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課路徑探析
時間:2022-10-21 09:30:07
導語:生態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課路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道德也被稱之為環境道德,是從道德的層面來定義人類應該如何看待并處理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類要平等對待大自然,平等地對待當前發展與未來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就是要通過各種渠道,幫助大學生們了解生態環境、認識人與自然之間和諧互動的關系以及關注生態安全,養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生態道德教育是在橫向比較、縱向揚棄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德育觀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導人們,不僅人對人的社會行為,而且人對環境的自然行為均要受到倫理評價;不僅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還要恰當地對待人與自然的交往行為、利益關系、短期與長期關系、擺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態道德教育將以一種更為寬闊的道德視野,教育和引導人們學會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同時生態道德教育還是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道德意識,是現代社會衡量一個人全面素質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在教育過程中它是圍繞生態平衡、珍惜資源、保護環境這三個要素展開的。生態道德教育顯著的時代性就是把抽象的道德說教與客觀的當前的自然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圍繞自然生態發展的教育與科學技術研究辯證統一起來,用一種中和、平衡的價值觀看待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環境保護和自然界生態平衡的關系。生態道德教育就是要讓受教育對象明白,一方面,生態道德要求利益分配和發展權利的平等,部分人的發展需要不應該損害和犧牲其他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當代人的發展需要不應損害或威脅到子孫后代對自然資源的獲取。大學生通過系統的生態道德教育,認清人類應該遵循的自然規則,使綠色生活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從而更好地投身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本文將以貴州省為例著重探討一下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如何在高校“思政課”中開展生態道德教育。
貴州高校開展生態道德教育的現實訴求
當前,貴州省正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程。2015年6月,在貴州考察調研時對貴州作出了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重要指示,這為全省人民進一步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抒寫好美麗中國的貴州篇章提供了重要遵循。2017年10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出爐,該《方案》指出,要以建設“多彩貴州公園省”為總體目標,建成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建設示范區、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示范區、生態脫貧攻堅示范區、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示范區、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示范區,至此,貴州推動綠色發展的行動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貴州省各高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復興夢,建設“富美貴州”的進程中,擔負著重要而特殊的責任和使命。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要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導向,本質上要求各高校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把人格的養成、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訓練有機統一起來,始終高度重視教育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緊密相連,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是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的生力軍和未來主要的參與者,了解生態環境、關注生態安全、培養健康的生態道德觀是高素質人才所必備的重要內涵,這直接關系到他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關乎未來綠色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甚至關乎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在全省推動綠色發展、舉國建設美麗中國的征程上,高校要抓好思政課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從德育角度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態道德,這一舉措的實施刻不容緩。
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具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生態道德教育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同時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在貴州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思政課堂在培養大學生的生態責任意識、普及生態道德知識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同時完成這一使命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一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在需要。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方面十分注重專業技能的傳授,但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培養基地,高校還必須強調大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貴州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日益顯現,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是貴州實現后發趕超的重要基礎和區位優勢。因此,高校教育要統一大學生對生態環境的認識,讓他們理解良好的生態環境在全省經濟發展大局中占據著基礎性地位,使這些未來的建設者們深刻明白“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道理。筆者曾于2016年11月至12月在遵義的5所高校(2所本科,3所專科)進行過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環境基礎知識的了解較好,但是大學生的環境保護參與度與環境行為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要求尚有較大差距。大部分同學關注或參與過各種形式的環境保護行動,但是經常性參與比例不高。在日常的生活習慣上,只有27%的同學會將廢舊電池和普通垃圾分類投放至不同的垃圾桶,僅有17%的同學堅持每月參與1次以上的環境保護行動。