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劇場在中學德育的應用
時間:2022-03-12 03:12:40
導語:教育劇場在中學德育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科爾伯格對中國的道德教育影響巨大,很多專家學者從道德發(fā)展理論角度闡述當前中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呼吁現代德育理念和模式,但是對于如何踐行科氏理論卻很少談及。教育劇場作為一種新興教育手段,能夠為其理論和中學德育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作者從實際應用角度闡述了科氏理論,并對現代德育研究實踐提出新見解。
【關鍵詞】中學德育;教育劇場;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理論;民主公平
勞倫斯•科爾伯格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和道德哲學家,他的教育理論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西方道德教育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派別。他的理論貢獻最為突出的是少兒道德發(fā)展階段和公正團體法。其中公正團體法中又探討了德育實踐中最重要的四個原則:公正原則、民主管理、道德氛圍、自我教育。他的理論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發(fā)展性和實踐性,對我國德育發(fā)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科爾伯格道德理論反思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有中國學者發(fā)表有關科爾伯格的文章,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有一大批研究人員和教學實踐者從科爾伯格理論出發(fā),闡述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幾點:(一)以知性德育為主,缺少實效性。多數老師以知識教育為邏輯,注重道德知識、道德規(guī)范的傳授,忽視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用杜威的話說,這樣的培養(yǎng)方式培養(yǎng)的是具有“關于道德觀念”的“道德知識人”,而不是具有“道德觀念”的“德性人”。①枯燥的理論知識難以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學生普遍學習效率低下,或者機械地記憶知識,沒有認真思考和辨別。德育知識變成應付老師和領導的工具,難以達到應有的目的。(二)以顯性教育為主,忽視隱形教育。中學德育工作主要通過思想品德課、班會這類顯性教育方式。施教者往往會忽略隱形教育方式,如老師、領導的行為舉止,教室和學校文化氛圍的營造等。然而,這些隱形教育恰恰是學生們十分關注的。老師課上和課下的舉止言談不一致,學生可能對老師的權威提出質疑,對學校德育工作產生負面評價。教室黑板報、文藝匯演這些方式看起來和德育工作關系不密切,卻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正面或負面影響。(三)以教師權威為主,缺少民主、公正的價值引導。科爾伯格認為,道德發(fā)展的理想狀態(tài)是學生能夠進行道德判斷,建構道德原則,而不是對道德或社會規(guī)則的遵從。在教師權威的教育模式中,教師往往單向性灌輸知識,忽略學生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學生傾向于傾聽記憶、全盤接受,不敢發(fā)問、不敢質疑。封閉式課堂給學生套上“溫柔的枷鎖”,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評精神,也很難真正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構建。筆者論文資料中發(fā)現,研究者們多從科爾伯格理論角度分析當下德育存在的問題,但對于如何揚棄傳統德育方法,用何種手段落實現代德育理念卻少有談及。另外,從實施角度看,科爾伯格的道德理論和中國現實情況還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點,科爾伯格的研究是基于美國特殊時代背景,這和中國當下時代背景是非常不一致的。其次,公正團體法要求學校設立議事委員會、顧問小組、集體會議、紀律委員會,這樣的德育方式是非常耗時耗力的。在中國現有教育體制之下,照搬科爾伯格的做法是不太可行的。但這并不是說我們要完全拋棄科氏及眾研究者的深厚基礎,而是要找到符合中國國情的實施手段和策略。教育劇場因其劇場和教育的特性,能夠為科爾伯格的理論和現實操作架起一座橋梁。既可以在實踐性方面對其理論進行闡釋,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實效性。
二、教育劇場的理念闡述
(一)教育劇場的基本概念。教育劇場,即TIE(TheatreinEducation),是有完整故事展示,有一定觀演關系的教育形式。這種方式通常通過一段表演的故事,讓學生們融入故事情境。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不是純粹欣賞劇場藝術,更多的是帶入劇中角色思考、批判、認知,通過滲透式的學習方式最終達成教育目的。在上課之前,老師可就某一議題和學生展開討論,師生商討設計教育劇場的框架。之后,由教師主導撰寫劇本、組織簡單排練,并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整場演出由師生配合完成,不追求高大上的演出效果,而重視在學生在體驗中的思維成長和能力提升。(二)教育劇場和中學德育結合的應用闡述。教育戲劇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學生能夠參與到游戲中,或者被卷入到故事情境中,因此求知欲被大大激發(fā)出來。有了主動參與的熱情,學生會更愿意思考問題,而不是單向接受德育教條。老師拋出問題,學生能夠真正地去思考、分析、比較,最后達到知行合一。同時,在教育劇場中,學生要幫助劇中人解決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由一個問題聯想到很多問題,綜合調動各種知識儲備,最終完成感性到理性,從知性教育到德性教育的飛躍。在中國,已經有一批教育工作者嘗試把教育劇場和思想品德等學科結合,改變課堂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互動性,并且獲得不錯的教學效果。教育戲劇形式不拘一格,不僅可以和學科內容結合,更可以就某一主題進行德性教育,比如環(huán)境保護、理解與尊重、心理健康等。主教育劇場探討的議題具有開放性,學生可以大膽進行想象聯想、知識遷移。因此教育劇場更像是對課本內容的補充和升華。
