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語中學德育管理與實踐

時間:2022-10-21 09:00:09

導語:外國語中學德育管理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國語中學德育管理與實踐

[摘要]學校德育工作往往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難點。為適應學生個性發展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上海市民辦上外靜安外國語中學結合自身實際,開展德育為先、涵養品行、立根樹魂為亮點的學校德育工作:加強領導,完善機制,注重實效;豐富載體,全員參與,踐行為本;研究實踐,內化提升,涵養品行。

[關鍵詞]德育;制度建設;個性化教育

雖然當今教育領域面臨著種種變革,如,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空間的變革,教育內涵的改變、育人要求的改變等,但我們仍需要牢記古訓———立德樹人,立根樹魂。一切教育的本源仍然在于道德教育,只有正確、扎實的德育方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探索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還要不斷提升教育理念、研究教育方法、探索教育途徑、豐富教育內容,堅持以教師、家長、學生三者為德育主體,在學校、家庭、社會三個德育的主陣地上,努力構建培養優秀的未來人才的德育大格局。

一、加強領導,完善機制,注重實效

當前,學校德育的實效性不強的主要原因是學校領導力不強,缺少為其保駕護航的制度。因此,學校要建立領導小組,進行責任分工,同時還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一)建立德育工作小組是學校德育的前提。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一支有組織的團隊。民辦上外靜安外國語中學(以下簡稱上外靜中)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在校長的直接領導下,小組成員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德育工作,明確學生處、年級組長、輔導員、青保老師、心理老師,以及家庭教育在學生德育工作中的職責,要求年級組長、班級輔導員分別對年級、班級學生的德育負責。同時,學校要求全體教職員工全員參與學生的德育活動,各年級和相關責任部門制定了文明組室公約,把教師參與德育管理納入師德建設之中,作為評選先進個人、創建文明班組的重要依據。德育處定期召開德育工作會議,注重德育方法、途徑的研究,分析特殊學生行為的現狀、教育與落實情況。(二)完善管理制度是德育的保障。為了給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保駕護航,上外靜中堅持依法治校,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類規章制度。學校行政值勤制度規定,由校行政人員每天對學生進校、課間、午間、午餐、兩操、環境、住宿等進行安全文明巡視并做好巡視記錄;“紅領巾巡視團”每日按照檢查制度,對班級環境、衛生、午間休息、紅領巾佩戴等常規要求進行檢查;建立年級組長、輔導員每周例會制度;建立學校三級幫教網絡;學生行為規范教育在遵循“中小學生守則”的原則上,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現狀,由學生自主討論、交流、擬定了上外靜中學生“兩規范四公約一倡議”,包括上外靜中學生行為規范、學生一日常規、安全文明公約、誠信公約、網絡道德公約、手機等電子產品使用公約、反校園欺凌倡議。在此基礎上,學校還完善了文明班級評比制度和“MVS”(更具價值的學生)評選方案,從目標設定以及個體與集體的自評、互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自我規范、自我教育的意識。(三)優化環境氛圍是涵養品行的沃土。培育好的品行需要好的環境。為此,上外靜中以科學的管理理論為指導,確定學校發展的愿景,構建合理、高效的組織結構,創建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學校以文明組室的創建為抓手,給予教師合理的權益、發展的平臺、公正的評價、真誠的關愛、和諧的氛圍,逐步打造了一支合作、團結、溫馨、穩定的師資隊伍。以任務驅動(骨干教師領銜工作室)來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使學校的工作氛圍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相互合作、共同促進、良性競爭、和諧發展的狀態。同時,學生處充分利用學校的宣傳渠道,以政治學習、雙語主題升旗儀式、午會課、黑板報、年級櫥窗等為載體,對教師和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師德師風、愛崗敬業、行為規范的教育。此外,學校還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活動,根據不同學生性格特點和愛好特長,開展了主題為“微活動、聚力量、展個性”的“微系列”活動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社團活動,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體驗規則、分享友愛、學會協作、共同提升并在良好的校園文化和環境氛圍中,規范行為,發展個性。

