道德人的關鍵時期。因此說,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育,是大學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實現社會化的有效途徑。但是,“我們當前的道德教育,正是按照理性主義路線的這種模式來進行的,把道德知識的灌輸等同于道德教育本身,而忽視了道德教育的主體本身的需要。”[10]強調道德知識的重要性,能夠解決“為什么”和“怎么樣”做出道德行為的問題,卻無法使道德主體有足夠的自覺問題“應該做”的問題,也就無法培養真正的道德人。如果道德教育長此以往的忽視對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將使大學生群體產生嚴重的道德冷漠,懷疑和漠視道德行為,拒絕承擔道德義務。尤其是隨著虛擬社會網絡話語權向大學生群體的轉移,道德情感成為反應網絡時代大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標志,缺失道德情感的單面知識人對于大學生群體的長遠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都是得此失彼。因此,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的各種道德教育活動,都應重視對其道德情感的培養。

(一)實現知識傳遞與道德情感培養相結合知識傳遞是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而道德知識或者說道德理性的傳遞和生成,則必須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目前,國內高校對大學生進行道德知識的傳遞,最主要的途徑是課堂教育:一是通過道德教育課程實行道德教育;二是通過專業課穿插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不是簡單的道德知識的傳遞或灌輸,還是受教育者心靈情感的塑造。李建華教授就認為,道德教育可以看成是“對善的價值的關切并潛移默化、習與性成的情感活動。”[11]德育課是大學階段的一門必修課,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塑造積極健康的道德情感。因此,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德育課程建設,改變傳統只限于課堂的理論教學方式,增設情境模擬,使大學在課堂上能產生道德情感體驗,將課堂教學與道德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同樣的,專業課也能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而且可以將其視為對大學生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的前奏。專業課是學生主要學習的課程,約占四年總學時的三分之二。在專業課中滲透融入道德情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道德情感,塑造正確的人格。教學中穿插道德情感教育,使專業知識朝著有利于人類社會進步的方向發展。尤其是當授課教師與學生產生道德共同感時,大學生通過與教師在情感、心靈的交融,可以感受到某種感悟,能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達到思想與行為的共通感,從而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因此,陳寧在對上海部分高校大學的道德情感狀況進行調查后指出,我們認為,高校教師需要致力于對傳統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改革創新,通過實施情感性教學,更好地發揮課程教學的育智功能和育情功能。[3]

(二)實現道德情感培養與道德實踐活動想結合從情感主義的道德教育路線可以肯定道德情感作為道德行為推動力的重要性,但是道德情感的培養絕不僅僅是一個個體身心修養方面的問題,也不能單憑個體的道德直覺,它離不開道德情感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脫離不了整體社會道德對個體道德情感的影響。對于道德主體而言,將個體與社會相結合的主要方式便是實踐——積極主動第投身于道德實踐。不論是道德情感還是道德知識或理性,在本源上都來自于道德實踐。人們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必然會社會整體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產生情感體驗,形成某種程度的道德共識,這就是社會道德相個體道德轉化的過程。可以說,道德是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相同情感體驗的結果,只有積極主動地參加道德實踐,才能獲得這種道德情感體驗,才能產生道德情感,才有可能自覺的做出道德行為。有研究結果也表明,有54%的大學生認為,在各種大學生道德情感培養途徑中,“各種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道德情感培養的影響最深刻,最受大學生歡迎;而“班級活動”和“兩課教學”這兩種培養途徑的支持率僅為16%和14%。[12]因此,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演講競選、社會調研、競技比賽、科普宣傳、社會服務等,能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更加充分的理解知識,學以致用,增強服務社會的熱情,同時對于自身來說也是一種提升。如開展大學生支教活動,一方面幫助山區孩子增長知識,另一方面,大學生本身能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識內涵,對生活充滿熱愛和追求。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在情感活動中,學生的道德認識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并在他們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中體現出來”。通過親身體驗,感受著與理論截然不同的知識,或者感受著書本知識運用于實踐的快樂感,能大大提升對道德情感的認識。

(三)提升自我認知與強化外部道德影響相結合培養道德情感朱小蔓教授指出,“道德情感是人的高級情感,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整合體。維度首先包括自我認知能力,”[13]由此可見,自我認知能力是大學生對自己能力的充分掌握和客觀認識。大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比如學習能力、相貌才藝、道德品質、交際能力等,這些優缺點在大學舞臺里充分顯露出來。大學生唯有充分認識自己,揚長避短,合理定位,才能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潛能,展現才華。例如進入大學校園后,首先面臨許多新的選擇,如部門、協會招新活動,大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做出合適的選擇,在實踐中學習,完善自我,提升能力,豐富情感。大學能否自覺的做出道德行為,關鍵還是在于其自我道德認知能力。外部影響力在此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它包括網絡、視頻、廣播等媒介對大學生的道德引導力,即通過媒介大力宣傳,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自覺抵制不良誘惑,樹立遠大理想;榜樣的道德感染力,即通過在校園內宣傳先進事跡、先進個人、模范人物等,尤其是一些同輩群體,能讓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體驗認識不深的大學生向其先進個人模范看齊,達到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教師的道德感召力,應從源頭上引進教師管理水平高、道德高尚、敏銳的洞察力、細致入微的分析能力的師資隊伍,幫助學生增廣見聞,并促成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大學生在一個和諧、優美、道德秩序良好的校園文化中生活,道德情感自然會快速提升;校園硬件的道德渲染力,在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機房、宿舍、飯堂、操場等場所,以及一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設施,以出版物、宣傳欄、小標語的形式,適當進行道德價值觀的引導。

作者:唐躍旺廖小平單位:長沙理工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