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順應當今時展的需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包括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而且基本國情、省情以及科學發展觀的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這對培養學生形成文明的行為習慣,養成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2017年6月,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時任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就強調,“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高校要深入貫徹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扎根貴州大地辦大學,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貴州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作出更大貢獻。”三是改善生態環境、建設“富美貴州”的迫切要求。百姓富則貴州富,生態美則貴州美。百姓富,就是要讓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貧困人口逐年減少,并與全國一道順利實現全面脫貧的目標,讓人人都從發展中獲益,增強幸福感和獲得感。生態美,就是多彩貴州滿眼綠,要不斷提高植被覆蓋率、改善空氣質量、保護水土、珍惜資源。而百姓富和生態美又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通過“多彩貴州”名片,貴州省已經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觀光、無數企業前來投資,貴州GDP增速不僅領跑全國,而且綠色GDP所作的貢獻也非常可觀。大學生通過接受系統的生態道德教育,養成良好的生活和思維習慣,并最終積極投身到家鄉的建設洪流,為“美麗家園、富美貴州”的發展貢獻應有之力,這是多彩貴州實現“靚麗”發展的迫切需要。
貴州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應自覺承擔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任。和諧發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包含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互動,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也與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為核心內涵的貴州人文精神不謀而合,為推動貴州綠色發展構筑了堅實的“理論高地”。如何將和諧發展的理念深植于大學生的內心十分重要。目前,省內各高校在普及生態發展理念方面均有所努力,但仍存在一些主客觀方面的問題。課程教材所涵蓋的生態道德知識量不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課作為高等院校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所使用的教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書。該書所涵蓋的信息量遠遠不能滿足當下大學生生態道德觀教育的要求,例如教材上有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容僅有2頁,該部分內容占全書內容的比重還不足1%。而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思政課程中,對于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生態理念的涵蓋面也非常少。作為最能體現貴州特色、反映貴州發展現狀的《貴州省情》這門課程雖然在展現貴州生態發展上有大篇幅的描述,但是主要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展現各級政府的路線、政策,很少通過現實中的成功案例來引導學生的生態道德傾向,因此,學生和教師很難從教材中汲取足夠與生態道德相關的知識。生態道德教育課程趣味性不強。在思政課堂上,教師對于生態道德相關內容的講解往往采取“涂鴉式”教學,即將保護生態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系列政策法規、發展理念通過“灌輸式”的講授傳授給學生,而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在實踐課的安排上,學生的主動性沒有得到有效的激發,往往是被動地完成老師預先設置的各項任務,最后形成一些參考價值不大的調研報告。此外,一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多的參照教材的知識結構,沒有及時從新聞網絡媒體等渠道獲取一些發生在學生周邊的環境案例進行剖析。因而,學生對相關教學專題的興趣不高,關注度不夠。
生態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主要路徑
提高生態道德教育在思政課堂中的授課比重。高校思政課要從國家發展大局以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兩方面出發,增加生態道德教育在思政課堂中的授課課時,突出生態道德觀教育的重要地位。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章節,可以由原先的1個課時調整為4個課時進行講解,教師要對每一個課時進行認真分解,從不同角度解讀生態環境保護既是當前形勢所迫,又是一項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另外,教師要精心挑選教材之外的素材,采用課堂教學與課后指導相結合的形式,延長學生接受生態道德教育的時長。緊密聯系時政,寓生態道德教育于“形勢與政策”課堂。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政課的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時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其主要通過對最新時政的解讀、熱點問題的剖析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因此,思政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類媒體資源,把握熱點動態,寓生態道德教育于形勢與政策教學中,這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有效途徑。當前,生態環保主題相關的報道在各類新聞媒體均占有相當的比重,這些報道既帶有新鮮感、時代感,又具有強烈的震撼力,易于學生的主動接受。例如結合貴陽生態文明論壇來講解貴州生態發展的現狀、已取得的成果、與國際社會的差距等;亦可以結合烏江水污染事件來深入探討生態環境破壞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使大學生樹立環境憂患和危機意識,增強環境保護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提高培養生態道德素質的認同感。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解決老百姓關心的環境問題成為各級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使命。2017年3月,《貴州省“十三五”生態建設規劃》正式出臺,該《規劃》旨在通過系統的生態建設與保護助推貴州發展綠色經濟、打造綠色家園、完善綠色制度、筑牢綠色屏障、培育綠色文化,大力推進貴州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為新時期的貴州綠色發展描繪了藍圖,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要注重育人環境的建設,充分利用好思政課“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黨的教育方針在高校課堂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根本保證。大學生有著較高的專業技能水平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和智力源泉。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未來生態文明工程建設的推進速度。因此,高校思政課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著力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這對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均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李靜 秦名連 單位:遵義醫科大學
- 上一篇:德孝文化學校道德教育融合研究
- 下一篇:歷史學教學談師德建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