三、教育劇場是對科爾伯格理論有效踐行的方式
(一)教育劇場可以踐行“道德兩難”方式。科爾伯格在運用“公正團體法”時主張營造充滿“道德沖突”的團體氛圍,引導學生就“道德沖突”問題展開討論。這里的道德沖突就是故事情境中主人公面對的“道德兩難”情境。科爾伯格通過兩難故事,向學生提出探測性問題,根據被試學生對故事中人物、事件的觀點看法,判斷他們所處的道德階段,從而進行針對性教育。教育劇場在設計之初就要求有主人公、目標、障礙、行動、沖突等戲劇基本元素。沖突設置是教育劇場的關節(jié)點,隨著故事的進行,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會與外部世界發(fā)生矛盾,他的價值判斷和行為目標搖擺不定,這就是“道德兩難”之時。教師在此時適時打斷劇情,引導學生代入角色,體會劇中人的內部情感世界,幫助其進行判斷。由于學生的認知差異,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斷和選擇,甚至會有思想的交鋒、激烈的爭辯。教師可以引發(fā)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總結、自我批評,在一系列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實現自我教育和成長,邁向道德水平的更高階段。(二)教育劇場可以實現自我建構。科爾伯格認為,道德發(fā)展階段具有優(yōu)勢性,即兒童能夠理解處在他們現有階段及以下的道德判斷,且至多只能對他所處階段的上一個階段的道德問題有某種程度的理解。因此,在德育教育中使用的素材不能脫離學生生活,要符合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要求。教育劇場的主題和劇本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的結果,是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生能夠體會劇中人的所思所想,能夠積極地交流和討論劇情,這說明他們已經走在通往自我教育的道路上了。更為重要的是,故事情境包含故事原型、故事隱喻、敘事結構和價值感悟,可以使學生與現實生活產生聯系,在體驗過程中發(fā)生認識的轉變、知識的遷移。從身邊的故事發(fā)展到關注的社會,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由是非判斷到問題的解決,突破原有的自我認識,最終形成自我構建。我們曾經做過一次關于環(huán)保主題的教育劇場。故事地點設置在一個受污染的村莊,請學生們扮演受水污染影響的漁民、污染廠家老板、當地政府、記者等。讓學生們分別體驗政府、老板、村民的兩難處境。學生們感受到不同人群的困難和處境,幫助當地政府設想出治理方法,動用化學、生物學科知識幫助污染廠家改造,并認識到依法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在教育劇場中,我們從環(huán)境保護的道德問題上升到依法治國的理性高度,從德育一個教育點擴展到各學科的綜合能力運用。由此可見,教育劇場可以用生動活潑的方式構建出各種豐富的想象內容,在表達中自由交流他們的想象世界,形成不同程度的“頓悟”,從而實現道德內化和智慧生成。(三)教育劇場可以體現民主和公平。科爾伯格在公正團體法中強調民主和公正的重要性,同樣的,教育劇場也要踐行民主和公平的原則。不管是在設計之初,還是在表演進行中,學生的想法對教育劇場來說十分重要。他們的想法可以改變劇情的走向,影響故事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是權威者,而是引導者、參與者,和學生平等對話的朋友,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允許對固有觀念提出挑戰(zhàn)。學生們可以圍繞一個德育話題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討論,每個學生被賦予平等的機會,不會被簡單判定對與錯。在這樣民主和平等的氛圍中,教師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育人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和求善求美的人文情懷,這也是教育戲劇的深層教育功能。另外,教育劇場的評價方式也能夠體現民主公平、自主參與性。傳統的德育評價較為單一——采取測驗的方式,或者略去評價環(huán)節(jié)。在教育劇場中,可以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學生的道德水平可以通過言行舉止側面表現出來,即使對待同一個問題,學生的參與度、表現力、所思所想都會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對他們進行評價。(四)教育劇場可以營造動態(tài)教育環(huán)境。科爾伯格倡導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相結合的道德教育模式。傳統的隱形教育多為黑板報、少先隊等,很難有所突破。教育劇場因為是戲劇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保留一定藝術性的特征。學生在舞美、聲、光、電的技術化、藝術化處理中觀看體驗,這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熏陶。教育劇場通過文化環(huán)境的營造,結合道德教育的主題和內容,可以說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教育體驗。不論從哪個維度上考量,教育戲劇對于學校道德氛圍的塑造、道德教育質量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道德教育本身是一種實踐的智慧,來源生活又高于生活。對廣大學生來說,教育劇場可以增強道德認知,陶冶道德情操,激發(fā)道德討論,鍛煉道德意志,改善道德行為。學校引入教育劇場的觀念,不僅可以豐富科爾伯格的理論實踐內容,又可以激發(fā)個體道德觀念,提升知行合一能力,踐行現代德育的觀念。
參考文獻:
[1]L•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容淑華.另類教育——教育劇場實踐[M].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3.
[3]大衛(wèi)•戴維斯.想象真實——邁向教育戲劇的新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4]王小妍.“公正團體法”視域下我國少年兒童道德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15.
[5]張倩.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與中學生道德教育[J].中小學德育,2015(4):40.
作者:張舒帆 單位:上海戲劇學院
- 上一篇:青少年道德發(fā)展現狀與教育策略
- 下一篇:淺析儒家道德思想的價值