二、豐富載體,全員參與,踐行為本學校只有注重

“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豐富教育方法,以正確的思想引導人,以先進的榜樣激勵人,以良好的行為準則規范人,營造健康向上的群體氛圍,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一)豐富渠道,體驗養德。1.豐富活動載體,注重養成多年來,上外靜中堅持抓好常規管理,以各項活動為載體,著力擴大德育內涵,提高工作實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習慣。例如,學校層面組織的雙語主題升旗儀式,大隊部開展的各項儀式教育活動,豐富多彩的“微系列”活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每學年開展的校文明中隊、優秀中隊輔導員和班級、年級、校級MVS評比活動等。學校在活動中,重視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重視學生優秀品質的養成。2.學科德育滲透,注重內化課堂教學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陣地,德育工作應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上外靜中要求全體教師必須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觀念。教師在課堂中,結合時政教育、國情教育,重點抓好愛國主義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內容。3.家校共同攜手,構建格局上外靜中制定明確的家校聯系制度,要求教師對六年級新生進行全員家訪,七、八、九年級每學年至少對三分之一的學生進行家訪。同時,教師平時還經常運用電話聯系、微信、“曉黑板”等形式,更好地加強家庭與班級、學校之間的溝通與了解。4.“MVS”工作室助力,關注個性為了更好地推進、落實個性化教育,學校成立了“MVS”工作室。工作室由骨干教師、靜安區班主任標兵孫滌青老師領銜。工作室積極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想、新方法、新途徑,整合優質資源為學生提供更有效的發展方案。工作室的一個重點項目是個性化追蹤方案項目。在這個項目中,“MVS”工作室邀請了年級組長、班主任、心理輔導老師、歷史老師、校長、德育領導來形成項目工作組,每班挑選若干個具有顯著發展潛質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量身定制適合學生個體特征的教育培養目標和計劃,并通過多樣的教育輔導方法,如定期面談、推薦閱讀、個人心理輔導、小范圍講座、校外專業咨詢、家長座談、觀摩影片、參觀游覽、校外實踐等方案按需組合,以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達成個性化追蹤的培養目標。第二個項目“青春紀念冊”是一本為學生定制的個性化雙語學生活動手冊,它將引導學生自主開展課余實踐探索,深入了解家庭、朋友、社會和世界的各個側面,構建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讓學生自己培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在探索實踐中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全冊針對12—16歲的初中學生特點分為“我是家中寶”“生活大爆炸”“活力少年秀”“與未來對話”四個板塊,三十二個實踐項目。“青春紀念冊”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培養除學業以外的生活實踐、表情達意、個性特長、藝術欣賞、知識視野、自我規劃等多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找到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二)身正為范,師長引領。1.黨員模范帶頭在歷任支部書記的帶領下,二十余名黨員在精品教育的沃土上努力創業、辛勤耕耘。在“靜新杯”、學術季、征文活動、志愿者服務、“崗位挑重擔”等活動中,黨員教師勇立潮頭。上外靜中的校園正是有了黨員教師身先士卒的創新精神,才有了今天的規范、優質和良好的社會美譽度。黨員教師“挑重擔、比奉獻”的良好校風已成為靜中人的共同財富。2.教師全員參與“德高為師身正為范”一直是學校全體教師踐行的工作理念。學校通過制度建設和學習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了師德工作體制和工作機制,制訂并不斷完善了“上外靜安師德規范”“上外靜中教師工作常規”“上外靜安關于禁止有償補課的制度”等一系列規范教師言行舉止的具體要求,使之成為學校師德規范建設的有效抓手。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從多方面充分體現師德師愛的內涵:嚴格要求與細心關愛相結合,知識教授與感情交流相結合,課堂講授與課后服務相結合,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教師在溫馨愉快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學校師生關系融洽,教風學風優良。3.班主任專業提升班主任是學生德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提升班主任專業素養是德育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上外靜中每學期都會開設專題的班主任校本培訓項目,班主任通過培訓分享經驗,獲得啟示,促進工作效率的整體提高和規范化運行。

三、研究實踐,內化提升,涵養品行

學校要讓德育知識和理念轉化為學生日常的行為,需要研究實踐、內化提升和涵養品行。(一)“微系列”活動促進個性發展,提升行為素養。上外靜中以“微系列活動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實踐研究”為主題,通過課題啟動、逐步推進、階段成果匯報和評價反饋教學四個階段,逐月推進、逐項開展、循序漸進,七個已經成熟的項目———微舞臺、微賽季、微創意、微藝展、微鏡頭、微叢刊、微社團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寬松氛圍,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和接受、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渠道和平臺。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消除顧慮,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實踐,讓他們展開智慧的翅膀去動腦、動手,使學生自始至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微系列”活動喚醒學生的內在動機,激發學生的靈感,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推進個體主動、和諧、全面發展。(二)“微巡查”機制檢驗教育成效,推進學校發展。為能最直接地傾聽家長的心聲,學校構建暢通的渠道,與家長面對面溝通,建立與實施一種家長認可的家校合作機制是必要的。這不僅可以為每位家長公平地提供走進學校的機會,也可以讓家長檢驗學校辦學規范和教師、學生的行為舉止。為此,上外靜中于2014年9月根據學校的性質和家長的需求,以區素質教育實踐推進類項目為平臺,以問卷調查、聚焦需求,研究開發、分層推進,總結反思、行動改進為策略,通過微小(每次巡查涉及的家長只有五六位,范圍不大,形式靈活,不會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平等(報名機會平等,不設條件、范圍,每位學生家長都有自愿參與的權利)、常態(每月一次,學校所有的工作按計劃進行,不做特別的調整,給家長展現的是原汁原味的校園生活)、真實(家長有足夠的自由活動的空間,可以不隨團而行,尋訪教師、學生的時間和對象都由家長自己選擇,家長聽到的是最真實的聲音)、及時(家長發現的問題可以第一時間反映在家長反饋意見表上或直接與學校領導溝通)、選擇(走進哪個教室,參與哪項教育教學活動,每位家長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選擇)六個關鍵詞逐步推進面向全體家長的“微巡查”制度,通過“提前預約—進校巡查—咨詢交流—評價記錄”四個環節來實施。巡查當天由校級家委會家長代表告之家長當天日程安排,由分管行政領導和年級組長介紹學校、年級情況并檢查食堂衛生、管理、流程,家長在學校就餐,進入班級了解學生午餐情況,巡視校園,參加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聽課、微舞臺、微賽季、微攝影、微社團、微藝展等)。家長集中交流反饋巡查結果,填寫記錄表。具體巡查內容如下:一是參與一項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二是了解一次午餐質量情況;三是巡視一次校園;四是與學生溝通一次;五是對教師(領導)訪談一次;六是完成一份巡查記錄。(三)“MVS”評選激勵道德潛能,促進優質發展。評價不應是篩選、淘汰的工具,而應成為激勵、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手段。為此,上外靜中不僅通過公約文化的自我教育來規范行為,還以學生綜合素養的評價為導向,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為學生行為素養的提升、接受終身教育、實現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多年來,“德育為先”“能力可以轉化為分數”的觀念深深扎根在上外靜中教育人的教育情懷里。因此,筆者欣喜地看到,在上外靜中,“MVS”學生、市區優秀少先隊員、共青團員、市區優秀集體大量涌現。學生在市、區各類競賽中屢獲佳績,學生獲團體及個人類市區級獎項每年均超過100項。文明禮貌、尊師守紀、明禮誠信已蔚然成風,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學校發展蒸蒸日上,辦學成效得到了社會各界及家長的贊許。

參考文獻:

[1]徐永輝.新課程視野下思想政治課程資源的整合策略[J].考試周刊,2008(11).

[2]何齊宗.走向審美人格———論教育與審美人格的建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2.

作者:趙勇奮 單位:民辦上外靜安外國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